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温和倒扁“吓”不倒陈水扁 施明德须过“五关”

(2007-02-03 20:47:17) 下一个
2006年09月07日10:40

 人民网9月7日电 百万人倒扁静坐9月9日大发动,预估至少坐到10月10日台湾“国庆日”,台湾人民坐下,真能让陈水扁下台?台湾《新新闻》特稿文章分析,要倒扁成功必须先让陈水扁“吓到”,而施明德嘎起的倒扁静坐能否突破耐力、节奏、意志、动员、宣传等“五关”,将是倒扁成功与否的关键。

  陈水扁奉行“新四不一没有” 一切都免谈

  “静坐所要表达的诉求,台湾社会,包括我,都已经听到了。”9月3日,出访帛琉前夕,陈水扁首度对“反贪腐倒扁”运动,做出他“听到了”之响应。“听”到,却未必想理会,隔一日,陈水扁在南太“六国高峰会”说:“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钱也解决不了,所以只能选择忘掉。”这态度是打定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绝不理睬、毫不在乎,没有放在心上”的“新四不一没有”。

  报道指出,局势很明朗:凯道“百万人反贪腐”倒扁静坐,如果只是想要让陈水扁“听”到人民的吶喊;如果只是想要让当权派“看”到群众的愤怒,那么,这场运动已经注定终究会不了了之了。

  除非,有新的情势发展,才能够让陈水扁和当权派“吓”到。

  报道分析,司法未必“吓”得到陈水扁。“国务机要费”案承办检察官陈瑞仁能找到多少具体证据?其实并不太乐观。事证历历,台“监察院”要求“第一家庭”申报珠宝,“总统府”不理会;台“审计部”依法查核帐目,面对的是百般阻扰;“国务机要费”不也传出“总统府”不愿提供检调“领具”吗?可想而知,“总统府”当然还会以“国安”为由,阻挡检调入“府”搜证。

  能够寄望即将开议的台“立法院”有新作为吗?可能性更不高。6月27日的“罢扁案”的教训,已经让台湾社会看到了“代议政治”和“民意”的鸿沟是如此巨大。

  国民党至今迟迟无法蜕化成一个让人信服的民主政党,当然更无从消解许多台湾人过去记忆中对国民党的反感。明明陈水扁被罢免,也还是轮到吕秀莲接任,然而整件事却可以被操作解读成“国亲夺权”,其意义自然也就转成“蓝绿对决”。

  所以,马英九和泛蓝阵营的任何号召和行动,注定“吓”不到陈水扁和当权派,反而会让他们扭转成对基本教义派动员的理由。

  大规模群众社会运动 突破僵局契机

  由此,报道指出,想要化解当前僵局,台湾人民必须很无奈地体认到:仅存,惟一还有可能性的,就只剩下靠大规模的社会运动,突破当前的僵局,使得台湾政治、司法领域的人感到压力,才有变化的契机。

  但社会运动并不是造势活动,吶喊几声,一鼓作气就能奏效;而是得面对漫长过程,艰难度从来就不输一场马拉松竞赛。参与者的耐力、运动的节奏、人民愿意付出“代价”的意志、持续扩大的动员和适当的宣传赢取更多同情,都是关键因素。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先天就是“乌合之众”,要对抗的却是有资源、有组织,还有“国家暴力”当后盾的当权者。“人民的力量”说起来浪漫感人,但稍微有所闪失,往往就会在“国家机器”的优势力量压制下,以“人民的悲鸣”而收场。

  在台湾,“人民的力量”是个前所未有的实验。过去,除了“美丽岛事件”、“五二○农运”,加上昙花一现的学运外,近二十年来,并没有真正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反军人干政”、“废除刑法一百条”、“二二八牵手守护台湾”……这些活动的本质,更像是政党与政治人物在主导。台湾懂得社会运动且有经验的人并不多,以致群众对社会运动更陌生,甚至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期待,这种背景下,施明德发起的倒扁马拉松,九月九日正式激活后,难关才真正要开始。

  从领导者看的话,倒扁运动的领导者中,施明德、简锡阶、张富忠、魏耀干等都是社会运动的“老先觉”了。担任副总指挥的张绪中、高金素梅在这些年的工运和原住民运动中,也是身经百战,不论是运动技巧的专业上,还是心态的自我准备上,都算得上是够分量的角色,也因此才让社会对他们发起的运动抱有期待。

  耐力:三十天耐力赛,运动节奏是关键

  报道分析,事实上,虽然“百万人汇款”出乎意料顺利,但施明德等人并没有因此“乐昏头”,他们深知这是一场“耐力赛”。为因应这场“倒扁”马拉松耐力赛,施总部设定了“国庆日(10月10日)才是决战日”,到了这天,“总统府”如果要举办“国庆活动”,就必须接管整个博爱特区,静坐群众才会真正和“总统府”成为“直接”对战的双方。在此之前,“总统府”仍可能隐身幕后,反而是透过行政体系和台北市长马英九,“间接”面对群众的压力。

  正因如此,从9月9日到10月10日,将是至少三十天以上的漫长耐力赛,施总部所以不急着立刻冲上凯道,一定要等后勤系统有三十天以上备战的把握,才能启程。

  报道话锋一转,台湾群众却未必能耐得了这么久,运动的节奏要如何掌握,将是定生死的关键。这次运动的可能参与群众和过去所有的运动参与群众,还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过去是基层民众为主体,这一回,中产阶级是主力。

