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宗教,說「非神」便無需「他力」嗎?

(2006-10-19 18:09:34) 下一个
   
相對神教典型的猶太、基督、伊斯蘭這些亞伯拉罕一神信仰,東方的中、印文化圈宗教,乃以非神教為其特徵。不過這些非神教,非必無神設教,也未盡「泛神」,又可棄神尊不尊神,修行踐證憑自力而無需他力加被保祐到底。印度公元前一世紀先後興起講奧義終極智慧的六大哲派,但都不棄神論。八世紀理性探討的智彌曼差,要直接以智慧覺悟解脫,然到十四世紀敬虔派居上,透過其思維審察的中心理智,朝向至上神自在天,終以皈依解脫。佛陀大智徹悟,早在元前五世紀成就一正覺解脫道,影響後來印度教彌曼差,由祭法歸智慧。不過佛教自身歷經演變,又未即從此全離開皈依解脫。元前四世紀到元後一世紀的部派佛教,上座部講佛的生身,本生之悲智與今身之瑞應,使佛已非同凡人;大眾部更言佛法身,無量無邊,成胎得道,視之若神。事實上神化的佛陀觀,一直貫穿在佛教史後來的發展中。

原先部派佛教,修行解脫,最後悟到的,是我空法有,即沒有永恒不變的個我靈魂,萬法世界到底還客觀存在是有。部派裡要更透徹的說法,當至我法皆空,與大乘等同,可是空性不空相,如成實論,即成四聖諦苦集滅道之實,仍留下個相不空。待進至大乘空宗,才真叫人法二空,我空法亦空,空有皆無,甚麼都是假有性空,性相皆空,是諸法無所得的真空。印度二至八世紀的大乘佛教分三期,要深究成佛法身到底怎樣。二至五世紀乃初期,即這特講真空的空宗,以一切皆空的諸法實相,乃涅槃得脫。五至六世紀是中期,成大乘有宗,在空宗否定一切的基礎上,進而再講萬法唯識,給流轉還滅作出根源的說明,因為若甚麼都給說沒了,會連佛法也無從談起。有宗說宇宙森羅萬象,空無非有,都不具客體真實性,唯仍要由人主體的心識變現。所有的存在,皆為那些雜多生滅的識中之知,體質虛妄,無常假有,自性不實。這「識」既是認識的主體,也是被認識的客體,亘古常存,由一種潛伏相續的慣習活動所決定,好比暴流剎那生滅未知止時,故有外間世界,有因果業報,有生死流轉,然而成佛的巧妙同時又在其間。透過修行,轉識成智,把心識裡的這些迷染分別拿掉,直覺親證自在的永如其是,周遍圓滿,常住成就,如性真實,這才涅槃還滅。部派佛教實在,但嫌平凡,故出空宗妙說之善巧。善巧流于浮泛,因見有宗析理之精細。精細入于微巔,則又成繁瑣。空宗已多少給人哲學多于宗教的味道,有宗更成經院哲學,剖解起來,主體唯識非一而是八,八識各有作用四分,客體宇宙再分位假立有五,類別成百,所謂五位百法。百法中的宇宙,複雜多樣無實體,成一佛教式的心理研究。例如單是煩惱就分八種,派生的煩惱又加上廿種;煩惱裡的瞋不同恨,恨不同忿,諂不同害,慚不同愧…,學力稍遜,本沒煩惱的,也要給這分拆縷析弄成煩惱!所謂大乘,難道就無過這樣的空、有二種嗎?

所以六至九世紀出來了大乘後期,空宗有宗雖把佛陀觀的法身涅槃說得奧妙精微,要待像密宗這樣的踐證實現。密宗以身手結印、口誦念咒、心意觀想,合此身語意三密相印,將種種業用轉化清淨。結印靜坐屈指,冥契如來正覺的內證本誓;念咒密語真言,達致法爾常有的成佛利益;觀想心住正定,聚集十方諸尊的醇淨具足。這類依重手印、咒語、圖像為表徵的教儀,能夠追溯至元前一二千年的第四吠陀,更普遍見諸印度民間信仰,原則上不為釋尊的根本佛教所贊許。然而進入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前期中期的顯教經典,已並不缺咒文和秘術記載。到七世紀,過去密教材料經過整理成《大日經》《金剛頂經》,大乘開始密教化。早先融合多神崇拜和神咒的秘傳儀式,只屬無序的雜密,自此有組織系統密教,才算大乘密宗的純密。密宗不只是外表的一套秘儀,其實還貫通空宗與有宗的學說。《大日經》的基礎是空宗,般若中觀真實智慧所見到的真空心境,乃大日如來佛的光明遍照。大日如來演說深妙秘教,是一切智智,即智中智。智覺圓滿者不只釋迦一人,還有三世十方諸佛,皆從此大日如來法身流出,一切佛菩薩別尊,各代表其別德慈悲智慧等等。根本佛大日如來,同為宇宙真實之本源,舉萬有莫不大日如來的顯現。故當相是道,即事而真,實事便是真理,而能如實知自心,便是菩提究竟覺智。人誓願求一切智智,歸此得度的無上智慧,菩提心為根,大悲為行,方便為究竟。《金剛頂經》的基礎是有宗,識觀萬法,悟入真如性,唯當以其體堅固如寶鑽之金剛自性智德,斷一切煩惱。這金剛智清淨不壞,相應于理,更能方便加持,契合于行。凡顯色、音聲、理趣,均不離密印、真言、妙觀三密。金剛頂經名含一頂字,指諸經最高,詳述密教修行儀則,加快證入,即身成佛。大日如來有大悲似慈母,作中心胎藏,備足物質性的地水火風空五大色,生發輔育眾生所本有的覺悟平等理性,為胎藏界。金剛智初如照大圓鏡,集大成精神性的識,無堅不摧,破除心智習氣種種差別,為金剛界。密教之根本,合胎、金兩界,總物質、精神雙部,理因也即智果,理智不二,色心為一。密宗視前之大乘浅顯,今攝理成規,行則特殊,毋經論理之肯否曲成,而當下直接切入佛自內證之境,才最尊密!這種以儀軌整頓經教的獨立體系,盛于八世紀,過後世俗化,愈與印度教接近。有的摻入性慾大樂思想變左道密教,十一世紀泛濫民間,不重經典只尊師法,學點金剛曲歌訣,與生俱有,便告即身成佛,如此面貎模糊的密教,到十三世紀終在印度消失于視野。幸虧右道密教已于八世紀東傳,進入中土與西藏,繼續弘佈,保存生機。藏傳佛教即以此密宗為主脈,發展期間雖不盡免土著信仰與左道密教的糾纏,仍成就了紅、花、白、黃等正派,其中以十五世紀興起的黃教即格魯派尤具軌範,善規嚴律,學兼顯密。

