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荆刺秦

长篇小说连载,战国末世演义,战国红楼梦。表现六国可歌可泣的反抗暴秦的史诗。
正文

燕荆刺秦006:荆轲之谜

(2023-06-30 21:45:00) 下一个

荆轲之谜

史记记载: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荆卿喜爱读书、击剑。

姓后面加上卿是当时的称呼,好像现在的先生,荆轲是个假名,其真名姓庆,庆先生到了燕国,就给自己起了假名:“荆轲”,荆的意思我猜是楚国对他有特殊意义,因为楚国又称荆国,名轲,我猜可能是他仰慕孟轲--孟子的学说与为人。毕竟他是读书人。

史记记载: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相结交。

历史上荆轲,生年不详,史书只记载了点一鳞一爪的片段,高渐离历史有名,但也没有生卒年,以宰狗为业的就是“狗屠”。姓名更不知道,历史以后也无记载。现在这里试着填补历史空白点,描述出历史独一份的荆轲、高渐离、狗屠。但要完全符合史实和人情常理。只要符合历史“可以有”就行,说白了不就是三分假七分真的《三国演义》么。

公元前235年,渐离和荆轲在燕下都城外的大市集第一次见面,那时渐离正在击筑演唱说书。

注:先秦是口传与书写并行的时代。历史的传播,除了文字记述之外,毫无疑问还有口诵的方式。巫、史、瞽矇、诵训、训方氏、撢人、土训、俳优等在宫廷供职的官员,以讲诵、歌唱、表演的方式记录历史、传承历史,同时兼有劝谏、祭祀、教育之职,在分工合作中将早期的人类智慧记录和流传,是历史记忆和族群文化的保存者。口述者的官员身份,使得口述行为在制度层面得以顺利延续和广泛传播,而口述本身的内在制度,也是口述行为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在周朝衰弱,周朝宫廷的说书者,开始流散民间,到高渐离说书的时期,已经有两百多年了。

这个大集市完全是自发建立起来的。

十六年前,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四年),燕王喜发兵60万,两路发兵突袭赵国,企图一举灭亡赵国,但被赵国廉颇杀的大败,损兵二十多万,相国栗腹也死了。激起了燕国贵族,大夫,世家,豪族的不满,燕王喜被迫让权,自己避居燕上都襄平。由太子姬丹监国,那年太子14岁。太子丹起初拒绝接受监国,后来燕王喜劝说道,现在有很多人不服我,想二十年前我太爷爷燕惠王(公元前271)遭国相成安君公孙操杀害,我爷爷燕武成王被迫提前即位。你想旧事重演吗?太子丹不能推脱了。

太子监国后,委任太子老师鞠武为相国。太子监国伊始,在鞠武辅佐下,就裁撤王宫公室花销,拿出国库黄金,抚恤阵亡家属,免除平民各种国家债务,以及因为欠债为奴的,欠债进监狱的,都被赦免。还把乐毅伐齐时缴获的齐国国家礼器归还齐国,当然齐国为了感激也支援了燕国很多钱财。

转年就是和相国鞠武一起整顿礼治,各个直辖郡县,以及各地诸侯封君都要任用贤人,以各地田地庄稼的长势,国家道路驿站的平整齐全,各地民谣来检验各地官署政绩,在军队中以燕赵大战中的战绩,重新委任官职,能全军而退的,也能受到任用。仅两年燕国就面目一新。

燕太子丹监国后,燕国就多次派使节。出使赵国,企图和好,重修盟约,赵国一律拒绝,并且每年都出兵伐燕,赖有燕下都守城大将厉翼,坚守燕下都,赵军三次来攻,全都铩羽而归。

太子丹监国的第三年,力排众议。不顾朝中军中的反对,向燕赵边境运输了大批粮草,计有二十万大军半年的用度。也就是说不等和赵国签约,就输送了巨资粮草给赵国。赵国就当燕国的赔罪,收了这巨额军粮,从那以后,赵国也不好意思伐燕了,燕赵虽然没有和约,但事实实现了和平。而燕国每年都向赵国输送大批粮草,燕国这其实也是展现实力,自从燕昭王在辽东辟地几千里,所得辽东土地之广,不亚于天府之国的川蜀,所以燕昭王时期就能把一直都是强国的齐国打的几乎灭国。这三四十年过去了,辽东开发的更全面更富裕了。

