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今天第三十二个高考粉墨登场啦

(2023-03-06 01:07:31) 下一个

今天第三十二个高考粉墨登场啦

                              2009年6月7日

何必

2009年全国高考今日正式拉开帷幕……(略。)

今天又是高考日。

有关高考,相关的喜怒哀乐的内容琳琅满目耶。

笑话是怎么说来着?

(何必注,略。)

哈哈。

王未名从美国给我发来世界日报的相关报道。

(何必注,略。)

洋鬼子中文媒体的相关报道。

(何必注,略。)

来自我收到的电子邮件的相关内容。

(何必注,略。)

冼岩的相关论述。

(何必注,略。)

詹奕嘉发来的相关内容。

(何必注,略。)

崔之元发来的相关内容。

(何必注,略。)

年逾八旬的白祖诚老先生发来的相关内容。

(何必注,略。)

十多年前曾经有人携我去东便门住处请其为我猜字算命的章力凡发来的相关内容。

(何必注,略。)

所有这些,如果放在下面的内容的视野里,会呈现出别有洞天的景致。

(何必注,略。)

嘻嘻。

高考,算起来,也已经有个32届了。

现如今,这高考简直就成了中国社会的一个一年一度挥之不去的巨大的活动。

禁忌重重的中国官方媒体,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都会拿着高考大做文章。不过,内容并非什么嬉笑怒骂,而是做所谓的“服务性”,报道高考时的天气啦、路况啦、机动车限行措施啦、公共服务啦、考生注意事项啦……充分表现出官方媒体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德行样。

面对重大事项的集体性失语,拿着高考这种不咸不淡的玩意儿喋喋不休。不去说六四之类的题材,而在高考上没完没了。尽是关注什么“高考经济”:考点附近的宾馆饭店又推出什么价位的高考钟点房、高考冲击培训的费用一览表、高考宴席的花样翻新、高考后谢师宴的推杯换盏、高考后旅游的丰富多彩、高考后落榜生复读班的人满为患招财进宝……

一年一度,高考就这么进行着。

而高考也在这一年一度之中,逐渐成为中国的一个毒瘤。

恢复高考后,第一次和第二次高考,俺都参加啦。

第一次,结果出来了,俺的考试成绩超过录取分数线好几十分,被告知俺们是在校生,机会要让给那些挤压了十几年的社会考生,俺们得在半年后再考一次。

而就在这再考一次的准备过程中,俺与长年累月寄居的人家终于产生了总爆发:俺怒不可遏,把其一家子都锁在屋子里,口口声声要一把火烧死他们丫全家。最后他们偷偷摸摸砸开窗户,溜之大吉。

俺之所以如此地悲观,与俺那时候经年累月寄人篱下并且遭受非人待遇密切相关。俺那个姨夫,硬是把俺的脑袋从窗户这边冲破玻璃给弄到了那边,而且险些把我打死。

这种备考经历,是不是会影响到考试状态和成绩?

反正,俺最终是考入了北京经济学院(现在的首都经贸大学),专业是计算机程序设计。据说,那个系的录取分数线比重点院校还要高。

有时候,看着现在的大学生,想想俺从大学都没有毕业,心里堵得慌;不过转念一琢磨,俺高考那会儿,录取率是百分之四,能够进入大学本身就很能够说明问题啦,管丫挺的是不是毕业呢。从这个比率上说,俺是不是也可以算是25里挑一个的精英?嘎嘎。

,俺高考那会儿,忙着什么?怎么着把俺姨妈一家子烧死,怎么着弄些个胡同里的地痞流氓来到住处,可以让俺狐假虎威,虚张声势给他们一家子看,哪儿顾得上什么高考复习期间的注意事项、营养配比、周边噪音控制、复习情绪调节、作息时间安排……歇德洛维奇吧。打架还忙不过来呢,哪儿有工夫扯这些个蛋的玩意儿。

那时候,每家都好几个孩子。一个孩子要高考,其他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而且,那时候,考上大学了算你本事;考不上,就去插队。这有什么新鲜的?

参加高考当天,自己找同学一起,步行着就去考场咧。

上午考完了,等在考场门口,与其他同学一边走回家去吃饭,一边在路上对考题和答案。吃完饭,继续找同学,再度去考试。

整个社会没有因为高考而有任何改变,所有的都一如既往,哪儿会像现在这么如临大敌?

俺那时候是在北京崇文区201中学(现在已经没有啦),高考复习,成天到晚与同学相约,到天坛里去看书。那哪儿是看书啊,整个一个胡闹。

与俺一起去那些同学里有一个长跑倍儿棒。有一天,公园管理人员轰丫挺的,他不理不睬,把管理员人弄急了,跑着追他,看着他矮矮的个子,瘦骨嶙峋的,在前面跑,管理人员不慌不忙地在后面追,那架势就是:嘿,你还跑,看你能够跑多远。就这么着,一前一后跑呀跑,绕着公园跑了些个距离,后面那个受不了啦,开始气喘吁吁大呼小叫请求支援,俺那个同学加快速度跑出公园门,在外面对着后面的喘不上来气儿的家伙嘻嘻哈哈,气得那孙子直反白眼儿啊。

俺们那时候,高考复习,专门干的一件事,就是到交通警岗楼下面捣乱,拿着那里给自行车打气筒玩儿,非得把警察给吸引下来,然后俺们一哄而散,图个好玩儿。

现在的高考学生能够这样么?

俺曾经对周围人说过,欧洲学生与国内学生天壤之别的教育内容与环境。

现如今的学生,那还叫学生啊?哪个不是小皇帝小皇后?

那时候,高考的确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

那个被法办的北京市副社长刘志华,就是俺的校友。丫挺的比俺高一届(实际上也就早入校半年),是劳动经济系的,入校前就是个黑乎乎的矿工。一个高考,改变了丫挺的命运,成为北京市劳动局局座。

怎么样?知识改变命运吧。

不知道,刘志华现在怎么想。是不是如果没有考上大学,继续当矿工,也不会锒铛入狱。

而现在,高考作为改变命运的阶梯的功能大幅度减退。

权力的代际传播,使得人们通过高考提升社会地位的通道越来越阻塞。

而且,高考本身也越来越变味儿,成为当局处心积虑扩大内需的狼心狗肺的勾当。

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政策双管齐下,成就了高考的奇观。

三十多年来,整个中国社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营造了一个高考的巨大而危险的泡沫。

人们对高考的嬉笑怒骂多了去咧。但是,人们也意识到,在没有比高考更科学合理的制度的情况下,高考也算是个“最不坏”的制度。

高考移民、高考作弊、高考枪手、高考冒名顶替……

罗彩霞事件,已经被认为是地方官员悉数烂透了的标志性事件。

而人们却对类似罗彩霞事件背后高考制度本身的狗娘养的属性无可奈何。

所以嘛,有谁知道,今天朝气蓬勃蝇营狗苟走进考场的,到底是又一个刘志华,还是另一个马加爵?

哈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