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JOHNNIE WALKER

(2007-06-05 22:24:53) 下一个

     
       楼下有个便利店叫FAMILY MART,以前一直没弄明白是日系还是台湾系,因为经常会飘出熬点(也叫关东煮)的香味,我想大约是日系的.
店堂很小,却因为便利,经常顾客盈门.买个餐巾纸,买瓶水,有时候还得排上一会儿队.

     
      这不刚才下楼买豆浆又是一阵排队,趁着无聊,我东张张西望望打量起柜台来.只见香烟洋酒等稍微贵重一些的商品都陈列在收银台的里面,束之高阁,上面蒙着一层薄薄的灰.我对洋酒不懂,但牌子还是基本认识的,轩尼诗,人头马,马爹利,芝华士,咦,怎么出来一个约翰走路?我大惑不解了,再仔细一看瓶子上的英文,哦,大名鼎鼎的JOHNNIE WALKER!我恍然大悟!幸好自己没脱口而出问店员那是什么东东,否则一定遭来讥笑.哈哈,但是这样的幽默翻译我真是头一次看到,服了.我心中想着,却几乎笑出声来.付了钱赶紧回家考LG,老公也不知道那约翰走路究竟是什么东西.再来考老姐,也说没听说过,公布答案,大家笑到捧腹.
      后来网上查查,才知道约翰走路的叫法来自台湾,酒吧里经常出没的小资们大约是无人不晓的,看来我是个少见多怪的老土了.仔细咀嚼三番,觉得幽默诙谐,也挺容易记,与音译比起来似乎更有神韵.估计再过若干年,这个"约翰走路"就变成经典老克拉的专用词汇了:)
     
      想起前两天有个朋友考我几个上海俚语的来历.说这个人不行,上海话叫"推板",据说起源于英文的TOO BAD;骂这个人不上路,上海话叫"盎三",起源于英文的"ON SALE".最有意思的是"十三点(原本是用来骂交际花女人的)",居然来源于英文society!真是绝了!这些洋泾浜无不体现了老上海的智慧和幽默,令人回味无穷.     
 
     翻译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活儿.有时候需要意译而有时候不妨试试拿来主义。我就注意到在上海,公共媒体直接用日语汉字的现象很多。比如“新登场”,“新发卖”,“量贩店”等等,年轻人中把盒饭叫做“便当”的更是大多数,还有那个家喻户晓的卡拉OK。再看看日本,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他们的英文外来语也是越用越多。就象上海的小资喜欢中文里夹杂外文一样,我的日本同事们说话E-MAIL也常常冒出大量的英文外来语。比如他告诉你你可能会被问及什么问题,通常是直接用日语的"问"的被动态聞かれる,而他却用HEARINGされる;文件归档,他会用FILING而不是"整理";打印东西他说"PRINT OUT"而不是"印刷"……用了外来语后听上去的确非常有型(格好いい):) 最近公司要导入SAP系统,隔三差五地开会讨论进程。我有幸作为SAP管理委员会的一员参加讨论,第一次开会我没有习惯,简直一头雾水,拿到的日程表80%是用片假名写的,比如voucherバォチャ-,rehearsalリハーサル,scenarioシナリオ,go liveゴーライブ,等等等等.你干脆用英语写也就得了,非得洋为和用,再加上日本人含混不清的英文发音,听着真累.不过这么多外来语出来的确是很有威慑力,至少让人觉得这人象个知识分子(インテリぽい):)
 
    哈哈,又扯远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