在这个背景下,燕下都城外,一直到燕赵边境的易水河,自发出了大市集。

起初,燕赵大战。燕下都南面至易水河,方圆几百里地,过去有些村庄,小邑,国道,驿站,逆旅(私人客舍),还有燕赵之间的燕长城,因为战争 这些都被赵国反攻的时候夷为平地,甚至水井都被填平。

后来燕下都守将厉翼,坚壁清野,因此任其荒废,太子监国后,对这燕下都周围方圆几百里之地的民众进行了经济补偿,也没有重修燕赵边境的燕长城。以免赵人猜忌。

因此这几年,这几百里方圆一直荒草丛生,草高的人和人都不能看见对面,一下雨,处处洼地水坑。

燕赵恢复事实和平后,有些地方成为牧羊的地方,有些地方成了燕商人和赵商人交易的小集市,开始只是日出而聚,日落而散,隔三差五开的集市。慢慢的随着时间推移就有些商人,燕下都城内的民众,以及原来附近的居民,还有边境那边的赵国商人,平民,自发的在临时定居,成为天天固定营业的集市。这里就聚成很多集市或者为集市作服务作用的小饭店、小旅社、小仓库、手工作业工坊。本来燕下都的经济贸易,就是不输于国都蓟都的,因此这些燕国本地周围的贸易,以及和赵国的贸易,齐国的贸易。就在这里聚成各种类的很多集市。

公元前247年,燕赵大战四年后,燕太子丹到燕下都视察,太子丹两年一次,最少要去燕下都,燕上都各一次。这次到燕下都,太子知道了,燕赵边境的自发大集市很繁荣。 太子道,很好。燕赵边境应该这样繁荣,和平,畅顺。然后对厉翼道,我们不要管,要收税,要管理,让赵国管。他们抗秦需要钱,然后又指示这话传到赵国。

赵国国相郭开果然听到了,郭开道,那是在燕国边境里,我们不拿一枚钱,不然岂不矮人一头,好像我们缺钱呢。

如此免税,两不管,更促进了这个集市的发展,慢慢的就由很多小集市汇聚成一个个大集市。

燕国这边。几年后燕太子丹再来燕下都。看见城外的市场规模有扩大了,有了高大建筑,在此经营的商人不仅固定还要安逸,豪华,因此为他们服务的各种设施一步步健全。还有官道直通燕下都,四辆四轮马车可以并行,当知道是赵国商人自发修建完善的。太子丹惊讶道,赵国商人果然厉害,我们还是不管,中间也不要修建官方驿站,赵国还是有很多人主张抢掠燕国的,以报复几年前的燕赵战争,我们让他们什么也摸不到。什么时候和赵国正式达成盟约了在建。

荆轲公元前235年,来到这个大市集时。这个集市已经存在十多年了。已经是道路整修,馆舍健全,饭馆林立。分门别类划分清楚的各种集市,骡马牛、农产品、燕国特产小枣,丝帛衣料,铁器,铜器,日用品,西域的玉器,东胡的毛皮,肃慎的人参,朝鲜的奴隶等等等,应有尽有的大市场,甚至跨过了易水河,蔓延到赵国国境内,当然赵国这边是收税,官方管理的。

大市场中,人头攒动,其中市场中有打把式卖艺的,这百艺基本上也是应有尽有,单人的,多人倒立,筋斗,柔术,口技,扛鼎,有走长索的 男人,女人,小孩都有。就粗长杆一项,有顶,舞弄,还有爬在上面,做各种动作。还有在马车上舞弄长杆,最多的时候长杆上能有10人。

手技中多物抛扔接,石球,陶器,其中还包括匕首、短剑、来回穿梭。马戏,在飞马上做各种动作、表演者有胡人,也有中原人。 还有乐舞,戴着面具,乔装各种人物,有神仙、鬼怪,虎豹,还有滑稽戏,表演者侏儒,以及各种怪人。

还有斗鸡,赛狗,摔跤,击剑,射箭,蹴鞠。

还有各种奏乐,吹竽,弹琴,鼓瑟,击筑。

其中击筑的就有渐离。

渐离在击筑表演一段后,人人纷纷扔赏钱,也有人上前搭话,突然渐离听见有人问他,我现在请你吃饭聊聊天如何?

