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湾考古简史

(2006-06-19 20:08:59) 下一个

原创作者:南林

台湾有文献可考的历史大致四百年左右(1),因此对於台湾更早期的历史和史前史的探讨,只有基於考古发掘研究的结果,而台湾考古的资料对於研究华南和东南亚海岛国家的人类文化和人种迁徙均有着特殊的意义。

有关台湾考古的专著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宋文薰、鹿野忠雄 著 , 1955 。《台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北。

(2) 金关丈夫,国分直一 著,谭继山 译, 1990 年。 《 台湾考古志 》 ( 光复前后先史遗迹考证 ) ,台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3) 刘益昌 著, 1992 年。 《 台湾的考古遗址 》 ,台北县板桥市 / 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4) 臧振华 著, 1995 年。 《 台湾考古 》 ,台北市 / 文建会 ( 文化建設委員會 ) 。

(5) 刘益昌 著, 1996。《臺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

南投。

(6) 何傳坤 著, 2003 年。 《台灣的史前文化》。远足文化,台北县新店市。

有关台湾考古最早的记录是:诸罗县志,卷十二, << 外记 >> “ 郑氏时(2),目加溜湾开井,得瓦瓶。识者云是唐宋以前古窑,惜其物不传。 ”

台湾考古的历史大致可分三个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日本殖民地时期,战后从 1945 年至 80 年代的传承与转变时期 , 80 年代后至今的新考古学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日本殖民地时期。 日本学者 金关丈夫和国分直一所著 《 台湾考古志 》 ( 光复前后先史遗迹考证 )* ,认为 “ 台湾先史世代的遗迹遗物,被近代人类学和考古学视为研究对象而受到人们的注意,是从日据时代开始的 ” ,并将这一时期的台湾考古历史细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实际上,田中正太郎式是最早注意到台湾的石器并对台湾存在史前遗迹遗物持乐观态度的人。 1897 年,国语学校的教师栗野博之丞在台北圆山拾得石器。随后,伊能嘉矩,宫村荣一也在同一地点发现贝冢。這兩個發現成為台灣近代考古的開端。台灣各地不斷有史前遺址遗迹被發现,吸引了包括鳥居龍藏、田中正太郎,森丑之助、鹿野忠雄、國分直一等日本學者投入台灣考古研究。同年,鸟居龙藏在日本 “ 地学杂志 ”( 第九卷 107 号 ) 发表 “ 关于台湾有史以前的遗迹 ” ,又在日本 “ 东京人类学会杂志 ”( 第十三卷一四一号 ) 发表 “ 关于圆山贝冢的通信 ” ,首次论及台湾史前时期的人类遗迹。

森丑之助将台湾发现的遗迹作了统计,并于 1910 年“ 台湾时报 ”发表“ 关于台湾石器时代的遗迹 ”,列举发现的遗迹 169 处。鸟居龙藏于 1925 年出版的 “ 史前日本 ” 一书中,发表 “ 史前台湾 ” 一章。

第二期, 1928 年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教室(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前身)開始設立,台湾的考古研究走向新的一个阶段,那就是开始对考古遗址进行有组织的发掘。 1930 年发现垦丁石棺遗迹, 1931 、 1933 年,移川子之藏、宮原敦以及宮本延人,在墾丁進行前後三次的發掘。这是台灣考古史上第一次正式的考古發掘。 1934 年调查发现苏澳区新城石棺遗迹。 1938 年发掘埔里乌牛栏的石棺遗迹。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发现是海岸地区的遗迹。

第三期,以 1939 年 1 月发掘行溪南岸的大湖北冢,和在台湾西部平原陆续发现史前遗迹为标志。这一时期的重要发现是黑陶。 1943 年 7 月鹿野忠雄在日本 “ 学海 ” 第一卷第六号发表《台灣先史時代的文化層》一文,鹿野忠雄根據台灣所發現史前遺物和遺跡的形制及地理分佈,提出台灣史前文化是由「繩文陶」、「網紋陶」、「黑陶」、「有段石斧」、「原東山文化」、「巨石文化」、「菲律賓鐵器文化」七個文化層所構成的說法,並将繩文陶器文化层以下四个文化层列为中國大陸系文化层。此文可視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日本殖民地时期 ( 所谓 日治時期 ) 台灣考古成果的總結。

在这一时期中要加以补充的是:中国人类学的先驱林惠祥教授曾于 1929 年和 1935 年两次到台湾调查高山族文化和台北圆山贝冢遗址。采集 200 多件石器和陶器标本,其中包括有段石锛 (stepped adze) 和印纹陶。堪称大陆学者赴台湾作民族,考古调查的第一人。后发表《台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专著和《台灣石器时代遗物的研究》和《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锛》两文,论证大陆东南史前文化与台湾及东南亚海岛史前文化的关系。

战后从 1945 年至 80 年代的传承与转变时期 1945 年 台灣光復後,日本學者逐漸離開台湾,台北帝國大學改组为台湾大学,少数日本学者如金关丈夫,国分直一,宫本延人等仍在台大留任至 1949 年。这时的台湾考古处於 传承与转变时期,在继续日本学者的调查与研究的同时,台湾自己的考古学者宋文薰,刘茂源,陈奇禄等开始接管台湾考古研究工作。

随后, 在大陸發掘安陽殷墟都城遺址的中国考古學者包括李濟、董作賓、石璋如和高去尋等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來台,在接管台北帝大土俗人種學教室遺產的同时,設立台大考古人類學系 ( 后改称人类学系 ) ,由石璋如担任主要領導。

