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水电规划失算 金沙江畔麻烦不断

(2012-06-15 03:34:58) 下一个

中国水电规划失算 金沙江畔麻烦不断





中国的金沙江,字面上的意思是“流淌着黄金沙粒的河”,这一点很快就可以名符其实了。中国的水电公司计划在这条约2300公里长的长江上游支流上,建造25座发电量为5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站。中国的国营水电公司,地方政府,以及能源紧缺的比较发达的东部各省市,打定主意要从这些水电建设和发电项目中猛捞一把。然而,在北京规划的能源和气候目标的带动下,这一轮新的建大坝的运动,将减少中国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伤害中国与下游邻国的关系,同时也提供不了北京正在寻求的无污染排放的电能。(有点嫉妒羡慕恨,所以无法吐出象牙)









中国水电规划失算 金沙江畔麻烦不断 


 


詹姆斯敦基金会出版物“中国简报,第12卷第11期,20125 25日出版


原文作者 萨宾·约翰逊·赖泽


 

中国的金沙江,字面上的意思是“流淌着黄金沙粒的河”,这一点很快就可以名符其实了。中国的水电公司计划在这条约2300公里长的长江上游支流上,建造25座发电量为5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站。中国的国营水电公司,地方政府,以及能源紧缺的比较发达的东部各省市,打定主意要从这些水电建设和发电项目中猛捞一把。然而,在北京规划的能源和气候目标的带动下,这一轮新的建大坝的运动,将减少中国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伤害中国与下游邻国的关系,同时也提供不了北京正在寻求的无污染排放的电能。(有点嫉妒羡慕恨,所以无法吐出象牙)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受到国内和国际上不断增加的压力,逼得北京不得不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政府在第12个五年计划中,订出了一系列有约束力的目标:在一次能源消费中,要把非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增加11.4; 2015年,将每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减少16%,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17%。现在,中国正在寻找干净,无排放和可持续的电力能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实现中国政府制订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减排的目标。北京错误地以为,上马更多大型的水电设施就能提供这样的能源。因此,现在中国在一些大江大河上,有几十个大型水电项目正在计划上马,或者正在进行建设,其中包括湄公河上游的澜沧江上的26个大型水电项目,萨尔温江上游的怒江上的13个项目,以及雅鲁藏布江上游的28个项目。

水电规划
失算的故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户的中国电力部门,对于北京实现其排放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跟美国相比,每发电一兆瓦小时,中国平均多排放70%的二氧化碳。200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近50%来自电力部门。因此,电力部门的发展将对中国的排放控制产生重大的影响。


煤炭是含碳非常高的燃料,烧煤产生了约80%的中国电力。中国电力这么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是由于他们对煤炭的严重依赖。水电仅占中国的发电量的16%,剩下的4%是核能,风能和太阳能加起来的发电量。主张多建水电站的倡导者认为,把主要依靠煤炭的能源结构转移到更多地依靠水电,将有利于中国实现其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


他们的理由根基于所谓的“水力发电是一种清洁,可持续和无排放的能源”的误解。即使联合国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也默许支持这种误解,允许各国自愿地报告其水库大坝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是强制性的)。然而研究表明,水电可能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水库淹没区下边以前那些森林里的有机材料,以及其他的有机杂物,在水库岸边堆积分解,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甲烷,其实就是一种温室气体。这个问题,对热带地区的水电项目的影响特别大,因为那里植被茂密,有更多的有机物质积累在水库里。有一些热带地区的水电设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燃煤电厂的两倍多。因为中国计划中的大部分水电项目都位于林木茂密的南部和西南部的亚热带省份,新的水库都可能成为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典型的“父子骑驴逻辑,无论中国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错误的,骂你没商量。)


 


更难适应气候变化

中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也包括了关于要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北京希望加强中国的“应付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从而提高中国的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然而,建设更多的水坝,将适得其反,会降低中国的应付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纯属胡说八道)。有人预计以后将有更频繁,更严重的创记录的水灾和旱灾。


首先,因为大型水坝的建立,让数以百万计的人不得不面对气候环境的变化,大水库对湿地和人类居住区的影响,限制了中国的应付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的适应能力


