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三年饥荒同期:1963华北特大洪水,没饿死人,因为此时没人祸.

(2007-05-12 08:43:30) 下一个
三年饥荒同期:1963华北特大洪水,没饿死人,因为此时没人祸.

  1963年8月上旬,华北地区出现大陆创记录的特大暴雨。

  南子牙河、大清河、滏阳河暴雨中心降雨量达2050mm,降雨量超过1000mm的地区达5560kmz。

  海河各支流越过京广铁路的洪峰流量达78000m’/s,而海河干流的泄洪能力仅为1300m’/s,连同其它河道也不超过4600m’/s,造成大水灾,使天津市受到严重威胁。

  在中央部署下,河北省积极组织抗洪,天津市动员了近100万人参加防汛斗争。在充分利用水利设施,并打开了津浦铁路25孔桥泄洪,利用团泊洼滞洪,扩大入海等措施,扩大了泄洪入海通道,确保了天津市区的安全。

  但洪水在海河流域造成了6145万亩农田受灾,

  粮食减产30多亿kg,

  棉花减产250万担,

  房屋倒塌1450万间,

  铁路被冲毁75km,

  损失总额达60亿元,

  接近天津市全年生产总值的一半。

————————————

【1963年水灾】天津市从1404年到1948年有记载的水灾共72次。

  50年代以后,最大的一次洪水发生在1963年。

  1963年8月初,天津的西部和南部都下了特大暴雨,暴雨连降数日,平均雨量500~800毫米,个别区域达1000毫米以上。

  海河上游洪水暴发,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各河流域一次总雨量达580亿立方米,形成径流总量302亿立方米。

  各河相继出现特大洪峰,海河上游中小型水库大都倒坝,洪水直泄下游,汇集天津市周围,形成天津市50年一遇的洪水灾害。

  天津市周围一片汪洋,涌浪高达3米,

  天津市及河北省100多个县、市的5400多万亩土地受灾,

  中共中央和省委、市委动员天津市百万群众奋起抗洪,

  在最危急的时刻,炸开了南大港海挡,让洪水通过静海东部和大港地区漫流入海,保卫了天津市的安全和津浦线路的畅通。

————————————

所在位置: 水信息网 > 海河信息 > 海河文化 > 流域文化 > 正文

惊心动魄的1963年(马念刚)

来源:海河水利网

余从事水利工作五十多年,虽然亲历过不少的事件,但却以1963年的抗洪斗争在记忆中最为深刻。

1963年的抗洪史诗,波澜壮阔,现仅据个人之经历及点滴所见,写成此文。因年限较长及掌握资料有限,只能窥其一斑,而难以反映全豹。如尚可使读者从中得到些许裨益和启示,心愿足矣。

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

1963年六、七两月份,海河流域降水偏少,8月上旬的几次强降雨是造成严重洪灾的主要原因。

7月底淮河上游地区产生暴雨,波及海河流域南部相邻区域,8月1日暴雨中心移至本流域。

暴雨移动中心有两条,

第一条是主要暴雨路径,8月1日~8日,由河南省南阳起经许昌、邯郸、獐犭么(位于河北省内丘县西)、石家庄、正定、司仓(位于满城县西)、北京至承德,其移动速度较慢,平均每天93公里;

第二条暴雨中心,由小南海水库(位于安阳河支流露水河上)、衡水、静海、唐山至山海关移出海河流域,移动速度每天270公里。

10天雨量超过1000毫米的笼罩面积5430平方公里;

超过500毫米的面积43800平方公里,占南系(包括黑龙港)面积的29%。

滏阳河系獐犭么暴雨中心7天降雨2050毫米,为中国大陆之最。

另一暴雨中心,位于大清河系的司仓,7天降雨1303毫米。8月降水总量600亿立方米,产生经流301亿立方米,

暴雨的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洪量之巨都踞本流域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榜首。

