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爱神爱人,有喜乐,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过的是精彩人生。
个人资料
加州花坊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口述 | 逝去的儒者 :我的父亲梁漱溟(下)

(2014-06-24 22:20:40) 下一个

 

2014-06-24 李菁 三联生活周刊

(续昨日文)


历经风雨


 

1953年,父亲与原来的朋友来往都中断了。当时经常上门聚会、谈话的,只限于父亲早年相识的三五位学生。


 

“反右”时候父亲“幸免于难”,可他早成了“反面教员”,在政协大会小会常成为被批判的对象。我称他是个“老运动员”,永无“退役”之日。父亲从不为这些事情苦恼,仍专心从事自己的著述工作。但毕竟,在公开场合被批评指责,总不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有时他也会因此失眠。此时,他责备自己修养不够,不该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1966年8月一天,一群红卫兵跑到父亲家里抄家。一声令下,把梁家祖辈留下的书籍和字画,以及父亲自己保存的一些名家,如蔡元培、梁启超的手札,统统堆到院里付之一炬。抄家的一个月后,在没有一本参考书的情况下,凭着记忆,父亲动手写作《儒佛异同论》,全文4万字完成后,又接着改写《东方学术概观》。一些书稿被抄走后,他曾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发还。信中说:不发还此书稿,即不可能读写,无异于宣告我的死刑。信发出去后如石沉大海。过了很久,终于收回若干被抄走的日记手稿。


1973年10月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又将父亲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漩涡。父亲与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一样,并不清楚这场运动的政治背景。在政协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唯有父亲一直沉默不语。可是“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沉默是不允许的。会议主持人三番五次“动员”,要他亮明自己的观点。因为只要他一张口,批判的靶子就有了。因要求保留意见不被允许,从1974年1月开始,父亲动手写文章阐述自己对孔子的看法。他本并不打算对外公开这篇文章,“以免有碍当时的政治运动”。无奈形势逼人,不由他完全做主。


 

1974年2月,父亲用了两个半天约8小时,在政协直属组做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长篇发言。在那“批孔”的狂潮下,他仍然捍卫孔子,替儒家思想辩护,无疑是件触犯众怒之事。父亲公开讲过“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引起了对他的大会小会不断的批判。1974年9月23日,历时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问他有何感想,父亲回答:“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主持人勒令他做解释。父亲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着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的,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我知道,在父亲内心深处,一直以“不容自昧”作为自己自律的底线。所以即便面临当时的政治高压,他依然具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面对一切可能发生的种种结果。


 

1973年,冯先生发表“批孔”文章,父亲看到后,以为不值一读,对冯先生的“转变”极不以为然。父亲与冯友兰先生的关系,始于北大。1917年父亲为在北大哲学系读三年级的冯友兰讲过《印度哲学》,也可以说是老朋友了。1985年12月4日,北大为冯友兰先生举办90寿辰庆祝会。冯先生的女儿宗璞代表冯先生电话邀请父亲参加其家宴,被父亲拒绝。事后,父亲给冯友兰写信,说明拒不参加是“因足下曾谄媚江青”。


 

又经过一番周折,同年12月24日,宗璞陪冯友兰先生来父亲住处与其会面,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晤面。双方均未再提批林批孔的事,也更未涉及有关“谄媚江青”之事。只是宗璞以晚辈身份半解释半慨叹,说了一些,“我们习惯于责备某个人,为什么不研究一下中国知识分子所处的地位,尤其是解放后的地位”;“中国知识分子既无独立的地位,更无独立的人格,真是最深刻的悲哀!”


