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谈天说地 古往今来 历史人文 天下大势
个人资料
正文

梦幻泡影之四十四 中国之马歇尔

(2008-12-27 10:59:04) 下一个

八十七

也许有人会批评俺的计划,太过激进,如果中央直接出4万亿,那么地方一起上,可不是要超过10万亿?会不会通货膨胀?这种看法的人,有很多是因为完全接受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教条,完全不明白,一个像中国这样生产力和产品制造力超强的国家,如果外来的能源和原材料,不成为价格的瓶颈的话,可以生产足够的产品,供应整个欧盟,美国和日本,其总和估计和中国全部人口差不多了吧。而这些国家的总人口的商品需求量,估计比中国人的总和要高吧。中国既然可以满足这个量的需求,就不会出现生产力缺位的问题,而生产力不缺位,那里会有什么通胀危险?

那么中国会不会受到今年年中那种,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疯涨的局面?俺的看法是,现在的西方国家因为银行系统瘫痪,虽然各国政府扔进了巨额的初始货币,例如美国已经扔了差不多8万亿美元,但是由于银行的问题,货币再生功能无法恢复,暂时会对世界原材料和能源市场,造成价格飞跌的下挫压力。中国要是能够抓住这个大好机会,赶紧把今后数年的原材料和能源锁定,在西方经济堰塞湖大坝跨掉之前,布好局。

另外一个考虑就是财政政策的保守是中国这次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穿了大棉袄过冬。但是在这个西方世界五百年未见的大变局下,非常时期行非常政策。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率考虑,在每个国家已经被忽略,所有的政府都介入经济活动,注资给银行和各行行业,以求保住就业率。因此财政上的收支平衡思维也需要改变,不能再以平时的规则来处理危机下的局面。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专门成立专项的经济救援和转型基金,把这次经济危机需要花的钱,和平时运作的财政预算区分开来。首先是考虑一下,在中国的1.2亿农民工中,如果有一半的人,必须回乡,那就是6千万人可能会失业。大概有人会抗议俺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认为现在的失业率估计是7-8%,即是8-9百万左右。俺的看法是,最好把情况考虑的坏一点,以最坏的情形做准备,就希望最好的局面会出现。

如果以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每月人民币1千元作为一个基本衡量(在内地的家乡就业,估计要低于沿海),一个农民工一年就需要1万二千元。那么6千万人,就需要一年7200亿。在加上今年的6百万大学毕业生,如果以每个月3千的工资收入计算,一年就是36千元,那总共是2160亿。所以看来1万亿是可以保证这个就业的,当然这是以最坏的打算来考虑明年的事情。

中国经济的困境,基本上的问题在于出口企业导向有三个特点:一是外来资金,二是本地工人的低工资,三是海外市场。而中国经济的转型,也是在这三个方面。一是以内部的资金,代替海外的投资。这个想法就是经济学家廖子化老爷子的主张,即不是以财政支出,而是以主权信用(Sovereign Credit),即是国债的方式,来替代海外投资,支持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企业。

第二就是用自己的内需市场来替代(最起码是部分替代)海外的需求市场。第三条,也是这个计划的关键,就是以本地工人的工资增长,来支持内部的需求增长。如果这个做不到的话,只是让工人以现在或者更低的工资水平来维持局面,增加内需恐怕只是空谈了。

那么这些投入的国债又如何还呢?如果经济发展起来,通过增加的税收,就可以解决了。一个更迫切的问题,倒是如何让工人的工资增加起来。如果你还是让这些工人做同样的低技术活,恐怕加他们的工资,也不可能加多少。

这里就牵连上另外一个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要转型,光靠投资和市场都不行,还必须有一支技术水准高的队伍,没有这样一支队伍,中国的经济转型,只有一个字,难!