这话并不稀奇,但来人用的是当时的国语周语——雅言,而且夹杂着齐国稷下那边的方言,渐离顿时如同打个激灵,那个时候会说国语的,不是贵族官宦之家。就是他们的世家仆人,或者是周朝故都洛阳那边的人,再加上是齐国稷下的方言。这“吃饭”两字用的就是稷下语,这样相遇那就更稀奇了。渐离虽然是燕国人,但为了寻仙以及说唱,不被人问住,曾经专门到稷下待了几年,学习各种寻仙术以及别的知识。

因此在说唱中,渐离有时候也卖弄一下,想必刚才这一段,让搭腔的这位听出渐离去过稷下,所以特意用稷下方言说话。

渐离急忙抬头在人群中寻找,见一个黑瘦精干中等个的男子,皮肤粗糙如铁。身穿武士衣。很肮脏破旧,没有佩剑,站在那里。那时是春天,这武士穿的是自己编的草鞋,因为式样很奇怪。

当时渐离就想,你这身打扮不像是能请的起我吃饭的。

因为几乎是他乡遇故知,渐离收拾了东西。拿起筑。就和这人来到了附近的饭馆,通过交谈。渐离知道这人就是荆轲。

荆轲当时身无分文,他说请客,其实是先借高渐离的钱请客,并说,我看你收了不少大子呢。

高渐离看荆轲仪表不凡,当然也不在乎了。因此倾囊而出,,两人一见如故,那年高渐离24岁,荆轲26岁。

两人谈的投机,高渐离下午也不摆摊了,两人就一直攀谈。

经过喝酒聊天。

双方大致有了互相了解和以往的经历。

高渐离出身大门,所以渐离也会雅言。家里族长信奉寻仙,遇到几位方士路过,就悬赏族人跟去加入寻仙事业。到时也好带族人成仙。当时高渐离才十岁,喜欢寻仙方士四处游历,传奇的生活,再加上他们家族也是生活在离海边不远的地方,渐离见过海市蜃楼。所以坚信寻仙信仰,就报名拜师。家里父母也很高兴,族长赏赐了很多财物。

高渐离就离开了父母族人。跟着几位师傅,去官衙领了正式成为下海方士的身份信(渡引)。方士师傅教高渐离会了巫术,医术,弹瑟击筑这些手艺,因为下海寻仙都在秋冬季。因此平常的生机,以致下海的费用,都要靠这些手艺积攒。说起兴趣,高渐离尤其喜欢击筑。他们这门也已经百多年了。因为是下海寻仙而不是上昆仑,深山寻仙,当时传说近女色,不利于下海,所以他们这门为了见到真仙,严禁女色。在20岁的时候,高渐离算是出师,可以自己闯荡江湖了,因此几年间,燕齐之间游走,也下过海一两次。

荆轲的经历就比高渐离丰富多了,按荆轲的自己说法,上能和王侯觥筹,下能与马夫同眠。

荆轲远祖是齐人,齐国历史上的庆封和他们同祖,后来齐国崔杼庆封之乱。庆封一门迁到了楚国,他们因为是远枝,依旧待在齐国。在近代,荆轲的近祖找到了好工作,在卫国做了一个比大官小点的官,卫国,当时在战国七雄的夹缝中,靠各方势力的平衡。还能生存,后来因为卫君抱了秦国的大腿,激怒了魏国,在公元前252年,魏王杀卫怀君,让自己的女婿卫怀君的弟弟。继任卫君就是卫元君,也就给卫国留了一个都城。因此卫国也就在魏地疆域里了。荆轲近祖不受影响,家族依旧在卫国为官。

史载:在公元前241年,,秦打败魏,占领了魏地朝歌(今河南淇县)及卫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以濮阳为东郡治所。东郡建立后,遂断“山东纵亲(合纵)之腰”(《战国策·秦策四》),各国震恐。

秦取濮阳等地,这一役之后,秦国的边境已经接到齐国,魏国残存的国都部分被分割在南面,不在和赵国接壤。这就是秦国的新设东郡。因此卫国就要被裹到东郡那里,当时荆轲还在齐国稷下读书,荆轲知道秦国是禁止国民自由迁徙的,因此荆轲就急了,听到这风声,在这年就回到家乡,首先拜见小时候就很赏识自己的卫元君的世子卫角,希望他和他父亲卫元君趁秦国刚占领的机会,离开秦国的掌控,去齐国,可以去齐国的阿地和鄄地,也可以去宋国。就像韩国,魏国那些流亡王族。

