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心莲......

梅花筱鹿,年少情怀,幻化为诗。 客里思町,青春梦幻,飘洒如歌。 伊嶶德仁,而今寻得,潜入魂魄。
个人资料
正文

乡恋

(2008-07-25 14:44:06) 下一个

乡  恋   
作词:马靖华 
作曲:张丕基
演唱:李谷一
 



你的身影
你的歌声
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逝
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我的情爱
我的美梦
永远留在你的怀中
明天就要来临
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送去我的一片深情
只有风儿送去我的深情



http://mms.3bu.com/search.do?serviceId=100001&webownerId=10455&keyWords=%CF%E7%C1%B5&typename=songname#





此歌背景


197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放了电视片风光片《三峡传说》(导演马靖华),《乡恋》这首歌随片一起播出。

1980年2月,《乡恋》入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每天中午12点到12点半,傍晚6点到6点半,边播边教,整整一周。《乡恋》因此一下子流行开来。

歌词的内容,是写王昭君离开家乡秭归,踏上漫漫的和亲路。歌词把秭归的山水幻化成为昭君心目中的亲人:“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映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重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关于明妃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嫱,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故里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昭君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从归州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王昭君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落雁之容,那美得令南飞的雁阵都为之驻足的容颜,走出画图,引领着我们回到千年前,亲临一回那令人柔肠百转的故人故事。

去国离乡,远赴胡地,何日得还,再见君颜?临行前,昭君面向未央宮拜別了天子,帶著一種異樣的感情,看了最后一眼長安,懷抱著琵琶上馬而去。出了長安北門,一路曉行夜宿,漸行漸遠,黯然神傷,隨行的樂師們,一路上彈奏著琵琶,以慰昭君的離愁別恨,聲聲令人肝腸寸斷。回望長安已經了無蹤影,昭君手彈琵琶,吟出一首《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中原正是春暖花開的三月,塞外猶是寒風凜冽的季節,真個是“馬后桃花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頭。” 出了雁門關,匈奴大隊騎士、氈車、胡姬前來迎迓,抵達王庭之日,但見平沙雁落,黃塵滾滾,牛羊遍地,無邊青草。一座座帳蓬中,張燈結彩,歡騰達旦,呼韓邪單於封她為寧胡閼氏(亦即安寧胡地的皇后),百般遷就,以博取她的歡心。然而胡笳悲鳴,駿馬奔馳,飲腥食膻,異邦風月,使昭君總是對故國充滿思念之情。所謂:
  漢使回朝頻寄語,黃金何日贖娥眉?
  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裡時。

昭君的
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青冢碑刻亦云:"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昭君出塞
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這年王昭君二十四歲,三年的異地生活,逐漸習慣了喝羊奶,住氈帳,騎馬射豬,也學會了一些胡語。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單於的職位。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后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雕陶莫皋與王昭君過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這時是漢成帝鴻嘉元年,王昭君已經三十五歲,正是絢爛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絆系,好整以暇地參予匈奴的政治活動,對於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系,著實產生了不少溝通與調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與妹妹見面,王昭君的兩個女兒也曾到長安還入宮侍候過太皇太后。這位太皇太后就是漢元帝的皇后,她有個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謙躬下士博取虛名,后玩了一套所謂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可惜匈奴單於認為“不是劉氏子孫,何以可為中國皇帝?”於是邊疆迭起,禍亂無窮。眼看自己創造的和平歲月毀於一旦,王昭君在幽怨淒清絕望中死去。

王昭君的兒子右逐日王一系后來日益強盛,與東漢交惡,被竇憲追擊,一路西竄,越過蔥嶺進入歐洲,佔領哥特人的地盤引起羅馬帝國的崩潰,在歐洲大陸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也就是后來的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等國。

绝代风华佳人昭君,被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
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关于“青冢”也另有解释。《筠廓偶笔》:“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 《塞北纪游》:“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

史上诗家对青冢亦有各自的寄怀:
白居易:“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
杜牧:“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 

西漢對匈奴和西域各國和親,都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而王昭君卻是以民女的身份擔任和親的任務,事情便顯得非常突出,格外引起一般民眾的同情與關切,成為家喻戶曉的一件大事,文人墨客也便多對她進行描述、吟詠、贊嘆,使王昭君的事跡廣為流傳。除了《漢書》、《琴操》、《西京雜記》、《樂府古題要解》等典籍,對王昭君的事跡有詳細的記載外,歷代詩人詞客為王昭君寫的詩詞,就有五百零三首之多,另外還有不計其數的小說、戲劇等等。
 
诗圣杜甫尝赋诗咏昭君(《咏怀古迹 · 其三》), 诗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韵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昭君身后,感怀其身世境遇的诗赋多不胜数,仅在此列其一二。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李白)

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江淹《恨赋》)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其一)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以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虽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王安石)作》)

明妃初嫁與胡兒, 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 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杆撥春風手, 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 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
自浅胡自深,  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塚已蕪沒, 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明妃曲》其二)

何乃明妃命,独悬画工手?(白居易:《青冢》)

明妃风貌最娉婷。(白居易:《昭君怨》)

紫台月落关山晓,肠断君恩信画工。(唐 王涣《明妃》)

画工虽巧岂堪凭,妍丑何如一见真?
自是君王先错计,爱将耳目寄他人。( 宋 徐均 《王昭君》)

绝艳驚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红楼梦》林黛玉)

安危大计在和亲,巾帼应推社谡臣;
但得妾行烽火息,汉朝虽敢说无人。( 清 陆次云:《明妃曲》)

历史无法记载昭君的一颦一笑,甚至对她的描述只有寥寥几笔。昭君的心思,有谁明白?纵使明白,又如何验证?于是,昭君便不再是真实的昭君了,她变成了梦,变成了文人笔下的幻想。文学源于精神,精神隶属于各自的时代。所以,文学是时代的镜鉴,是精神的先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