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兑付救灾款何需200年?

(2008-05-20 22:11:23) 下一个

作为一项民心工程,为使数以万计的灾民远离洪灾,最终过上安稳的日子,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华阴灾民迁建工程计划。这项工程如果实施得当,无疑会在华阴乃至渭南历史上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一项证据,“华西移民新村”的“夭折”又在向人们证实着华阴市政府的尴尬。灾民迁建工程实施后的第三年,仍然只有39户灾民搬迁,仅占全部3474户灾民的1%。

既然国家出钱,灾民们为什么仍然不愿意搬迁?其中的内幕究竟是什么?正在修建的“华西移民新村”距离灾民心目中的民心工程究竟有多远?

灾后迁建成了“烂尾工程”

屋前的街道上污水横流,各种洗菜水、淘米水冲刷后留下的菜叶、米渣依然滞留在街道中央,星星点点。屋后的污水沟里臭气熏天,从厕所冲下来的各种污垢将这条水沟填充得满满当当,却不知道该流向何处。村头堆满了黄的红的各色垃圾,苍蝇横飞,一阵风刮来,灰尘卷着白色的塑料袋四散开来,煞是“壮观”。

这是记者2006年6月在陕西华阴新落成的“华西移民新村”看到的情景。

“这个样子已经持续了两年多了。原先政府答应给解决,现在看来没戏了!”灾民魏增军对当初的搬迁抉择感到非常后悔。

魏增军告诉记者,在“华西移民新村”建设初期,华阴市聂郝礼副市长就向他们承诺:“政府将负责完成水、电、路等‘三通’工程。”而在他们搬迁到这里后,没有人再提及此事。他们多次到市政府反映,也没有任何回复。

无奈之下,魏增军等灾民只好“自救”。“没有下水道,只好在街道的中间挖一条浅浅的水沟。没有电,只能从大华公路边原来的村民家中接临时电。没有水,就在自己家院子里打井。有时候抽上来的水是咸的,没有办法喝,我们只好到别的村子去拉水。”

唯一让魏增军等灾民感到安慰的是,“华西移民新村”在统一规划时,在屋后修建了一条污水沟,用于厕所和牲畜等粪便的排放。然而,由于这条污水沟至今没有跟任何市政设施联通,仅在“华西移民新村”范围内融汇贯通,现在反而成了这些灾民无法言说的“痛”。“现在我们整天都不敢开卧室的窗户,又一个夏天马上就要到了,真不知道该怎么过?”魏增军说。

2003年8月,渭河发洪水后,魏增军家的部分房屋成了危房,他只好从华西镇庆华村搬迁到了现在的“华西移民新村”。因为每天还要走十里多路回原来的村庄附近耕种自己的田地,魏增军没有将老家庆华村的房屋全部拆迁完毕,他专门留了一间,以备农忙时居住。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魏增军的房屋虽然盖好了,政府也只给了他12000元的建房款,至今仍然有3000元的灾后建房款被政府扣押。

据了解,由于生活生产两相脱节,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许多灾民采取了和魏增军一样的办法。没有拆除完毕老房子而被政府扣押灾后重建款的灾民不在少数。

尽管这样,在“华西移民新村”,魏增军还算是幸运的。按照华阴市政府的规定,凡是搬迁到“华西移民新村”的灾民,必须建两层楼房,才能得到全部15000元的灾后重建款。他前些年一直做些小买卖,多少有些积蓄。在东凑西借了两万多元后,他便将房屋建好了。而许多灾民,本来就一贫如洗,尽管四处举债,最终还是只建了一层房屋便停工搬了进去。

无钱建房的灾民更是举目皆是。在“华西移民新村”,记者在野草丛生的荒地上费了老大的劲才找到了几处已经建好的地基。由于长期荒废,风吹日晒,部分砖石已经开始风化。

“华西移民新村”,灾民眼中的“乌托邦”

