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BS的错误和教训

(2005-02-18 18:10:36) 下一个

CBS的错误和教训

 

金牌主持人引退、四位资深新闻人被开除,一个本来以为能够赢得更多掌声的报道,却跌了一大跤。对于远在中国的记者,CBS的教训可不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CBS跌了一大跤!

最近,一份关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下简称CBS)的独立调查报告公布。该报告证实了其王牌节目《新闻60分》去年9月有关布什兵役记录报道的失实,并表示“每个环节都有问题”。

CBS回应以空前严厉的行动:直接负责该新闻的制片人梅普斯(Mary Mapes)被宣布解雇,而其他三位备受尊敬的资深新闻制片人也被CBSNEWS要求辞职,他们分别是:CBS NEWS副总裁维斯特(Betsy West)、“60分钟晚间新闻制片人霍华德(Josh Howard)和资深广播制片人墨菲(Mary Murphy)。

而该节目主持人丹·拉瑟,这位美国最著名的新闻主播,则已在报告即将公布之前,宣布引退,较体面地下台。

如果时光回朔至当年7月,没有人能料想丹·拉瑟或者其他四位新闻人会如此离开。那时,CBS新闻60分正因报道“虐囚事件”而广受世界观众和同行的尊重、荣耀。丹·拉瑟等相关人士因为该报道而成为不畏强权、勇于公开真相的新闻人的偶像。《新闻60分》成为客观、公开的新闻报道的典范。

对于布什兵役记录的揭露性报道,也许正是在“虐囚报道”的成功激励下的作品。在大选高潮时,推出置疑现任总统的报道,足显媒体的勇气和力量,甚至可能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但是,更大的勇气没有带来同样的结果,令人炫目的荣耀之后却是令人难堪的失败。因为失败不是来自外力,而是自身。

 

风波始于去年9月。美国最著名的深度报道电视节目,CBS的《新闻60分》,公开置疑美国总统布什的兵役记录。除了播出对相关人士的采访,还公开了最有力的凭证——匿名举报者提供的文件,白纸黑字地显示了年轻的布什如何依靠高官父亲的荫庇而逃脱兵役。

报道的震撼力是可以预见的。不仅仅因为逃避兵役是不光彩的行为,还因为播出时正值美国大选的关键时刻。还没有脱离“911”梦魇的美国人急需在战争中坚强负责的领袖。这也是2004年大选克里成为民主党候选人的有力因素之一。因为他曾在越战中荣立军功。可惜克里本来不断高涨的声誉因为8月份“快艇”广告而遭受重创,迟迟未恢复。看着民意调查中克里的支持率不断下降,真让民主党人和左派恨的牙咬咬。

这时候的举报文件不啻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方面,同样通过媒体置疑对方的兵役记录,可算以其人之技还治其身。由于出自最具公信力的节目,比起花钱做广告,更加高出一筹。看丹·拉瑟那一本正经的脸,你能不信吗?另一方面,选择在大选高潮时给予对手一记重拳,可以事半功倍。对于2004年初夏因为报道虐囚事件而备受好评的CBS,这也是趁胜追击、获得更大影响力的绝佳机会。

但是播出后的置疑声超过了其震撼力。《华盛顿邮报》等媒体随即对节目的真实性展开调查。一些被采访人表示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被误导了。而更多的质询指向举报文件的真实性:文件的字体、打印格式等各种细节均存在伪造的痕迹。

对于各方置疑,CBS先是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声称举报文件经过充分核实;然后,在强大的压力下,CBS高层不得以抛出举报者的名字,这是一个以举报布什知名的狂热分子;抵抗了12天以后, CBSNEWS正式道歉,称其对布什总统服兵役记录的报道,因受虚假资料误导,判断错误。拉瑟说:我们的判断错误,对此我道歉。但是我们在报道中是真诚的,遵循的是CBS新闻报道的传统精神:那就是要调查新闻,不惧怕外来压力,不带有倾向性。” 

拉瑟的表述难以令人信服。只要是从事调查新闻的记者就应该了解,举报材料的可信度并不高。举报往往出于个人积怨或者带有个人偏见。轻则影响举报材料的准确性,重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地罗织罪状。因此,接到举报材料并不一定意味着找到了开启迷宫大门的钥匙,充其量不过是开启了诸多大门中的一扇。记者需要对材料的内容细节逐一核实,有时候比记者自己调查还要辛苦。正因为举报材料不够权威,只有对实在难以核实、又很有把握的内容,才可以将其作为信息来源引用。一些调查性报道动辄将举报材料作为信息来源,言语之间还颇为自得,实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但独立报告公开的报道操作情况显示,CBS的失误已经远远超过了“判断错误”。根据媒体报道,这份报告由美国前检察长索恩伯格(Richard  Thornburgh)及美联社总裁博卡德(Louis Boccard)领导的调查小组完成,历时3个多月,采访了CBSNEWS66名员工。长达200多页的报告认为,新闻60分在新闻操作的所有环节都犯了基本的错误,因而未能保证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报告认为,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要抢新闻,在第一时间报道的短视的狂热以及在节目播出后该部门采取的僵硬和盲目的自卫