卫角可以说是荆轲的启蒙老师,从小看着荆轲长大的,和荆轲一个理念,卫角说,魏国杀了大伯,又拿走卫国很多土地,现在秦国打过来,他父亲很高兴,因为当初卫国是因为站在秦国一边说话,才被魏国惩罚的。所以他父亲认为秦国会厚待卫国,所以不会答应。

荆轲就说,愿意随扈卫角去齐国,卫角说,父亲年级大了,自己不能离开父亲。但希望荆轲回去劝自己的父母家族到齐国,并把自己的佩剑,卫国祖传了几百年的宝剑赠送给荆轲,希望荆轲把在稷下学习到的仁义道理,用这把剑来贯彻。

荆轲拿了春秋时期的宝剑,心情激动,说自己一定千方百计,战胜暴秦,迎回卫君。并庄严发誓道,“不破暴秦,誓不为人”。卫角很感动。

荆轲作为多年不见的大臣的儿子,不能不见国君,因此拜见了卫元君,重复了愿意执剑保护卫君离开秦地,去齐国的建议,果然卫元君拒绝了。

这就是历史记载的荆轲:“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

当然这是和高渐离,狗屠成为知己好友,才告诉他们的,有秦一代没人知道荆轲族籍卫国。

随后荆轲回到家族,和家族父母等人商量,他们都拒绝离开卫国,一来卫君对他们很好,二来他们也不觉得秦国残暴,反而他们还觉着魏国残暴呢。荆轲是和家族人理念不合的。

因此荆轲佩戴者卫角的宝剑孤身离开,再过几个月,就是过年,就是荆轲的冠礼,也就是20岁的成人礼。

荆轲到了齐国稷下,回到自己在老师乐正阳的宿舍,简单梳洗,就去拜见自己的老师乐正阳。

乐正阳听了荆轲的细说经过,一是很欣慰,毕竟自己最喜爱的学生能有这个壮志,没有辜负自己的教育,二是很惆怅,因此暂时没有吭气。

乐正阳不仅是荆轲的老师,还是荆轲家族的世交,祖上的交情能追溯到两个家族在庆封时代。所以荆轲成人冠礼,以前已经说好了在齐国乐正阳家办。

因此荆轲说,过年的20岁冠礼,就别给我举办了,因为我发了“誓不为人的”誓言,在攻破秦国以前,我不参加任何“婚丧祭冠”的活动。

而这就是乐正阳很惆怅的地方,因为两家早就说好了,荆轲冠礼之后还要娶乐正阳的二女儿乐正雨。

乐正阳道,破了暴秦,再娶我女儿?

荆轲道,是。

乐正阳,那要等多久?

荆轲道,不知道,

乐正阳,怎么算破了暴秦?

荆轲道,杀破秦王宫。

乐正阳心里苦,我女儿要守“望门寡”了啊!但没有说出口,毕竟荆轲是自己教的,“暴秦”这个理念也是自己反复灌输给荆轲的。不然荆轲哪见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自己能让荆轲取消誓言吗?乐正阳真是五味杂陈。

荆轲暂待了几天,留下卫王宝剑交给乐正雨保管。就去了楚国。

乐正阳没敢在家里提荆轲的誓言,只说有事。去楚国一趟。他希望荆轲不要当真,这样女儿可以正常出嫁,又觉得,荆轲言而无信。不配是自己的学生。自己会鄙视荆轲。

荆轲这年20岁,来到了楚国,一路上按照史书说的“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相结交”,其实当时不难,荆轲认字,又会雅言(当时的普通话,官话)。这在当时就是极少数人会的,再加上稷下多年培养的辩才,因此一路上楚地诸侯,富豪都想礼聘他做门客。而荆轲观察几天,看没有抗秦之志的,就不告而别。

经过楚地几个月的游历,就是在楚国都城也没有找到志同道合的。后来终于在楚国的边陲。一个叫庸(靠近春秋时的庸国)的封国地方,人们都夸赞庸候的贤德,这个庸候名华也是楚国王族之后,经过荆轲拜访交谈,发现庸候华在积极准备,偷袭秦国的蜀地。

