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创】是是非非陈炯明

(2004-10-28 20:03:23) 下一个
陈炯明实际上文武全才。在黄花岗之役中为敢死队第四队队长,亲身谋炸广东水师提督,虽然未中但勇气可嘉。陈本人也深信“枪杆子里出政权” ,所以在武昌起义后,在广州发展军力,成为一方霸主。但陈虽然身为一方霸主,但反对军治、党制。其在广东的治理实为民国战乱时期的典范,兴办实业,后来广东省成为大革命的大后方,陈实在是功不可没。尤其禁烟禁赌,以“模范起信”为号召,还请陈独秀入粤为广东教育委员会秘书长而大兴教育。当然,陈本身也还是旧军阀,如乱杀无辜如许雪秋、陈芸生、陈涌波、黄世仲、陈听香等人,为人所不齿。 但陈炯明广为人知的原因恐怕是因为他背叛孙中山、炮轰总统府这段历史。说起这段历史,几乎每个人都说陈炯明是公开叛变。究其原因,其人理念和孙大有不同。谁是谁非,并没有那么简单。陈炯明本人是军人,但不是一介武夫,在其统治的地盘,颇有民主风范,如举办地方自治,民选县长,反对绝对领袖一人制。后来在孙中山规定中华革命党党员须向领袖宣誓效忠时,陈拒绝执行,事后,孙文语,此公不可深信也。可见,陈本人认为对领袖不可无限服从,领袖是人不是神也。 导致两个人直接冲突的原因则在与北伐与是“联省自治”问题。最早提出“联省自治” 的正是孙文本人。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际,孙文尚在法国,称中国“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各随气候而变异。似此情势於政治上万不宜於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实最相宜。倘以一中国君主而易去 满洲君主,与近世文明进化相背,决非人民所欲,故惟有共和联邦政体为最美备,舍此别无他法也。”(1)《全集》第一卷第562页。在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发表宣言书时亦明确宣布:“今者各省联合,互谋自治,此後行政期於中央政府与各省之关系 ,调剂得宜,大纲既挈,条目自举。” (2)(同上第二卷第2页)。可以说联省自治最能体现共和精神。如此而想,孙文的宣誓于领袖确是有可能形成独裁,故不容于共和精神。但随着时局的发展,孙中山主张「中央集权」制并以武力统一中国。可见此时的孙文已经不再持有联邦政制共和之想。1922年6月3日,蔡元培暨北方知名人士二百余人致电孙中山,请孙中山与北方总统徐世昌同时下野。 14日,粤军全体官兵通电响应,请孙中山停止北伐,谋求全国和平统一。胡适等人公开支持陈炯明。究其时局宪政各省自治情况如何?谭延铠于1922年1月1 日在湖南开始实施“省宪” ,四川、浙江、云南、广西、贵州、陕西、山 西、山东、江苏、江西、湖北、奉天、安徽、甘肃、直隶等省政府诸多省照般湖南模式,省议会制蔚然成风,县长民选已经开始。可以想象的到的是,如果此宪政共和成功,那么现在的中国恐怕也是民主国家了,面貌自是大不一样。历史不容假设。 陈炯明等主张联省自治,孙文则靠其本人威望,逆流而上,终於酿成「六一六事件」,即「陈炯明叛变,炮轰观音山,孙大总统广州蒙难」的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造成平民死伤祸乱百姓的则孙中山。 孙中山先得粤军总指挥叶举的警告走避永丰舰。粤军仅开土炮「三响吓之」,从而缴械解散总统府守军。六月十七日下午,以孙则以海军大炮,乱轰广州市区。含永丰等七舰在内午后一时半和午后五时,两次炮轰造成房屋损失估计总共不下五百万元,平民死伤,总在百人以上。 事后,孙北伐遇阻,乃思良将。 孙中山本人也很欣赏陈炯明,曾说:“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3)(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三日,香港工商报)。经汪精卫、吴稚晖等多人调和,终未成功。究其原因,则为一纸悔过书。陈拒绝写悔过书,颇有点威武不能屈之感。后来吴代陈炯明悔过,跪于孙面前,孙亦不谅陈。 孙文有点小气了。 客观而论,「联省自治」乃一和平统一的手段,若成功,后人则福至,从当时情况来看,未尝不可能。孙中山在后来抛自己主张的「自治省联邦制」,发展到提倡中央集权制,实乃一退步。 陈炯明在孙去世时,亲写挽联: 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 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陈去世时,吴稚晖写的挽联: 一身外竟能无长物,青史流传,足见英雄有价。 十年前所索悔过书,黄泉送达,定邀师弟如初。 回首往事,不胜嘘叹,唯法制非人治才是我等之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