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Beatles随笔 (一)

(2007-06-07 11:02:36) 下一个
很早以前打算写写Beatles里的四个人,开了一个头,写了John Lennon,却没再写下去。
前两天是纪念《Sargen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问世多少周年,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计划,于是决定添完这个坑,欢迎大家来讨论、砸砖。


Beatles 随笔之一


怀念约翰.列侬

有这样一个人, 在他风华正茂的年月里, 我的爸爸妈妈那一辈人还是少男少女; 斯人逝
去之后, 我才刚刚出生。可听着他的歌,一如倾听天涯游子的衷肠,我怎么也感觉不到
时间的隔阂。

Beatles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乐队,他们四个人中有三个都是不可多得的奇才,可是
我最欣赏的是约翰.列侬。

在真正看到列侬的录像之前,我在中学时就已经听到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想象中的他
是标新立异,桀傲不驯的。他如何反对越战,如何跟尼克松作对;他如何在度蜜月时倡
导“床上的和平”,又如何标榜自己是“工人阶级的英雄”。在叛逆的少年心中,他是
偶像也是传奇。

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第一次看到列侬其人。

那是一段很老的录像,当时Beatles刚刚在英国出名,英国女王特地要他们为自己和一
些贵族搞一个专场演出。他们四个人都留着一样的发型,穿着一样的西装,长相又因为
年轻,都挺象的,乍一看分不清谁是谁。我第一个认出的是 Paul McCartney, 因为他
有一张非常俊俏的娃娃脸,一双大眼睛灵活之极,即便打扮跟别人都一样,也还是能脱
颖而出。那支歌是他领唱,他的嗓音甜美圆润又不失个性,一时间真是倾倒四座。柔和
的灯光打在他的身上,台下安静地坐着华服的贵族。他一个人在舞台上缓缓走着,其他
三个人的乐器和声音都默默为他充当着背景。我当时奇怪地想:“大名鼎鼎的约翰.列
侬呢?他不是Beatles的领袖人物吗?怎么找不着他?”

一曲唱罢,掌声雷鸣。待一切都安静下去之后,从Paul McCartney 的身后走出一个眉
清目秀的少年,肩上跨着吉它。他走到麦克风前边,还未开口,脸上就先露出了一个羞
涩的微笑。“我有一个请求,”他说。停了停,那清澈的目光不慌不忙地扫过全场,“
请坐在便宜座位上的观众,跟着我们的节奏拍手。”台下发出一阵笑声。“其他的人”
,这个男孩儿接着说,“你们就晃动身上带着的珠宝吧。”台下一阵大笑,笑声中他的
吉它已经响起了,是那首著名的《Twist and Shout》。

这个人,就是当时22岁的约翰.列侬。

从那一刻起,我就对这个叫约翰.列侬的人刮目相看。因为他的身上无论何时,都有一
种落落寡合的气质。哪怕在最喧闹的地方,他脸上的表情还是让你觉得他一个人静静地
处身事外,正在做着他自己的思考。他永远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不会轻易被潮流带走,
被权威压服。我直觉地被这种气质吸引了,开始更多地了解列侬的生平;而了解得越多
我就越发现,展开在我面前的约翰.列侬的一生,是一本读不尽的生动的书。

他风趣敏捷,玩笑百出,尤其喜欢对那些别人都公认的东西开玩笑,包括自己的名气。
Beatles初到美国巡回演出,在肯尼迪机场迎接他们时有人问了一个挺弱智的问题:“
你们为什么会在英国这么出名?”结果列侬立刻笑答到:“那是因为我们在伦顿的报社
有熟人。”

在风靡了整个欧洲和北美之后,他们到菲律宾巡回演出,不幸遭到当时第一夫人的刁难
。原因是她邀请他们到总统府去吃午餐,可是列侬和 McCartney 却婉言谢绝了,说想
好好休息一天。这下彻底得罪了第一夫人,不但一分钱演出费都没有给他们,还差点把
乐队扣押在菲律宾不让回来。回到英国之后记者问列侬对菲律宾总统的看法,列侬没有
暴跳如雷地控诉,而是笑着反问到:“菲律宾有总统吗?我怎么不知道?”

