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透过越战看美军登陆战策略:登降结合立体上陆,巴桑安角登陆作战(组图)

(2008-07-29 13:57:57) 下一个

透过越战看美军登陆战策略:登降结合 立体上陆
2008年07月28日 15:51:57  来源:新华军事博客

自从有了空降兵,登陆和空降就发生十分密切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任何较大的登陆作战行动中,只要条件许可,人们往往都采取登降结合、立体上陆的方式来完成登陆使命。

展翼的“水手”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乘坐登陆艇在越南近海抢滩登陆

    1969年1月13日至2月5日,侵越美军及南越伪军共7000余人,对文义市东北的巴桑安角,发动了代名为“勇敢的水手”的较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扫荡”。

    这次作战,以美海军陆战队为主,陆空军配合,对半岛浅近纵深实施垂直和平面的登陆作战。这就是被西方通讯社称为“仁川登陆以来最大的一次两栖登陆作战”的巴桑安角登陆作战。

    这次登陆作战是美国侵略者发动的,但它可以说是现代两栖登陆作战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战例。

    巴桑安角北临干山,南靠广义,东接大海,面积约40多平方公里,居民近1万人。该地区丘陵密布,水网稻田纵横,物产十分丰富,20多年来一直是南越人民武装的一个重要的根据地,也是越南军民从陆、海对美,伪军实施攻击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美、伪军一直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对其发动进攻,每次都被人民武装依托复杂的地形和四通八达的地道网所击败。

    1969年初,越南抗美战争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从1968年底开始,美国一面不断向越南增兵,一面大力推行战争“越南化”的政策,企图通过“当地人打当地人”来达到摆脱内忧外困、长期占领越南的目的。

    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这一变化,加快越伪军接替美军防务的速度,美军司令部决定趁巴黎和谈开始,人民武装出击减少之机,组织美陆、海、空三军力量对巴桑安角实施突然的登陆“扫荡”,妄图围歼活动于陔地区的人民武装,一举摧毁人民武装根据地,拔除在南越占领区的一个钉子,解除对广义,朱莱等美、伪军事基地的威胁。

    这次登陆作战,美海军陆战队参加兵力计有:美海军陆战第3师第25团2个营,陆战队炮兵第12团和第13团各1个连,共2400余人。

    协同作战的陆军部队有:美军亚美利加师第1步兵旅第3团和第198步兵旅第46团各1个营,陔师炮兵第14炮团1个连,共1700余人。

     参加“扫荡”的美军部队总计为2个陆战营、2个步兵营和3个炮兵连,共4100余人。另有南越伪军第5团的部队配合作战。总兵力达7000佘人。

    美海军出动两栖舰只7艘、作战舰只6艘,负责运载登陆部队和实施舰炮支援。驻朱莱美军陆战队第13航空大队和第3后勤支援小队,分别提供空中火力和后勤物资支援。登陆作战由驻岘港美军第3两栖部队司令部指挥。第76特混舰队和第79特混舰队分别负责航渡和舰炮火力支援及防空火力的组织指挥。随舰登陆部队作战指挥官为小拜伦斯海军少将。

 

靠近岘港的地方,“YP-13”靠近着陆点时,美军士兵用M-60机关枪朝地面的越共猛烈开火。

    整个登陆作战过程分航渡、登陆、缩紧包围以及“清剿”几个阶段。

    1月13日至18日为第一阶段。

    1月12日下午3时,美海军战列舰“新泽西”号对广义市南部的富荣至茶宁一带实施了炮火佯攻。

    12日夜,美海军陆战第26团第2营,第3营分别由美海军76·5特混大队的舰只载运,在夜幕的掩护下,从岘港启航,13日凌晨驶抵巴桑安角附近海域。

    13日7时左右,登陆部队分别在巴桑安角的两侧的“蓝滩”和“白滩”实施垂直和平面登陆。为了保持登陆的突然性,没有对平面登陆海滩和垂直着陆点实施预先准备。在登陆开始前,停泊在海上的战舰和第13航空大队的飞机,对登、降地点和巴桑安角地区的纵深目标,实施了强大的火力突击,为登、降部队提供了有效的火力掩护和火力支援。

    13日,26团第2营的G、F连,分乘四个直升机波,每两个机波载一个连,于早上7时出发,于上午9时10分在廉光着陆,随即向东南方向搜索。几乎同时,该团3营K、M连在四个直升机波的承载下,在同和着陆, 9时57分前各机波全部完成卸载,随即向北搜索前进。

