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不幸的城市是相同的

(2022-12-09 23:15:57) 下一个

不幸的城市是相同的

                                       2004年6月28日

何必

中国建设部科技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陈为邦教授日前在重庆永川举行的全国中小城市发展论坛上指出,目前中国城市发展有十大弊端……(略。)

如果借用列夫•托尔斯泰那句经典的话,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先生曾经说,在中国,幸福的城市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农村各有各的不幸。而现在,被列出来的这10大中国城市弊病,却反其道而行之,告诉人们,幸福的城市各有各的不同,而不幸的城市却是相同的。

不久前,《中华工商时报》针对上海缺乏品牌的问题做了专题报道,上海这个曾经有“东方巴黎”之称的远东城市,据最新统计,上海目前有16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就有4000多幢。有专家说,上海的高楼大厦在全世界的城市中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上海的建筑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后现代主义摩天大楼群。一位西方学者说:“建筑,对我们生活时代而言是对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诠释。”有学者说:“上海的高层建筑正在逐渐的失去自我,在逐渐丧失地方特色。”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弊端,已越来越显现出来,这使得上海政府日前不得不做出限高的指令。上海建筑高度和密度的弊端,眼下最直接的就是城市的沉降。

旅美学人颜海平在谈及上海摩肩接踵恢弘雄威的建筑时,不无忧虑地说起,眼前的高楼大厦总体来说是去历史记忆的国际化资本宣言,给人天外飞来的感觉,每一个风格都很现代,个性化都很强,视觉力度很到位,但使它们是离散的,彼此不那么相关。

2004年3月26日《新闻晨报》报道,上海目前有城市雕塑1034座,但市规划部门最新的普查结果发现,优秀作品只占10%,另有10%属劣质作品,80%作品水平平庸。目前上海城市雕塑缺乏总体规划,重要公共空间缺乏有力度的城雕作品;缺乏精品力作,没有出现能代表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的城市雕塑。为此,上海决定出台《上海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按照这个总体规划,一批重点雕塑项目目前正在进行方案的国际征集。城市雕塑公园的选址工作力争今年启动,2007年底前建成。

据说,目前在中国至少有43个城市提出要建成“国际化都市”,而在长三角也不止上海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而几乎在同时,中央电视台以“提升城市形象,亮出城市名片”为题,播出了哈尔滨和成都注重城市形象的专题节目。据介绍,哈尔滨新恢复的充满了异国情调的“果戈理大街”在一个月以前它还叫奋斗路。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哈尔滨一直有着“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改造之后的果戈理大街日客量是原来的五到六倍,房地产价格平均每平方米上涨500多元。

而且,人们也对苏州“东方威尼斯”之类的的称谓津津乐道。其实,俯瞰华夏大地,但凡什么地方能被冠以“东方”前缀然后再加上个西方地名就像注射了兴奋剂般的立马炯炯有神。

同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发生着很耐人寻味的事情。媒体报道,南京违规拆除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牌楼,被发现后在原地又重新建了一个赝品,成为万古流传的笑谈——超一流的赝品终归是赝品,抵不上一个不入流的真品,毕竟,后者所集纳的真实历史信息是无法仿效复制的。

类似情形,在很多城市都发生过并且正在发生着。北京胡同保护者们面对强大的拆除势力软弱无力地抵抗着。难怪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历史名城保护研究所长赵燕菁在笔者以前所做的中央电视台对经济学家的访谈节目里戏言,他可能是最后一任该所长,历史名城保护早已到了唱国歌(“到了最危急的时刻”)的时候,实际上根本就保护不了,与其如此,还不如发国难财,搞了类似三峡告别游那样的北京胡同游,也算是让活着的人有幸再看一眼即将消失的古迹、并体味其所附带的文化气息,以形成历史记忆。这种插科打诨背后浸透着刻骨铭心的悲愤与凄凉。

天津作家冯骥才干脆不务正业放弃写作而专门从事民间文化保护活动,但收效甚微,同时舞文弄墨颇为职业,可到了市场经济面前却透露出孱弱无能,映衬着在国际化大潮中民间文化的悲惨命数。

千篇一律的城市,千篇一律的思维定势,千篇一律的好大喜功,千篇一律的对于GDP锲而不舍的追求。中国的城市正在并且永远失去个性,祖上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在被蹂躏挥霍乃至彻底埋葬毁灭掉,在我们手中,把一个为全世界瞩目的东方古国蜕变成为一个东方巴黎、威尼斯、莫斯科等等对西方文化毕恭毕敬亦步亦趋的走卒与附庸。

欧洲城市之所以有魅力,在于其面貌几百年未曾有过什么大的改观。在我们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与大干快上里,正在干着些什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