对于大多数灾民来说,“华西移民新村”只是他们心中遥不可及的梦想。

华西镇洛西村村民杨太昌,全家有6口人,靠11亩口粮钱维持全家的生活。2003年8月的渭河洪灾后,他家的房屋裂开了一个大口子,随时可能吞噬全家老小的性命。为了能搬迁到“华西移民新村”,他倾其所有,又向亲戚朋友借款3000元,甚至不惜找个人以高息借款8000元,还是连盖一层房屋的钱都不够。不得已,他咬咬牙,将家中的9亩土地转包了出去,希望用所得的租金实现全家搬进新房的梦想。不料,祸不单行。“03·8”洪水退去不久,他就患上了出血热。这场病把家中的钱,借来的钱统统一扫而光,杨太昌至今只能在危房中度日。

罗西村村民田春勤至今还租住在别人家的避水楼上。田的丈夫患腰椎间盘突出,多年不能下地干活了。她的公公也已经八十多岁了,只能靠她养活。因为没有钱,他们两口子不得不和公公挤住在一间屋子里。这间屋子既是他们的卧室又是家里的厨房。为了按时交付每月40元的租金,田的儿子不得不外出打工。“家里没有一分钱,15000元是建好房才给,而且即使给了,建两层楼要六七万元,也不够啊。”说这话的时候,田春勤这个一向坚强的女人声泪俱下。

据了解,仅五方乡高家村一个村,目前就有三十多户灾民仍旧栖身于村上的防洪避水楼。而借房居住的灾民在高家村也是大有人在。

在许多灾民仍然处于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中时,华阴市政府却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办公大楼。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仅仅县委一位领导的办公室就达一百多平方米,室内真皮沙发座椅、木地板、老板桌,样样透露出高贵典雅的气氛,卫生间、卧室更是一应俱全。正如一位灾民所说:“办公条件跟宫殿似的。”

上访灾民被劳动教养

在灾后重建款的使用问题上,华阴市政府的“强硬态度”显然惹恼了灾民。

2005年7月,也就是国家拨付灾后重建款一年后,大多数灾民们仍然没有得到这笔钱。于是,数百灾民来到华阴市政府上访。然而,尽管灾民们头顶烈日,足足在市政府门口站了一天,也没有一位领导出来接见。其间,有灾民到市政府接自来水解渴,很快全楼停水。有灾民想到市政府大楼的厕所方便一下,结果市政府大楼的全部厕所马上就被上了锁。

灾民们愤怒了。在华阴市政府上访无果的第三天,灾民们去了陕西省政府。“19年了,我们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一起上访过。我们是被逼迫的。”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灾民代表刘怀荣说。

同2005年年初灾民们到国家发改委上访时所答复的一样,在陕西省政府门口,前去“领人”的华阴市一位领导又向灾民承诺,“三个月内一定兑现灾后重建资金等款项。”然而,三个月过后,满怀希望的灾民们又一次失望了。

2005年10月23日,刘怀荣、张绪祥等数十位灾民聚集在华西小学刘怀荣的家中,商量再次赴省、赴京反映“华阴市政府行政不作为”的问题,突然几辆警车呼啸而至,数十名全副武装的警察冲进了华西小学。

据当时的参与者田春勤、陈满喜等灾民介绍,“那天中午,我们刚刚在刘怀荣家学习完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准备学习《信访条例》时,有人喊‘警察来了’。我们没有反抗,警察就把我们全部带走了。随后,我们被关进了华阴市看守所。”

刘怀荣、张绪祥等数十位灾民被抓的第二天上午,数百灾民再次自发来到华阴市政府,请求政府释放被关押的灾民。没有领导出面与群众对话,很快,现场出现了大批警察,气氛变得异样起来。

9时许,北社乡土洛坊村八组60岁的老人田 女叔兰在上访人群中被子一名警察猛力推倒在地,摔得头昏脑胀不省人事。这时,上访灾民纷纷要求警察将田女叔兰老人送到医院诊治。但无人理睬。在这种情况下,华阴市市政府仍无一人出面处理此事。一气之下,灾民们便上了西潼高速成公路,拦车喊冤。在高速公路上,又有16位灾民遭到公安机关的扣押。

2005年11月15日,渭南市人民政府劳动教养委员会对刘怀荣、张绪祥等6位灾民各做出了劳动教养一年的决定。

在渭南市人民政府劳动教养委员会的一份劳动教养决定书上看到:经查,自2005年9月以来,刘怀荣先后两次组织4个乡镇、21个村的移民代表开会,煽动部分灾民,预谋抢占某单位耕地等事宜,其行为已构成犯罪,但因情节轻微,检察机关不立案,特决定对其进行劳动教养。