一个年轻人,在高官父亲的保护下逃脱兵役,听上去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听上去是一回事,证明给全国观众又是另外一回事。先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来形成立场,是实事求是。但是,大多数人都会在调查之前有一个预设的立场。这也是很自然的。问题是,你必须以真凭实据证明自己的预设立场,而不是为证明而罗织材料。而为了达到目的自我催眠,更是愚蠢的行为。

这是CBS最大的错误。

 

但并非唯一的错误。CBS还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虽然从来没有被公开讨论,却是新闻工作者的大忌。CBS轻信、利用,然后出卖了举报者!

一般来说,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并没有为对方负责的义务。采访对象需要为自己说的话负责,而不应该为自己的话被报道而埋怨记者。记者则为自己的笔负责,需要自行查证采访对象的正误。

对于一些记者来说,这正是工作的快感所在。你牛是不是?我就是搞你怎么样?你再牛你的事儿也被我报了!

但是,对于匿名消息来源,记者负有保护其身份的责任。

美国媒体报道中经常有匿名的消息来源。消息来源的匿名性当然不利于衡量消息的权威性。但是这有利于公开敏感事件的内情,同时也保护了消息来源。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和消息来源之间达成了契约:我给你消息,你保护我。尽管从来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对于这种契约的遵守是行内心照不宣的。读者和消息来源,是新闻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的两大力量源泉。对于记者来说,消息来源的重要性更重于读者。也正因此,应该像保卫公众的知情权一样尽力为消息来源保密。

然而CBS在愚蠢轻信了举报者之后,又在舆论压力下立即抛出了举报者的身份!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媒体来说,这种缺乏职业操守的行为比前者更加无耻。如果一个媒体不仅缺乏判断力,而且为推卸责任而轻易出卖匿名消息来源,谁还能相信它?

CBS的两大错误,使其在读者和消息来源两大力量源泉方面都丧失了信誉,教训不可谓不深。

 

尽管新闻60分在该档节目中的新闻操作和最初的反应有违其“新闻专业主义”的形象,但CBS最后的处理方法却着实令人佩服。它不仅邀请独立的调查小组对其调查,还公开了调查报告,并且在其节目中以平常心态报道此事。另外,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解雇四位资深新闻人的行动,也叫人印象深刻。

再看国内媒体对失实报道的处理,也有同样规格甚至更加严厉的处理办法,往往是上级管理层进行负责,鲜有交托于独立调查小组,更徨论如此公开地报道处理结果。

国内对新闻失实报道的处理,以政治新闻为主。因为报道方针不同,我们很难将这种基于国情的特殊处理方式与CBS新闻60分事件相比较。但是如果拿近年发生的一件新闻界争端与之比较,实在令国人汗颜。

这件争端的两位主角是全国著名的记者GA,以及一位名作家B。事情很简单,B发现,A的书大量抄袭了B的报告文学。B要求A道歉,但遭到拒绝,随即告上法庭。此案时间颇长,最后听说是调解了事。

CBS新闻60分不同的是,双方并没有纠缠于事实,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在上层寻找各自的支持。换句话说,是看谁的背景、关系硬。更可笑的是,A声称书是应上级部门要求而作,因此是职务行为,自己不应该对此负责。当我听到这里,不禁失笑。真想问问A君,难道上级部门也要求你抄袭了吗?我对此事的了解皆由传闻而来,并不一定准确。但有一点是确实的。此事牵涉两位著名文人,在媒体圈流传甚广,却鲜见于媒体,与CBS新闻60分的公开处理显然大相径庭。

谈论此事时,有人对A对此案的处理方式表示遗憾,但很少有人谴责A的抄袭行为。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奇怪。普遍的看法是“不过是宣传材料嘛!”难道宣传材料就可以不遵守新闻操守?