有104个县市受灾,

进水县城32座,

水围县城33座,

倒塌房屋1265万间,

死亡5030人,

伤42700人,

大牲畜死伤13万头。

水利工程破坏也很严重,刘家台、东川口、马河、佐村、乱木五座中型水库失事。

京广、津浦、石太、石德铁路相继中断,累计停运372天。

受灾人口2200万,

特重灾区人口约1200万,

损失60亿元。

滏阳河是暴雨中心地区,各支流普遍漫堤溃决,冲断京广铁路数万流量涌向大陆泽、宁晋泊,而后宽达10多公里的洪流沿滏阳河两岸向东北奔流,

8月7日淹新河,8日没冀县,10日冲向衡水,使石德铁路有20公里漫水,不得不破路行洪,进入黑龙港地区。

8月6日,新河县水位漫堤,仅一昼夜全县被淹,水深3米,防指迅速调运大小船支及空投的橡皮艇,连夜将被困在残堤和高地上的老弱病孕约三万人送到安全之处。

衡水地委8月5日凌晨召开紧急会议,部署疏散居民及机关、仓库的防水挡水准备。衡水车站有一名站长,将枕木用铅丝捆扎成筏,系于水塔周围,将重要器材放在木排上面,得以保护完好无损。

8月10日衡水被淹,电话全部中断,地委和专署机关虽近在咫尺,亦难以联系。

省里正在为衡水的灾情而焦急时,一位女话务员机智地将通讯器材抱上楼顶,向省委报告了受灾的详细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经地委向省委请示,扒开了石德铁路路基,防止路南地区的防洪形势进一步恶化,减轻了损失。即便如此,滏阳河两堤尽沉于水下,堤上行船20余天。

滏阳河支流泜河由于8月3日、4日獐犭么的强降雨造成乱木水库失事,使得宁晋、高邑、栾城、藁城等县被水包围。

8月6日,宁晋县城南宽达10公里的洪流涌向县城,该县历史悠久,城墙砌砖虽大部被剥除,但土城尚完整,发挥了挡水作用。

由于沙河和洨河相继漫溢及溃堤决口,宁晋城周围水深达2.7米,西门城墙只高出水面0.16米,其余地段亦不过0.3米。

8月7日水浸城内部分地段,深2米余。县委发动护城斗争,封堵城门及各处缺口,当时城内原有居民1.4万人,接来灾民8500人,参加全县中、小学教师会议的千余人,住满了城内的大街小巷、戏院礼堂。县委动员了近万人,在周围5公里的城墙上抢筑起宽2米、高1~3米的子埝,防止了水漫城墙。

与此同时,省防指派飞机空投麻袋4000条,送来木筏200只,橡皮船20只及大批救生圈、救生衣等,并空投熟食2万多公斤,当地群众还将汽车、手推车、自行车的内胎取出充气,以防不测。8月10日,水势转弱。

“63.8”洪水的另一暴雨中心位于大清河南支,8月7~8日,沿太行山的暴雨带来势凶猛。

位于界河的刘家台水库毗邻暴雨中心司仓,8月8日漫坝溃决,当时水库蓄量4100万立方米,半小时内倾泄殆尽,事后察勘洪水痕迹,超过坝顶0.87米,推测溃坝流量17000m3/s,坝下村民及守护水库的解放军官兵均有牺牲,解放军某部五好战士谢臣在溃坝下游抢救落水妇女时牺牲,国防部授予“爱民模范”光荣称号。

水库失事是8日3时55分,下午越过京广铁路,水破保定城郊防线进入市区,南半城水深1~3米,南关府河水位超过保证水位6.74米。

王快水库的临时溢洪道,因堵坝溃决致使底板被淘空遭受破坏,由于当时通讯不便,在通知水库下游定县做好防护和群众转移准备时,误听成王快水库大坝垮了,引起一场虚惊。

8月8日暴雨北上至北京,当天日雨量达429毫米,市内街道多有积水。

据传暴雨时,适值我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在中南海接见某国青年代表团,车队行至新华门附近时因熄火而无法前进,不得不出动警卫部队将车推进新华门,才使接见照常进行。

10天的暴雨,流域内有新乡、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七座地级市被淹,这在海河流域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

保卫天津市的重大胜利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

8月10日以后,暴雨虽止,但南北来水都汇集于天津外围,抗洪斗争的重头戏也随之拉开帷幕,高潮是如何保障天津市的安全。

为了有力地说明保卫天津的胜利来之不易和重大意义,这里有必要扼要介绍20世纪内天津两次被淹的史实,以便与1963年加以对比。

1917年海河流域南系和北系同时出现暴雨,大清河系越过京汉铁路的最大流量为20000m3/s,子河河系为30000 m3/s,相当于1963年的三分之二左右,大清河系诸河在蓄满天津以西诸洼淀后,冲开南运河堤和市区围埝进入市中心,和平路水深1米,街道行船二十天积水不退,海河淤积1.7米。

