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财经观察之531 --- 亚洲将在能源风暴中遭受双重打击

(2005-09-06 06:23:37) 下一个

如果高油价对已过度消费的美国消费者造成损害,那么,以对美出口作为主要增
长动力来源的其他国家也无法幸免。处于能源风暴吹袭中心的亚洲,可能面临低效的
能源消耗技术和对美国消费者的过度依赖的双重打击。

  目前,世界各国正经历着全球化年代的第一个油价风暴。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
兼全球经济研究部董事史蒂芬·罗奇在其撰写的最新报告中指出,对以美国为中心的
世界来说,高油价预示着不同寻常的风险。如果高油价会对已过度消费的美国消费者
造成损害,那么以对美出口作为主要增长动力来源的其他国家也无法幸免。而处于2
005年能源风暴吹袭中心的亚洲则可能面临双重打击,低效的能源消耗技术和对美
国消费者的过度依赖,将会使亚洲经济受到尤其严峻的冲击。中国显然很难不受影响。

  这份报告题为《要付的代价》,英文原文标题为“APricetoPay”。

  罗奇在报告中强调,从多方面来看,全球化是有利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进程。但
对于过度依赖美国消费的世界而言,这一增长发动机如果出现故障将会带来巨大的危
险。2005年的能源风暴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如果已经过度消费的美国受到冲击,
亚洲将可能面对严峻的考验。

  能源成本飙升打击美国消费

  报告称,在油价持续走高的影响下,全球经济迅速放缓(甚至可能出现衰退)的
可能性不断增加。假使油价停留在约60美元一桶的水平,美国消费支出也必将显著
放缓。

  第一个理由是,美国家庭的财政预算灵活度非常有限。他们的个人平均储蓄率已
下降至零,远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的平均值9.5%以及199
1年海湾战争爆发前夕的7%水平。目前大部分消费者惟一所能依靠的,就是由美国
日益危险的房产泡沫所创造出的暂时性财富。

  第二,在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前,美国家庭的自主消费已出现过剩,这为之
后美国最严峻的消费导向经济衰退埋下伏笔。而今天,花在消费耐用品和住房建设的
支出平均占去年美国GDP的14.3%,这几乎与70年代能源危机引发消费市场
崩溃前的水平一样。

  罗奇表示,自上一次经济衰退于2001年下旬结束以来,计入通胀因素的实际
油价已涨升三倍多,美国消费者很可能会开始减少开支,这预示着世界其他经济体将
有麻烦。

  亚洲区可能面临双重打击

  罗奇在报告中分析了亚洲主要经济体在油价风暴前面临的潜在危机。他指出,尤
其令人担忧的是全球增长最迅速的亚洲区(日本除外),它可能面临双重打击:该地
区低效的能源消耗技术和对美国消费者的过度依赖。

  分析中国所受的影响,罗奇认为,2004年中国的GDP每单位石油消耗量是
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像很多亚洲国家一样,中国倾向给零售能源产品提供价格
补贴。尽管这意味着中国消费者所受到的高油价冲击得到缓冲,但政府则要面对更大
的财务负担。此外,约三分之一的中国出口是输往美国的,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对美国
消费能力的依赖程度很大。面对能源风暴时,这是任何经济体(即使是中国)均难以
应付的一个困局。

  同时,亚洲其他国家的情况未必能好多少。由于仍缺乏来自内需的支持,大部分
其他亚洲经济体已紧密地融入以中国为中心的制造业供应链中。在这个层面上,如果
高油价削弱了美国的消费能力,中国出口会随之放缓,生产方面的调整将最终波及韩
国、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也再次体现了全球化风潮下各个地区的相互依存性。

  日本和印度:所受影响也许低于其他亚洲国家

  不过,罗奇也坦言,面对能源风暴,日本和印度也许能好过一点。

  其中,日本的内需增长近年有所改善,如果能持续,将有助于缓冲出口下降造成
的冲击。同时日本还受惠于其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的突出进展。自1973年起
,日本的石油密度比率(用以量度石油消耗量对比经济产出的计算单位)下降了83
%,显著高于同期美国达到的下降50%的幅度。然而,鉴于中国现已成为日本的最
大出口市场,任何由于能源冲击致使中国经济放缓的情况,都会给刚出现复苏曙光的
日本经济带来实质损害。

  印度的情况则不同。印度与中国没有密切联系,其问题更大程度上是在于能源的
低效使用和定价。与中国情况相仿,印度的能源使用效率只及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
同时,国内价格结构给零售能源产品提供大量的补贴,这意味着上升的能源成本将对
已经紧张的财政状况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尽管日本和印度受到的高油价影响在某程
度上低于其他亚洲国家,损害仍将无可避免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