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回“毛澤東和朝鮮戰爭”

(2007-09-18 12:46:55) 下一个

原文1)毛沒有利用全國勝利的大好時機在冷戰初期替中國在美蘇之間爭一席之地,犯了戰略錯誤。
1949年蔣介石兵敗如山倒,美國政府對國民黨的無能和腐敗極端失望,國務院內親中共派提意放棄蔣幫,爭取與共產党的新政府試著建立聯係,以致出現了在解放軍橫渡長江前,蘇聯大使館隨國民黨撤離南京,到了廣州,而美國大使館卻到了上海,等著解放軍進上海,還不離去的怪事。 上海解放後,美國大使館要求和上海軍管會聯係,實是放試探氣球。華東局請示中央如何處理,毛親令:冷處理,不接洽。老美等了幾個星期,討了沒趣,拍拍屁股走了。有戰略眼光的人,起碼應該與老美玩一玩,建立一條聯係熱線,在發生衝突時能周轉自如。老毛沒此眼光。

1. 是美国人首先放弃了接触。
记者◎李菁 口述◎傅履仁

"那时候司徒雷登希望能够到北平,与周恩来等中共高层当面会谈。中共方面答复同意他以“燕京大学校长”身份北上,并可安排与中共领导人会面,父亲当时极力建议司徒先生“先斩后奏”,先到北京与中共领导人见面、打破僵局造成既成事实。但司徒雷登还是决定暂缓北上,等候国务卿艾奇逊的意见再做决定。7月2日,艾奇逊来电,要求司徒雷登须于7月25日以前直接赶回华盛顿,中途不要停留,暂时不要去北平。直到7月20日,司徒还致电国务卿,要求允许他到北平与毛泽东、周恩来会面;但几天后,他再次接到敦促他回国的电报。1949年8月2日,父亲与司徒先生一起,乘坐使馆一架小飞机离开南京。"

18岁那年一场偶然相遇,使得傅泾波——这个清末贵族改变了以后的全部人生方向。而他也获得了司徒雷登始终不渝的信任,自此有了长达44年的追随。司徒雷登在晚年,也用“田园诗式的友情”来形容他与傅泾波这种超越种族、亦师亦友、情同父子的关系。
傅履仁是傅泾波的幼子,16岁那年与母亲一起到美国,与一年前先期陪同司徒雷登到达美国的父亲傅泾波团聚。现在的傅履仁是美国陆军第一位华裔将军,任美国陆军法律总监33年之久。



原文2)把數万解放軍送給金日成,卻連北朝鮮要打南朝鮮都不知道,被斯大林和金日成耍了。
1949年4月,金日成到北京(當時還是北平)來借十万兵打南朝鮮,中央沒準,但是在1949年底1950年初,中央把數万名四野的朝鮮族的解放軍官兵送給了北朝鮮,包括成建制的十五軍。 這些英勇善戰的官兵成了朝鮮人民軍的主力,也是人民軍把南朝鮮打的落花流水的主攻部隊。中央屈然沒有從這些部隊中拿到金日成要開戰的情報,到了開戰前一兩天才得到金日成的通報,斯大林倒是從頭都參於開戰計划的,老毛被耍了大頭。 朝鮮開戰,美國政府意識到臺灣的戰略地位,馬上派第六艦隊進入臺灣海峽,於蔣介石政府重建關係。中國送兵朝鮮,卻坐失了解放臺灣的良机,是最大的輸家。毛澤東的戰略眼光真是不佳。

2. 输送军事力量给北朝鲜,是为了战略制衡南韩,因为双方都鼓吹要立刻统一朝鲜。如果没有中国力量介入,一旦南韩军事评估占优,一样会先发动进攻。当事美国俄国两强相争,中国作为弱国,基本没有什么战略底牌。共产党当时考虑收复台湾和国内建设,根本无暇也无力控制北朝鲜与俄国的武器交易。


原文3)因為沒有與美國政府的聯係熱線,聯合國軍打到三八線後,中國政府通過第三國(包括印度)向美國頻頻送的停止北進的驚告都沒被正視,以致被迫參戰,派出志願軍。中國為了國家利益不得不打,並不是情愿的。作為軍事家和戰略家,被人家不情愿的拖入一場對自己不利的戰爭,已經輸了第一步。毛是有勇氣的,但在戰略上被耍了。

3. 中国从积弱的清末,经历反帝,北伐,抗日,内战,直至38线,一个弱国是不可能在国际上时刻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的。蒋介石对抗日的拖延,原因类似。另外,北朝鲜同时处于中国与俄国实力影响之下,俄国强,欲借金对抗美国,自然没有毛决定的余地


原文4)志願軍在後來被老毛害死的彭德懷元帥指揮下,一二三次戰禦連戰連勝,打過了三八線。 部隊疲乏不堪,減員巨大,落後的咻斒侄问估?L的補給線問題重重,彭德懷提出志願軍修整三到五個月。 老毛頭腦發熱,命令志願軍馬上打第四次戰禦,彭德懷力爭無用,志願軍在補給不足疲乏不堪的情況下發起進攻,打了一個代价巨大的平手,從此元氣大傷,再也沒有主動進攻的能力,而聯合國馬上反撲,志願軍不得不應戰,打了第五戰禦,輸了,在我軍歷史上留下了第一次成軍級建制被殲滅的記載。 老毛這時才承認以我們的國力軍力,打敗美國是不行的,於是同意談判。

4. 第四次战役,是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制止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发动的攻势,争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进行反击准备,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当时 美国军队采用“磁性战术”(始终与对方保持接触,以消耗战制约对方的一种战术)进行试探性进攻。当察觉中朝人民军队第一线兵力不足、物资供应困难时,决心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回汉城,将中朝人民军队压回到“三八线”以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