    在垂直登陆开始后,陆战队第26团第2营E、H连和第3营I.L连分别在“蓝滩”和“白滩”实施海上平面登陆,至12时前海上登陆全部完毕,在夺取和巩固登陆场后,立即沿着预定的方向展开。登降完成后,各个部队迅速在各自的责任区展开,第2营的部队自北向南推进:第3营的部队由南往北运动,形成包围态势,并逐步缩紧包围圈。

    在登、降突击的同时,其他部队也从陆上对巴桑安角地区发动了进攻,实施侧后包围。南越伪军的1个营沿公路两侧的半岛颈部推进到阿灵山以南:美步兵师46团第5营沿安其插进半岛,与已经登,降的陆战26团第3营一起形成对巴桑安角地区的第二次包围:美军亚美利加师的1个营在炮火封锁区南侧沿沙其河展开,和位于仓山地区的陆战第26团第2营连成一线,严密控制了巴桑安角通向干山和附近山区的4条主要道路和河流。

    1月19日至2月5日为第二阶段。

    美伪军各部队缩紧包围圈之后,在各自的责任区内反复搜索“清剿”。

    1月24日,美军陆战第26团第2营开始撤出作战区,第3营于2月5日晨上舰回载。美伪陆军部队撤至广义外围地区。登陆作战至此结束。

 

“新泽西”号战列舰炮击越南海岸

“新泽西”战列舰准备离开越南战场时,主炮依然对准着越南海岸

    在整个登陆过程中,美军地面的3个炮兵连,陆战队的第真3航空大队,海上的6艘作战舰只,为登陆部队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和多层次的火力封锁。

    其中以战列舰“新泽西”号、重型巡洋舰“纽波特纽斯”号为主的海上炮击舰只分别部署在巴桑安角地区的北部、东部和南部海域的三个发射阵位上,每个炮击阵位一般保持一到两艘作战舰只。

    处于北部海域炮击阵位的战舰,主要负责为陆战第26团第2营的登、降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对巴桑安角的炮击,以及对清水、平安,丽翠,富荣、永山一带的火力封锁;处于南部海域炮击阵位的战舰,主要负责为登、降的陆战第26团第3营和实施陆上进攻的陆军部队提供火力支援,以及对巴桑安角沿岸和沙其河口的火力封锁。仅在1月20日下午6时至第二天清晨6时,海上舰炮对清水以南、凤凰山,杵桐山东侧、同和、沙其河口一线,实施的长达12小时的不间断的大面积火力封锁中,就发射炮弹1296发。

    此外,在登陆和“扫荡”过程中,美海军陆战队第13航空大队的飞机出动了数十架次,对登陆地段和半岛纵深实施了猛烈的空中火力突击。 3艘装备有迫击炮的小艇1R曾驶至巴桑安角沿岸实施抵近火力支援。

    面对美军的疯狂进攻,巴桑安角地区的越南人民和武装,采用伏击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术,机智灵活地与敌人周旋,在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之后,主动转移,使美军完全消灭该地区人民武装的战役企图未能彻底实现。但也不可否认,美军能完成这次整个登陆作战的主要原因,除了其兵力,兵器的优势和越南人民武装在巴桑安角地区的力量比较薄弱之外,还有如下方面:

  第一,恰当地选择登陆地点。巴桑安角北临朱莱,南靠广义,距美伪军基地较近,便于空军火力支援及陆上部队配合。为了利于登陆部队的相互协同和登降部队之间的相互支援,美军选择在巴桑安角地区南北的两个海滩分别登陆,这两个登陆点近岸水深只有5—6米,沙滩开阔,便于登陆,两个上陆点相距7公里,既便于海上部队登陆后较快地会合,又便于登陆部队与空降部队之间的相互配合。

    第二,注重登陆的突然性。为隐蔽企图,登陆部队利用夜暗航渡,凌晨突击上陆。尽管在登陆前一天,停泊在海上阵位的战舰,对巴桑安角地区南部用舰炮实施猛烈的火力佯攻,但在登陆前,并未像以往的绝大部分登陆作战行动一样,在登,降点上进行预先火力准备,只是到登陆发起前,才出动大量战术飞机及多艘战舰对半岛纵深和登陆、着陆地段实施火力奇袭。

    第三,垂直登陆与海上登陆相结合。在实施登陆的过程中,采用登、降结合的方式,垂直登陆部队先着陆,随后海上登陆兵力突击上陆。登、降结合是美军能迅速对登陆地区实现迂回包围,很快达成战役目的,并最终完成登陆作战的关键。

     本文节选自《登陆战:特殊条件下的进攻》,周碧松等编著,海洋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感谢新华博友“一闪一闪一闪亮晶晶”提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