石璋如是中國考古學先驱者之一,也是台湾 當代 考古 工 作的奠基者。他除了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担任研究工作,在台大任教外,从 1949 年起,还率領学生在台湾各地进行考古调查发掘,首次發掘了台湾中部的大馬璘遺址、番仔園遺址、北部的圓山遺址和十三行遺址。发现并确认了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奠定了台湾史前文化年代序列的根基。他把在安陽殷墟發掘及在中國西北調查的田野工作經驗,傳受給台湾本土第一代考古學者宋文薰、劉斌雄、李亦園、張光直等人。不但為日本考古學者撤離後的台湾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礎,也培养了台湾新一代著名的考古学家宋文薰、張光直等。 1963 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張光直编著的 《 古代中国考古 》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把中国考古系统介绍给西方。并于 1987 年再次再版。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台湾考古上最重大的事情可以兩個合作計划為代表。即: 1964 至 1965 年,为充分揭示考古遗址所能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宋文薰、張光直教授分别代表台湾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邀请包括地质,土壤,物理和植物等学科的专家参加,引進包括聚落型態、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花粉分析、陶器質地分析等西方先進的考古研究概念和科學方法,以科際合作方式進行台灣史前史的研究計划。


1972 年至 1975 ,由 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所主持的「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計划」,该项目 應用科際綜合研究的方法,在濁水溪、大肚溪流域進行古今人地關係的研究,包括考古、民族、地質、地形、土壤、動植物七個學科。其意義是很具體的將科際合作與生態研究帶進台灣考古學之中。同时也吸引培训了更多的年輕學者從事考古研究。如今活跃于台湾考古界的 何傳坤先生,现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当年剛從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畢業,便參加了这一计划。从此献身台湾考古事业。

80 年代后至今的新考古学时期。 80 年代以前台湾的考古,基本上是民族主义式的考古学,考古研究的主题基本上离不开台湾原住民的族群和来源问题。而 80 年代后,由于新考古学思想的引进,社会文化教育 與環境保護與文化資產保存 的需要, 近年來台灣的考古學者除了繼續在各地進行考古调查,发掘外,已开始反省台湾考古学研究的方向,台灣的考古研究已开始采用新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注重从埋藏学的角度,从遗址出土物的淵源與族群遷徙情形研究史前人類的 “ 心靈生活 ” ,生活方式,史前环境变迁等。

1982年,台湾正式公布实施”文化资产保护法”, 从此考古遗址,遗迹的保护有法可依。 1994年,台湾 中央研究院大力推行 “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历史语言研究所也提出了相应的考古计划(台湾与东南亚古代文化关系的考古学考察和研究), 将台湾考古放在整个东南亚和中国大陆东南的区域网路中衡量,标志着台湾考古研究迈向国际化的转变。2002年,国立台湾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竣工,这是台湾第座国立考古博物馆,标志着台湾史前考古从发掘到保护,陈列,研究的完善。

在对外合作交流方面,二十世纪末叶,作为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的项目之一,台湾考古学者也与菲律宾国立博物馆合作,在菲律宾吕宋岛卡加延 (Cagayan)河谷作考古调查和发掘, 目的在於探寻南岛语族的起源地或原乡(Homeland)。2004年11月,以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馆长臧振华先生为团长的台湾考古学与人类文化学考察团前往大陆东南沿海考察,就两地古文化的发掘与保护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对今后如何加强该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经过几代考古学者的努力,台湾考古文化的年代序列已具雏形: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 (以左镇人,乾元洞,长滨文化为代表) ,距今30000-15000前 。 新石器时代(以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芝山岩文化,麒麟文化和卑南文化为代表) ,距今7000-2000年之间。铁器时代(以十三行文化,番仔园文化,茑松文化,龟山文化等为代表) ,距今2000-400年之间。

台湾的考古研究一直面临人才严重不足,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问题。老一辈和中年的考古学者多半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经过严格的人类学,考古学专业训练。最近也听说有年轻的学生到美国,澳洲的大学学习人类学考古学。但也是物以稀为贵。据说全台湾的考古学者一共只有 20几人,而且过去几年来,一天到晚在全省各处忙於"抢救"遗址。 許多的建築工程工地发现文物, 建设一旦动土,就会破坏到这些遗址。而抢救发掘本身因时间问题,就很容易对史前文物造成破坏。还不能排除 建商知情不報下被破壞的遗址。因为发现文物上报,属重要遗址工地被徵收,另 抢救发掘也会耽误工期。

台湾水下考古工作急待加强。应设立水下考古专门研究机构。从事水下考古的考古学者,不但要会游泳,还要会潜水,深海潜水。台灣四面環海,有着極為珍貴的水下考古资源,古代人類在這些海域活動和航行,遺留了非常多的水下遺存。其中包括舊石器時代人類的骨骸化石、石器和與之併存的动物化石,新石器時代以至歷史時期人類聚落和活動的遺跡,以及各个时代在台灣海峽沉没的古代沈船。

(1)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 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 “ 岛夷 ” ,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 “ 夷洲 ” ,隋、唐以后称 “ 流求 ” ,明万历年间正式称 “ 台湾 ” 。 据《明史》記載: “ 至萬曆末,紅毛番泊舟於此,因事耕鑿……稱台灣焉。 ”

(2) 鄭氏王朝 ( 1661 年 1683 年 )。 1661 年 鄭成功 攻克台灣后建立的 台灣 歷史上第一個漢人 政权


* 去年夏天,笔者前往台湾探亲观光,住台南,遇到台风,哪里都去不了,除了陪家人到新光三月购物,就是去逛书店。偶然看到 《 台湾考古志 》, 600 新台币,打八折,花 552 新台币,购得此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