原来庸候华暗中怀有一雪40多年前白起挖祖陵,烧祖坟的耻辱(前278年,白起大破楚军,攻占楚国郢都,挖盗并放火焚烧了楚先王陵墓),因此庸候华暗暗集结了抗秦的有志之士,并且训练了一些精兵,一直准备偷袭秦国,这个地方靠近秦国的蜀地,只要在兼并了邻界的几个诸侯,就能顺长江而上,攻击秦国。

荆轲对庸候华一见倾心。庸候也对荆轲非常欣赏,觉得荆轲文武韬略都是顶尖人才,只是缺少经验历练,因此派荆轲为军中副官,观摩实习。

荆轲却拒绝了。荆轲随后对庸候解释说,我是孟子的信徒,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而在军中杀伐气太重,有时候要严明军纪,就要靠杀人立威,因此我坚决反对,所以我不能在军中,

庸候华表示理解,心里更加喜欢荆轲了,荆轲说,我观察我们庸国周围都是山地土族,我愿意帮君侯,打理外交。不仅让君侯伐秦的时候,土族不会在背后生乱,最后还能出兵相助。

庸候大为赞成,本来已经有人管理这方面的外交了,庸候就让荆轲做副手,一年后就撤换了原来管土人的官吏,改委派荆轲,荆轲才22岁就进入庸国上大夫之列,在庸候官员中,排进了前三位。

因为荆轲管理土人的理念和前面所有人不同,所以开辟出了崭新天地,以前多少代人,管理生番都是在他们部落之间挑拨矛盾,制造战争,压一派打一派,不管对错,亲近我,巴结我的就支持,反对我的就打压消灭。而荆轲却是一切依据有理,和平,仁道,弥补土人他们之间的矛盾,反对土人之间的战争,一切以讲道理为立场。土人部落里面也有很多睿智之士,以前虽然知道楚人在挑拨他们内斗,怕他们团结而强大,但却不能左右行事,因为他们是当事的一方。现在看见楚国派来的中间裁判者,不以亲疏为立场,而是公道为仪轨,看见了荆轲一切以诚信待人,真心为土人着想。所以大为感动,真心换真心,因此庸国和周围的土族—山越族,无论熟番(接触多的熟悉),生番(接触少的)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关系。

开始荆轲以公道,仁义,有理为原则结交土族,庸候华也担心,万一他们统一起来了,不和我们亲近怎么办?

荆轲道,第一,只要我们也站在公道,仁义,有理的一方,他们就不会反对我们。第二,他们如果统一起来,有了部落大酋长,我们应该支持,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兵力帮助我们去攻打秦国。而万一这个部落大酋长反而与我们为敌。我们也不应害怕,一则,我们站在公道的一方,这就是所谓的有道伐无道,必将战胜他们的反叛,二则我们准备要伐秦,难道还怕打不过土人吗?如果真打不过这几个土人。我们早就死了伐秦的心吧。

在一切准备得井井有条,训练有素的大兵集结了五万,还不包括土人兵卒,庸候周围亲信开始计量如何造船走长江,还是如何走旱路。一路还是两路伐秦的时候。庸候一天早晨起来,突然不能说话了,失去了语言的功能,半个脸都瘫痪了,也无法下床了。医治无效下,抗秦的这些部下希望拥立他的幼子监国摄政,而庸国本地的王族大臣要拥立他的弟弟为监国摄政,抗秦的多是庸国以外地来的,最后外地的没有战胜本地的,庸候华的弟弟监国了,不久掌握实权后,靠本地的官员支持,赶走了外地的所有门客,一改抗秦的国策,把备战,变为发展本地经济,造福本地民众,或者也是他们自己的享受。

因为新君侯不许任何人供养外地门客,门客没人供给俸禄饮食,所以外地的门客都走了,但荆轲感念庸候华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不忍离去,就在庸国一户人家里做马夫,因为荆轲在稷下,第一喜欢击剑,小小年纪的时候,乐正阳就给他请了武术教练,第二喜欢击剑,怎么能不会骑马?因为击剑要游历四处,交流技艺。所以荆轲经常骑马,因此也有了相马,驯马,喂马的技能。所以这个时期。就是荆轲说的最艰苦时期,当马夫睡在马厩,被蚊虫肆掠叮咬,最后使荆轲有了一身铁皮肤,皮肤粗糙的蚊虫也不爱叮了。

荆轲之所以不走,就是盼着庸候华能够好转过来,万一有天突然能开口说话呢?