  中产阶级的特质是意见会更多、会计算参与的风险有多高、并且是一群流动性极高的群众。他们,表达过意见可能就够了;他们,更可能是“晚五朝九”的静坐群,中产阶级也极可能会为了某些细琐的纷扰,就此打了退堂鼓,他们,本质上,更是“一盘散沙”。

  节奏:建立指挥权威感,排除挑衅行为

  报道说,一场能够让当权者“吓”到的社会运动,要能持久和维持相当数量的群众,就必须有细密的“运动节奏”,难就难在,每一时、每一刻的群众可能都是不一样的人。

  指挥中枢如何有效下达指令,让群众愿意配合“节奏”。施总部虽然在这段日子,进行了一些“实验”,如以干冒“蓝绿板块”禁忌的方式,下达了“红衣令”,据了解,参与试静坐的群众,居然有八成以上愿意配合,让他们对未来每一阶段节奏的群众掌控,增加了不少信心。

  但街头上局面瞬息万变,一个“红衣令”,就引爆了所谓施总部“内讧”。可以预见,将来,人群可能要移动、可能要排除一些刻意挑衅的行为、还可能有较激情的群众耐不住而打算冲撞,都可能会让整个运动的“节奏”因此变了调。能不能真正建立指挥中枢的权威感,让“乌合之众”的人群不至于各唱各的调,难关,还多得是。

  意志:活动“太贴心”,当权者不会怕

  为了化解中产阶级参与的疑虑,施总部不断替群众“贴心设想”,例如,“轮流”静坐。但问题是,群众运动能够让当权者感到“害怕”与“压力”,群众必须要能展现:“不计代价,非如此不可”的意志力。

  为了让台湾中产阶级站出来,活动“太贴心”,一个没有“在所不惜意志”的活动,就算有几百万人次参加,也不会形成真正的压力,当权者只要冷嘲热讽一句:“暑假期间,到六福村旅游的人就有好几百万人次了。”除了施明德个人的意志力展现外,如何让群众也有意志力能真正展现出来,施总部恐怕还得多思考因应策略。

  动员:召集更多元群众,增强运动力道

  同样的问题,就是中产阶级本质上是分散的;特性上是工作、生活和表达意见总想要面面俱到。对于这样一场可能要超过三十天的马拉松煎熬,可能只选择参加一、两次就可以了,三十天以上的漫长运动,要如何动员群众保持参与的热情?对于既不是长期共事,也没有各地方分级组织,也没办法像各政党能够以“配额制”分配各级民代动员的施总部而言,也将是一个大难关。

  从简锡阶和张绪中也是运动主要领袖中,可以想见,台湾工会体系将是维持动员的基本部队,但光是工会组织在动员,也可能把这场社会运动变成了“纯工运”,动员更多元的群众,运动才会更有力。当然,透过媒体宣传与传达动员令是一个方式。

  “广告才子”范可钦的加盟,就是一个有力的资源,但“广告行销”和“号召人民”如何契合,从最近的“创意VS.失焦”争论中,施总部还有许多磨合工作要进行。

  宣传:让运动快速成长,成为看的流行

  而媒体关系的吊诡也正在此,愈是“宣传”愈可能会陷入困局。《纽约时报》思想评论家吉特林教授的《整个世界都在注视》指出:近代群众运动很容易就“被媒体所收买,又被媒体所背叛”媒体在报导动的同时,需要让名人加入,并制造出更多名人。媒体可以让运动快速成长,但媒体更想要让运动成为“要被别人看”的运动,成为一种看的“流行”(Fads)。媒体也可以让运动快速异化,名人们的争吵、骂东骂西的口水,更激进的人抢着出头、外界的指指点点、官方的打压,也都在运动快速扩张时无所遮掩地跟着大增,最后是运动不见了,周边这些事情反而成了重点新闻。

  这和谁对、谁不对无关,而是当下社会运动的新现象、新本质,更是新考验。媒体时代的群众运动,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参与者,加上“不听不闻”的当权派,倒扁马拉松的难度其实很高,也更需要大智能与大能力。真正的问题不在如何发起和造势,而是在,激活后,五大难关也将一一被激活!

  感染力!李文忠:有可能催出中产阶级

  报道还引述,民进党“立委”,也是野百合学运催动者之一的李文忠认为,对于外界将反贪腐运动视为“嘉年华”有不一样的看法。李文忠说,他们自己不是也讲了嘛,“这不是嘉年华,更不是时尚派对,运动的本质还是运动。”何况他们不是也宣称:“不是你倒,就是我倒吗?”没理由因为一些形式的不同就认定“这不是群众运动”。

  李文忠表示,这样类似玩创意的运动形式并不是凭空诞生,过去因白晓燕案,聚集群众雷射“总统府”的概念就是创意的表现。他说,值得关心的是,“这次反贪腐运动几乎所有事项、活动都经过事前的演练、规划,不像过去群众运动有太多的不可预测性、临时性,这就是有所突破。”

  李文忠接着指出,以往群众运动吸引的大多是中下阶级的民众,这次反贪腐运动经过缜密的设计、规划,的确有可能将原本不热衷的中产、雅痞阶层给吸引出来。李文忠强调,不用担心是不是过于欢乐,只要担心整体活动下来,表现出来的有没有呈现出你要的结果?只要有大规模的象征力量出现,感染力自然可以完全挥发。

来源:人民网-海峡两岸频道 (责任编辑:张海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