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蓝山

爱如烟雨,润物无痕,娇儿成长,白马之隙,随手摘记,谨以勿忘。待老来之时,若彼文学城池仍旧坚固,或供叹惜喷饭之资。
正文

史记里的女人们(2)-褒姒

(2008-02-15 21:40:48) 下一个

(二,褒姒)

第二个要提的,便是“一笑毁人墙”的褒姒。

这事和中国龙的出现有些瓜葛,龙在史记中第一次出现时,根本不是象后来世人们所描绘的那么呼风唤雨、神而又圣的。史记里第一次有龙的记载是在夏朝末代,当时夏朝的国君叫夏后孔甲,有一天,一雌一雄的两条龙不知怎地就从天上掉到孔甲的皇宫里了。

说起龙来,曾在图雅的“寻龙记”里看到这么一种观点,图雅认为龙的原型可能是长江里可以长到好几米长的中华鲟,我以为有几分道理,主要因为在荆州楚国文物展览馆里看过当地2000多年前的龙形璧,那龙上颌突出、无爪有鳍、长长的分尾,挺有几分类似长江里的中华鲟,大概真的是当地人将这些见首不见尾的水生物传成神,加上长江与黄河的距离,鲟的传说到了黄河一带便成了龙了。顺便说一句:鲟和鲨一样,都不属於鱼类,它们在进化史上都比脊椎动物的鱼出现要早。

话扯远了,不过如果龙的原型真的是中华鲟,就不难理解史记里说夏朝的国君孔甲不知道该怎么“喂养”龙的原因了,即使现在,中华鲟的人工饲养也是一大研究课题呢。虽然孔甲找了一个叫刘累的大能人来喂养龙,可那龙不经养,其中的雌龙不久就死了,可见那会儿龙还是有公有母,不象后来,只剩下雄性象征的公龙。那时的人也不象后来的人对龙敬畏崇拜得五体投地,龙死了要曰‘升天’,‘遗体’定要修个庙立个碑什么的,也是那养龙官刘累多事,竟然将个死龙做成午餐肉送给孔甲吃,偏他厨艺还高,把孔甲吃了个不亦乐乎,吃完了咂咂嘴舔舔指头还想要,刘累心想这下惨了,一共两条龙,你这不逼我屠龙么?你三天两头要我供不起啊,於是只有脚底板抹油--溜之大吉了。大概刘累害怕背上个杀龙的罪名,於是将功补过地散布言论说龙是人的祖先,可惜他没想到龙后来被人传得太神,以至人们根本否认它是一种人间的动物,於是一边跪倒在龙的图腾脚下,一边杀吃江鲟不误,以至中华鲟今天成了滨危物种。

又扯远了,可这一切与褒姒有什么关系呢,不要着急,让我慢慢道来。

由於刘累的功劳,龙开始被人神话了,於是龙在史记里第二次出现时*,不仅有了‘行走能力’、‘隐身能力’,而且还有了‘能说会道’的能力!再不是一副要人喂着养着待以毙命的模样,这次龙的出现也是在夏朝末代孔甲当政的时候,大概就是那个吃过龙肉的孔甲--就他那时代下凡的龙多,竟然成了夏朝灭亡的预兆,这次出现的也是一对龙,不过是龙兄龙弟,他们站()在夏宫的宫殿门口,告诉国君说他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诸位注意,从此以后,中国文化中,龙不仅不再被人吃,而且最终演化成了皇权的化身-所谓真龙天子。夏帝孔甲一见龙竟然可以说话,诧异得目瞪口呆,大约那对龙兄弟也是才修成人体不久,说话含含糊糊,无法清晰交流,也不知它们想要干嘛,所以孔甲不知对这两条龙该怎么办,是赶走它们是杀了吃肉还是恭敬供养起来,他让大臣们用了当时最好办法--占卜来解决,占卜的结果竟然是:要恭请龙爷的口水才大吉大利!本来食指已动的孔甲一看这什么结果?不仅没有美味佳肴吃还要人家脏兮兮的吐沫?这不恶心人吗?可那个时代,占卜的结果是十分神圣的,身为夏朝的帝王也不敢违背,只好命人拿几个金杯子玉盏子,恭恭敬敬地在骨板上写了祷告词,请龙王爷降涎,诸位,后来的龙涎可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般人家求还求不来呢,而这一次,可没有那么美妙的结果。

