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平诗稿

一鹤排云上,诗情到碧霄
个人资料
正文

近体诗的重字问题

(2010-01-03 02:55:39) 下一个

写近体诗,有一些硬规定,必须遵守,如平仄音韵,如避免孤平和三平尾。除此之外,还有些“软”规定。所谓“软”,因为并无权威的明文规定,只是大家都这么说,时间一久,也就似乎成文了。如格律诗中避免重字,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重字,是指在不同句子中重复相同意思的字,而不是指同一句中带有对仗比较或排比的句子,如“相见时难别亦难”,“花开花落两由之”,“应难去恶还留恶;岂可唯贤又忌贤”。也不是指叠字,如“无边落木萧萧下”等。 

写近体诗,注意重字问题是必要的,但又不能把它看作一个死规定,以致为了迁就它,把诗意都弄死了。避免重字,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先提出来的。袁枚说古人其实并不避重字,那就是后人提出来的了。其实不避重字的好诗有的是。且看毛泽东这首广为流传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里“军”用了二次,“水”用了二次,“千”用了两次,“山”也用了两次。一首七律,四个重字,但人们读时,并不感到这四个重复使用的字,影响这诗的诗意。说实话,这诗读了多少年,我还是最近才发现这个严重的重字问题。 

有趣的是,毛泽东写这诗时,第五句原来是“金沙浪拍云崖暖”。一位毛并不相识的朋友建议他改成“水拍”,目的是避免和第三句的浪字重复。毛对此建议的回答是:“是可以的”。不知他的意思是指重复是可以的,还是这样改是可以的。但他后来还是改了,可见也感到改了好。但毛泽东这位朋友不会不知道,这一改,浪虽然不重了,水其实和第一句也重了。但相对来说,水的重复比浪的重复要好得多,因为如不改, 两个浪字靠得太近,读起来一浪刚去,一浪又来了,韵感不好。这也就是重字有时确实影响音律,而要适当注意的地方。 

前些时候读到伊梅转贴的苏东坡一首咏梅的诗,那重字就更厉害了: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这短短的一首七绝里,梅用了三次,花、开、不、尽都各用了两次。全诗28个字中,11个是重字。但东坡这诗还不是流传了下来,被依梅收藏了吗? 

我个人认为,重字能改则改,感到改了反不好,也不必硬改。当看到别人诗中有重字时,可以先想一想,有好的改动办法没有。如想不出,就让它重一重也无妨。 
1305-237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曲未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yimei1926的评论:伊梅新年好。你举的几个例子,带有比兴和前后对比的性质,如黄鹤和黄鹤楼,桃花和人面,春尽和春归,重了反更有意味。宜春的春因是地名字,也可不视为重。谢谢讨论。
yimei1926 回复 悄悄话 曲师新年好! 这的确是个我们作诗的难题之一!我的小老师坚决反对用重复的字。

可是古人故意用重字,加重意义。如: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春尽在宜春,
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
相逢不是去年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