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墨农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大姨

(2019-12-22 08:36:42) 下一个

大姨是我外婆外公的第二个孩子。外公外婆有一子两女:舅舅,大姨,我妈妈。  外公当时是很成功的商人,是高铺镇首富。 外公的生意最初是从担着货郎担子,走乡窜户,卖针头线脑做起的。外公吃苦耐劳,聪明能干,一点一点把生意做起来了。 后来在高铺镇开店铺,越做越好, 成了镇上首富。 外公从小父母走的早,很小就成了孤儿,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外公喜欢京戏, 梅兰芳来上海演出的时候,外公会带上舅舅去上海听戏。 那时候没有高铁,去上海,要先坐津浦线到浦口,然后乘船到南京, 再转宁沪线到上海。 外公乐善好施, 家里开有米坊, 机米时会有一些碎米, 外公都会送给周围有需要的人。体恤贫苦。  多年以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妈妈带学生去高铺学农,当年的老街坊,炒了了一罐自家种的黄豆晚上给妈妈悄悄送过去,这可是世上最珍贵的情谊,最宝贵的礼物。

听长辈们说,富起来以后外公为了不忘本,把货郎担悬在房梁上,应该是为了记住创业开始的艰辛。许多年后, 当地搞建设,在外公外婆当年住的老房子那里挖出了不少金银珠宝,老街坊的儿子要进县城告诉我舅舅,被他家大人制止。 那时候谁敢去要那些钱财呀。 文革的时候舅舅就把金银首饰装到瓶子里,扔到水库里去了。

 

外公离开高铺是匆匆忙忙的。 原因是,他被土匪绑架了,家里上上下下都急坏了。交了赎金1000大洋,才把外公赎出来。 外公是个行事果断的人, 出来以后当机立断连夜离开高铺镇前往县城,因为害怕土匪还会再来。 据说许多东西都没带,只打包了重要的东西,就连夜开拔了。

 

外公仪表堂堂,有长短枪各一支,以应对不时之需。 可被土匪盯上了,也只有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听说外公和当地二郎庙的住持和尚是好朋友,他们年轻时就认识。 每次主持来之前,外公都会让家里的保姆,把锅碗用碱水洗干净,招待主持素斋。 一般住持会住一晚上,第二天才回二郎庙。 小时候听外婆说过主持来访时,经常会给他们带一些山里产的果子什么的。 一次主持来访时说,我给你们带了几个枣子。外婆当时还好奇怎么只带几个枣子?等到主持打开小包裹,看到每个枣子都有拳头般大小,实在 让人惊喜。 应该是主持长住深山里,那时的山里有好东西,算的上是奇珍异果。 我小时候,外婆跟我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总是会想, 这些枣子,都藏在山里的哪里呢? 夏天,我们也会去山里打枣子, 可从来没找到那么大的枣子啊。

大姨成长的时候,还是旧时的标准: “女子无才便是德”,  所以比较注重针线茶饭的训练,听说当年娶新媳妇是要考做菜的功夫的。 据说舅妈嫁给舅舅的时候,要考煎豆腐,舅妈不大会做,急出一头汗。 大姨绣花绣得非常好,记得小时候看过大姨绣的帐连子,枕头套子, 都非常漂亮。  我大表姐,舅舅舅妈的大女儿,比大姨只小十来岁,小时候尚未出阁的大姨给她做了很多好看的绣花衣服,鞋帽。 美丽,贤惠,能干的大姨,带着花朴朴的漂亮侄女, 走到哪里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常常被人们夸赞。 有些人也顺带想请大姨给她们也做一些针线活, 外婆架不住别人夸她女儿手巧,有时就会答应下来,可把大姨累着了。

 

大姨和大姨父是从小两家大人讲好的亲。 当时大姨父家是县城里数一数二的富商,主要经营布庒。日本侵华期间,因为轰炸,店铺没了。 家道大不如前。 大姨漂亮贤惠能干,家里环境也好,想追大姨的人很多, 可外公有自己的原则,外公说,不能嫌贫爱富。 所以大姨还是和大姨父如约成亲了。

 

大姨父不是纨绔子弟, 但年轻时不大懂事。我小时候的记忆,早晨常常看到大姨夫会用一根扁担挑着好几个鸟笼去溜鸟。 去大姨家玩时,大人们在屋里讲话,屋外阳台上的鸟也会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人们要提高声音才能相互听得见,可是鸟也会提高声音,看来鸟也有人来疯。 大姨的婆婆给大姨夫起了个绰号叫野埔,就是贪玩的意义。  加上他大姐不知为啥看大姨不顺眼,常挑起大姨父和大姨冲突, 还会说‘铁匠干活打上前’,挑唆大姨夫打大姨。天知道花季大姨是怎么从万事顺心的少女,变成要面对连天烽火的小媳妇的。 好在大姨的婆婆疼大姨,会帮自己的儿媳。 小姑子对大姨也好。 就这样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大姨生了两男两女。

 

