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各类军辅船全接触(超级组图)

(2009-08-13 13:30:39) 下一个



643 远洋调查船

    向阳红10 任务的由来和建造情况: 向阳红10号船是我国为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代号718工程)首次研制的大型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兼远洋通信船,它的使命任务是: 勘查海上试验靶场; 发布所在海域的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危险天气警报,为试验船队和火箭飞行试验提供水文,气象保障; 调查地球重力场,磁力场,为弹道修正提供资料; 保障远洋通信和试验时的转信及通信频率预报; 调查海洋水声,为火箭数据舱水下打捞的水声布阵提供海洋水声资料; 承担直升机遥测任务等; 根据国外船舶的常规分类,承担上述任务的船应分别为海洋调查船,天气船和通信船等三种不同类型的专用船。但因当时经费困难,结果该船综合了三种船型的特点,设计成一个大型多用船舶。

    该船有10层甲板,用了近7000吨钢材,安装了近9000台仪器设备,铺设管路近29公里,敷设电缆190多公里,其施工量相当于3艘万吨级货船。在船上除设有一般海洋综合调查船所有的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工作室外,还设有: 大型舰载直升机系统,可满足一架“超黄蜂”型直升机长期在海上使用的要求; 气象中心系统,可承担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危险天气警报; 全天候远洋通信系统,可保障多网络大容量全天侯数据通信和中继专信; 大功率海洋水声系统,可长时间连续进行海洋水声测试和声纳设备试验; 深潜工作艇系统; 在世界各国众多的海洋调查船中可以说找不出第二条类似这样别具一格的独特船型。因此,日本的《世界舰船》杂志在报导该船时称之为大型特殊船。

    该船于1971年2月开始研究设计,1975年7月开工建造,1979年10月交船。经过多次近海交船试验和远洋专业性扩大试验,证明该船的各种性能均达到或超过了战术技术任务书规定的设计指标,满足了使用要求,荣获国防科委1979年度重大科技成果总体设计一等奖。该船先后完成了我国首次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试验,首次南极科考及南极长城站的建站任务,首次南太洋科学考察任务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5年,该船荣获我国首届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特等奖。 向阳红10号改建成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 “远望四号”由曾首航南极的“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改装而成,此次改装共改造、 更新、修理、特装了4大类、400余个工程项目,主要对航天测量、航海气象、通信导航、船体结构、动力装置、甲板机械及房舱进行了重大改造。改装工程由江阴澄西船舶修造厂承担。1999年7月完成中修技术改装,正式交付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海上测控部使用。 有关专家对“远望四号”船验收时认为,通过增加新波段大型遥测设备,可以满足国际联网的需要;通过更新通信和计算机设备,提高了计算机网络化程度,数据传输率提高了数百倍,并增加了语音传输功能;气象情报的获取和气象预报的能力有了增强,从原来单一的太平洋区域扩展到全球三大洋;结合技术改造和更新,对甲板面天线和设备进行了调整,布局更趋合理,进一步提高了船舶的稳定性;其主要技术指标满足航天测控要求,船员海上长期作业所需的生活保障条件也有显著改善。


81“郑和”号远洋航海训练舰   

    “郑和”号,我国第一艘远洋航海训练舰,1987年4月在上海求新造船厂下水交付海军,划规大连舰艇学院管辖。1989年4月和1990年12月分别访问了美国夏威夷和泰国。   

    可单舰环球半圈无须加油。舰上设有卫星导航仪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设备,以及全自动火炮、火箭深弹发射器等武器装备,教学、通信、机电、生活、医疗设施齐全,仅大型海图室就有三个,并设教学指挥中心和教学彩色电视闭路系统。在这艘舰上,学员可同时进行航海、观通、机电、武器、船艺、医疗等40多科目的实习训练。

排水量:6103吨 主尺度:长132.07米,宽15.8米,吃水4.8米
动 力:2台柴油机 ,2轴,7200马力 航 速:17节 编 制:170人,30名教师,200名军校学员
武 器:2座57毫米双联舰炮  2座30毫米双联舰炮 2座81式火箭发射器 直升机:直-8