A是国内最为知名的记者,他在大红大紫时曾经撰文说:“我不要求利,我就是重个名!”重名、图名却因此失名。CBS新闻60分的报道失误尽管原因不同,不能否认其中可能有追求名利的内在因素。但是,CBS对此事件的处理方式要远远高于A,也因此有机会挽回而不是失去更多的名誉。

 

尽管CBS的处理方式被看作是“壮士断腕”,但断的并不干净。

在对此次失实报道的处理中,有两个人可算保住了位置。一是主持人丹·拉瑟。尽管他不得不宣布从主持人位置上引退,但毕竟是在独立报告公开之前自动辞职,算是体面下台。而且丹·拉瑟只是不做主持人,并未结束其职业生涯。就在独立报告公开、CBS再次陷入众人非议之时,丹·拉瑟却远离争议的漩涡,作为记者在东南亚报道海啸。另外一个则是总裁,他也保住了饭碗。

这当然比国内强些。以前文所述的媒体纷争为例,争端的全过程都鲜有报道,而争端结束之后A依然顶着名记者的光环,更无管理层为此事负责。

CBS的案例使我感到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公平,有才或者有地位的人往往就有特权。也许会有人拿《纽约时报》来反驳我的观点。但是不要忘记,首先《纽约时报》的记者明显是主犯,而且也并非丹·拉瑟那样的有价值的大牌记者。他和报纸主编的去职当然彰显了《纽约时报》对失实报道的毫不留情,但并不能完全证伪我的观点。

 

如果不是丹·拉瑟,如果是一个普通记者犯错,在美国的例子就是《纽约时报》。但他们是主编与普通记者一同下台。那么在国内呢?

在我身边,就有一桩发生在普通记者身上的故事。他是L报的记者C。在一次关于他写的消息是否刊出的讨论中,他因为对于事实难以把握,反对匆忙刊登。但负责的编辑却坚持将其作为头条刊出。报道一出,立刻遭至上级部门追查,更频频找其谈话。一开始,所有的错误都指向他,最后调查者从他的电子邮箱中找到他当初反对刊出报道的邮件,才得以表明清白。

但是,事情处理的结果是,负责的编辑罚款,而他却被要求从此不得负责该口报道。不仅如此,他从此也不能署真名,而需要改名。

听说朋友的遭遇,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种头条的处理错误,实在应该由负责的编辑负责,而不是由缺乏经验的新人来承担。更何况这个新人没有犯错。位高权重者,得的好处往往最多,按道理,在需要承担的时候也应该担当更多。但是事实往往相反。

遭此打击,如果按照现在业界的流行趋势,那些记者大腕们早就一个个在网上狂发公开信,诅咒六月降雪了。可是我的朋友刚进媒体没有多久,遭此打击,自然垂头沮丧,但还是忍下来,依然留在那个媒体。

你可以说,他也可以有选择呀?他可以选择辞职,可以选择写公开信。你可以说他懦弱,但是要做个勇敢的人,往往需要有实力,需要无后顾之忧。但是,一个年轻人,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连户口都没有转正,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再谈气节大义。又怎么能够随心所欲的生活?

 

首先抵赖、抵赖不过就抛出对自己最没有用的人、然后再文过饰非、不得已再根据利益大小一步步抛出自己的砝码。这是一个普通人在重重压力之下做出的正常反应。

但是CBS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标榜自己集公正、客观、勇气与谋略一身的媒体。一个人(媒体)要给自己套上光环,就必须面对压力作出与上完全相反的回应:承认错误、绝不供出举报者、位高者和直接负责人引咎辞职。

但是谁能够做到呢?

做记者几年来,发现许多人喜欢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套上一个漂亮的口号,尤其以媒体为最。我不反对打口号,连纤夫都要喊号子呢!不过从我自己和身边人的工作经历看来,一个记者即使没有远大的理想、金光闪闪的文凭或者这个那个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做成事。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的男主人公说:“我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我都是根据幼儿园教的道理去做的。比如,别人的东西不要拿。”这句话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尽管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漂亮的口号,但是要做成事情,只要遵守幼儿园时教的道理就可以了。

问题是,在真正操作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尊重简单的道理。

举一个例子。不要抄袭,尽量注明source的出处,是新闻报道的一大原则。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尊重这个原则呢?

抄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时间来不及;比如驾驭文字的能力不够,无法用自己的文字表达;比如不愿意给别的媒体credit;比如“只抄一两句话不算抄”等等。

风平浪静的时候,自然都不是问题。但是,一旦风波来临,谁为此负责?负责人又该如何自处?丹·拉瑟也无法幸免,更何况丹·拉瑟只有一个。

我一直想,如果朋友的遭遇发生到我身上,我应该怎么办?如果CBS事件发生在中国,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我会尽力,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会尽力,在我的每一个报道中,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保卫我的消息来源、保护我自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