 

与冯先生最后一次晤面的情形大体如此。可令人遗憾的是,《梁漱溟问答录》一书将此事误说为1974年,并称当时冯先生“悄悄地”去向父亲去诉苦等等。这样一来,事情的真实面貌便变了样。结果是冯先生家属不满,并招了许多议论“最后晤面”的文章,浪费人们的笔墨与时间。


 

 

△ 《论语》全书不见“苦”字,与“乐”相对的是“忧”,这使父亲以入世对待人生。
 


生活中的父亲


 

在那些年月里,应该承认,我们兄弟俩与父亲的距离拉开了,但严格地说并没有划清界限。父亲的为人如何,是否“一贯反动”,我们心中明白,但精神压力还是有的。


 

父亲自知他对家庭照顾很少。我的母亲黄靖贤念过初级职业学校,粗通文字,外祖母家是旗人。像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家庭一样,父亲在外谋生养家,母亲在家带着我们生活。我的记忆中,父亲没有一个春节是在家过的,母亲去世的那年春节父亲在广西出差,最后一个团圆节也没有能和母亲过。


 

母亲去世后,父亲就把我们托付给他的妹妹或者侄女照看。记得1938年夏父亲在去重庆前,送我和弟弟到湖南衡山的姑姑那里。到了衡山,弟弟不肯留下,躲在另外一间屋子哭。父亲和姑姑听到哭声过来问怎么回事,弟弟说要跟父亲去四川。父亲于心不忍,就把我们从湖南带到四川南充一位表姑那里。这次父亲走的时候,却是我在哭了。因为今后照顾弟弟的责任,恐怕是落在我身上了。那一年,我13岁,弟弟10岁。我们中学后住校,寒暑假同学们都回家了,我和弟弟还是要住校。但我们在生活上很早就自立了,也没感觉很苦。


 

虽然我们和父亲并没有生活在一起,但在感情上从未感觉与父亲疏远过。他给我们的感觉从来不只是慈父,也是良师。他关心我们,但给我们的信中很少提及生活上的琐事,而是在思想上有所指点。有人问我,父亲是否很严肃?不,他从来都是以商量或建议的口吻与我们交换意见,从不命令或强制。他关心我们的思想品德,不在意于成绩分数。有一次放假,接到学校的成绩单,地理考了59分,通知我提前返校补考。我顺手把成绩单递给父亲看,父亲看了没有一句责备话就还给我,他认为自己不需要说什么。


母亲去世后,父亲本来决心不再结婚。1942年香港脱险后他在桂林,先后在几位学生或朋友的家里搭伙,朋友认为他这样的生活非长久之计,劝他再组织个家庭,父亲改变了主意。经朋友介绍,1944年,他与48岁的陈树女士再婚。


 

我的继母毕业于北师大,当时在桂林任中学教员,一直未婚。事后见出父亲的这段婚姻并不如意,他们的共同语言不多,思想境界又有差距。写《最后一个儒家》的美国学者艾恺曾推想父亲后面的妻子“更合意些”,因为她的文化程度高于我生母,但事实并非如此。


 

父亲能在这么多年的政治风浪中泰然坚持下来,一直活到95岁,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1979年,他写信给朋友:“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这都是多年来对佛学和儒学“践履实修”的结果。


 

对佛学的道理,父亲是“老而弥笃”。我们小时候跟他去寺院,从不见父亲拜佛、烧香,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破我执”,“忘我”,如果一个人能“忘我”,不考虑个人利害得失,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根本不同,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1942年,父亲自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写过一篇《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的文章,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因为这句话,遭到了包括熊十力在内许多人的讥评,说他狂妄、口气大。我理解他还是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发此感慨的,他曾说:“假如我所作所为,只求一个人享乐,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他认为自己对整个中国文化甚至于中国前途,都有所见,甚至有所责任。他的任务没有完成,所以不能死。


 

父亲信奉孔子的“仁者不忧”,因此他“乐天知命”。抗战期间,有朋友在桂林七星岩请他吃素席,饭后在一株小树下聊天,恰敌机在头上盘旋下“蛋”,朋友吓得大惊失色,急于躲避,父亲却一直镇定自若地聊天。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北京人都逃出了户外,父亲却安居不动。在居委会的再三劝告下,最后才有几个晚上到寓所后门的草地上露宿。