82“世昌”号多种功能的远洋综合训练舰
 国防动员舰


82“世昌”号国防动员舰

82“世昌”号国防动员舰,长120米,排水量9500吨,具有航海训练、直升机训练、医疗救护、运输和国防动员等多种功能的远洋综合训练舰。归属大连舰艇学院管辖。
 
1996年服役,舷号82,可载200名学员和40名教官,货舱总容量6000立方米、可装载300个标准集装箱,该舰可快速改装成医院船、直升机母舰、运输船。航天远洋测控船
排水量:9105吨 长:120.8米 宽:18米 高:40米 航速:17.5节 最大航程:8000海里


南康级医院船

我国第一艘专用医疗船——“南康”号医院船。由琼沙级改进而成1980年由广州造船厂始建,1981年下水,作为代医院船使用,舷号为“Y833”。该船可以完成中近海医疗救治任务。

1981年服役,该级舰采用琼沙级船体,可收容100-130名伤员、装货350吨,该级舰共建造2艘。
装备: 机枪:14.5毫米双联机枪4挺
性能: 满载排水量:2150吨 长:86米 宽:13.4米 吃水深:3.9米
动力:     3960马力 航速:16节 最大航程:3000海里




“远望”一号船

    远望一号船是中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火箭飞行器全程飞行试验测量和控制任务。远望一号船于1977年8月31日在江南造船厂建成下水,船总长191米,船宽22.6米,船高38米,平均吃水7.5米,满载排水量21157吨。1978年部队正式组建,25年来,船先后30次远征大洋,总航程20.8万余海里,累计航时17376.1小时,出海总天数1166天,圆满完成了中国洲际导弹、潜射导弹、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和“神舟”号飞船以及澳星、亚太二号、菲律宾星等34次重大科研试验任务。


“远望”二号船

    “远望”二号船是中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主要承担中国航天飞行器的海上测量、控制、通信和打捞回收任务,是中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船长192米,宽22.6米,高38.5米,满载排水量2.1万吨,最大行速20节,续航100天。“远望”二号船组建于1978年,20多年来,先后25次远征大洋,总航程30余万海里,累计海上作业时间1826天,先后27次圆满完成了亚洲一号、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烽火一号等卫星和神舟号试验飞船的重大海上测控任务。 


“远望”三号船

    “远望”三号船是中国第二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其他航天器全程飞行试验海上测量和控制任务。全船集中了20世纪九十年代科学技术精华,汇集了中国当今船舶、机械、电子、气象、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其硬件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远望三号船长180米,宽22.2米,最大高度37.8米,满载排水量1.7万吨,吃水深度8米,巡航速度18节,最大航速20节,续航能力1.8万海里。1995年底投入使用以来,远望三号船先后13次远征三大洋,圆满完成了14次国家级大型试验海上测控任务,1999年11月首过“好望角”,总航程达16多万海里,累计海上作业675天。


“远望”四号船

    “远望”四号船是1998年8月由原“向阳红10号”改建而成的航天远洋测控船。主要担负卫星和飞船海上跟踪、遥测、通信和控制任务。船长156.2米,船宽20.6米,最大高度39米,满载排水量12700吨,吃水7.5米。船舶巡航速度18节,最大航速20节,海上自持力100天,续航力18000海里。船体采用B级冰区加强,任意一舱破损而不沉。远望四号船主要承担导弹、运载火箭、921工程宇宙飞船等飞行试验的海上综合测控、通信任务,具有测控精度高、实时性强、全天候工作等优点。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六下太平洋,四征印度洋,累计海上作业8723个小时,总航程达8万5千余海里,出色地完成了6次国家级大型试验海上测控通信任务。



向阳红05 海洋科学调查船

    任务来源及建造概况:向阳红5号,原为进口波兰“Francesco Nullo”级货船。1970年,国家海洋局接受交通部广州远洋公司一艘货轮“长宁”号,决定改装成为海洋科学调查船,委托708所设计,广州造船厂施工。 