为了电力生产效益的最大化,水电站在雨季蓄水和旱季期间放水。这种对于天然河流流量模式的改变,影响到下游的湿地,湖泊和沼泽,导致它们的消失,有损于这些自然蓄洪系统的正常功能。因此,大坝减少了小洪水发生的频率,但也同时减少或消除了湿地本身的自然吸水能力,从而削弱了它们对付严重水灾的能力。


此外,大坝使湿地变成了耕地,为下游城市的工业和家庭,提供了电力和灌溉用水,支持这些城市不断地发展和增大。因此,水电开发有利于下游地区的人口增长,同时把更多的人口置于大坝溃坝的危险之下。降雨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上游的洪水泛滥,一旦超过库容,大坝就会溃坝,后果不可想象。(。。有诗人赋诗云,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备受争议的三峡大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22.5万千瓦,年平均发电847亿度,供应了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的许多城市,包括下游的大都市上海。三峡水库在2011年的旱季,虽然为长江中下游的人口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它也同时加剧了中国的两个最大的淡水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的干枯。虽然三峡大坝经受了2010年的第一次大洪水的考验,它是否能扛得住未来更大洪水的冲击,没有人可以确定。如果三峡大坝溃坝了,下游地区将无法依靠自然漫滩来减轻洪水的影响,可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灾难性的后果。(谁家的大坝没有溃坝的可能性?加强监测,利用发达的现代通信手段,及时发布警报就是了。下游人民也应该不时地演习一下如何进行紧急疏散。)


其次,大型水坝的储水加剧了下游地区的干旱。从理论上讲,水库释放储存的水,可以为下游提供短期的抗旱救灾帮助。然而,放水放到低于一定的水位以后,水电运营商修水坝发电的主要目标就无法实现了。事实上,在2011年的严重干旱时期,中央政府不得不下令,让三峡总公司开闸放水,纾缓下游旱灾的事情就表明,水电运营商很可能把自己的发电利益放在比抗旱救灾更优先的位置来考虑。(肯定会是这样。如果是私人投资水电,肯定是为了赚钱,不是办慈善事业。如果是国家投资,那是为了什么?)


第三,大坝使沿海城市更难以应对海平面的上升。上游水库拦阻了淡水,河流三角洲的天然水外流量就减少了,导致沿岸的地下水位下降。再加上海平面的上升,这使得沿海三角洲地区更容易发生海水倒灌,污染沿海的地下淡水的含水层,使水质不再适合人类食用。更多的水坝可能会加剧未来的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给中国沿海许多城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过去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已经经历过的盐水入侵,有研究人员认为这跟三峡大坝减少了下泄的水量相关。


最后,大型水电基础设施的高投资和长期性,使得它很难或根本不可能适应未来环境,农业和经济活动以及人类居住地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


大型水坝的造价是非常昂贵的。创纪录的三峡大坝耗资约250亿美元。甚至更小的像计划在长江上游建造的小南海大坝,其工程耗资也将高达56亿美元。中国邮报的证券分析师邵明辉估计,2020年以前,水电行业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的需求可能高达1360亿美元。这种规模庞大的投资,往往暗示着强烈的“路径依赖性,即使以后发现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因为投资者期待着实现原来承诺的投资回报,地方政府也不愿意承认真的有所谓更好的替代方案,一条道跑到黑。


此外,水电站大坝的设计是基于历史记录的和当前测量的河水流量。虽然大坝的寿命范围在50年到100年之间,未来几十年里的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河水流量。但是,要想改变现有的大型水坝,以适应未来的变化,不是技术上不可行,就是成本非常昂贵而干不起。河流干涸或河道的改变,会把水坝变成(被法令限制)搁浅资产,因为水坝不能像太阳能或风能发电装置那样移动到别处去。2011年的干旱造成水电输出减少了28%,导致贵州1000多家工厂和公司停产,说明即使水流量的暂时减少,也可能会导致显著的电力短缺。

筑坝引起的国际关系问题


 


中国大张旗鼓的大坝建设,将对与邻国的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此外,中国国营的水电公司在海外的企业,也可能会损害中国的国际声誉。


中国的领土包括18个亚洲主要国际河流的部分流域。而且,在这些流域里,中国的位置大部分又是处于上游,而对于雅鲁藏布江,湄公河,萨尔温江来说,中国更是其发源地。因此,中国的水电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受其影响的下游沿岸邻国,包括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中国境内的梯级大型水电站大坝群的建设,会影响到下游各国的水量和水质。虽然这些水坝,对水量的供应,鱼类种群,以及下游人口生活的负面影响的准确程度,现在可能是未知的,这种影响肯定存在。


