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恩来为毛“圆谎”分析

(2007-04-11 07:18:05) 下一个
先看看着这个表,虽然不完全,但也算文革研究的“骨干”性著作了,众家之说。

[1 ]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2 ] 胡哲峰,孙彦.《毛泽东谈毛泽东》[M]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3 ] 许全兴. 《毛泽东在接班人问题上的踌躇》.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 , (3) :85
- 90.
[4 ] 金春明. 《一篇奇特的自我解剖》. 党校论坛,1989 , (5) : 54 - 58.
[5 ] 张耀祠. 《张耀祠回忆毛泽东》.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6 ] 刘林元. 《决战前的忧虑和不安心态的坦露》. 南京社会科学,1995 ,(11):24 - 31.
[7 ] 谭宗级.《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崛起及其覆灭》. 教学参考:《 全国党校系统中
共党史学术讨论会专题报告和发言汇编》(下辑)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图书资料室,1980.
[8 ] 张志明.《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 - 1982) 》若干史实辨证. 当代中国
史研究,1998 , (4) :112 - 124.
[9 ] 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 - 1976》 (下).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0 ] 辛 鸣. 《过分清醒的现实主义》. 毛泽东思想论坛, 1994 , (2) :79 - 81.
[11 ] 胡为雄. 《自我解剖的奇特还是自我信心的显溢》. 党校论坛,1989 , ( :45
- 49.
[12 ] 陈东林. 《毛泽东诗史》.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
[13 ] 王年一. 评《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党史通讯,1987 , (4) :18 - 29.
[14 ] 许全兴. 《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15 ] 张宇燕. 《奥尔森和他的集体行动理论》. 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公共论丛,1995 , (1) :175 - 179.
[16 ] 陈明显. 《晚年毛泽东》.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8.
[17 ] 廖盖隆. 《历史的经验和我们的发展道路》. 教学参考:《全国党校系统中共
党史学术讨论会专题报告和发言汇编》(上辑)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图书资料室,1980.
[18 ] 陈登才.《毛泽东的领导艺术》.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19 ] 许纪霖. 《毛泽东:一个成功者和失败者》. 书林,1988 , (9) :2 - 6.
[20 ] 陈 晋. 《毛泽东之魂》.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
[21 ] 张聿温.《“文革”中毛泽东和林彪的分歧与裂痕》. 党史博览,2004 ,(4):4 - 8.
[22 ] 刘志男. 《关于建国后至中共九大期间“接班人”问题的历史考察》.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 , (6) : 22 - 38.
[23 ] 李君如. 《毛泽东与当代中国》.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除了回忆录,以上的文革研究者的最主要立论根据,就是毛泽东66年解给江青的这封信等。

文革中的混乱,打倒一切、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文革中发生的一系列事。加上毛在文革中(66年~71年),与外宾谈话中,多次说过的话,根本不用质疑,都在这封信中可以找到“脉络”。没有这封信,或者这信是71年康生、张春桥、江青炮制的,就等于说王年一、逄先知、金冲……这些人的研究都是胡扯淡。

其实由这封信,光是内容,就说是毛早就看出林彪是野心家,颇为牵强附会。所以当时四人帮加了许多“解释、说明”,周恩来附和了这些说明。不然怎么解释:把这封信给林彪看、林彪继续“大树特树”、接班人写进党章……从这个意义上,周恩来为毛“圆谎”:毛泽东犯了错误,“我们也犯了错误”,……,而并不是说这封信是后来编造的、周恩来跟着一起编造。

以张玉凤名义发表的文章,说这信原本就是无中生有、后来捏造出来的,这是完全不同的性质的事情。这要分清,分得很清楚。

除非有别的证据,以张玉凤名义发表的文章,本身在造假。最起码,十几个人一起的集体造假,而且完全是以心照不宣的方式进行,因为并没有发现,谁组织了这样一次严密活动的任何一丝痕迹,全靠相互默契的集体造假,几十年不露马脚,绝对不可思议,就这么简单。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