1939年以北系洪水为主,七、八月份降水总量约304亿立方米,当时正是日寇侵华时期,治水之事无人问津,洪水冲垮南围堤后进入市区,有78%的面积被水淹泡,海河右岸沿街行船,一些有钱的人家甚至不惜用整袋的面粉囤积于门,用以挡水。市区积水最深达“丈余”,长达一个半月,受灾人口80万,倒塌房屋1.4万户。当时报纸以通栏标题报道:“天津民众伏卧屋顶,苟延残喘”、“难民堆积街头,鹄立兴叹”。

在“速泄北水,缓滞南水”的战略决策下,各路洪水顺序抵达天津外围后,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保障了天津市的安全。

——白洋淀之役 8月11日,白洋淀千里堤水平堤顶,存蓄洪水约60亿立方米,高出天津地面7米,天津防洪形势十分紧张。河北省委一面令王快、西大洋、口头和横山岭各库关闸停泄,一面令11日在小关扒口分洪,13日又令在榕花树破大清河西堤分洪入东淀。14日1时白洋淀十方院水位最高11.58米,经分洪后回落到10.5米。

——东淀之役 在白洋淀之役紧张进行的同时,大清河北支、白洋淀和子牙河初期的60亿立方米洪水,从8月12日起先后涌向东淀。东淀紧邻天津,15日水位达8.39米,水位比市区地面高3~5米。省委果断决定利用独流减河闸、西河闸、滩里闸、锅底闸分泄洪水分别入北大港、海河、文安洼和贾口洼,并破赵王新渠右堤,分洪入文安洼;破独流域河右堤,分洪入团泊洼。8月15日,东淀水位最高到8.39米,在分洪过程中有20万人撤退到武清、安次、宁河、永清等县,18万人被临时安排在大堤上或附近高地。16日水位开始缓慢回落。

——贾口洼之役 贾口洼原承泄黑龙港系的沥水,1960年修建南排河后,截去黑龙港流域一部分挽入南排河系统。1963年8月9~10日,滏阳河洪水除部分由南排河东流入海外,大部仍冲入黑龙港地区奔贾口洼,洪量约66亿立方米,势态极为严重。河北省委决定采取了以下措施:8月20日炸开南运河右堤,启用津浦铁路的二十五孔桥,导洪入团泊洼;扒开贾口洼与东淀的隔淀堤,向东淀分泄部分洪水;在王口炸开子牙河堤,向文安洼分泄部分洪水;扩大隔淀堤滩里分洪口门,使贾口洼导入东淀的洪水,能够较多地分入文安洼,以减轻东淀的压力。黑龙港系的洪水到来前,贾口洼的水位为5.31米,19日以1.4万的流量洪水进洼,到20日夜水位即涨到8.94米。经采取上述措施后到25日,贾口洼、东淀、文安洼三洼水位趋于平衡。

——众洼联合运用 8月20日25孔桥泄水之后,团泊洼水位迅速上涨,津浦铁路路基遭受破坏。27日下午,良王庄至独流间长约1公里段路基塌坡及发生管涌,铁路运输中断。经万人抢险队伍艰苦奋战,9月7日恢复通车,共停运12天。8月下旬以来,东淀、文安洼、贾口洼(称为西三洼)联合运用共滞蓄漳卫、子牙、黑龙港河系洪水约60亿立方米,越过津浦铁路和南运河后,有序地导入了铁路以东的团泊洼、北大港、唐家洼(东三洼),经运东地区开辟了宽20多公里的导洪通道入海,西三洼水位逐步回落。

——导流入海 从8月下旬开始,先后将马厂减河两堤、海大道、北大港围堤爆破炸开了约16公里的口门,使团泊洼的洪水宣泄入海,八、九两月共下泄75亿立方米;独流减河八、九两月共宣泄26亿立方米;经西河闸八、九两月共宣泄54亿立方米,三条泄洪通道合计155亿立方米,占八、九两月来水总量的二分之一。至9月25日三洼水位全面回落。

