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华盛顿邮报 中国调整政策逐渐改变对台立场 更接近华盛顿

(2006-08-22 16:28:37) 下一个
华盛顿邮报 中国调整政策逐渐改变对台立场 更接近华盛顿 2006-06-16 00:16:23 点击:1250 中国调整政策逐渐改变对台立场 据中国政府高级官员和外交人员透露,中国已经在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下,逐渐从实质上软化了对台湾的立场。这些中国官员称,胡锦涛已经开始低调对待北京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如果有必要就动用武力收复台湾的誓言,而是把焦点转变为阻止台湾领导人走向正式独立的任何举动。 华盛顿邮报6月15日的文章指出,北京对台政策的调整,已在近几个月来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接近华盛顿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所长期坚持的维持现状--实际上是独立的只是没有写进宪法--双方不应该单方面改变它,直到北京和台北能够制定出互相可以接受的和平解决方案。 一名就台湾问题向胡锦涛政府提出建议的学者表示:“以前我们从未不说‘现状’,现在我们却总在提到它。” 由于台湾问题敏感,这些政府官员和外交人员在与华盛顿邮报记者谈到这个问题时都要求匿名。其中一名高级官员透露说,他曾去过北京就台湾问题与胡锦涛私下交谈数个小时。这名官员称,胡锦涛没有对台湾动武的计划,除非现状被以一种导致让他冒着“丢脸面”风险的方式而改变。这种担心反映在许多大陆人中对统一所抱有的热心。 这名高级官员回忆说,尽管仍在继续宣传“解放”台湾,但胡锦涛说中国的底线是,不允许台湾采取决定性步骤走向法律上的独立。华盛顿邮报说,为了支持这个“底线”,中国已部署了近800枚中短程弹道导弹,瞄准台湾海峡,也正把针对台湾而稳定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作为一个主要目标。 此外,中国人大还在2005年3月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将其长期坚持的动用武力阻止台湾独立的最后手段法律化。胡锦涛对这名高级官员说,北京的政策是鼓励台湾与大陆间在经济和其它方面进行更多的交流,希望在未来某个不确定的时刻,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变化,和平统一将是可能的。 华盛顿邮报指出,为了鼓励加强海峡两岸的关系,北京和台北已在6月14日宣布,两岸将在节假日期间实现直航。这个决定似乎象征着两岸正向恢复在1949年内战期间而中断的直航迈进一步。作为长期战略的一部分,胡锦涛政府非常其希望,强烈支持台独的陈水扁以及民进党成员,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败北,从而让倾向于与大陆保持更好关系的国民党主席马英久取而代之。 美国和一些亚洲资深外交人士称,布什政府和盟国政府也都基于精心计算,已承认了胡锦涛政府对台湾政策的转变。因此,一种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得以发展,北京依靠美国来确保陈水扁别做出任何迫使中国采取行动的举动。 作为台湾的长期盟友,华盛顿一直对台北行使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美国承诺将帮助保卫台湾,阻止中国的任何军事行动,华盛顿也有其自己的理由,来阻止陈水扁别做出任何可能会升高台海紧张局势的事情。 据中国消息来源说,中国政府高级官员已向美国国务卿赖斯和华盛顿其它高员解释过,他们担心陈水扁可能会以一种暗示台湾在法理上独立的方式来寻求修改宪法。作为回应,美国官员已公开和私下警告过陈水扁,不要公文上做出实质性的改变。 华盛顿邮报的文章指出,在近期接受采访时,陈水扁曾表示,民进党仍将会很快提出一些修改建议。不过他也表示,美国和中国领导人不应该为此担心,因为控制着立法院的反对党国民党,将不会通过这些提议。此后,陈水扁便被其家人所卷入的金融丑闻而呑没!踔在还不清场踱场丑闻是否会影响到恕跄修宪计弧?font color="#ffffff"> 中国政府官员说,中国调整台政策的决定,是由中共高级别官员于2004年夏天作出的,也就是在台湾赢得第二任期后不久,因为北京已意识到现行的对台政策将无路可行。一名也与台湾问题有关的学者指出,随后北京决定,谈论在短期内征服台湾已不会有结果,而真正的答案则贮藏于长期战略之中,那就是通过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来使大陆对2300万台湾人更具吸引力。 自1949年被毛泽东所领导的共产党击败后,逃离大陆的蒋介石和其所领导的国民党便开始统治台湾。中国一直强调台湾是其领土的一部分,必须回到北京的统治之下。但是近年来,台湾已发展进入一个朝气蓬勃的民主社会,从而也与要求服从权力的一党政体,又多了一道障碍。胡锦涛对台政策的转变,也是对这个影响统一的新障碍的部分承认。 华盛顿邮报最后说,胡锦涛的前任、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曾强调越早解决台湾问题越好,如果需要不惜动用武力。尽管江泽民没有制定出明确的路线图,但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后期限他曾考虑过,10年、15年和50年。因此,在90年代中期,当台海局势紧张,克林顿下令美国两支航母战斗群进入台湾海峡后,江就下令加速实现军队现代化。 它也引发了一场公开的辩论,尤其是在台湾和美国,认为中国加强军队建设可能是要对台湾进行一次迫在眉睫的军事进攻。此外,它也为陈水扁所不断声称的中国已制定军事计划,将在近几年攻打台湾的言论,提供了材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