八十八

前一阵子,好像有个海归回来的清华大学教授,大放厥词,说是中国的大学生太多,就业市场无法消化,其实中国最需要的是农民工。这位仁兄,简直就是胡言乱语,口不择言。中国的大学生确实大幅度增多了,但问题不是在数量,而是专业分布。中国的农民工也不是最需要的,教育水平低和缺乏专业技术,是导致他们不得不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行业,而中国现在最缺乏的是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

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就是以前的中专和技校,和以培养技术员为主的大专(大学培养的过去叫工程师),这两种专业学校,随着中国的改革,估计是大部分的大专变成了本科,而中专估计慢慢就势微了。那么现在这个技工的缺乏,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

据今年7月的数据,在中国技术水平比较高的长三角地区,技工非常短缺,在16个城市中,高级技工缺口占总需求的70%以上。以江苏无锡市为例,数控机床,热处理,机械检查等专业高级技师以上的岗位,求职人数只是岗位需求的3成。

由于今年以来,广州等南方城市的制造企业内迁或者外迁,导致了许多技术工人流动到了长三角,部分缓解了技工荒,但是上海等地由于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的极度缺乏,已经为产业的升级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现在一些企业对高级技工求贤若渴,如果你可以把模具拿来,看得懂图纸,又懂操作,而且有几年经验,那么工资真是随便你开个价。在上海的模具制造业,技术年薪20万不是什么大事。而且这些职位的工资,比那些白领职位,如外语翻译等等,高得多。

以全国来看,总数7千多万的技术工人中,高级人才只是4%多一点,中级工是36%,初级工是60%,和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大国相比,人家可是学徒和初级工大概是15%,中级达到50%,高级是35%,甚至达到40%。而领先于全国的上海,高级工大概是19%,而学徒和初级工是46%,离世界水平差一截子。

没有这个弱点的克服,中国的制造业水平,恐怕就会卡在工艺水平上不去这个关口,要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估计很难。这种局面是如何造成的呢?很简单,看一看上海就知道。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上海有技术学校500多所。改革25年后的2003年,上海只剩下了83所。不光是学校少了,而且学生少,师资流失严重,以前是一个老师教7个学生,后来变成了一个带30个。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2000年的中国政府对教育的盲动改革, 大幅度改革大学招生制度,导致大学生招生人数快速增长,从而抢夺了原来大专,中专和技校的生源。而由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改革后对白领工作地位的吹捧,都导致的原来希望进入这个领域的学生,削尖了脑袋,钻进了大学的校门。

这个空出来的空档,没有被更低一级的农村人口所补充,结果就造成了农民工停留在低水平的中学毕业的劳动密集型工作上,而增加出来的大学生们,又面临僧多粥少,大家打破头去抢未能跟上发展的白领工,而制造业却是工作机会大把,找不到人才。

解决这个情况,自然是首先发动一部分愿意做高级技工的非名牌工科大学毕业生,向这个职业流动,另外就是开始对农民工里的部分人才,进行职业培训,将这部分人的技能升级。虽然说很多城市看到了技工短缺的现象,这一两年也有动作,比如说上海开展了和企业的定向招生和专门培训计划,希望能够在2010年,把高级技工的比例提升到25%。而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全国举行的数控技术大赛,也是为了激发工人们的积极性,来填补这方面的职位需求,比如说60万个操作机床的职位短缺。

中国政府可以做到的就是,不光在发展和建设基础环境的硬件工程,还要在增加技校和专科这种软件基础工程上,花钱投资。一个好办法就是在各类工科院校里,开设短期的技校,为职位需要补充的企业量身定做,尽快建立起一个好的技工队伍,会下一步中国经济的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chinomango 回复 悄悄话 要开数控床,外语,数学,计算机都要有一定基础.地方性大学恐怕还教不出来.
丁九 回复 悄悄话 技工的观点有偏差.

现代工业, 智慧技能的复制效率太高, 零成本, 尤其2000年以后.其其

eastandwest 回复 悄悄话 技工的工作好找工资高,自然就会形成职业吸引力。
sylviawu 回复 悄悄话 楼主不打算写新的系列了吗,等着拜读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