三年自然灾害时缺吃少穿,大姨的小姑子,从香港寄回来一盒猪油,还有一些糖什么的,文革时造反派非说,那一饭盒猪油是电台。 把大姨夫拉去游街, 拷问。 大姨父没加考量,顺口就说家里的事都是大姨在管,他不晓得。  结果造反派又把大姨抓去。 那个年月, 多少事!不过大姨没被压垮。高压下, 仍然一汤一水, 一针一线的经营生活, 把孩子拉扯大。

 

大姨贤惠能干,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改善生活。 记得大姨家的大院子里养的有鸡,鸭, 鹅, 还养了猪。家里还搭了一个大大的鸽子笼,养了不少鸽子。 过年的时候,杀猪时总会给亲戚送些猪肉,小时候去大姨家玩, 大姨哥也会从鸽笼里掏些鸽子蛋出来,大姨会煮给我们小孩子吃。记得小时候, 秋收的季节,农民收割以后,大姨和她的婆婆会去捡漏下的麦穗回来,把面搓出来蒸馒头。 因为是新面, 馒头格外香。 就这样凤凤雨雨几十年把孩子们拉扯大了。 岁月如梭,一起经历了凤凤雨雨,慢慢的大姨夫也晓得大姨的好了, 知道爱护自己的媳妇了。 大姨的婆婆一直跟着大姨他们一家生活, 养老送终主要都是大姨在料理。 大姨和婆婆关系很好,处成了母女, 一辈子没红过脸。 改革开放后,分别三十多年的大姨的小姑子从香港回来探亲,见到久别的家人非常高兴。她知道大姨对她的妈妈好, 对其它家人也好,所以她对大姨也一直很好。

 

 赶上文革, 大姨的孩子成了老三届, 高中毕业,孩子都要下放农村,不能上大学了。 姨哥的成绩很好,没能去上大学, 很可惜。 大姨的孩子都是踏踏实实的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大姨的小叔子夫妻两在苏州工作比较忙,也把孩子送到大姨这里,大姨也帮忙把他们的三个孩子带大了, 现在他们也会回来看大姨。   后来大姨的孩子们也都有孩子了,大姨有五个孙子女,大姨也帮着她的孩子们, 把子女拉扯大了。大姨是家里的主心骨。

 

赶上改革开放,大姨的孙辈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处,上海,南京都有。  事业有成,做得都挺不错。 有在跨国企业工作的,还有考取了国内的首批房屋估价师,自己成立了事务所, 挣了不少钱。 听说,已经开上了宝时捷。  如今重孙辈也长大成人了,走的更远了,去广州,香港,国外求学。 大姨如今不用烦神了, 现在的日子有点像贾府的贾母了。

 

最近回去看大姨,大姨感叹道,人这一辈子不知要有多少节子,(阶段的意思)。 是啊,从一殷实人家的大小姐,美丽贤淑,针线活做的不是一般的好,到并不顺当的小媳妇,到几个孩子的母亲,到如今四世同堂, 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现在大姨九十多岁了,可每次我回国,还坚持要自己做菜,给我们吃。 平时和儿子一起住,还是她做饭给儿子吃。听大表姐说大姨看不上别人做的饭菜, 所以还坚持亲力亲为。。 大姨小时候,针线茶饭方面受的训练太好了,目前还不能接受其它人做的饭菜。

 

还有几年, 大姨就要一百岁了。 祝大姨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万岁,万岁, 万万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xiaxi 回复 悄悄话 令人尊重的大姨!祝老人家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墨农新年快乐!
墨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北佛风光' 的评论 : 外公与时俱进,妈妈是最小的, 所以是新式教育。
妈妈上了大学。 是的, 她们姐俩都是美丽,聪敏,善良。
北佛风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墨农' 的评论 : “大姨成长的时候,还是旧时的标准: “女子无才便是德”, 所以比较注重针线茶饭的训练,听说当年娶新媳妇是要考做菜的功夫的。”

博主的大姨故事, 写的很有趣味。 老一辈的优秀品质, 年轻一代也需要学习。

博主有美丽贤惠能干的大姨,估计妈妈也有同类素质。

快要过新年了, 祝博主大姨健康长寿继续潇洒100岁。
墨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小溪姐姐' 的评论 : 谢谢小溪姐姐鼓励。 感觉小溪姐姐和菊萍姐姐一样亲切。也祝小溪及全家
圣诞快乐,新年好。
小溪姐姐 回复 悄悄话 墨农的文笔温馨,深情,感人,真诚。外公外婆家的旧日时光和亲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期望你更多中国老百姓人家家史,和时代历史的真实故事。祝墨农阖家圣诞快乐,新年如意!
墨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hunfengfeng' 的评论 : 是的. 成功的人物塑造,有跨越时空的characters.
象 classic music, 象时尚领域里的经典款,永不过时.
chunfengfe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墨农' 的评论 : 小说要跨越时代,才能凸显特色。
墨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hunfengfeng' 的评论 : 谢谢来访。 其实,看看周围, 许多人的生活都是一本精彩的小说。
chunfengfeng 回复 悄悄话 很好的素材,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