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猫的快乐生活空间

快乐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为爱满人间。
个人资料
正文

陈 字 —— 海宁陈家之九——

(2006-07-14 02:00:08) 下一个

   —— 海宁陈家之九——

 

陆续发了几篇海宁陈家的文字,细心的读者问:除了出了几个文人,一座只存有图的园子,还有什么可介绍的?有:“字”。地方史载:“(海宁陈家)……世代簪缨。亦家学渊源吾海宁“查诗陈字”名著海内;……”

陈字非指陈某人之字体(还无达到这一级别的人),而是指陈氏善书者众多,陈家人以字为世人所闻。

陈元龙被长洲宋宜德公择为婿时还是一布衣,就读于国子监,18岁那年辄试第一,被时为国子监祭酒的宋公择为嫡妻女之婿。等于现在的大学生被大学校长择定为婿。必认定材可大用,看中了将来是绩优。从现存笔迹遗存看陈元龙也优于丈人。清史稿载:“康熙二十五年,元龙充日讲起居注官四月侍班乾清宫西暖阁。上顾元龙曰:朕素知尔精於楷书,可写大字一幅命就御前作书,上嘉奖,以御书阙里碑文示之。可见康熙这样一个善于书法,楷书极好的帝王在壮年(43岁)时,也极以陈元龙(35岁)的字写的“精”,当面试之并自作书赐之(可能以为自己比陈元龙写得更好至少是不差)并许可他在老家刻碑。也可算君臣之间的文字之交。此前一年,康熙24年陈元龙(34岁)被会试主考官以第十名卷进呈,康熙拔置第二(此试卷近年仍有刊印出版)殿试上复擢一甲二名。这二次科举最高考试均由皇帝最后行使排名权,特别是前十名帝王需最后酌定。字写得不好是绝对不行的。有时卷面不洁者,也因此被刷。当然科举使用的字体一般为馆阁体,而且多为小字,这样写来才又快又齐整。楷书当然也较通用试官也能看清,只是书写不如馆阁体快捷。蝇头小楷如遇年老考官也不讨好。康熙必也看过陈元龙这二次试卷。所以把他放在身边的当编修。第二年就做“起居注”。是为近臣,这种近臣官不大,有时还有咨询作用。史载:康熙三十三年(陈元龙43岁仍是编修)三月皇上殿试贡士甲第。上得顾履悦名,以问大臣,对不知。即问陈元龙“尔同乡其人何若”,对曰:“真读书人,惟闭户,故少知名”,遂定第三。顾亦海宁人。近臣作用之大可见一斑。编修乃七品文官。如是外官,知县偶见皇上一面尚需跪在大殿外品级山,在几十米开外。近臣易被帝王了解,对胃口的,进而被任用,但有的需长期考察,如陈元龙34岁中榜眼。44岁还在编修任上要45岁随康熙出征葛尔丹。46岁后才开始升迁,60岁经康熙就近考察了26年,才去广西当巡抚。如不对胃口有三种出路,1、在低级位置上放外任。2、不用,随他去或一生当编修,当劳动力使用。如与陈元龙同科的状元陆肯堂会试殿试全第一,两次压陈元龙一头,因是状元,上任就是修撰(六品)至死也只是侍讲(五品)。

这还算好的。3、被贬斥,获罪戍边或获杀生之祸,落个伴君如同伴虎狼的下场。当然近臣也有短期飞黄腾达的。不过如同说书里编的中了状元放七省巡按是绝对没有的。例外的还有进士不是考上来的,是皇上封的。如康熙42年帝诏曰:“举人汪灏、何焯、蒋廷锡学问优良今科未得中式,著授为进士一体殿试。”这何焯乃允祀之师又是乾亲家。蒋廷锡则是中举人后,入值内廷得到康熙识赏。三人都是会试名落孙山。另外更为广知的是清末名臣左宗棠。这位是举人——幕宾——大帅的仕途升到一品大员。正被慈禧重用时发起嗲来,要辞官去参加科考——考一个进士。因为不是进士不能坐得中堂——大学士的别号为中堂,意为××殿××阁之中席正座。慈禧心领神会即封了他一个进士。旋即也可被尊为中堂了。总而言之:陈元龙字写得好也是仕途上立住脚的一个因素。

