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易的思考

一个以思考为娱乐的人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个体与群体的格格不入 - 试析中国人对鲁迅的误读

(2011-08-17 18:08:47) 下一个
 好多中国人对鲁迅的误读,出于多方面的原因,不过分析起来,我认为主要来源于这几个方面的原因:1。对共产党的仇恨;2, 割不断的民族主义情节;3,中国人普遍对知识和知识分子(尤其“思想家”)的认识单一化;4,中国人对“个人主义”的极度陌生。

 第一点就不用多说了。把鲁迅和共产党联系起来的人,多半没有真正读过鲁迅。这些人对鲁迅的理解,都统统来自共产党的宣传。不过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宣传的可怕,说明了人在信息接收上的被动和各取所需,以及在分析事物上的思维懒惰。 

 其次是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节”。这是很多读过鲁迅作品的人都念念不忘的。尤其在现在毛泽东死后,共产党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落千丈,很多中国人把“新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归根于共产党,从而更加怀念传统的儒家文化,也更加认同鲁迅和共产党的“一致性”,导致对鲁迅的“仇恨”。

 有人说中国是无宗教的国家。这是从一神教的角度和宗教的内容来看的,即:如果只有一神教的宗教才是宗教的话,中国的确从来没有过宗教信仰。但如果从宗教的社会功用-通过统一的意识来凝聚大众,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来看的话,中国是一个非常“宗教化”的国家。这个统一人的思想的核心就是“祖先崇拜”,而这个“祖先崇拜”又是通过儒家思想来系统化的。所以,尽管中国文化中有着除儒家意识形态以外的一些精华,比如文学艺术方面,但在中国人眼里,“孔夫子”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一旦把孔夫子的祭坛推翻,就等于把中国文化彻底推翻了,中国人也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了。而鲁迅,就是这样一个推翻了祭坛的人。

鲁迅不但推翻了这个祭坛,还讽刺那些对这个破碎的祭坛抱着不放的人。在“阿Q正传”中,“阿Q”,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一个群体象征符号(当然并不是指每一个个体。并且阿Q精神也并非中国人独有)。中国,作为一个曾经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的文明国度,在近代西方国家的入侵下全面崩溃。很多怀有“祖先崇拜”的文人,都非常不服气,认为中国的旧文化其实是比西方文化在“精神”上更优秀的文明,并且有“史”为证,比如中国在某某时候一直领先世界云云。这,说穿了就是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老子先前比你阔”。所以,“阿Q正传”一方面揭示了下层人的愚昧,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卑感。
 
鲁迅不但和其他文人一样批判旧文化,更比其他人能抓住旧文化的病根:孝道。这,又是击中了中国人的痛楚,因为,“孝”是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中国人的道德的“百行之先”的“美德”,是在中国人和其他国家方方面面都作了比较后为一能引以自豪的最后精神堡垒。所以,鲁迅的这个“救救孩子”,基本是把中国人赖以建立个人自信的一切都摧毁了。

由此,任何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尽孝的,忠君的,爱国的,统统都在鲁迅的作品中不但找不到共鸣,反而受批判。所以他们读鲁迅的书自然是越读越不自在。

 我发现在国内的人对鲁迅的“仇恨”小于海外。原因多种,比如国内毛泽东的遗毒还存在(即好多人还在盲目崇拜鲁迅),或者在国内的看到鲁迅笔下的丑陋比海外多,所以能在鲁迅的文中找到共鸣,等等,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海外的华人往往比国内的人更具有“民族主义情节”。在海外的中国人,由于文化差异而不能融入西方社会,自然不由自主地要在祖先文化中寻找自信,由此对鲁迅的“极端”态度更为愤懑。

再次,我认为中国人对鲁迅,还有一个非常隐蔽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极端单一的认识。

中国的古代,是一个政治和知识高度结合的社会。也就是说,中国古代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刘晓波说过:“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没有独立的知识阶层,没有独立的企业家和商人阶层,只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注)。中国古代的知识,或者说中国的“知识”,是围绕着人的现实需要而发展的。比如儒家文化知识,整个就是一个为了社会稳定而服务的道德体系。而即使是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道家思想,虽然有着对自然进行解释的动机,但其在民众中的影响,还是围绕着人的“肉身”服务的那一部分“养生学”。由此,儒道两家,都离不开“实用”二字。在中国人眼中,知识学问,从来都是为现实目的服务的。