抗洪斗争是紧张而有序的,可概括为:决策正确,措施得当,科学严谨,高度负责,纪律严明,众志成城。

在水临城下的危急时刻,天津市也做了相应的动员和抗洪的各项准备,海河市区段的过水能力为1200 m3/s,而八、九月西河闸的泄量一直维持在1500 m3/s左右,最大流量达1690 m3/s。水离路面不足半米,一遇风浪即可漫溢。在紧急时刻,对薄弱地段,解放军两名战士一张苇席,然后把身体压在席上,以血肉之躯抵挡大水冲击。还在金钢桥以下的海河两岸抢筑了1.2米的防浪墙,对金汤桥采取了堆压块石断行的措施,以防桥断岸毁。在中心广场停放百辆解放汽车,昼夜待命,以便随时运送物资和抗洪大军开赴前线。

当时的河北省设计院,工程技术干部都准备好了有关资料和简单的日常用品,只要防办一个电话就立即出发去处理有关问题,甚至来不及给家人打个招呼。他们出发时都穿着单薄的衣服,以至短裤短衫,有的9月下旬凯旋时,已是秋风乍起的季节了。

以往暑期是外业队职工休假的时间,而63年有近百干部、工人参加了天津市组织的万人抢险队伍,有的同志家就在灾区,也顾不上回去。他们在子牙河的当城附近担负护提抢险任务,住帐蓬,饮河水,

过水区的老鼠、野兔和蛇也都被驱赶到了河堤,与人争地,爬到帐蓬里,比比皆是,甚至钻到床铺上和鞋膛里。

50多天的抗洪任务完成后,很多人都用破了三、五副垫肩,个个都是黝黑的脸庞,手上、肩上留下了厚厚的老茧。

王快水库出现险情后,河北省厅和设计院的领导乘直升飞机前去处理,但水库附近没有机场,只好选择一处较开阔的打谷场,找来红布临时铺成两行目标,使飞机能安全降落。现场确定了坝脚沉陷及溢洪道山坡裂缝等重大险情的处理方案,及时组织实施,避免了险情进一步扩大。

一些女同志,虽然没有去前线,但任务也是很重的。首先要照顾好一线职工家属的生活,按科室分片包干,诸如买粮、买菜、孩子入托等。还按照省直机关的统一部署为灾区群众加工熟食,先是帮助食堂蒸馒头,送到飞机场,空投给灾区群众,但因天热有时两、三天后被捞起时已变馊,后又改为烙饼和学解放军将面炒熟加盐,以解被困群众的燃眉之急。

总之,1963年的抗洪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天津市动员了4万人固守独流减河和西河大堤,使得天津外围和市区段持续多日的高水位而未溃决。

8月下旬至9月初,贾口洼八堡的最高水位是8.94米(大沽),东淀第六埠8.50米,西河大红桥8.47米,海河金汤桥5.43米,海河小刘庄4.68米。而1939年洪水时,金汤桥水位6.03米,小刘庄水位5.85米,都高于1963年,所以造成水淹市区,

而1939年时白洋淀、东淀、大红桥的最高水位都低于1963年。1939年的洪水总量远远少于1963年,而其结果却截然不同,1939年市区尽成泽国,灾民流离失所,1963年市内秩序井然,三四百亿元的资产毫发未损。

凯歌高奏 洪灾突降,党中央、毛主席极度关注天津的安全和河北水灾情况以及灾区人民的生活问题。当河北省委领导同志含着眼泪向毛主席汇报和提出治理海河水患的深切愿望时,毛主席深沉地点着头,叫着省委书记闫达开的名字说:“你们要把灾救出来呀!”

1963年冬,河北省委、省政府、天津市委、市政府在新华路体育场举办“河北省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反映海河流域广大人民战胜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表达了千百万人民根治海河的心愿。

1963年汛期,河北省防汛指挥部设在解放北路108号,这里彻夜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忙碌着,顾不上回家,更没有假日。省、市主要领导都是分段把守,责任到人,战斗在第一线。对各项命令的执行,必须是时间、质量双到位,丝毫不差。

如为防止千里淀全线崩溃,决定在小关扒口分洪后,省委下达命令,不仅要求确保分洪时间,而且要求口门能通过3000m3/s,以保证白洋淀水位迅速下降,省地县三级领导同志立即组成联合指挥部,做好人员、物资、技术准备和群众撤离的动员组织工作,由200名民工和100名解放军连夜施工,完成了任务。