涎水收了,龙也消失了,夏帝说:“呸呸呸,赶紧将那东西扔一边去,让我看了想吐!”手下的大臣不敢违背,又害怕龙的神力,只好将龙涎装在木箱子里,大概还写上什么“天堂圣物,非贤莫开”之类的警告**,然后放进仓库里了事。

还没褒姒什么事啊?再耐心一点,就要到了。

夏朝从大约公元前21世纪起到公元前16世纪经历了约莫500年,在夏帝孔甲吃过龙肉后过了四代便被子姓人家的成汤武王灭了,夏朝改成了商朝,商朝经历了大约也是500年,夏朝最后一个帝王是夏桀,商的最后一个帝王是辛纣,史上说起来桀和纣的灭亡也是会怪罪于他们的两个著名的“狐狸精”妃子末喜和妲已,这两个故事大家都太熟悉了,就不罗嗦,取代商朝的是姬姓人家的周朝,周朝虽然王位承传了前后近800年,但从东周起就又是春秋又是战国的,基本上没有帝王的势力了,这都是从西周末期开始、天灾人祸不断的时代、那个早已被人遗忘的龙涎箱子出来生的事。

那是周厉王时代,厉王的名字叫姬胡,他是个典型的暴君,贪得无厌,用监听、特务、酷刑、杀戮等办法来压制人民的言论,为暴敛民财打开道路,以至人们在路上见了只敢对对眼神,连招呼也不敢打,否则会被人说成诽议帝王而遭灭门之灾。厉王以为没人敢说他了,便得意忘形,胡作非为起来。这一天,不知怎的寻到了那个写有警告标志的龙涎箱,厉王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非贤莫开”?我偏要开!我就是圣贤,我说我是我就是,谁敢说不是?於是便将密封了八、九百年的箱子打开了,箱子里,一种黑色的液体开始外流,那液体象蛇似的在花院里四处蔓延,宫里的人慌乱起来,那个时代,凡怪异之物都是很让人恐怖的--即使现在也是如此,侍从们用了拖把、苕帚、铲子、棍子等等手头有的一切工具都无法清除,一个宫人急中生智,说:“龙涎至阳,遇暴则盛,要用阴性物件来克制”,什么是阴性物件?这个......女性至阴,女人身体就行。

我看出这个主意的人八成是个太监,纯属不怀好意,要看女人裸体找不到借口,趁这个机会以饱眼福,可厉王听说便毫不犹豫,下令要宫女们脱衣,宫女们知道厉王暴烈,哪敢不从,立刻脱光了衣服裸着身子对着四处蔓延的龙涎大喊大叫,还别说,龙涎就立刻变成蜥蜴也就是壁虎子或着四脚蛇了,四脚蛇有四条腿,比蛇还跑得快,更串到皇宫内院去了!一个七八岁的小丫头子看没看着就给那四脚蛇碰了一下。四脚蛇不见了,可那小丫头被龙涎四脚蛇碰过的事情就被记录在案了。

凡被怪异之物碰过的著名女人都有记录的,商殷是一个叫‘有[女戎]简狄’的女人吃了鸟蛋生了商的先祖‘契’,秦的祖先‘大业’也是一个名叫‘女修’的纺织姑娘吞吃了黑鸟蛋生的,另一个叫‘有邰(左旁应为‘合’)姜原’的女人踩了神秘的大人脚印而生了周的祖先“弃”,她们的故事本是母系社会人只知其母不知父的结果,但我说过,中国史记是男人记录的,他们不怎么喜欢母权社会,所以即使诚实如史太公,也要给加上个“天精地灵人结子”什么的来纹饰一番。

那个被龙涎四脚蛇碰过的宫女到了十五六岁不知怎的就怀孕了,未婚先孕在什么时代都有,从有婚姻制度的时代开始什么时候都是个不小的罪名,如果那女孩子是七、八岁怀孕还有可能是神异作怪,可十五六岁,本是怀春之龄,有交合就会怀孕,要用神鬼怪异来掩饰,也是害怕强大的社会舆论而无可奈何之事,这种事,也是古今中外都层出不穷的。