幽默的背后,他又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因为自己对宗教的怀疑,他无意中说了一句
“Beatles现在比上帝还要流行”的玩笑话,没想到掀起轩然大波,美国人纷纷烧毁他
的唱片、BBC电台封杀他的音乐。可是他独自面对这来自世界的巨大压力,却自始至终
不肯低头。“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坚持自己观点的权利”,他不动声色地说,“我的话并
没有对上帝的不敬,我的意思本来也不是和上帝比谁更出名----这么理解是很愚蠢的。
我只是说了一个现象:听流行音乐的人多了,去教堂的人少了。如此而已。如果人们非
要坚持对我的误解,那么我也有权利停止为大家的演出。”

试想一个正在如日中天的年轻的歌星,忽然停止所有的演出,需要怎样的勇气和志气。
名声是靠别人捧出来的,得罪了观众就等于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句号,这一点列侬
当然应该知道。只是他宁可没有事业,失去荣誉,也不愿意违心地取悦愚昧的人群。
除去才华以外,这一点,是他和无数毫无原则,一味媚俗的成功的“名人”之间最大的
区别。

Beatles 乐队从此停止了演出,把自己关在录音棚里创作。不久,《Seargent Pepper\'
s Lonely Heart Club Band》问世了。在这张CD里,Beatles 展现了惊人的作词、作曲
才华。这张专辑被评为第一张真正把摇滚乐变成严肃的艺术的专辑,就如同宋词忽然不
再只是才子佳人的言情说爱,而开始象诗一样言志。Beatles开风气之先,列侬成为一
代鼻祖,当然,也终于赢得了本该属于他的名望。

列侬生前曾经这样评论观众:“我们能做的就只是像马戏团里的小丑一样表演。我憎恨
为白痴演唱。他们什么也不知道。他们什么也感觉不到。他们需要我替他们表达自己的
感觉,他们只会通过我或者其他艺术家找到自己想说的话。”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理由来宣泄,宣泄他们的喜悦,也宣泄
他们的愤怒,列侬的才华,给了他们前一个理由,而列侬的个性,又给了他们后一个理
由。无论好坏,他总是众矢之的。这一切他自己看得十分真切。终其一生,在盛名之下
,他从来没有丢掉着他的傲骨和头脑。



“恃才傲物”这个中国人特别喜欢拿来形容书生的词儿,用来形容列侬其实再恰当不过
。列侬的一生锋芒毕露、任性之极,而与之相称的,他横溢的才华,在上个世纪几乎无
人能出其右。他的诗歌、音乐,让我想起八大山人的画、李白李煜的词,它们让人觉得
哪怕现实的生活再不如意,这世上总还有美好的东西值得你感动、留恋。

下面我想举出几首列侬作词作曲的歌,说说我的看法。


一。《姑娘》


“ 有谁愿意听我讲一个故事,
关于一个曾经和我在一起的姑娘?
她是那种让你失去了就非常非常遗憾的人儿啊,
可是回想起以前的任何一天,
你都不会后悔。
啊,姑娘,
啊,姑娘。。。。”

这首行云流水的《姑娘》,一开头就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后,我们看他怎么回忆这
个“姑娘”。他是不是要说她长得多么美丽?他是不是要说她为人多么可爱?他是不是
要说他现在多么思念她? 没有。歌词忽然换了一个很独特的角度:

“ 她是那种就喜欢当着你朋友的面
贬低你的女孩儿,让你觉得象个傻瓜一样;
而你要是夸她穿得漂亮,她则不理不睬,故意装酷。”

喜欢当着人家朋友的面贬低男友,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大讨厌之举。聪明的女孩儿总是
知道在外人面前给自己的爱人留面子。可见这位姑娘的任性,不成熟;至于第二句,则
更是体现出她的幼稚逞强了。

他对她的回忆,只有这两句。没有赞美,没有相思。歌到这里,就快完了。可是从反面
这独到的两笔,恰恰说出了他曾经对她的了解和迁就,给整个歌词,给他的怀念,加上
了沉沉的分量。两个人之间要又多深的渊源,才能产生这样的包容和怜爱,这一点是无
论说多少赞美之词都很难体现的。古诗词里有所谓“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
一幅韵味无穷的图。列侬的描绘轻轻抓住感情的脉络,简练无声地感染了你。

看看我们身边的流行歌曲,满嘴是“爱”啊“思念”啊“花”啊“雨”啊的,实际上空
无一物;而这首曲子,短短几行,没有一字提“爱”,因为作者已经没有必要再去描绘
他的那个“姑娘”了。每一个曾经相爱过的人,心中都会浮现出那么一个影子,他的那
个“姑娘”,也让你想起自己的爱人,那个可能有着很多缺点,却被你宽容,爱怜和记
挂着的人。列侬的文笔之妙,眼光之独特,于此可见一斑。

