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伊的博客

从传统文化里发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寻找令人茅塞顿开的灵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古诗人的数字不可信

(2019-09-10 21:11:33) 下一个

      可以说古代诗人 对数字的概念模糊爱昧的。

      对于古诗人来说数字更重要的是为了切合平仄,有时必须更换实际的数字才能合乎韵律。如:十,百,万是一组仄韵数字,一,三,七,八,千又是平韵数字,如果使用数字不严格遵守平仄规律就无法作出好诗了。

      所以苏轼只能说“竹外桃花三两枝”,与习惯和口语中的“两三枝”相比很拗口。“万水千山总是情”等比“千山万水总是情”更符合平仄规律。

   李白《襄阳歌》中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苏轼《惠州一绝》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都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数字:无论李白多么喜欢喝酒,如果一天喝上三百杯,不急性酒精中毒也会腹胀得无法动弹。就按他所说的十分之一计算,三千六百日,每天三十杯,其肝脏功能失常不是肝癌就是肝硬化,是无法活下去了。

      无论苏东坡多么喜欢荔枝,一天吃上三百颗荔枝,保不准口舌生疮,是无法啖下去的!

      日本社会对中国有一种先天的天然的“不信感”,许多负面印象多来自对中国古代诗人的杰作,他们囫囵吞枣地误认中国人“言过其实”。

      日本人说中国人喜欢夸张、撒谎,什么都是“白发三千丈”只是夸夸其谈。所以在企业的事业谈判中,中方越是拍胸脯、做保证如何如何只会让日方越会引来怀疑。因为夸张的说法让精打细算的日本人无法跟上脚步。

     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多是模拟性的(analog),现代日本人的思维更多的是数码性的(digital)。一个模拟信号可以经过大脑的多路转换器和一个或多个放大。而数码型号则是严格的数字系统的增减。古人所学的知识有限,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四史之类,后来有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对于科学知识了解甚少。

      所以如果让古代诗人打麻将可能是不记过张,炒股不看大盘,不会割肉清仓,也不会囤积居奇,搞政治不懂隐忍。

      少年李白“观奇书”、“乐仙游”、“好剑术”,才能与兴趣广泛,贺之章誉其为“天上谪仙人”。唐玄宗时,李白只不过是一个待诏翰林。李白性格傲岸不群,根本不能忍受这等“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自请还山,离开长安,开始了他的漂泊…在诗人李白的眼中数字就是一种工具:“千山飞鸟绝,万径人踪灭。”运用数字使诗对仗工整,富有韵律美;进行对比;“千里江陵一日还”除非是坐动车或高铁,否则无法实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千长”。表示比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些数字主要是古诗独特艺术之处理,为了达到一种盎然的情趣,千万不能当真、认真、更不能较真。

      日本的徘句也好短歌也好,惜字如金,一个字代表很多思想考量,如果用数字反而局限其意识境界。

      不能将诗人的数字当数据,立论,论证,导出结论。郑燮《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简直就是数字的多用。邵康节《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用数字巧妙地将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静谧柔美的田园风光图,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写风的小诗,很有浪漫主义情怀。风无影无形,却可秋风扫落叶;春风开百花;激起千层浪;吹斜万竹林。无形的风,在诗人笔下,不仅有形,甚至有性格,有力量,有脾气。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梅花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阳路八千”、“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诗中可谓不缺少数字,特别是格律诗和绝句更愿意使用数字。

古诗,犹如川菜中的花椒海椒,是调味料,是刺激味蕾的药品。任何一个诗人都会使用数字来“背书”。日本的短歌,长歌,俳句就像日本料理一样讲究的是清淡、新鲜,没有任何调味料都可以“料理”。在日本是个文学中数字是少见的。

还有即便是使用数字,日本人更喜欢使用“千”而中国人似乎更喜欢使用“万”字。麻将里面没有“百”、“千”、却有“万”字。

万家灯火,万寿无疆,万事开头难,万丈高楼平地起,万恶的旧社会,万众一心,万人空港,万事如意,万世师表,万马奔腾……。换成“千”字就不顺口了。

在日本的成语习惯用语中以“千”字为多,千里迢迢,千钧一发,千秋大业,千载难遇……。换成“万”字就有点拗口了。

“山千海千”(老奸巨猾),《千与千寻的神隐》、“千的风”……

 日本表示多的东西更多时候使用“千”,可能是受佛教的影响。“千手观音”日本地名多以“千”为多见:千叶千,千代田,千驮谷,北海道的千岁机场(chitose),千林,千舟,千草……。日本的国歌《君之代》就是千代开始……

但近代的四川料理如麻辣火锅,麻辣烫一样觉得佐料、辛辣材料太多,让许多人受不了。简直就是数字的堆砌罗列。

至于毛泽东的诗词中的数字更是多多益善,“不吃辣不革命”的毛诗人几乎每首诗都要用一些数字为“调料”----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粪土当年万户侯”,“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对于数字的无心使用也是诗人对数字的无顿着(不敏感、混乱)

那种“大跃进”,“万斤水稻”,和“苏修都一万年”等不切实际的说法就大行其道。对“一句顶一万句”这句话到了晚年最后明白了是“被利用”了,“万寿无疆”,“万岁万岁万万岁”实际上是不嫌肉麻的“捧杀”,晚年之万年,悔之已晚!

