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黄一平将军

(2006-12-04 06:21:04) 下一个

[席按:这是中国将军政要网的一个讨论帖,觉得有点意思,就编辑并转贴在这里。]

watermark:黄一平将军,在灿如星河的开国将军中,是很普通的一位。但是在《将军名录》中,对他的介绍却颇有些不普通。将军1925年即已参加革命,但《将军名录》并没有像对其他将军那样,将将军的历次任职按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来排列,而是用了一个“曾任”,把将军在建国前的任职来了个总概括。

究其原因,很可能和这一段历史有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党失去联系。1938年重新入党。

看参加革命初期的任职,将军为广西农民运动特派员、广西特委委员、红七军前委委员,应该说这是很显赫的职位了。众所周知,红七军是邓小平亲手创建的队伍,起源于百色起义。作为红七军前委委员,黄一平将军也参加了这次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起义。记得前年出差广西百色时,我还特地去瞻仰了百色起义纪念馆,在纪念馆展厅,我看到了陈列的黄将军的照片和生平介绍,可不知道怎么在《将军名录》中会没有记载这一段历史。

红七军前委是起义的指挥机构,作为前委委员,可以看作是起义的指挥者或者说领导者之一。我同时留意了一下其他几位参加百色起义的开国将军在当时的任职,他们当时只是红七军的连、排长或者干事,这些职务远不能和军前委委员相比。

如果不是因为后来和党失去联系,也许作为百色起义领导机构成员之一的黄一平将军的后来,不会只是一个“少将”。但是,我对此却依然有着疑问:黄将军和党失去联系的时间并不短,那么,在没有组织关系的那些年里,黄一平将军在何处做着何事呢?

sy19771008: 我记得在《八桂将军风云录》中,提到黄将军两次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2年到1938年期间先后当过账房先生,公司职员,国民政府事务员,直到1938年才找到张云逸部。

黄一平1925年底入党,可谓老资格。

1964年转业,离开军队,到广西政府当政府副主席,之后不久,卢绍武将军也转业了到了政府。

黄一平将军身体交差,当年考黄埔军校就是体质差没考上,到了地方之后又多次病倒。70年代到桂林休养,1980年12月3日在桂林逝世。

许绍平: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黄一平将军像挂有两枚勋章,请教什么级别?

Xupeiqin: 按我的分析,黄将军缺少的是一枚最宝贵的“八一勋章”。

红军后代:我觉得黄将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历与段苏权将军差不多,为何段将军能荣膺八一勋章,而资历甚老的黄将军去与勋章无缘?难到八一奖章也没有,这不是抹杀了将军的功绩吗?

小兵哈哈:黄一平将军虽然以红七军前委委员的身份,参加了百色起义,但他后来就与党失去了联系,而且党籍都不存在了,38年又重新入的党。这一大段的红军经历他都没有,那就谈不上获得“八一勋章”了。

Xupeiqin: 黄一平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从事地方工作,即使当选红7军“前委委员”也只是作为地方干部结合进去的。打个比方(可能不太确切),象举行“南昌起义”的那个“前委”,里面有很多的文人,他们其实也不是军人(在军队也没什么职务),只是为保障起义的胜利进行而结合进去的。

Cuteman:刚才看了黄一平的简历,真是不简单,特别是他重新加入革命队伍,仍然从零做起,这才是真正的革命者。

赤子之心:不知在“十几年间”受的冲击大不大?像黄将军那样的经历,提前转业算是幸运。

怀旧情节:也没有从零开始,重新回归革命队伍后即是团级干部。

附:黄一平:

1903年出生于贫农家庭,原名黄启滔。6岁放牛、割草。10岁过继给叔父, 得以读私塾,1919年考入县立高等小学,1921年考入县立中学。黄一平在中学参与发起组织贺县中学学生会,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25年,因家庭破产,黄一平中学毕业后无法继续求学,在小学任教。7月,他到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因身体素质差未被录取,考入第5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听过毛泽东、恽代英、澎湃的课。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名义,派黄一平等4名中共党员和2名国民党党员回梧州开展农民运动。黄一平赴国民党梧州市党部拜会了黄绍竑等广西当局军政要人,正式成立了中央农民部特派员驻梧办事处,以梧州为策源地,发动全省开展农民运动。在中共梧州地委领导下,黄一平深入苍梧、岑溪农村演讲,散发传单,广泛发动农民运动。6月,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为了推动广西农民运动的发展,决定改“中央特派员驻梧 办事处”为“广西东路农民运动办事处”,隶属广西省农民部领导。黄一平被委任为广西省农民部特派员兼办事处委员。中共梧州地委调黄一平到桂平领导浔州四属(贵县、桂平、平南、武宣)革命斗争和秘密建党。经过半年时间,黄一平在梧州发展了50多名党团员,大多为知识青年。
 