荆轲当马夫,著名的前高官当了马夫,庸国人在看他的笑话,看他坚持到什么时候,周围的土族知道了有请他高就的,有送钱送礼的,荆轲都拒绝了,他就要规规矩矩地当马夫。

这样过了很久,庸国人也感叹荆轲的仁义,偶尔允许他去见庸候华,每次庸候华躺在床上拉着荆轲的手,两人只是默默流眼泪。

后来荆轲看自己每次见庸候华。庸候华都能激动,怕这样对庸候华的身体不好,就不见了,只是每天在候府门外询问一下。

这样大半年后,终于庸候华没有好转而是去世了。在此情况下,荆轲在楚国一时找不到抗秦的机会,就决定到赵国去,如此其中要经过齐国。

荆轲在庸国当马夫的初期,因为生活困难,把自己从齐国带来的马也给卖了。现在参与完庸候华的葬礼,庸国人感念他的忠义,就筹钱给他凑了盘缠,以及一匹好马。在回齐的路上。荆轲边走边想,很是感叹。

几年前,自己年轻,没有想到抗秦的艰难,这几年在楚国,充分体会到了,破秦怎么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几年过去了,竟然还找不到和秦国能一战分高下的战场。

当初离开齐国的时候,自己把卫国的宝剑交给乐正雨的时候,还说了句:等我回来,现在想来真是荒唐。这不是耽误人家女孩的大好青春吗?

这次去赵国,路过齐国,去稷下要把这个姻约解除了,以后任由乐正雨婚嫁。

在庸国的时候,庸候华想赏赐荆轲女人的,但被荆轲拒绝了,荆轲说了自己的在稷下“不破暴秦,誓不为人”的誓约,就是不“婚丧祭冠”。庸候华问什么意思,荆轲道,在我们稷下,意思就是,婚。就是不参加婚礼,别人的以及自己的,也就是不结婚。葬,就是不参加葬礼,别人的以及自己的,就是死后也不举行葬礼,不安葬,任其在当时某状态下自然延续。冠就是不参加成人礼,以及任何官职任命,所以只能居客卿,可以有地位权柄,但没有官职,官服,没有那个官冠。祭,就是不参加祭礼。别人的以及自己的,就是君王的祭祖以及自己家族的祭祖都不参加。

当时庸候华就很感慨和钦佩,后来对荆轲的宠信有加,肯定和这个抗秦誓言也有关系。

再后来也有山越人。就是山中土人,因为熟番他们最早都是和越国人接触。所以也自称山中越人。有感恩想送荆轲女人的,荆轲也以这个理由拒绝,山越人道,又没有让你举行婚礼,难道为了抗秦你不做男人了吗?荆轲道,我和山越人很多部落关系都很好,先例一开,今天你送的我收下,明日别的部落送我,我收不收?如此我身边要有多少女人?不是荒淫无度吗?庸候不骂我吗?我还干不干这个差事,山越人知道荆轲要一碗水端平,所以没有人再提及,但大家更佩服荆轲了。

接着荆轲又想去赵国的事,赵国现在执政者,郭开,有名的嫉贤妒能,他的风评,在六国一直不好,他整治廉颇的事,六国人几乎人人皆知。

注:大将廉颇因为不听赵悼襄王的王令,逃到了魏国,后来悼襄王原谅了他,想重新启用他。就派遣使者去到大梁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也想回到赵国,所以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悼襄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悼襄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再任用他,而这个使者就是受到了相国郭开的贿赂,因为廉颇为人跋扈,以前和相国蔺相如争权,后来还多次违抗王令,现在郭开怕他回到赵国,不好驾驭,又来和自己争权。所以暗中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

但郭开也当国相20多年,赵国如同抵御洪水的堤坝一样,始终屹立不倒,应该也是有其独到之处,而现在楚王是个摆设,在楚国国都权力被景,屈,昭三大家族瓜分,下面的诸侯,一时再也找不到像庸候那样的人了。想要抗秦只能去赵国看看了。

说到这里,天已经接近黄昏,高渐离道,走,咱们找个晚上睡觉的地方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