    该船于1970年6月1日开工,按调查船的要求,改装了部分船体结构,增加压载水,淡水的容积,以提高船的稳性和续航力。增设移频机室,传真机室,外频机室,雷达机组室,微波收讯室,海洋研究室,水文研究室,海面观测室等工作房间,实验室和各种专用设备,通讯,导航设备,广播系统等,改善船员和科研人员生活设施,总投资为250万元,广州造船厂于1972年12月20日全部改装竣工。

    1978年12月,向阳红5号海洋调查船再次改装,改装以后参加执行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任务(580任务),作为718工程船队中的一艘。

    这次改装修理工程很大,涉及总体,船体,设备,轮机,电气,空调冷藏通风六个部分,860多项。改装任务仍由广州造船厂承担,1979年12月17日完成。 


    645 海洋综合调查船 向阳红09(南调350) 向阳红14 向阳红16


向阳红09 

    任务来源及建造概况:645海洋综合调查船(4000吨级),首舰船名“向阳红09”(即“V350”,"南调350"),属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小批试制项目,由国家海洋局委托708所2室设计,沪东造船厂建造的首制产品。于1977年10月开工,1978年10月竣工,并于1978年12月服役。后又为国家海洋局建造两艘同型船:向阳红14,向阳红16;并以其为母型的813电子技术侦察船(向阳红21号)。


向阳红14

    主要技术性能:本船为综合性科学调查船,可在各海域从事海洋水文,物理,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貌,生物等科学研究工作,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提供海洋科学资料;战时并可用于战勤保证工作。这类4000吨级海洋调查船在当时国内尚属空白。 稳性衡准: 为I类航区,相邻两舱进水不沉,满足4级冰区加强要求。 船上还设有国内首制的万米测深仪,并有当时国内最先进和最完备的气象设备,通讯设备,导航设备,海洋科学调查设备。

    4000吨级海洋综合调查船要在复杂的海况下及各种海区进行工作,因此优良的船型设计及合理的总体布局是设计关键。经过多年的使用,证明该船船型良好,作为母型船型得以推广。

    向阳红16号的悲剧: 1993年5月2日清晨,浙江舟山群岛海域薄雾缭绕,海面像蒙上了一层面纱。这个季节正值冷暖气团在东海交汇的时期,海雾阵阵由南向北袭来,整个海上雾气??,能见度极差。此时,我国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6”号海洋科学考察船,为执行大洋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任务,刚于5月1日从上海港启程前往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预定作业海区行进。当考察船行驶在北纬29°12′、东经124°28′海域,时针指在5点5分的时光,剧烈的震动使船舱里的物品纷纷落地,船上所有的人都被惊醒了!随后,“嘎、嘎”的钢板撕裂声让人惊心,紧随着更剧烈的震动发生了!此时船上的报警信号铃只响了两声就中断了。 5分钟后,海水向船舱猛涌,船只开始加速倾斜,以极快的速度下沉,在确定船只无力自救时,船长发出了“弃船”的命令,大家迅速往海里施放救生艇,由于右舷已严重变形破损,悬挂在这里的第2号和第4号救生艇已撞坏,无法使用,人们自发地赶到左舷,用太平斧砍下了第1号和第3号救生艇,以及两个橡皮救生筏。在5点25分船长最后离开了考察船,与其他106名船员和科考人员登上了救生艇,5点37分全体人员默视着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向阳红16"号考察船,船尾向下,船头朝上急速地沉没在我国东海。 这次海洋科学考察船沉没,是建国以来罕见的事故。

    事故的起因是一艘3.8万吨的塞浦路斯籍“银角”号货轮,不顾雾天在繁忙航线上航行的规则,从侧面向“向阳红16”号船右舷撞击,该轮巨大的船鼻如一把利斧插入考察船的机舱,瞬时机舱进水,主机失去动力,连第3声警钟因电源中断而未拉响,就迅速沉没。造成近亿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向国际有关组织承诺的大洋锰结核的考察任务,并有3名科考人员,因舱门变形无法打开而与船体沉没海底,这是多么沉痛的代价。