 

1988年,父亲因为肾衰竭住院。他认为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他也是如此。5月11日他把我叫到床侧,示意有话要说。他说:“人的寿命有限。大夫说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这样了。”我问他还有什么要交待的,他只坦然说:“火化。”1988年6月23日,父亲的人生大幕徐徐垂下,享年九十有五。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wgp66 回复 悄悄话 真正的民族之魂,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是不是已经绝种了?
挥一挥手 回复 悄悄话 中国士大夫楷模。
加州花坊 回复 悄悄话 ? 这种有风骨和个人尊严的士才配被称为读书人 - 慕容-新新 - ♀ 给 慕容-新新 发送悄悄话 慕容-新新 的个人群组 (0 bytes) (3 reads) 06/25/2014 12:09:20

? 敬佩! - 行者一路歌 - ♂ 给 行者一路歌 发送悄悄话 行者一路歌 的博客首页 行者一路歌 的个人群组 (0 bytes) (2 reads) 06/25/2014 12:55:58

? +1!! - 江上一郎 - ♂ 给 江上一郎 发送悄悄话 江上一郎 的博客首页 江上一郎 的个人群组 (0 bytes) (1 reads) 06/25/2014 14:03:11

? 1书生侈谈治国。2兵者不知诡道。65人可以此老为戒,多长些出息。 - 大江川 - ♂ 给 大江川 发送悄悄话 大江川 的博客首页 大江川 的个人群组 (0 bytes) (2 reads) 06/25/2014 15:23:45

? 下篇不错。 - 低头的谷穗11 - ♂ 给 低头的谷穗11 发送悄悄话 低头的谷穗11 的博客首页 低头的谷穗11 的个人群组 (0 bytes) (1 reads) 06/25/2014 17:52:05
加州花坊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沈成涵' 的评论 : 好在老先生特别的淡定,否则不会这么长寿。
沈成涵 回复 悄悄话 这么一段有名的、众所周知的历史他儿子为什么没写?
因为涉及老毛的不雅量?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啊!有风骨的人越来越少了!
加州花坊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沈成涵' 的评论 : 前边你写的是50年代初的事,后来是何香凝说了话保了他,这一段历史他儿子没写,但是众所周知。后一段他参加政协的讨论组,组长是赵扑初带领批判,最后他说的话。 我敬佩他老人家做人的骨气和实干的精神。
沈成涵 回复 悄悄话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不知道梁漱溟的。那时的“运动”、“批判”使梁漱溟的大名常见于报端,在这些批判中我记得的是他硬汉的风骨:一是大跃进年代,会上讨论“总路线”,他说了要对农民施仁政,不要忘记农民。半途毛主席来了,大家请他讲话,他不点名批了梁漱溟,说:有人说要对农民行仁政,又说工农之间有九天九地之差,是破坏工农联盟,破坏总路线。
梁不服,写信给毛辩解,说他没这个意思。还说,你说得不对,请你收回这个话,我要看看你有没有这个雅量……次日,观剧。梁又缠着毛说,请他收回这个话。毛生气了,说不收回。
几天后的正式会议上,梁漱溟又说:要求毛收回这个话,“要看毛主席有无雅量”,这种对着干的事,惊动全国。1953年秋,毛发表了《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分量很重。但梁没受什么大的冲击。
二是“文革”时代的冲击就大了。先是中学生抄家,把梁家三代的藏书、明清名家书画,搬去院子烧了几天。接着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又被拉去游街批斗了一个月。而梁先生被批斗之后回到家,沉下心来写成了《儒佛异同论》。至1973年,梁老已八十高龄,江青别有他图的“批孔批林”又点了梁的名,随后转为批梁。批了数月,要梁对批判发表感想,梁“惊天地”地吼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他的勇气和风骨深深留在我们这一代的脑海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