(略)

注:古诗词

       常见修辞方法有:比拟、比喻、排比、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等。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乐府诗,没有特定的字数限制
  七言律诗,每行七字,有八行
  七言绝句,每行七字,有四行
  同理有五言律诗与五言绝句
  诗、词、曲三类
  古体诗(古风、古诗)、近体诗
  律诗(五律、七律)和绝句(五绝、七绝)(今体诗、格律诗)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词”是近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曲子词”、“乐府”、 “诗余” 、 “长短句”等。
  根据词调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规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从风格上来说,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苏辛是豪放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的集大成者。
  曲“曲”即散曲,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并盛行于元代。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调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的《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代表作《梧桐雨》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分:
  1、看朝代:近体诗出现在唐代之后,唐代之前的必为古体诗。
  2、看字数和句数:近体诗基本为五言和七言,句数基本为四句或八句。
  3、看押韵:古体诗押韵自由;而律诗押韵位置固定,即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
  4、看对仗:若前面条件都符合,且是八句,那么分析三、四句和五、六句,看是否对仗,律诗一定是对仗的。
  诗歌鉴赏常考四方面:
  1、内容鉴赏
  2、诗歌意境鉴赏
  3、手法鉴赏
  4、语言鉴赏
  (二)题材
  体裁:从诗歌的格律(形式)上来分。
  题材:从诗歌所写的生活领域(内容)来分。
  常见的诗歌题材一般有哪几种?
  1、写景(抒情)诗
  2、即事(咏怀)诗(叙事咏怀诗)
  (包括送别诗、羁旅诗、闺怨诗、感时诗)
  3、咏物(言志)诗
  4、怀古(咏史)诗
  5、田园(山水)诗
  6、边塞(征战)诗
  7、哲理诗等。
  A、读头:细读题目,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B、读尾、读作者:通读注解,知人论世(生活经历、写作背景、写作风格等)。 C、研读诗歌,找诗眼与特定意象。 重要方法:抓诗歌意象
  分析内容情感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力求真实)
  二、概括画面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抓住特点,用形容词概括)
  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
  诗歌意境鉴赏
  手法鉴赏
  写作手法(写作技法)是个大概念,它包含了章法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
  (一)章法结构:起承转合、线索贯穿、前后照应、前后对照鲜明、过渡自然等。(见姚P56)
  (二)古典诗词常用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描写方法:可分为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细腻、多角度描写(俯仰远近、视觉听觉等)、色彩渲染、对人物的描写(动作、语言、心理、肖像、正面、侧面、细节)等
  抒情方法: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典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三)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通感)、拟人、 夸张、借代、对比、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排比、引用、反复在古诗词中不用)
  (四)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起兴(比兴)、象征、正衬—衬托(烘托、侧面烘托)、(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动静结合、化动为静、用典、化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事喻理)、借古讽今、怀古伤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景中藏情或寓情于景)、情中见景、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丰富的想象、联想、含蓄、选用一些……意象渲染出……气氛,等等 + 修辞手法。
  章法结构:
  起承转合、线索贯穿、前后照应、前后对照鲜明、过渡自然等。(
  古典诗词常用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描写方法:可分为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细腻、多角度描写(俯仰远近、视觉听觉等)、色彩渲染、对人物的描写(动作、语言、心理、肖像、正面、侧面、细节)等 。
  抒情方法: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典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通感)、拟人、 夸张、借代、
  对比、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
  (排比、引用、反复在古诗词中不用)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起兴(比兴)、象征、正衬—衬托(烘托、侧面烘托)、(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动静结合、化动为静、用典、化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事喻理)、借古讽今、怀古伤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景中藏情或寓情于景)、情中见景、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丰富的想象、联想、含蓄不直露(蕴涵)、选用一些……意象渲染出……气氛,等等 + 修辞手法。
  (除外:以小见大、设置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结合、详略结合等在古诗词中一般不用)
  豪放与柔婉
  豪放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有激越昂扬的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柔婉 所表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轻柔;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
  直露与含蓄 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比喻、设问等手法。
  质朴与华丽 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句。
  华丽(典雅)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庄重与诙谐 庄重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气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简洁与繁复 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繁复(细腻) 多用长句,多对比性和辩证性语言。
  炼字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义。节骨眼处一个好字,会使全句全篇一下子光彩照人、神韵俱备。这个字往往被称作“诗眼”或“词眼”。古人这样说: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苏东坡
  “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 ——孟郊
  “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方干
  贾岛一“推”一“敲”传为千古佳话
  一、解释该字在文中的含义。(本义——引申义)
  二、指出所用到的手法,分析描摹景状的效果。
  三、指出该字在表现意境,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诗经·国风》:清新、自然、质朴、简约。
  汉乐府:缘事而发(即叙事性)、质朴自然。
  魏晋:建安风骨——慷慨悲凉、刚健有力。
  齐梁:浮靡——词藻华靡,内容贫乏。
  初唐(四杰):清峻。
  盛唐:雄浑阔大。
  晚唐:伤感。
  语言(语句理解)——形象(意象、意境以及人物形象)——思想内容(思想及感情)——表达技巧(各类手法)
  从作者推测背景,从题目联想内容。
  从小序了解缘由,从注释破解难点。
  从语言读出感觉,从景物体味情感。
  从意境洞察心胸,从尾句参透主旨。
  从思路把握结构,从表达分析技巧。
  1.鉴赏词语或名句 ①扣住重点词语分析,回答题干的问题。
  ②解释或描述名句的内容,为下文分析做准备。 ③概括该句语言风格、炼字方面的特点或表达技巧。 ④联系诗人,点出句中隐藏的情感。
  2.鉴赏艺术特点 ①分点概括艺术特点(语言风格、炼字技巧、表现手法)。 ②指出后举例论证。引用诗中的原句(词)说明其艺术特点。 ③说明运用这些艺术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Fanreninus 回复 悄悄话 夸张是古诗的常用修辞手法之一,其它的有比喻、拟人、借代、反问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