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让印度精英刻骨铭记的三项中国政策

(2006-08-22 16:28:45) 下一个
让印度精英刻骨铭记的三项中国政策 在印度,有三件与中国相关的事情,让印度的知识精英刻骨铭心。 首先是1962年10月中印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远万里来到西藏,并且打赢了这场战争,取决于中国的高度集中制度。相反,印度已经失败了,议会仍然在吵架,无法决定和集中任何事情。40年过去了,当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时,他们归结于印度议会对战争的失败负有最大的责任。 其次是计划生育政策。2000年印度人口达到10亿,目前国内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550万,按照这个速度,到2045年时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而居世界首位。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人口控制政策的国家,早在1951年印度就起草了全国计划生育规划,然而,为什么到目前印度人口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印度生育控制不利的原因是什么?印度专家们告知,1976年,当时的总理英迪拉·甘地曾发起一场控制人口增长的运动,结果遭到广大选民的强烈反对,在第二年的大选中,英迪拉·甘地遭到惨败,黯然下台。之后,以压倒多数获胜的人民党执掌了在新德里的权杖。他们对甘地夫人的生育节育计划予以否定,并很快宣布了一项新的人口政策——家庭幸福工程。此工程的意图是明确的,即它是以自愿为原则的。在今年的竞选中,除了副总理阿德瓦尼曾在一次集会上喊了几句每个家庭只生两个好的口号外,没有任何政治家在竞选时提过关于人口控制的字眼。由于印度缺乏连贯的政策来控制人口激增,尽管控制人口的措施和办法多次出台,但始终难以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最后是经济特区问题。一位留美博士,现为印度计划委员会高级顾问的著名经济学家曾袒露心扉:印度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搞经济特区,最后不了了之。而中国到80年代才开始搞,结果一鸣惊人,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曾经担任克林顿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助理,现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布鲁金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对印度和中国情况非常熟悉,5月上旬他来中国访问。当问到印度的制度成本时他说:印度政府从来都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只是‘Paper Plan (纸面上的计划),从来没有变成‘RealPlan (真实的计划)。一项基础设施必须要与不同的利益集团讨价还价,谈项目要好几年,干项目又要好几年。 在印度,一座桥要修三年,一条路也要修上好几年。究其原因,他们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首先,印度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要修一条路,有可能延绵数千公里,由于土地的私有制,政府要与多少个地主一对一地谈判,没有人说得清楚。第二,印度政府计划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新项目的支出,但由于私人部门管理人员声称印度政府正计划不正当地密谋国有化,这些计划频频遭遇阻力。 印度社会是靠清晰的产权搭建的社会,于是印度走了混合经济的道路,但事实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有产权才有民主,但是产权的交换是要付成本的。在基础的建设阶段是需要快速打通一些关键的环节,比如基础设施。如果产权过于细密必然加大成本,在细碎的产权条件下,是难以做到‘多快好省 地建设现代化和实现城市化张文木博士说。 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说,1979年之前的毛泽东领导的社会改革无意中为1979年中国商品和市场经济改革启动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铺平了道路。毛泽东的土地改革、普及识字、扩大公共医疗保健等等政策,对改革后的经济增长起了非常有益的作用。改革后的中国收益于改革前的中国所取得的成果的程度,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