    “向阳红16”号考察船是1981年建造的,排水量4400吨,最大航速19节,续航力达1万海里,抗风力12级。船上装有先进的通讯导航设备,以及海洋各学科的实验室和仪器,可在除极区以外的大洋海域进行海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该船自建造以来,已5次赴太平洋进行多金属结核资源的考察任务,并多次在我国近海执行海洋科考工作,是国家海洋局40余艘海洋公务船中的骨干船。按船上配备的先进导航设备,在雾区航行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对方违反雾区航行规则,当发现科考船在其前方时仍未采取回避措施,导致酿成这次船毁人亡的惨祸。


906 靶雷水声跟踪系统工作母船 勘查三号

    任务来源及建造概况:906靶雷水声跟踪系统工作母船---“勘察三号”是我国第一艘深水兵器试验船,能对靶雷(DMT)系统,水声跟踪(PATS)系统和水声(OCEANO)系统进行组装,检查,调试,维修,发射,回收;能布放,回收水声基阵和对测得的试验数据进行实时处理;能监测试验靶雷和水中目标的方位并能测量水文气象。

    本船设计任务由国防科工委于1981年10月下达给708所2室。中华造船厂于1984年12月开工建造,1986年10月完工交船,交付海军第四试验区使用,1987年1月服役,前后共历时5年3个月。


991II 南缆234


991II B764(北缆764)


648 潜艇修理船 东修911

    70年代我国海军舰艇类型日趋完善,然而建船的海上修理和抢修越来越跟不上海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为尽快建造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海上修理船,海军装备技术部于1975年10月正式下达了潜艇流动修理船队的设计任务书,有708所3室设计。

    该流动修理船队主要由潜艇修理船和举力19620千牛(2000吨力)级浮船(未建)组成,渤海造船厂建造。

从开始设计,调研,论证,建造完毕正式交付部队使用,历时10年。 该船是我国自行研制,全部采用国产设备,设备较为齐全的现代化海上修理工作船。作为潜艇专用的修理船,在国际上亦属鲜见。它具有工艺流程先进,作业场所宽敞等诸多特点,同时兼备充气,充电,提供油水补给等多种功能。该船系于70年代中期研究设计,由于当时条件,还没有机舱自动化和自动导航,但就其综合修理作业水平而言,仍不失为国际同类船只的先进水平。

   
071 071甲 破冰船 海冰721 海冰722 海冰519


海冰721

 
海冰722

    1969年我国发生严重冰情,在渤海湾内,船舶被冰封,钻井平台被流冰冲垮破坏,解放前所造的小型破冰船已不敷使用,因此急需建造吨位和排水量较大的破冰船。根据(69)海装字第0082号海军党委向军委办事组请示报告的文,求新造船厂进行071破冰船方案设计。

    求新造船厂于1969年3月14日至19日去天津航道局,港务局等单位实地考察。方案完成后,经海装部(69)装订字第0313号文批准此方案设计。第一艘071型于1969年9月24日开始建造,12月26日下水,1971年12月交付北海舰队秦皇岛水警区,定名:海冰101(后来更改舷号为:海冰771);第2艘(071甲型)于1971年2月开工建造,1972年8月下水,1973年2月签字交船,同样隶属北海舰队秦皇岛水警区,定名:海冰102(后来更改舷号为:海冰772)。 1989年,又建造一艘改进型,舷号:海冰519。


210 破冰船 海冰723

    1978年7月25日至26日,六机部生产局在北京召开了破冰船技术协调会,会上总结071,071甲经验,布置了设计和建造5000吨级破冰船的任务。1981年12月,210破冰船在求新造船厂开工建造。1982年12月31日竣工交付北海舰队旅顺基地使用。90年左右,海冰723经过一次改装,拆除了前部2门37炮,加装电子天线,成为一艘电子情报收集船。

    海洋十八号 现更名为:871


636 中远海测量船 海洋18号 现更名为:871

    636型为5000吨级海洋测量船,由708所1室设计,芜湖造船厂承建,1998年服役,最初定名为“海洋18号”,现已更名为“李四光”号,弦号:871。

    该船是我国第一艘能在远洋执行测量任务的现代化海洋测量船,主要科学领域为船舶工程和海洋测绘。其测量系统具有定位、水深测量、重力、地形、地貌、剖面、潮位、气象观测、水文调查、采集、处理等功能。为控制水下自噪声,充分发挥各项声学测量设备性能;采用叶稍卸载大侧斜螺旋桨,使产生空泡推迟,螺旋桨上方脉动压力大大降低,仅为0.993kpa;柴油机发电机组采用浮筏减振技术和装置,振级落差达35.2dB;主机减振设计、基座及船体采取阻尼处理,振级落差达25.5dB;换能器声学平台采取软连接和吸声处理。