1928年1月,中共广西地委奉命改组为特委,黄一平任委员。特委书记邓拔奇找到黄一平,传达特委继续冬暴计划,指示黄一平率领所部农军下山“打一些小市镇,建立苏维埃政权,建立红军”。黄一平坚决执行特委命令,率部100余人枪于2月渡过浔江向贵县覃塘地区挺进,以图与苏其礼、余济卿所组织的农军会合。行至贵县鱼美遭敌一个营攻击,余部被迫退回桂平十八山区,弹粮严重缺乏,士气低落。为了分散敌军,打破敌人“围剿”,黄一平决定将所部化整为零,实行分兵游击,下令刘权标率20余人枪转移到平南县鹏化山区活动,龙铁筠、黄凤鸣率农军40余人枪突围到大同山区和大瑶山游击,他则和陆崇周、钟德庆等率20余人枪继续在十八山区与敌周旋,并下山打了几家土豪。由于敌之“围剿”愈加残酷,钟德庆、刘权标、黄凤鸣等分别在作战中牺牲,陆崇周等被捕杀,黄一平被迫带领仅余的七人枪又转到贵县、武宣边界游击两个月左右。9月间,队伍完全失败,黄一平只身潜赴香港,找到广西特委常委邓拔奇汇报失败经过。10月,他偕同邓拔奇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报告广西斗争情况。返回香港后,邓拔奇代表特委改组成立中共广西临时省委,指示黄一平重回浔州四属,设法收集被打散的农军坚持武装斗争。黄一平回广西后,因找不到交通联络站折回香港,香港交通联络站也撤离,黄一平失去党组织广西,到南洋山打根小学教书。

1929年,黄一平从南洋回来见俞作柏,俞作柏发给他枪支,让他去当桂平县县长,重新拉起农民武装。黄一平尚未成行,时局发生变化,俞作柏和李明瑞发动反蒋,不久告败。邓小平、张云逸率领广西警备大队和教导总队进驻百色,黄一平随队到达。邓小平在百色主持召开部队党委会议,作出公开在部队和群众中宣传中共主张,发动群众的决议。红7军政治部设立社会股,黄一平恢复党籍,担任社会股股长。黄一平通过发动群众发现和培养工人骨干,依靠工人骨干去发动群众,惩处了县警察局长,没收了贪官污吏、资本家、恶霸、地主的财产,成立了12个行业工会和百色县总工会,成立了工人赤卫队,黄一平兼任大队长。黄一平还领导了百色工人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黄一平在工人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百色县苏维埃,动员300多人参加了红7军,组成了一个营。百色起义后,红7军主力奉命分兵于果德、恩隆、奉议、思林、向都等县,帮助地方建党、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宣传土地革命。百色西部山区的土豪劣绅武装2000多人枪,乘百色较为空虚之机,突然袭击百色。,当时红7军仅有教导队和直属队以及工人赤卫队共500余兵力,叶季壮、龚楚、袁任远、许卓、冯达飞、李天佑等分别率队在军部和政治部阻击,与敌展开激烈的巷战。黄一平指挥百色工人赤卫队坚守县苏维埃政府,展开血战,终将敌击溃。战后,黄一平担任李明瑞总指挥特务队指导员,随李总指挥参加隆安战斗。

1930年,红7军向黔桂边游击,黄一平任1纵1营指导员,因营长负伤,他指挥1营作战。攻打榕江县城时,黄一平率领1营涉水抢占城后山,1营刚登上山头进入阵地,敌一部已从城内窜出向1营扑来。黄一平当即指挥1营给敌以迎头痛击,连续打退敌军八次冲击,最后配合正面攻城部队破门入城。红七军凯旋右江,黄一平率1营担任后卫,将追敌黔军四个团挡在福禄江边,掩护全军于5月9日顺利渡江。同年夏,他率领1营先后参加了收复百色城和伏击滇军的战斗。10月2日,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邓拔奇在右江平马镇举行的红7军前委扩大会议上,传达中央政治局立叁路线和南方局给红七军前委指示信精神,命令红7军出师夺取柳州、桂林、广州,阻止和消灭粤、桂军阀,以配合中央红军夺取以武汉为中心的首先胜利。10月4日,黄一平率部随红7军主力从平马出发,绕道凌云、凤山、南丹赴河池。11月上旬,红7军第一、二、三、四纵队集结河池,为了贯彻中央命令,邓小平在县城凤仪小学召开红七军第一次党代会,邓拔奇作了政治报告,从此“立三路线”统治了红七军。会上,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李谦、袁振武、许进、李朝纲、黄一平被选为红7军前委委员。会后,部队整编为第十九、二十师和第二十一师(仅授番号),黄一平被任命为红十九师五十五团政委。红七军前委在“打到柳州去”、“打到桂林去”、“打到广州去”的口号下,制订了 “先取桂林,然后向柳州推进”的进军方案。军前委调黄一平只身潜赴桂林搞兵运,待他在短期内创造基础和联络点后,前委再派30余名连、排干部潜人桂林作内应。数天后,红7军决定放弃攻打桂林、柳州、广州的冒险计划,挥师转战粤湘赣边以期与朱、毛红军联络,指示黄一平暂在桂林汽车工人中从事地下活动。