宫女偷偷生了个女孩,不敢声张,溜出宫去将婴儿抛弃在荒郊野外,就这么着,那举世无双 、芳名古今的大美人就这么可怜兮兮地诞生了,而且一进人世便成了弃婴。

诸位,那无父而生的男孩子、周的祖先‘弃’也是被他母亲姜原抛弃过的,据说丢在路上牛羊避开不践踏,丢到冰上有凤凰来羽护,所以他母亲觉得他不是凡类,才养育下来成了周的祖先,据说大圣人孔丘出生时因为样子怪异也被母亲抛弃过,也是因为有老虎狮子鸟之类的保护才活下来。历史上男弃婴的命运往往能成王成圣的,可女弃婴基本上成了“祸国红颜”,这褒姒就是第一--如果不算身世不明的末喜、妲已的话。

褒姒出生的时候是周宣王时代,宣王叫姬静,就是那个开了‘潘多拉龙涎之盒’的厉王姬胡的儿子,这姬静的作为一点也不比他那最后众叛亲离的老爸好到哪里去,他不听忠言,专信邪论。这天,他在宫外微服私混,听到有街头儿童唱曰:“男孩子,卖桑弓,女孩子,卖箭袋,卖来卖去周朝衰”,那时代,童谣被认为是火德星君奉天之命下人世来传播预言的,大概人以为儿童总是天真烂漫毫无心机的,不会象成人那样满口胡柴,所言之歌无人教导,不是天言又从何来?那歌谣其实是说,宣王打仗打不赢还将人民点来点去的不放心,所以卖武器的发了财而四周老百姓家家伤亡。可这话听到疑神疑鬼的姬静耳里,就成了“一对卖弓和箭袋的夫妻将灭亡周朝”,於是下令“凡夫妻一起卖弓卖箭的,杀无赦”,还巧了,偏京城就有这么一对夫妻,偏就以卖弓箭为生,听到宫里传出的风声,男的说:“我说屋里的,咱没偷没抢没贪污受贿,要咱命这都为啥?”女的说“当家的,帝王家的事什么时候给你解释说为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弓箭卖,跑吧!”於是两人慌慌忙地漏夜奔出京城,出得城门不久,女的说:“当家的,跑不动了,歇会”,两人刚停住脚步,就听到不远处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

这弓箭夫妻俩大概刚好也没儿没女的,所以对婴儿的哭泣特别敏感,否则逃命之途哪有心思去管一个弃婴?两人一合计:“逃亡路上遇到她,也算是天赐的吧”,於是夫妻俩带了那弃婴一起逃往它乡,哪儿?褒国!怎么天南海北哪不去偏往褒国奔?要不怎么叫“命”哪?

记上没有说那弃婴在褒国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只说那女孩子后来就被当作赎罪品献给了周幽王‘姬宫[氵星]’,幽王对她倒是一见钟情,可她就是冷冷淡淡,从来不笑。有几点我们可以猜测:那女孩一定很漂亮,很可能早就进入了褒国贵族家庭但地位低下,而且一定生活不幸福。漂亮而且地位低下,所以才被当作赎罪供品,能用女人赎罪的,多半是贵族家庭,唯生活不幸故结郁在心、极少开颜。野史说幽王杀了她全家所以她才对幽王冷漠无情,还有人说,她是‘姬宫[氵星]’的老爸宣王姬静死时的殉葬者转世的,是来报复周朝帝王家的,不管实际如何,因为她来自褒国,所以后来人们叫她“褒姒”,意思就是‘褒国来的美人儿’,这个被指责为“毁人城”的女弃婴,也是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

幽王作为一个君王虽然事理不明、忠奸不 分、亲近小人、昏庸无能,但作为一个常人倒是个情种,他喜欢褒姒,和她生了儿子不说,还要废掉原来的太子让褒姒的儿子做继承人,要知道,褒姒只是个平民百姓家出生,而太子的母亲可是侯爵家的女儿,这种宠幸出身低下的婢妾而将贵族出身的妃后废弃的例子,以后的史记也每每出现,这在史记里多是些大逆不道的事件,最后基本上没有好结果。

幽王总想方设法讨褒姒高兴,大概吃喝玩乐什么法子都想尽了,可褒姒就是一张苦脸、若冰若霜的不露笑容,幽王不仅舍不得发怒,而且想逗她开心都想疯了,最后是周朝的扫帚星到,幽王想到了个被后人唾沫星淹死的千古绝计:烽火戏诸侯。

