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志绥和毛泽东的遗体保存过程

(2005-07-04 15:59:46) 下一个

毛泽东的遗体保存过程

 

欧阳龙门

 

对于毛泽东去世以后的遗体保存过程,《李志绥回忆》中是分两部分来叙述的:一是短期保存,二是永久保存。

 

毛在1976年9月9日零点十分去世,不久,汪东兴就向李志绥交待了保留半个月的任务。李志绥先到卫生部长刘湘屏家,然后又由刘湘屏通知卫生部副部长黄树则,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杨纯,找到相关的专家张炳常和徐静,在医学科学院开会,商定了在股动脉注入两公升福尔马林的办法。然后,由李志绥带领张、徐二人回到中南海开始工作,时间是9日早晨四点半。(见[1]第015页至016页)等他们回来以后,汪东兴向李志绥交待了毛泽东遗体永久保存的任务。

 

上述过程与后来《人民网》2004年11月17日登载的《毛泽东遗体是如何保存的?》[2]一文大体一致,细节有所不同。该文叙述的是四点左右,刘湘屏带领徐静来到中南海。汪东兴向他们交待了遗体保存15天左右的任务,然后刘、徐两人回到医学科学院,向杨纯汇报,再找来张炳常、陈克铨商定方案,10点中赶回中南海,这时“解放军305医院院长李志绥在门口等着他们,随后领他们去见华国锋。” 华国锋向他们交待了毛泽东遗体永久保存的任务。

 

《李志绥回忆》谈到在遗体保护处理过程中又有“一位姓陈的实习研究员和北京医院病理科的老马”参加进来,后来《人民网》的文章[2]具体指出姓名为“陈克铨”和“马燕龙”。

 

《李志绥回忆》说毛泽东的遗体是在9月9日至10日的半夜,“也就是毛死后大约二十四小时”,运往人民大会堂共瞻仰、吊唁,又在17日半夜从人民大会堂运到305医院地下室,作长期保存的准备工作。而《人民网》的文章所说的日期则分别是9月11日和9月20日。

 

以后,在遗体的长期保存方面,李志绥说到了“我成立了遗体保护组,从全国大的医学院校的解剖、病理和生物化学等专业调来研究人员二十多人参加工作。”“我们研究了中国古代保存遗体的方法,便马上发觉行不通。”“我们研读了大量科学刊物,最后决定,唯一保存毛泽东遗体的方法就是改善原己采用的福尔马林灌注法。”(见[1]第023页)

 

这些“我”、“我们”招来了徐涛和吴旭君的反驳(见[3]第二部分第五章),他们引用了吴阶平的话说:“李志绥从未在遗体保护组参加过遗体保护技术工作,从未参加过国务院专门办公室的汇报讨论,也从未参加过遗体现场的值班。”又引用了徐静的话说:“李志绥参加了遗体保护组,但他并不懂得遗体保护技术。遗体保护任务的全部工作,从提出研究方案,到实施研究方案,到在毛主席遗体旁值班,李志绥一项也未参加。”

 

2003年的《多维周刊》总第187期登出了王自勉的文章《中国一号工程:保存毛泽东遗体》[4],该文大体上是采用的《李志绥回忆录》的说法,但是也提供了一些以前不为人知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李志绥曾经提到在毛泽东纪念堂中保存的除了毛的遗体以外,还有一具毛的蜡像,做得非常逼真,目的是一旦毛的遗体除了问题,就以这具蜡像来供人们参观。而王自勉的文章则进一步指出,除了毛的遗体和蜡像之外,“还有另一位男性死者陪著毛。这位死者姓甚名谁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的年龄、体重、体型及死因,都同毛相近。除了不供人瞻仰,这位死者享受著与毛几乎一样的待遇。这位死者在生前,做梦也不会想到有幸为毛伴驾。凡是准备在毛遗体上施用的保存技术,都要先在这位伴驾身上施用,成功了再用于毛身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从毛和伴驾身上分别取下若干小颗粒,送到相关研究机构去,检查遗体组织结构的保存情况。负责检验的科学家只知道小颗粒的编号,却不知道哪些取自毛身上,哪些取自伴驾身上。检验结果送给另一批科学家,由他们来解读,决定下一步的保存措施。”(见[4])

 

[1]李志绥:《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1994

[2]胡移山、黎明、斯夫:《毛泽东遗体是如何保存的?

       载《人民网》、《中华文摘》、《知情者说》等处

[3]林克、徐涛、吴旭君:《历史的真实》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4]王自勉:《中国一号工程:保存毛泽东遗体》

     载《多维周刊》总第187期 200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