    实船经试验证明:该船自噪声大大低于母型船,测量系统技术先进,控制规模大,测量要素多。减振降噪及声兼容设计可以推广应用于水面舰艇和潜艇设计,也适用于海洋调查船、水声试验船等设计。


船坞中的海洋十八号

  

    625 625B 海洋地质综合调查船

    海洋1号 海洋2号 海洋3号 海洋4号

625为3000吨级海洋测量船,由海军航海保证部和海装科技部委托沪东造船厂设计和建造.1971年4月1日,海洋一号开工。1972年2月2日,海洋一号下水,同年9月3日进行交船试验,11月30日完工签字交船。海洋四号于1980年10月由上海沪东造船厂建成出厂。 同类型船:海洋二号 海洋三号 海洋四号

    主要技术性能 本船可在我国沿海及中,远海海区进行重力测量,以及可承担中,远海的水深,磁力,水文及气象等综合性测量任务。


    625C 海洋测量船

    海洋11号 海洋12号 科学1号 实践3号

实践三号

625C为3000吨级海洋测量船,由海军航海保证部和海装科技部委托沪东造船厂设计和建造,该型船共建造两艘,船名为“海洋11号”和“海洋12号”。1979年3月,海军航海保证部和沪东船长签订了《3000吨级海洋测量船技术协议》,6月和7月又签订了《补充技术协议》。

    1980年1月完成图纸会审。1980年9月,两艘船同时开工建造,1981年6月和7月先后下水,1981年11月24日同时完工交船,服役于南海舰队第一海洋调查大队(现归并南海舰队侦察船大队)。由于这两艘船所执行任务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对外一直以地矿部第二海洋调查大队单位出现。正式执行任务时,船上工作人员一律着海员服或便服。1983年11月1日至15日两船在南沙北部海区首次正式执行海洋重力测量任务。此后,这两船在菲律宾东部海区执行海洋重力测量任务。1987年5月至6月间执行南沙海区的水文调查任务,为我国潜艇到该区巡逻提供了表流层和深流层资料。 本级船除了海军外,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船舶大队也拥有1艘,即科学一号。

    1979年12月4日,科学一号在上海沪东造船厂开工建造,1981年1月19日下水,归建海洋所,总投资1688万元。该船有十个实验室,作业甲板配备有海洋地质、水文物理、海洋地球物理等各种性能绞车13台套;并配有六台高压空压机及12个高压气瓶为专业考察提供了有力的声源保证。更多内容见下。 南海海洋研究所也拥有1艘本级船,即“实践三号”。用于物理海洋环境、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综合科学考察,有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万米测深仪、6台专业绞四和14个实验室。 主要技术性能 本船可在我国沿海及中,远海海区进行重力测量,以及可承担中,远海的水深,磁力,水文及气象等综合性测量任务。


科学一号

    635 海道测量船 东测226 东测227 南测420 南测427 北测943

    635中型海道测量船共建造5艘,基本上属于两种船型,一种是民船型的单纯测量船635I型,它包括635A,635B, 635C型共建成4艘,其中635C2艘。

    另一种是军舰型的平战两用海道测量船635II型(即南侧420),专为南海建造了1艘。 上海中华造船厂于1970年1月建成第一艘(635A),1972年建成第2艘(635B)。1970年12月广州造船厂开工建造635II,1975年11月建成交船。

    1976年海军再次提出建造两艘测量船,要求在635B基础上加以改进,即635C。1977年6月完成设计,同年10月在江西瑞昌江州造船厂开工,1982年2月建成第一艘,1983年1月建成第2艘。