诸位啊,周朝天子的军队实际上是控制在诸侯的手里,诸侯本是帝王家的同宗和功臣,被分封在各地,守卫疆土,国家有入侵之敌,天子令下,便带兵前来保护。这烽火台是敌情警报,可是能够随便乱点的?那幽王是狂妄自大或者稀里糊涂认为诸侯是棋子可以任由自己随便拨弄,於是就将烽火台当游戏机玩,自己带了褒姒在城头观看。

令如山倒,诸侯们一见京城有险当然步兵、马兵、车兵等等各色兵种火急火燎地赶来了,待大家到城门口一看,敌人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幽王和妃子大臣们“站在城楼观风景”,诸侯首领们不禁各露尴尬,要知道,虽然诸侯是王家的子侄,可他们很多都是幽王的叔父辈,这么给个后辈拿军令当儿戏似的耍弄,即使那后辈是天子,诸侯也实在难以容忍的。

更加要命的是:褒姒不知出於什么心理,竟然喜欢这个场面,她笑了,而且大笑而特笑了起来!我猜她大约是因为一辈子寄人篱下,被人买来卖去的,从没有当家作主的时候,今天看到自己可以将男人们调动得没头苍蝇一般团团乱转,所以突然就格外地开心起来,而且,她身世卑微,大约没什么机会学习什么诗典经圣,哪里知道这军无戏言的大道理,或者她就是成心想看周朝衰亡也未可知。

褒姒这一笑不要紧,便笑衰了周朝姬家铁桶般的江山......切,我怎么也跟着胡说了,那姬家厉王、宣王、幽王连着祖孙三代没一个正经君王,失了百姓之心,失了贤臣之情,失了诸侯之信,最后丢了江山性命,竟然还要怪罪于一个连命运都不在自己手里的女人!

总之呢,一个朝代要亡,总有女人来垫背的,幽王看褒姒笑颜终显,这一喜非同小可,於是忘乎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玩这种“烽火台游戏”,终於,诸侯疲而怒了,不愿意再理睬那个昏君。

再说幽王的前宠大妃是侯爵申的女儿,她不仅因为褒姒失去了幽王的欢心,而且还失去了本来到手的太后的地位,真十二万分的不满,便向老爸申候哭诉:“那老不死的见色忘义,竟然将我贬入冷宫,将我儿太子地位废去,于情于理哪点说得过去?那小贱人不过是个出生不明不白的婢女,姬宫[氵星]他这是蔑视爹爹您那!您怎么说也领兵带将堂堂一封地侯爵不是?他竟敢这么欺负您女儿,这不明摆着往您脸上给难堪吗?555......爹爹您可要为女儿我做主啊,555......

申候也是心头火起啊:姬宫[氵星]这小子实在不地道,怎么说咱也是同宗啊,为个下贱女人,太子被废,我女儿被贬,我这天子他大舅也当不成了,我在诸侯脸面何在啊?这昏君还信用那个只会阿谀奉承的奸小之人虢石父,搞得民怨载道,国将不国,整一个不义之君,人人可得而诛之......於是这申候在这一番大道理、小道理的一气推理之下,就成了中国历史记录上的第一个“汉奸”--以后历史上当汉奸的大概也就申候那么多理由,这申候联合了什么缯国的、西夷国的、犬戎国的“国外势力”一起来攻打周朝,幽王见势不好,赶紧再点烽火召集诸侯保卫国家,可虚假的“狼来了”已经N次了,诸侯哪知是真是假,实在懒得听从了,“三国联军”一起打进京城,幽王逃之不及,被犬戎国的人杀死在骊山脚下。

后,周朝虽然努力重振其鼓、驱除了外来势力,东迁都国,重新立了幽王的前太子宜臼为平王,而且王位依旧承传了300多年,但周朝从此江河日下,这“烽火台褒姒门”事件使周王朝彻底失去了对诸侯的威摄力和权信, 诸侯雄起、联强并弱、各立山头、称霸一方,平王四十九年,春秋开始,周朝虽有天子之名,却无天子之力,直到最后彻底亡于原本诸侯之一的秦,而秦还是在周朝国都东迁时立有护驾之功才被立为诸侯的,命乎?

噢,那个褒姒啊,史记里她被犬戎国的人当作战利品虏去了,和所有被“外国人”抢去的女人一样,她的故事就从此消失了。

*指史记所记述的时间,而不是出现在书中的前后。

**凡史记中没有的情节均属作者编造,与史太公及史实无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