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舒伯特的歌曲 菩提树

(2008-10-28 11:30:49) 下一个
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唱的舒伯特的歌曲菩提树, 很是动听。 这首歌曲是我的大学时代就喜欢的歌曲,她的曲和词都深深触及人的内心,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歌本上,轻轻哼几句, 立刻就喜欢上了。 找了网上两个版本的德文原唱,收藏在此。 我心中好的歌曲就是,描写每一个人必然在某一个时刻体验过的那些情感的歌曲。

大陆翻译的中文歌词是:

门前有棵菩提树 ,生长在枯井边
我做过无数美梦, 在它的绿荫间
也曾在那树干上 ,刻下甜美诗句
无论快乐和痛苦,常在树下流连

今天像往日一样 ,我流浪到深夜
我在黑暗中寻找 ,闭上了我的双眼
好象听见那树枝, 对我轻声呼唤
孩儿回到我这里, 来找寻平安
凛冽的北风吹来, 直扑上我的脸
那头上的帽子吹落,我仍坚定向前

如今我远离故乡, 转眼有许多年
还仍喜听见呼唤, 到这里找寻平安
如今我远离故乡, 转眼有许多年
还仍喜听见呼唤, 到这里找寻平安
到这里找寻平安。。。






    Nana Mouskouri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苗青青 回复 悄悄话 你好贝卡,很高兴你喜欢这歌儿。 其实仅仅是菩提树是不够的, 我现在到哪里都带着圣经,读经得安宁。

诗篇46篇1节说:“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 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不论我遇到什么情况,都可以找到圣经上的话安慰我心。

祝你一周愉快!

林贝卡 回复 悄悄话 苗青青,

喜欢这感人的歌词,和精彩的视频,谢谢苗青青分享。

Have a nice week,

Rebecca
苗青青 回复 悄悄话 《菩提树》这首歌是很多人的共同记忆,因为舒伯特的音乐哀愁,因为穆勒的歌词美丽,可能也因为,菩提树在我们的心目中牵动了许多与智能、觉悟、更高层次灵魂追求有关的联想.

菩提树,桑科,学名叫Ficus religiosa,属名Ficus就是榕属(又称无花果属),而种名religiosa说明了这是“信仰”树。2000多年前,释迦摩尼在中印度的摩揭陀国伽耶城南的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因此这个在印度原有“吉祥树”之称的毕钵罗树,就被称为Bodhi-druma,菩提树,“觉智”之树。而后阿育王的女儿带了一根菩提树的枝条,到了斯里兰卡古都的大眉伽林(Mahamegha),深深种下,到今天,那棵树仍旧枝叶葳蕤,而中国也在南朝时,也就是1700多年前,引进了菩提树,种在广州。

舒伯特这首歌的德文名称是Der Lindenbaum,中文和日文都被翻译做《菩提树》,于是当我到了东柏林那条有名的大街,Unter den Linden,以为夹道的应该就是菩提树了,但是那立在道旁的,却完全不是菩提树,而是一种我在台湾不曾见过的树。这究竟是什么树呢?它既不是菩提,为什么被译成《菩提树》而被几代人传唱呢?

  我花了好多时间搜索资料,查出来Linden可能叫做“椴树”,但我没见过椴树。打听之后,朋友说北京有我描述的这个树,于是我搜集了Linden树的叶片、花、果实,带到北京去一一比对。总算确认了,是的,舒伯特《冬之旅》中的这首曲子,应该翻译做《椴树》。
  椴树,学名是Tiliaceae,属椴树科。花特别香,做出来的蜜,特别醇。椴树密布于中国东北。欧洲的椴树,是外来的,但是年代久远了,椴树成为中欧人心目中甜蜜的家乡之树。从前,德国人还会在孩子初生的时候,在自己花园里植下一株椴树,相信椴树长好长坏就预测了孩子未来的命运。日耳曼人把椴树看做“和平”的象征,它的守护神就是女神芙瑞雅,是生命和爱情之神。

  追究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有水井之处必有椴树,椴树对一个德国人而言,勾起的联想是温馨甜美的家园、和平静谧的生活、温暖的爱情和亲情。因此歌词是:

  井旁边 大门前面
  有一棵 椴树
  我曾在树阴底下
  做过甜梦无数……

  舒伯特这个漂泊旅人,忧苦思念的是他村子里的水井、椴树,和椴树的清香所深藏的静谧与深情。

  我被这个发现震住了。因为,“菩提树”所蕴含的意义和联想,很不一样啊。菩提树是追求超越、出世的,椴树是眷恋红尘、入世的。
  至今我不知那翻译的人,是因为不认得椴树而译错,一错就错了将近一个世纪;还是因为,他其实知道,而决定以一个美学的理由故意误译。如果这首歌译成《椴树》,它或许不会被我们传唱100年,因为“椴树”,一种从未见过、无从想象的树,在我们心中不能激起任何联想。而菩提树,却充满意义和远思。

最符合椴树的乡土村里意象的,对我们生长在亚热带的人而言,可能是榕树,但是对黑龙江植满椴树的地方,这首歌或许就该叫作“椴树”?

  我想可能也有一种所谓“文化的创意误解”这种东西。美国黑人所编的词,一跨海到欧洲,欧洲人所接收的意义就变了质。所以低俗粗暴的可能被当作“酷”,而欧洲你认为是Kitsch的,可能被别的文化圈里的人所拥抱。音乐的“文本”,也是一个活的东西,在不同的时空和历史情境里,它可以发演变。
  
菩 提 树①

钱春绮译
在城门外的井边,
长着一棵菩提树。
在它的绿荫之下,
我做过美梦无数。
在它的树皮上面,
我刻下许多情诗,
不管忧愁和欢喜,
我总要常去那里。
我又在今天深夜,
必须从树边走过,
尽管是黑暗一片,
可我仍闭紧双目。
它的树枝飒飒响,
好像是唤我走近:
朋友,到我这几来,
你可以获得安静!
正碰到寒冷的风
迎着我的脸直吹,
吹落了我的帽子,
我头也没有掉回。
现在我离开那里,
已过了好多时辰,
我依旧听到树声,
那里能获得安静!
             
 ①菩提树今译椴树。本诗由舒伯特作曲(收入《冬之旅》),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选自《德国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