在白洋淀高水位时,邻近的新安城墙只欠一砖就要没顶,安新县委号召“誓死坚守阵地,保卫两城(安新、新安)”,由7000人组成防城突击队,一夜之间在城墙上筑起子埝,排除了险情。

北大港、海大道的爆破泄洪,是保障天津市安全的关键性举措,由于时间紧迫,握惯了锄头把的农民,临时抽调向解放军学习爆破技术,破开了16.5公里的口门,使独流减河和团泊洼的来水迅速下泄,但有15名民工和战士壮烈牺牲,年龄最大的41岁,其中还有一位云南籍的解放军战士。

也有个别反面的事例,在决定向文安洼分洪时,有一位县委书记顾虑重重,只看本县,不顾大局,当即受到党纪的严厉处分。恰好南方有一位省委书记与该县委书记同姓同名,还在党刊上写过一篇文章,教育全省党员和干部以此为戒,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全国一盘棋,并以此事例自律。

抗洪还充分显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风格。如衡水地区的武邑、武强等县是重灾区,大批大牲畜既无厩又缺草,难以越冬。唐山、秦皇岛地区伸出了热情的援助之手,无偿代喂代养,分文不取,直到翌年春耕时才送回原地,不误农时,使灾区群众能及时春播,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抗洪,也使广大干部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当年11月,省委根据中央的统一规定,给40%的职工晋升一级工资,由7月份补发。实际上各科室只开了一、两次会,大家都互相谦让,名单很快就定下来了,而且工资补发之后,绝大多数同志都捐献给了灾区。

灾后部分受淹地区疾病流行。邯郸地区首先出现无名高烧,病人近两万,死者多为青壮年。接着邢台地区也开始流行,经卫生部派医疗队多方会诊,确诊无名高烧系由感染钩端螺旋体病菌所致。

乙型脑炎和伤寒随之也流行蔓延,到9月15日,灾区患病人数达200万人,经积极采取各种救治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虽然1963年时,建国只有14年,各大型水库尚未竣工,其他水利设施也很不完善,但在抗洪中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减轻了灾害的程度。

南运河称钩湾以上八九月两月来水82亿立方米,其中八月份为64亿立方米。岳城水库在8月上旬一次拦洪6.67亿立方米,占来水量的35%。恩县洼到8月末滞洪7亿立方米,高水位运用30多天。到9月末,上游各水库仍拦蓄水量6.6亿立方米,恩县洼存蓄0.74亿立方米,减轻了四女寺以下的泄水压力。

子牙河系八九月来水154亿立方米,其中8月份148亿立方米。8月上旬临城水库拦洪1.5亿立方米;岗南水库来水9.6亿立方米,拦洪8.6亿立方米;黄壁庄水库蓄水7.1亿立方米。到九月末,献县以上各洼淀还存水6.5亿立方米,减少了进入下游的水量。

大清河系八九月来水量92亿立方米,其中8月份85亿立方米。八月上旬,王快水库蓄水7.7亿立方米;西大洋水库拦洪5.8亿立方米,削减洪峰78%;龙门水库拦洪0.9亿立方米;安格庄水库来水3.3立方米,拦洪2.1亿立方米;横山岭水库来水3.2亿立方米,蓄水1.3亿立方米。白洋淀8月份蓄滞水量达22亿立方米;赵王新渠8月份下泄洪水15亿立方米,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利用西三洼(东淀、文安洼、贾口洼)滞洪,对取得抗洪的胜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子牙河水系来水(包括流经黑龙港地区的来水)经南赵扶进入贾口洼、东淀;大清河南支白洋淀来水进入文安洼、东淀;北支来水经白沟镇下泄进入东淀。上游来水进入三洼后,经联合运用,科学调度,有序下泄,取得了抗洪的最后胜利。