    本船为钢质,长首楼,双桨,双舵船,承担我国沿海及近海区域海道测量任务。635I为民船型,椭圆形尾;635II为军舰型,方形船尾。


东测226

    646 扫海测量船 南测426 南测428

    70年代,根据海军发展规划,要求海测工作扩展到沿海200海里海区,因此需要有稳定和适航性良好,自由航速,续航力和自持力较高的新型测量船。海司航保部提出研制646扫海测量船的任务。由708所4室设计,桂江造船厂(449厂)承担试制任务。

    1978年12月,同时开工两艘。1982年7月25日第一艘扫海测量船K426(现名为:南测426)下水。第二艘扫海测量船K428(现名为:南测428)也于1982年12月26日下水。这2艘扫海测量船均服役于南海舰队海测大队。


南测426



    744 大型航标船 东标263 南标463 北标982 北标983

    该型船长72.30米,型宽11.80米,型深6米,吃水4米,排水量1750吨,航速14节。动力:2台8NVD48A-2U型柴油机,2X970千瓦(2X1320马力);武备:4X双37炮,4X14.5机枪;江南造船厂于1979年9-12月开工建造4艘,分别于1980年12月6日,12月14日,及1981年3月,5月验收交船。编号:东标263,南标463,北标982,北标983 东标263


北标983



    946 946甲 近海潜水求生船 南救502 南救504 J304

    1970年1月22日,海军司令部转发946近海潜水求生船方案设计会审会议纪要,会议确定由中华造船厂建造2艘,编号为“南救502”“南救504”。


南救502

    1974年7月25日广州造船厂开工建造,于1977年5月5日下水,同年6月开始系泊试验,同年9月23日至30日进行近航试验,同年11月26日至12月19日进行远航试验。1977年12月26日完工交船签字。1978年2月两船离厂,服役于南海舰队防救大队。1978年9月,六机部和海军联合转发“946甲”近海救生船设计审查会议既要,确定由沪东造船厂建造,编号J304。1982年12月,沪东造船厂建造的946甲近海潜水救生船完工交船。


    930 氦氧救生船 海救512号


海救512号

    1959年,我国一艘潜艇在演习中不慎失事,为了援救失事潜艇,在当时没有援助工具的情况下,只能在民用船上临时安装潜水系统和减压舱等设备,但终因无专用救生船不能及时援救,以及潜艇艇员缺乏逃生知识和经验,全艇指战员除一人因出水时身上背带大量罐头食品而减缓上身速度得以生还(但得减压病而终生残废),其余人员全部丧生。 鉴于1959年潜艇失事的沉痛教训,我国海军于1960年提出任务,要求708所着手论证设计,先后安排沪东造船厂建造930氦氧救生船,中华造船厂建造了922打捞船。

    1967年又开始设计建造了2艘946近海潜水救生船和1艘946甲近海潜水救生船。 1960年4月19日,船舶产品设计院收到海军船修部文,下达930氦氧救生船技术任务书。主要任务是援救失事潜艇,并可用于营救水面失事舰艇。本船设计两个方案,即南海东海,北海方案。

    1965年12月8日,930氦氧救生船在沪东造船厂开工建造。1967年5月27日,930在沪东造船厂下水。1968年8月31日开始航行试验。1969年7月30日,签字交船,舷号:海救512,服役于东海舰队防救大队。据有些资料报道,该舰后更改舷号为:J301 930 海救512号


    922 922II 922III 打捞救生船

    海救403 J503 北救122 东救332 北救138


北救122

    1959年,我国一艘潜艇在演习中不慎失事,为了援救失事潜艇,在当时没有援助工具的情况下,只能在民用船上临时安装潜水系统和减压舱等设备,但终因无专用救生船不能及时援救,以及潜艇艇员缺乏逃生知识和经验,全艇指战员除一人因出水时身上背带大量罐头食品而减缓上身速度得以生还(但得减压病而终生残废),其余人员全部丧生。

    鉴于1959年潜艇失事的沉痛教训,我国海军于1960年提出任务,要求708所着手论证设计,先后安排沪东造船厂建造930氦氧救生船,中华造船厂建造了922打捞船。1967年又开始设计建造了2艘946近海潜水救生船和1艘946甲近海潜水救生船。 鉴于潜艇失事毕竟是罕见的,因而我国海军潜艇救生工作船要考虑能够进行水下打捞作业。