二。《朱莉亚》


“ 我所说的一半话都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我重复着,呢喃着只为了找到你啊
朱莉亚
朱莉亚,大海的孩子,召唤我
于是我为你唱着这首爱情的歌

朱莉亚,贝壳的眼睛,海风的微笑,召唤我
于是我为你唱着这首爱情的歌

朱莉亚
她的头发象流动的天空
辉耀,闪烁
在太阳下。

朱莉亚,拂晓的月亮,抚摸我
于是我为你唱着这首爱情的歌

当我不能用心去歌唱,
我的理智仍然在说 ------
朱莉亚

朱莉亚,酣睡的沙滩,沉默的云,抚摸我
于是我为你唱着这首爱情的歌 ------
朱莉亚.....”


现代诗歌中有几首比这篇歌词更加优美呢?列侬是个杰出的诗人。读他的自述,他回忆
小的时候非常沉迷于文学和诗歌,写了无数短诗,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的是科
学家,学校里培养的都是理科生,他的姨妈更是认为搞艺术没有出路,烧了许多他写的
诗,以至于他总是把最心爱的稿子藏在床单下、枕套里,万一被发现了就撒谎说是班上
某个同学交不出语文作业,让他帮忙代写的。

这首歌中的朱莉亚,不是别人,正是列侬自己的母亲。

朱莉亚一直都是他心中一个解不开的结。约翰列侬的母亲是个颇有才华和美貌的女子,
在他出生不久就和他的父亲离婚了,而把几岁大的列侬交给了自己的姐姐抚养。从此他
在姨妈家长大,而自己的亲生母亲,却与别人结了婚,只是每隔一段时间来看看他。他
回忆说姨妈对自己很好,但是从小就有一种深深的被人遗弃的感觉。这样持续到他17岁
那年,他要上大学了。他想上艺术学院学绘画,可是姨妈指望他挣钱养家,所有的人都
反对他的想法。这时候,只有他的母亲,支持他上艺术学院。最终列侬如愿以偿,和母
亲的关系也慢慢亲密起来。他时常回家看望母亲,朱莉亚.列侬自己很会弹 Banjo (一
种类似吉它偏小的乐器),于是也经常教他。可是就在他刚刚开始觉得重新得到了母爱
的时候,朱莉亚.列侬在他18岁那年横死于一场车祸。

多年后,列侬写下了这首歌。知道了它的背景,再去听时,便有了更深的感触。里面的
“我”重复地呼唤着“朱莉亚”,便是他心中解不开的,对死去的母亲复杂的依恋之情。

而这首歌还有第三个层次。它其实写了两个女人。最初的意象是列侬的母亲朱莉亚,慢
慢地这个形象变成了另一个人,那个“大海的孩子”----小野洋子。

洋子和列侬的故事,想必已经尽人皆知。这首歌同时写他对两位女性的感情 ---- 对母
亲的怀念和对洋子的渴望。他是把洋子当做了自己早早便失去了的的母亲,其实每一句
话都是写洋子的:“贝壳的眼睛,海风的微笑”,“她的头发象流动的天空 辉耀,闪
烁 在太阳下。”“拂晓的月亮,抚摸我”“酣睡的沙滩,沉默的云,抚摸我”是他对
洋子的联想。在洋子那里他真正感到了归依。

对于这个在美国出生的日本女子,这个前卫的画家,行为艺术家,我不想做过多的评论
。列侬自己曾说:“‘前卫’这个词一旦成为一种流行的概念,这本身就是对‘前卫’
最大的否定。‘前卫’的东西是不应该有任何标签的。”

----这基本上也就是我对小野洋子的艺术的看法。洋子和列侬的婚姻受到了巨大的非议
,人们责怪她象个女巫一样迷住了才华横溢的列侬,致使他和乐队其他成员不合,最终
拆散了Beatles乐队;也使他为人越来越偏激,等等等等。。。。其实我觉得,洋子不
过是个非常聪明,有个性,也很有才华的人罢了。她以自己的魅力吸引了列侬,使得他
心甘情愿地放弃了原来的生活和朋友,因为他觉得和她在一起更加投契。她不屑做他生
活上的点缀,而是成为了他思想上的至交,这有什么不对呢?