1931年,黄一平在广州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在广州设立联络点,从事兵运工作。

1932年被国民党当局查获,跳楼逃脱。先后在香港、云南、广西、福建寻找党组织未果。1932年经越南转赴云南省的广南县,在南生公司做了两年的记帐工作。

1935年到澳门大华公司做工,后在国民党福建省同安专员公署和蒲城县政府当事务员。

1938年,黄一平得知原红7军军长张云逸出任新四军参谋长,给张云逸写了封信, 张云逸给他回了电报,汇来路费。黄一平到了皖南,见到张云逸,两人握着手久久说不出一句话。黄一平谢绝了让他到第三支队当副官的安排,到教导队当了学兵,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由学兵、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教导队干事、副队长,至1940年任新四军教导大队大队长。。

1939年,顽军皖东北专员兼保安司令盛子谨指挥两个团和直属部队趁我第五支队主力增援路西反顽作战之际,向我第五支队司令部驻地发动袭击,局势非常危险。黄一平奉命率领教导大队300余人枪在重机枪连的配合下,英勇反击,经一天战斗,就将盛子谨顽军2000余人打得大败,俘虏盛顽以下数百人。

1940年底,顽军进攻半塔集,黄一平率领教导大队浴血奋战7天7夜,重创顽军,确保阵地不失。由于他在半塔集保卫战中的出色表现,他被提升为8团团长。他在路西一次与顽军作战中负伤。黄桥决战时任新四军独立团团长。他还担任抗大8分校军教科长、训练处长。

1942年,黄一平任新四军2师4旅参谋长,在反扫荡作战中负重伤。

1944年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回顾红7军历史的座谈会,和雷经天共同编写了《广西建党 的经过》。解放战争黄一平到东北。四平保卫战时,黄一平是东北民主联军7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领两个团坚守城东南主阵地30多天。战后黄一平担任东野1纵3师政委。 东野1纵3师的前身是东北军111师的两个团,在万毅、郭维城的率领下于山东起义,编为滨海支队。1945年9月最先进入东北,扩建为东北民主联军7纵19旅。四平保卫战中伤亡很大,经过补充后,编为1纵3师。该师作战基础好,能担任防御作战任务。一下江南时,3师围攻其塔木,1、2师打援。其塔木是一个有500多户人家的镇子,守敌为一个营加一个辎重连约700人,屡攻不下。但由于3师未能一举攻克其塔木,吸引敌军来援,1纵1师和6纵打援消灭敌军两个团。二下江南时,3师在河溪堡捉获了蒋军中的两名美军顾问,毛泽东后来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提到这件事。二下江南结束前,杜聿明打开小丰满水电站水闸,使结冻的松花江灌满水,断绝我军退路。我军主力大部分此时已回到江北,3师一夜急行军140里,赶到松花江岸,小丰满水已下来,深及腰际,气温为零下30多度,3师全师 将士咬紧牙关涉江,回到北岸。三下江南,3师在孟家城子战斗中,创造了政治攻势与执行俘虏政策的范例,争取了387名敌军官兵投降,受到东总通令表扬。

1947年6月夏季攻势作战中,黄一平参加了四平攻坚战。

1947年9月,黄一平担任10纵第二参谋长,协助梁兴初、周赤萍率不部参加冬季攻势,截击法库逃敌,攻克开原。1948年3月,黄一平担任6纵副参谋长,11月担任43军第二参谋长,参加解放四平战斗、辽沈战役,率部直驱津唐地区,截断傅作义集团海上逃路。渡江战役,黄一平指挥两个团偷渡长江成功,参加了解放江西、广州、湛江、海南岛的战斗。


建国后,黄一平历任华南军区副参谋长、广东军区政委、广州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64年,黄一平转业,任中共广西区委常委、广西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分管三线建设工作。他三次病倒在工地,三次被送到广州住院治疗,前后进行了七次手术。

1972年,黄一平离职到桂林休养。

1977年12月,他被推选为广西区第四届政协副主席。

1980年去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