    70-80年代先后建造了922II和922III就是在922打捞船和930,946潜水救生船的基础上修改设计后成为即可打捞又可救生,并能使潜水深度从60米增加到100米的打捞救生船。

    922各型号船各建造了一艘,其中: 922 打捞船 1960年10月27日,海军司令部下达关于打捞工作船技术任务书的文。1962年7月16日,海军装备部批准922打捞船设计。1963年中华造船厂开始准备建造,于1964年年初正式开工建造。1965年7月,922打捞工作船下水。1966年7月27日,922打捞工作船完成了常规航行试验,11月在旅顺进行打捞作业试验。12月,交付北海舰队使用,舷号:海救403。本船为交通部一艘3400吨级货船改装设计建造。

    922II 打捞救生船 1970年5月5日,708所上报文《关于南海打捞船建造》,同年7月14日,708所提出设计方岸。1971年4月15日在广州召开了922II技术设计会审会议。1971年9月20日,922II打捞船由广州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1973年9月27日,下水。此后进行加压舱,潜水救生钟等设计建造。1975年8月进行系泊试验,12月24日进行常规航行试验,至1976年1月10日结束。1976年4月23日开始进行潜水打捞试验,于6月14日结束。6月30日签字交船,服役于南海舰队榆林救捞大队,舷号:J503。 922III 打捞救生船 1978年,922III正式列入国家建造计划,此后进行对922II修改设计,于1982年9月完成所有修改图纸。1982年12月20日,922III在武昌造船厂开工建造(原本计划有广州造船厂建造,于1982年5月27日决定转交)。1983年5月20日,922III在武昌下水。1986年4月17日在上海进行海上试验。同年5月28日至6月17日在舟山完成了常规航行试验,7月21日至9月2日在青岛,大连海区完成了专业试验。此后在青岛北海船厂进行保养检修,并完成一些缺陷修改。

1987年3月16日,922III在青岛正式签字交船,服役于北海舰队防救大队,舷号:北救122。



北调900(原V841-北调841 )

    814A 近中海侦察船 北调841

     1979年,海军装备技术部提出,为中近海跟踪,监视敌舰活动,搜集海上情报,急需建造4艘近中海侦察船的要求,并建议对635C中型海道测量船进行改装设计。708所1室进行了方案设计,经审查后认为不能满足部队使用要求。

    1980年3月25日海军装备技术部下文同意重新设计排水量为1500吨的近中海侦察船。708所于1980年6月30日完成了1500吨级全部方案设计。审查中,鉴于会议要求与原任务书已有较大改变,所以708所建议将排水量由1500吨增加到1800吨,会议讨论后接受了这项建议,重新议定了战术技术任务书。708所1室于1982年2月和8月完成了修改方案和技术设计;于1983年8月完成了施工设计。武昌造船厂于1983年12月22日正式开工建造,定名为?#21521;阳红28号?#12290;于1986年6月12日下水,同年10月竣工,10月29日在青岛进行了交船试航。1987年2月至5月进行特种装备海上试验。这次试验在北海舰队直接指挥下,有海司情报部,海装电子部等20个单位170余人参加,采用陆海空及水下密切配合的立体试验。在试验中动用了导弹驱逐舰,反潜护卫艇及33潜艇,H-5及Y-5型飞机;岸上有403型对海警戒雷达和63,64型超短波电台密切配合。试验证明船上所配备的光学,声学,雷达及无线电通讯等4大侦察系统均达到试验大纲要求。该船目前服役于海军北海舰队侦察大队,舰号:V841-北调841。

    侦察手段有4大系统即:光学侦察系统,声学侦察系统,雷达侦察系统及无线电通讯侦察系统,并装有先进的气象卫星接受系统,卫星导航组合系统及其完备的全套通讯设备。 主要特点 船上一切设备遵照海军装技部要求均采用国产设备。