陈元龙之同时代因字得康熙,雍正所重用的是长陈元龙四岁的族兄陈奕禧。(1648——1709)。此公虽长陈元龙四岁,科考却不利,只中过秀才,书诗俱佳。为王士祯门生。王在“今日余话”中说他“……诗歌书法著名当世”。他以诸生入仕值过内书房也为康熙多次“奉诏作书”最高的官做过云南南安知府。官有廉声。享年六十有一。死后书名更甚,雍正十二年(死后25年)帝“敕以其所作勒石为梦墨楼贴十卷”。乾隆年间海内争其书至故乡几无遗墨,而赝本充斥。吴下都门,价更十倍。日本国王嗜之,海舶载往辄得重价。看官如今在东瀛,见有此公之墨宝当可拣漏。不过乾隆间即有赝品,识别不易,当慎之。另一位当时精书法,书能变重价的是陈元龙嫡侄,——弟维申之子,官至礼部侍郎的陈邦彦。不但为康熙帝赏鉴,海宁春晖堂堂匾也是康熙为他所书,因他早年失怙,赖慈母教养成材。帝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赐堂名。史称:邦彦在京师时、侯门相第,必得其书为快。夸酋土司,咸欲邀尺幅,以为家宝,其显可知矣。

看官要问,说了半天你小子到底见过这几位的字没有?一来小子生时亦晚;其间经咸丰时洪杨之变14年。民国时倭寇入侵8年。又经共和国时文化大革命10年。其间多以毁旧物为荣。彼等遗存定然锐减。二来小子贱业列居九流,草民一介,入不得深宫内院,进不了阀阅藏家。说来惭愧至今未见过以上三位之真迹墨宝。好在目今又逢盛世,有识之士选编如:清代名人民牍(山西),明清楹联真迹五百幅(陕西)……等多种印影本,只要是这类书以上三位是必被选印的而且篇幅不小。虽非真迹,也一饱眼福,真要谢谢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领导与编选者。

诸位又要问他们的书法好在何处也。小子才疏学浅,说不深。不过他们的书法都与董其昌有一定渊源,清初诸帝都喜崇董其昌。所以说到谁的书法好,必言:酷似董其昌云云。元龙有一伯祖增城(字季常)“酷好临池晚而益精,慕董宗伯其昌作书,虚衷请益,董亦最引重之,常留连於其家者喻数岁,得意即伸纸,藏弃于策笥者甚伙……。”可见陈字受董其昌影响已有数代之久。而且满人入关,虽重视学习汉文化。较之篆草棣书必竟楷书更易学习据我看来楷书也更有端壮气象。康雍乾嘉及其后的清帝的楷书都拿得出手。“陈字”到先父一代还是不错的先父及我的伯父姑母字都端正特别是先大伯父正和公。一手好毛笔字。先父启蒙时也有苦练,据说握笔右手在虎口内要夹盛水的小酒盅以练笔走势之稳。练板书、毛笔蘸水写字练腕力——现在只有老师用粉笔练板书。他教育我们——字(书法)好比人的面孔,授他人以第一印象。惜乎我等兄弟字都不怎么样,应了九斤老太的语录。巧的是拙妻与大嫂子小婶子的字都比我等弟兄的字耐看——当然算不上书法家。象了我的曾祖母。拙家经几经离乱存得一本她老人家的亲笔诗抄,诗字俱佳,文革后承蒙颜家贤表弟宁宁。复印多份,余得一册,工累之余,赏阅不释手。我曾祖母是张曜之女。

下篇介绍:“目不识丁”的巡抚——张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