在古代历史中,知识分子在人们心目中,大都是以儒家的形象出现的,所谓“儒生”。知识分子一般先遵从儒家的“入世”,是在做官不成,再效仿道家“出世”,这大约就是“儒生”比道士更能代表知识分子的形象的原因。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实际上是从来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的官场和民众的附庸(虽然前者是真,后者是虚假的口号而已)。

正因为中国人有了这个对知识分子根深蒂固的认识,共产党才对鲁迅,这个共产党时期最“红”的文人,作了方方面面的符合老百姓的认识的“吹捧”,比如“反封建精神”,“贫民主义”,比如“爱国精神”等等。之后当中国人发现这些都不属实,于是又开始从自己的需要对鲁迅作方方面面的“要求”和“诋毁”,比如“鲁迅其实并不爱国”,“鲁迅是汉奸”,鲁迅为什么不这样,为什么不那样。总之,人们都觉得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鲁迅理该国为民服务,为民指路。

事实上,知识分子有很多种,知识也是分类繁多的。有为现实服务的知识,如伦理学,政治学,实用科学等等,也有纯粹出于好奇心的知识,如形而上学,自然科学,等等。而思想家,文学家这样的人,都是远离功利主义,且必须高度尊重自我感受的人。比如很多中国对鲁迅的思想性的怀疑,就是因为鲁迅没有系统的思想,没有给中国社会明确地指出一条可行的道路。然而这些中国人不懂得,真正的思想家,没有任何责任改造社会,没有任何理由要以社会的需要来建设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是政治家的事。真正的思想家,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社会,对人性,对历史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判断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一个有水平的思想家,也并不一定要提出一个系统的思想(那时哲学家的事。另外“系统”也并不一定就是“高水平”),而是在各种形式的作品中显露出给人以启迪的思想或观点。思想家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条标准,就是独立的见解。

独立的知识分子的另一层含义是,正因为知识分子是为自己而写而思考,他们的作品可能并不真正能和广大的群众沟通。这在西方社会几乎是从来都存在的自然现象。那些最独立的哲学家或者文学家们,往往都并不一定最受欢迎。比如萨特,海德格尔的著作,还有尼采的各种文章,现实生活中除了搞专业的人以外,根本没有多少人去读。一般人也不需要读懂,因为大多数人思维内容,和少数独立的知识分子的思维内容完全不在一个焦点上。所以,不懂鲁迅不是过,但因不懂鲁迅而诋毁之就是无知。

最后,回到鲁迅本人的最大人格特征上:个人主义。鲁迅是个不折不扣的个人主义者。而中国,恰恰是一片个人主义的荒漠。这片荒漠是以“社会”“家庭”利益为轴心而建立起来的。在这片“荒漠”中,一切不符合传统共性的观念,一切不符合集体需要的行为,都是要遭到排斥的。所以鲁迅作为一个个人主义者,在这个社会中是很难找到知音的。而更由于他的“一个都不饶恕”的精神,使他在死后得不到广大的中国人的理解(其实鲁迅身前就很清楚自己不可能和大众为伍)。

再退一步,群众对鲁迅的理解真的重要吗?否。如果不是毛泽东,鲁迅是不可能成为现在这样众所周知的一个作家,而只可能在文化人中被认识。然而真是那样的话也就反而正常了,因为一个思想家并不需要和所有的群众沟通,或者至少不需要和群众有直接的沟通。但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共产党把鲁迅歪曲之后再强加于理解力有限的群众头上,导致了盲目崇拜,而之后,当群众发现自上当受骗,于是便把各种在共产党统治下的人为灾难归罪于鲁迅的影响。这样的做法其是为自己的愚昧和惨忍找替罪羊。

其实鲁迅对这些态度是决不陌生的。鲁迅在作品中不时流露的极大孤独感,就是他对作为这个整体中国人的极度失望,也同时深知自己和这个群体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他从来没有对中国的未来乐观过。而当代人对他的“膜拜”和诋毁,都证明了鲁迅当初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判断之准确。所以中国人对鲁迅的误读,不是鲁迅的悲哀 - 因为他从来自属于自己-而是中国人的悲哀。




注:刘晓波,“形而上学的迷雾”,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1页


2010.08.17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tony4321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Unsinn 回复 悄悄话 身为中国人的鲁迅注定是孤独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