密宗為印度佛教的最終型態,也為藏傳佛教的最顯赫宗派,其教基本,是崇拜宇宙佛格化的至高教主大日如來。教理上這法身大日如來,人法一體,自力他力不二,但實踐上方便眾生,又常難免要講究諸尊的形像、禮拜、供養、唸誦,積功積德,驅邪降福,仰仗他力。右道純密,唐代來華開教,名真言宗,為十三宗中最後出。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三大士為國師,不空三藏更是三代帝師,其經疏博引般若、涅槃、法華、華嚴、中論、大智度論等,極為恢宏。不過漢傳密宗的根本經典,大日經的廣本十萬頌僅譯出略本三千頌;金剛頂經東來,船遇風暴而流失,傳譯僅十萬頌十八會中初會之部份。五代兵燹,密典再遭嚴重銷毀,宋以後在華綜合的密宗體系,飄零為通俗法事,剩下持唸幾條真言又禮拜特定本尊而已。佛教典籍繁賾,教理博大,千頭萬緒,來華成立十三宗,至唐簡濫為空、有、密、台、嚴、禪、律、蓮八宗。八宗七至九世紀三百年間,相互接引交融。初唐法相有宗代三論空宗而興,有宗又傳不百年轉衰。中土創教的台、嚴性宗,綜言本體不變平等絕對的真心佛性,總比印地相宗解析現象變化差別相對的妄識種性,更合國人脾胃。天台開山祖師初主修禪觀,接上空宗一心三觀心要,至四祖大蘇開悟法華三昧,于隋代往天台山立教,終至九祖敷演于中唐立名。華嚴擴大帶有宗底子的地論攝論,完成對有宗的批判,初唐立教,晚唐嘗倡教禪合一。台、嚴與禪,乃為三大中華創宗佛教,教理發展不無相關,然迄宋仍派系鮮明,只是台、嚴興衰起伏不定,禪卻一枝獨秀逾演逾旺。禪者坐禪靜慮,本為修行共法,並不為宗。元祖達磨東來,自己面壁坐禪,專授《楞伽經》示禪法心要,仍要理入徹悟,行入妙修,有名楞伽宗。至唐代六祖慧能唱言「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不唸經不坐禪,要頓悟成佛,自成南宗。仍然有維持漸悟成佛的,乃為北宗。北漸一派數世而衰,南頓一派,以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之宗風應機化眾,五代分五家,宋朝成七宗。南宋臨濟,默照暗推著稱;曹洞更以棒喝看話接引學人,機鋒銳利,單刀直入,自由痛快,蔚為大宗,明清更成禪門主流。不過就佛教整體看,宋元明清,越過越走向儒釋道三教致一之路,釋家裡教禪調合,禪門再盛的也依然本宗不顯,最多守成。宋際相對顯赫的反而是蓮宗淨土,台、嚴、禪、律諸宗紛說台淨融合、圓融念佛、禪淨雙修、勉修正觀,不約而同為淨土念佛推波助瀾。淨土是佛涅槃所居之清淨國土,十方諸佛各住淨土,此大乘所說。小乘以涅槃後身心悉歸空寂,灰身滅智故無說。大乘視淨土為諸佛大慈勸歸的方便施設,生前蒙加護,死後往生其土。這在印度雖常作發願修行表示,然無成宗。我國北朝一度流行未來佛彌勒淨土,留下造像外並無成宗。南朝信仰彌陀淨土,是時空無限的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為諸佛國土的代表,漸結為大宗。生此五濁惡世居住穢土,聖道門依自力修行,理深難透,淨土門持念佛號,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對譯出即「歸命無量壽覺」,當下依彼願力,通入法要!人縱一生造惡,臨終十念,諸障自消,為他力易行道。唐有漢密,元明藏密,三密加持也屬易行乘,帝王更尊奉提倡,但不普及,在民間仍總難敵一句的南無阿彌陀佛。群眾以教禪律三學不外一源,又歸淨土一門,稱念法身佛名,人人往生清淨極樂。

(本文係原創,轉載或徵引,請說明出處,並保持完整。謝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