上游的水坝对于河流的下游地区在控制水流时间和水流量方面有一些影响。因此下游的人们,可能会觉得,是北京,而不是大自然,控制着他们的河水和他们的福利。当然,因为水流量沿河而下总是不断增加的,处在上游的中国不能完全控制整个河流里的水。然而,大河流域是非常复杂的,在特定的部位确切流入多少水是很难衡量的,下游国家的公民可能会感觉着完全是中国在进行着控制。(这种现状是老天爷安排的,上游国家的祖先打下来的,下游国家的人民不服,尽管派兵来打,打不过,还不对上游国家友好一点,等着掉馅饼吗?交水费来买也行。) 例如,印度的报纸说,中国利用“卓越的上游位置,“控制国际河流的独特地位,”怀疑中国偷偷地从雅鲁藏布江调水。2010年,湄公河流域发生严重的旱灾,下游国家的农民和渔民忿忿指责,是中国的水力发电站造成了灾区的旱灾问题,尽管中国保证,中国的水电站只不过用了河流里4%的水。(愚蠢的人民 + 恶毒的政客) 无论这些怀疑的真实性,鉴于中国的地理位置,更多的水电建设,将让中国与忧心忡忡的下游邻国的关系更加紧张。


此外,近十来年,中国的国营水电公司已经越来越重视开发海外市场,把他们从国内项目取得的经验和技术应用到海外市场。更多的国内大坝建设,可能使这些企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因为他们由此获得了技术经验和财政资源。然而,这些海外企业,可能会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


由于欧洲和北美的大型公司已经不再对任何大型水坝的建设项目感兴趣,以新发现的技能武装起来的中国公司,一直在亚洲,非洲和南美寻找承接水电项目,其中有许多想上新的水电项目的国家,缺乏完善的法律政治制度和强有力的环境监管,政府腐败,国内形势不稳定。目前中国的银行和公司在66个国家里,参与了约300个项目,这些国家包括安哥拉,缅甸,柬埔寨,埃塞俄比亚,伊朗,塞拉利昂和苏丹。由于上述问题,许多项目是高风险的,涉及到当地政府的侵犯人权行为,以及项目无法根据国际环境和安全的标准进行建造。所以从长远来看,这对中国公司,并最终对中国整个国家,产生负面的影响。


缅甸伊洛瓦底江上的密松水坝项目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该项目位于克钦邦,那里眼强大的分裂主义运动,缅甸政府军和克钦独立军之间的武装冲突频繁。在吴登盛总统叫停水坝项目以前,该项目的资金原定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提供。对于克钦邦,作为其文化的发祥地的密松,拥有特殊的文化和宗教意义。如果水坝项目建设不停,其结果可能是中国被视为缺乏文化情感,无视当地的少数群体。



结论与建议(是狗嘴里吐出的象牙吗?)

为了达到节能和减排目标,北京一门心思地大上水电项目,忽略或淡化了兴建大型水坝对气候,国家适应能力,与邻国的关系以及国际声誉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然而,如果不修大型水坝的话,我们也有一系列其他的替代方案。


更加注重能源效率,也能挖掘出巨大的能源节约。例如,通过实施国际上最佳的做法,中国的水泥行业可以节约23%的初级能源。在电力部门,政府可以加速努力发展更高效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电厂,多建一些集供热与发电于一身的热电厂,以取代低效率的小型发电厂。效法美国的“能源之星方案,推广使用更高效节能的家用电器和照明设备。


此外,所有现有的替代能源基础设施,都应连接到国家电网上。截至2011年,30%的中国的风力发电能力尚未连接到电网上。到2008年年底时,中国还保有50000座小水电站,其中许多还是数十年前建造的,使用着过时的装备和低效的技术。中国在建设新的项目之前,应该仔细调查研究现有的基础设施,如果有必要,利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可能更富有成效。尽管这些小水电虽然在规模上不如雄伟高耸的大型水坝那样令人印象深刻,这些替代方案,还是可以减缓预期的能源短缺问题,并帮助北京实现其节能减排目标,不用担心大型水坝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未来的风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