    船上因声学侦察需要,加装了超大球鼻,阻力下降了1-2%。考虑到该船系独立执行任务,活动区域广阔且又多在恶劣海况下工作,因此船的稳定性可以抗12级风。振动是这类中速机船最容易发生的问题,812型侦察船就是因为严重振动而报废的,因此该船吸取了812型船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特别措施。本船装有大量侦察设备,电磁兼容问题十分突出,吸;航天测量船的成功经验,使电磁兼容性得到圆满解决。
 


814A型V841号(即向阳红28号) 

   
813型电子技术侦察船852号(原向阳红21号、海洋13号)

    向阳红21 1976年10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电子对抗和雷达管理领导小组《关于电子对抗雷达发展方针和主要任务的建议》,确定选用645型海洋调查船船型,按电子技术侦察的使用要求进行修改设计。


向阳红21

    708所2室自1977年8月至1980年9月进行了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扩初设计修改,施工设计,施工设计修改等几个阶段完成了全部设计图纸。上海沪东造船厂于1980年9月至1982年9月建成,定名为:向阳红21号。
1982年9月-10月试航,1982年11月交船,于1983年3-4月进行专业设备试验,并服役于南海舰队。该船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配套设备全部国产的第一艘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

    船体结构按中国钢质海船建造规范的B级冰区加强设计; 稳性满足我国海船稳性规范对I类航区的要求,且满足按12级风(风速53米/秒)核算抗风能力; 各种侦察设备共10台套。 


        海军电子侦察船--东调232


海军电子侦察船--东调232


描述:851船安装三个大型天线罩遮蔽未知设备

“东调232”号电子侦察船是中国最新的专用情报搜集舰,据推测是于1999年下半年服役的,其外型特征明显——有一个醒目的主桅和3个卫星通讯天线。从球型天线和各种电子设备林立的特征看,该舰的主要任务可能是进行电子信号情报的监听和分析。也可能还包括在战术弹道导弹试验时进行导弹轨迹测量和追踪等任务。“东调232”号船增加了直升机甲板和机库,使得中国的情报搜集船首次有了直升机运用的能力。
    
    “东调232”号电子侦察船满载排水量6000吨,长130米,宽16.4米,吃水6.5米,装两台柴油机,双轴推进,最大速度约为20节,船上还装有1门37毫米炮和2门25毫米炮。

中国851(最初即“东调”(Dongdiao) 232)是由上海建立的求新造船厂为PLA海军建造的电子监视和导弹跟踪船 。第一艘并也是仅有的一艘在1999年进入东海舰队服役。该船被观察到在2000年2月期间在日本沿海收集电子情报(ELINT),不久前几艘PLA海军军舰在中国东海区域实施一次演习。

    该舰装备有一门双管-37 mm AAA炮,二门手动双管-25 mm AAA炮和一座3-管324 mm鱼雷发射装置。一个直升飞机飞行甲板位于船的尾部。

    原来位于甲板上有二个大型雷达碟形天线,可能用于导弹跟踪用途。在最近一次改装后,这些碟形天线被三个大型天线罩代替遮蔽了未知设备。 


南调411 

南调411船是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的一艘海上测量船。截至今天,这艘已经超期服役3年的“功勋船”,主战装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创下了单船安全航行33万海里的新纪录。 


北调993

北调993综合试验船 (706所)
江西江新造船厂建造,使用单位:760所(水声所)。
用于多种水声设备进行海上试验的综合能力较强的水声试验船,2000年12月在大连海区进行实船航行试验,航速达到了设计要求;并于2000年12月28日顺利交船。
主要技术性能
总长:86.40米;
设计水线长:81.50米;
型深:6.80米;
型宽:14.6米;
吃水:3.80米;
排水量:2300吨;
航速:16节;
续航力:1500海里;
航区:I类;
船员:30人;
试验人员:70人;
主机: 6M453C 3台,额定功率3x2200千瓦



    大江级 861潜艇救援舰--原北救121(长兴岛号)


大江级 861潜艇救援舰--原北救121(长兴岛号)



861“长兴岛”号远洋打捞救生船



862“崇明岛”号远洋打捞救生船


863“永兴岛”号远洋打捞救生船




神秘的海洋20号侦察舰




来源:中华网军事论坛 新华网 华声论坛 铁血论坛 网易 以及其他网络资料补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