让人不解的是,那家被公安机关所指的村民代表欲抢占其耕地的单位,对此却毫不知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有谁要抢占其耕地。华阴市有关部门解释称,那是因为群众还没有对该单位造成直接冲击,但已经开始在预谋。市政府事前并没有跟该单位沟通,所以该单位不知情。

在经过了3个月的劳教生涯后,由于身体原因,刘怀荣向公安机关交付了3000元担保金后,办理了保外就医。但是,刘怀荣表示,“我不服,我要申诉。”他说,他对自己当灾民代表不后悔,等自己身体恢复后,他还要到北京申诉。

救灾款下拨三年灾民只拿到1%

2006年1月19日,渭南市人民政府就华阴灾民迁建工作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渭南市政府称,5906万元不是直接发放给灾民的救灾款,而是用于移(灾)民迁建工程的国债资金;对灾民刘怀荣依法实行劳动教养与反映移(灾)民迁建工作并无关系,不存在“省、市、县(市)截留救灾款”的问题。

对于这种说法,陕西省渭南市移民局工会主席李万明感到十分愤慨。自从1993年渭南市移民局成立至今,李万明一直在这里工作。2003年,他亲眼目睹了发生在华阴移民身上的那场洪水,对他们由移民变灾民的苦难经历深表同情。

在灾民上访的同时,他也在为华阴灾民的利益不停地四处奔走呼号。在李万明看来,三年之前发生在渭河的那场大水,让数千户当地农民流离失所。无论是灾后重建款还是救灾款,在其属性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其用途都是救助困难灾民。“若没有那次洪水就没有这笔款项,这是谁也不可否认和改变的事实。”

李万明认为,“救灾如救火。”在这笔巨款下拨三年后,真正用于灾民建房的款项还不到全部款项的1%。李万明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这个工作速度和进度,华阴市政府要将此款全部用于灾民建房,至少需要200年时间。“到那时恐怕连灾民孙子的孙子都能享受上国家的救济了!”

为此,他一封接着一封地向中纪委等国家相关部门写信举报这一问题。2006年2月,他的第640次举报终于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华阴官方的话到底靠不靠谱

2006年3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专门派出调查组就5906万元灾后重建款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

2006年6月,华阴市委有关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发改委的调查结论从总体上肯定了华阴市灾民迁建工作。

然而,记者在“华西移民新村”却看到,原先花费数百万元垫好准备安置灾民的村台被重新开垦,种上了玉米。两年前选好的“高家移民新村”原址,由于选址低,施工三次被灾民拦截,至今仍然是一片废墟。

在陕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头脑中的问号慢慢拉直了。

据农经处张处长介绍,国家发改委对华阴市政府的工作很不满意。国家发改委已经责令陕西省和华阴市两级政府自行筹资,从解决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先解决灾民的危房问题。具体方案为陕西省政府出资七百多万,华阴市政府出资500万。“具体数字还要根据灾民的搬迁数量决定。目前陕西省和华阴市的资金都已经落实,最快将在6月中下旬发放到灾民手中。”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要求陕西省政府和华阴市政府继续做好以下两项工作:第一,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文件精神对同意搬迁的灾民在2006年年底前必须搬迁结束。“目前华阴市正在调查摸底,初步确定有一百多户灾民愿意按照国家发改委文件精神搬迁。对于同意搬迁的灾民将在人数确定后予以公示。”第二,对于不同意搬迁的灾民,按照陕西省同等标准,把危房分等级,每户补偿300~500元不等。“目前渭南市已就此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

除支付一百多户灾民迁建工程款外,5906万元灾后重建款中其余的钱将用于渭河综合规划治理,主要进行渭河堤防建设。具体哪一段怎么用,国家发改委表示,在灾民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前,其他工作免谈。

华阴市政府能不能继续做好灾民迁建工作,灾民心中依然充满困惑。

一位灾民告诉记者,三年来,他们苦苦等待的灾后重建款至今未得,而在此过程中,华阴市政府豪华阔气的办公大楼却拔地而起,“政府对我们的苦难视而不见,叫我们拿什么再相信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