1963年的抗洪斗争,洪水预报、蓄泄关系、工程运用、启用非常措施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二次水利建设高潮 1963年的洪灾过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河北省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题词。毛泽东主席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刘少奇主席题词“记取这一次洪水和其他各次水旱灾害的教训,全省人民团结起来,努力奋斗,决心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分期分批地把河北水利建设好”;周恩来总理题词“向为战胜历史上少见的洪涝灾害而进行顽强斗争的各级干部、各界人民、部队官兵表示最大敬意!要为支援灾区、重建家园、争取明年丰收、彻底治理海河而继续奋斗”;朱德委员长题词“战胜洪水,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此后,经过科学总结,缜密规划,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掀起了海河流域的第二次水利建设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7年是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所以,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都是以此为依据和前提的。这个阶段海河流域的主要任务是整修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残缺不全的水利设施,也兴建了官厅、陡河水库和独流减河、潮白新河少量的骨干工程,但还未开始按统一规划大规模的建设。

1958~1963年是第二个阶段,也是海河流域水利建设的第一个高潮期。1956年的“八大”提出“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的方针,1957年在河南沙颖河治理会议上,水利部提出“以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以蓄为主”的“三主”方针。1957年底,北京勘测设计院编制了《海河流域规划(草案)》,为贯彻“以蓄为主”的方针,在太行山和燕山出口处规划建设一大批大、中型水库。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当年海河流域即掀起了群众性兴建大、中型水库的高潮,在此期间全流域山区有23座大型水库,47座中型水库和一大批小型水库同时开工兴建,平原区也兴建了一些蓄水工程,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都是空前的。

1963年8月的大水之后,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这是建国后毛主席第三次对全国大江大河治理做出的重要指示。此前,1951年曾为淮河题写“一定要把淮河修好”;1952年10月31日嘱咐河南省委和黄委会的领导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为了加速对海河的治理,中央决定成立海河勘测设计院。1964年2月水电部向国务院呈报“关于成立海河院和勘测设计总院的报告”,4月10日周恩来总理批准报告。海河院成立后,即着手进行全流域的规划工作。1964年9月,在国务院召集的黄淮海三河规划座谈会之后,提出了《海河流域轮廓意见(讨论稿)》,经部领导同意,规划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编制防洪规划,第二步再编制综合规划。于1965年6月,先行提出《海河流域子牙河防洪规划(草案)》,同时进行子牙新河、滏阳新河等骨干工程的设计。1966年11月,正式提出《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草案)》,1980年以后,由海委主持编写了《海河流域补充规划(草案)》。

1965年7月1日正式建立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组织各大型工程的实施,是为海河流域水利建设的第二个高潮期。

《海河流域防洪规划》的编制,根据以往治水的实践经验和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总方针是:“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在工程的安排上,近期以排为主,洪涝兼治,集中力量扩挖中下游河道并疏通入海尾闾。

这一阶段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根据中央指示,海河工地不开展“四大”,实行半军事化的团、营、连建制,避免了外界的干扰,因而动员了几十万大军的根治海河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每年春、秋两季施工,技术人员下楼出院,常驻工地,灾区群众父子、兄弟争相报名上海河的动人故事屡见不鲜。民工每一标工四毛五分钱,基本上是国家管饭,自带工具,群众出力,生产队记分,参加年终分配,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无可比拟。感人的事迹不胜枚举,现仅举一例,1967年子牙新河穿运涵洞施工时,一灌注柱孔放入钢筋笼后,水下3米处被异物卡住而无法浇注,一位民工冒着生命危险,头下脚上潜入直径只有60厘米的孔内排除故障,出水后已是道道血痕布满全身。根治海河的各项工程都是精打细算,省之又省,子牙新河的投资就省出了一座子牙新河铁路大桥。

经过14个春秋的艰苦奋斗,完成了防洪体系建设、除涝体系建设,使河道的泄洪能力相当于建国初期的十倍;完成了大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滦河开发。防洪方面,南系各河按1963年型洪水作为设计标准,相当于50年一遇;北系则以1939年型洪水作为治理标准,相当于20~50年一遇;滦河按照1962年型洪水治理,也相当于50年一遇。平原除涝方面,打通了黑龙港河系的入海通道,建立了南、北排河两套系统;扩建了宣惠河入海尾闾;完善了徒骇马颊河系的除涝治碱体系;建立了京东地区的排水网络。提高了原建的23座大型水库的防洪标准;新建了朱庄、潘家口、大黑汀三座大型水库。现在,大型水库控制了山区面积的83%,漳卫、子牙、永定等新河分散了上游来水,彻底改变了集中天津入海的不利局面。1978年以后,海河流域的建设进入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时期。

编辑: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