我象许多人一样,并不欣赏洋子的艺术,可是读着这首歌,却清清楚楚地看到,列侬早
已作了他自己的选择。对洋子的爱,纠结如此之深,刻骨铭心。无论世人怎样看待,对
他自己来说,早已经没有回头的路可走了。


象那些优秀的艺术家一样,列侬能够用文字和音乐成功地表达出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
各种感受,他的创作是生动的,真实的,千变万化的。他的生活便是创作,创作便是生
活。《Nowhere Man》描写作曲的疲惫,思考的迷惘;《Yer Blues》描写孤独绝望和抑
郁自杀的心情,真切深刻,气势磅礴:

“ 苍鹰啄我的眼,
毒虫蚀我的骨,
我真是孤独啊,
甚至痛恨自己的音乐!

可如果我还活着,
姑娘,
你应该知道那是为了什么。”

铿镪的伴奏声中,他的歌声有如被缚在天涯的普罗米修斯的咆哮。在这里还有一点很特
别,那就是末尾的电子吉它的旋律。歌词刚刚结束,背景寥落的鼓声中,突然横闯进一
阵旋律。我一直很想知道这段是 George Harrison 弹的还是列侬自己弹的。拨弦的手
指上仿佛带了一种金属的“拨子”,就象在我们的琵琶演奏里经常看到的那种,因为在
一开始你可以清楚地听到“仓啷”一声,金属划过琴弦,仿佛可以看到两根手指飞掠过
琴面,一下子握住了那跟弦,然后便有了反复有力的琴声。

那一声响,真象突然拔剑出鞘的声音。“银瓶乍破水浆崩,铁骑突出刀枪鸣”用在这里
很贴切;复又让我想起“醉里挑灯看剑”,那份霸气而又萧索的情怀。

同时他又写得出《In My Life》这样的曲子,忧伤而又沉静,吟唱一份自己倍加珍惜的
爱情;《Strawberry Field》里满是童年的意相,深入人心。《Revolution》(《革命
》)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在当时的西方许多青年崇拜共产主义的时候,列侬唱到:

“ 你告诉我说要来一场革命,
好吧,其实我们都想要改变这世界,
可是你如果怀着破坏的思想,就请别来找我;
。。。
你告诉我说要来一场革命,
其实真正的禁锢来自于你自己的思想。
带着毛主席的像章招摇过世,
朋友,
那样做并不能达到你的理想。”

其实他本人也是非常liberal的,对美国的许多现状不满,可是却不妨碍他有着敏锐的
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

回想起来,他的那个时代有过许多的风云人物:肯尼迪那样天才的政客、梦露那样绝色
的尤物、猫王那样迷人的偶像。。。后来他们都一个个地老了、或是死了。却不曾有一
个人,象列侬那样,在活着的时候就已代表了一种文化。



1980年,纽约的冬天很冷。来自一个精神错乱的歌迷的几声枪响,带走了列侬的生命。
彼时他刚刚四十岁。于是,生动的列侬,含蓄的列侬,锋芒毕露的列侬,幽默机灵的列
侬,深思的列侬,随便的列侬,这许许多多的他,就在一瞬间,同时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一天,《纽约时报》上头版印着这样一句话:“音乐死了。”

于是人们开始怀念他。人们说他是一个音乐流派的奠基之人、他的名字将跟贝多芬、莫
扎特一起万世流传;人们说现在最著名的那些摇滚乐队,几乎无一不深受他的影响。。
。。。。

可是:

还记得他和他的Beatles创造的那个让纽约城万人空巷的奇迹吗?还记得年轻的列侬是
怎样面对着Shea Stadium的六万观众吗?人们的尖叫嘶喊声远远盖过了他们的歌声,以
至于他们唱得声撕力竭,却从头到尾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还记得当时的列侬怎样在电子琴前,用胳膊肘划出一串串的音符,即兴为他的同伴伴奏
吗?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目光都引来几万人不约而同的疯狂;让男孩儿激动得要跳
过警察组成的人墙冲到他面前,让女孩儿激动得失声痛哭、有的干脆当场晕倒。而他,
一边蹦蹦跳跳地弹着琴,一边因为自己被这噪音吵得什么也听不到、也不知道弹的是什
么而放声大笑。

还记得那天,他那倜倘激扬的意气、韶华盛极的风光吗?

我们其实不必太为他的早逝而伤感:因为每个人都会死的。却没有几个人,象约翰.列
侬那样,活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