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创造主

主啊!让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赐我以你的眼光把他们看待, 让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诸于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宽深的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马丁·路德小传 (一)

(2006-09-25 18:35:25) 下一个





—— 摘自《美好的证据》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生在贫寒之矿工小屋内。人生命史上的第一段往往是最要紧的,因为里面晓示这人如何在神的手下被模塑成形。在路德的经历上,这点尤其显著。整 个的改教运动都包含在内。改教各方面的工作,在世界里奏效之前,均逐一在他的里面先发生作用,因为他将要被用成为推广这些工作的器皿。只有认识在路德心里 所起的变化,才把握了教会改革史的钥匙。惟有熟识那专一的,才能了解那广泛的。忽略前者,必致蒙昧后者!使人不过粗知皮毛而已。因此我们必须先在路德里面 读改教运动,而后才深入那使基督教国改观的种种史实。


   『最小的工具来奏最大的效果, -- 这个就是神的律。神从同一阶级里面挑选教会的改革者,如同古时拣选使徒们一般,这此无非为着证明给世人看,这个工作并非 出于人,乃是出于神自己。改革家金文格( Zwingli )起于亚尔帕斯山麓之牧人茅舍,改教时代的神学家麦来赏( Malancthon )来自兵工匠店中, 而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生在贫寒之矿工小屋内。人生命史上的第一段往往是最要紧的,因为里面晓示这人如何在神的手下被模塑成形。在路德的经历上,这点尤其显著。整 个的改教运动都包含在内。改教各方面的工作,在世界里奏效之前,均逐一在他的里面先发生作用,因为他将要被用成为推广这些工作的器皿。只有认识在路德心里 所起的变化,才把握了教会改革史的钥匙。惟有熟识那专一的,才能了解那广泛的。忽略前者,必致蒙昧后者!使人不过粗知皮毛而已。因此我们必须先在路德里面 读改教运动,而后才深入那使基督教国改观的种种史实。』

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祂从殿中听了我的声音(诗十八: 6

  在萨克森的爱斯里本( Eisleben of Saxony )住着一对夫妇。男的名叫『约翰路德』( John Luther )是个正直、勤俭、忠实,甚至直得有些固执的人。他喜欢读书,在工余常以此为消遣。女的名叫『马格莱』( Margarat Lindemann ),满有敬虔妇人的一切美德。原来她的谦卑,她的敬畏神,和她祷告的灵,尤其显著。邻妇多视她作为模范,争着效法她。

   在一四八三年十一月十日晚十一时,马格莱喜得一男孩。这对夫妇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要把孩子奉献给神,并且给他起名叫『马丁』( Martin )。

   孩子生下来未满六个月!夫妇迁居曼斯费特( Mansfeldt ),那里的矿厂相当有名。约翰是个勤于工作的人,想由此可以得着较丰入息,维持逐渐膨大的家 庭。他们迁居后的首段时期,甚是困难。马丁路德说:『我的双亲都是十分贫寒,我的父亲是个穷苦的伐木者,我的母亲时常在肩上背着木头,冀能增加收入,供养 孩子们。他们为了我们都是忍受了极重的劳苦。』义人的劳作带进了应许的祝福。约翰已经拥有二个熔炉,因着他的方正明理,他被选作当地的参议员。他最尊重有 学问的人,时常邀请传道教师来家畅叙。在小马丁的心里无疑激起了一种愿望,盼望将来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有高深学问的人。

   待他长大可受训蒙之时,父母竭力灌输神的知识给他,训练他从小就敬畏神,并用基督徒的美德来模塑他。在这个早年的家庭教育时期,他们竭尽心力培养他。原来 他的父亲时常跪在孩子床边,大声恳切祷告,求主保守这个孩子,使他终身不忘记主,而且有一日还能广播真理。他父亲的祷告果然得看了奇妙的答应。父亲急切盼 望他有学问,因此当他很小的时候,就送他入学。原来当时教育制度用惩罚和惧怕来启发用功。马丁性急,因此常受父母的责罚。他在晚年之时这样说:『我的双亲 待我极其严厉,使我变作十分怯弱。他们满以为自己所作的是对的,可是他们不能分辨性格,知道何时何处,或如何惩罚。责罚虽然是必需的,但是苹果该与刑杖并 施』。提起某次在学校里早晨连被鞭打十五次,他说:『我们必须鞭打孩子,但是我们也得同时疼爱他们。』

   纵然在学校里学习了教会问答的题目,十条诫命、使徒信经、主祷文等等,孩子的心从未倾向神。当时在他里面唯一的宗教情绪就是惧怕,每次听见『耶稣基督』的 名,使他脸色吓得转白,因为救主对于他只是一位生气的法官。这种奴隶性的惧怕,根本与真的宗教不合,但就此预备了他的心来接受福音的喜讯。当他发现主是何 等柔和谦卑的时候,他感觉得非常的愉快。

   父亲对于孩子的期望极深,他要他的儿子成为一个学者。因此马丁刚十四岁就被送到马大堡( Magdeburg ),法兰西斯( Francis )派的学校里去念 书。这件事在这孩子的身上是很不容易担当的。一个才十四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寄读生地,既无朋友又无亲戚。每见教师吓得发抖,课余又须与一些清寒学生在街 行乞。他自己说:『我常与同伴乞食,以维持日常生活。某日教会庆祝基督降生,我们一同在邻近村庄游行、唱歌,用四音高歌伯利恒城的婴孩耶稣。我们停在一座 农舍前面,农夫听见歌声,就拿了食物出来分给我们吃。他大声嚷着:孩子们!你们在那里?我们听见声音,吓得拔脚飞奔。我们本不用惊恐,因为农夫一片好心要 款待我们,可是我们受教师们的咤斥,习惯成性,以致变成惊弓之鸟。最后农夫不断呼唤我们,我们才停止脚步,跑回去接受食物。从此可见我们的良心有亏欠惊惶 时,时常战兢逃跑,甚至恐惧愿意帮助我们的朋友。』

   未及一年,他的父母听见孩子的情形,就把他转送伊赛拿( Eisenach )另一出名的学校。该处有好些亲戚,满以为孩子的生活可以改善,但是结果他并未得 着帮助,或者是亲戚们太穷的缘故。当他枵腹难忍之时,只得重施故技,和同学们逐门唱歌乞食。有时从这此少年们的喉中歌出极和谐的音调,可是他们所得着的常 是申诉,不是面包。他的心里非常忧愁,暗中眼泪汪汪,不知前途如何。

   某日行乞,三户人家都拒以食物,只好空腹回寓,预备禁食一天,行至乔治广场,站在一家富户门前,呆立沉思,悲切非凡,心想该否辍学返乡,和父亲一同入矿工 作。忽然大门开启,一位贵妇走出来。她是欧苏拉( Ursula )伊利凡市长( Ilefeld )的女儿,康兰可泰 (Conrad Cotta) 之妻,被后世称作『虔敬的书念妇人』 (The Pious Shunamite) 。她多次看见少年的马丁参加聚会,马丁的歌声与虔诚引起她的注意和关心。她听见邻居的粗话,看见他忧愁的站在门口,于是出来帮助他, 请他进来,给他饭吃。她的丈夫赞成妻子的慈心善行,他十分喜欢这个少年,过不几天邀他同住。这样他就可以安心读书,无用回到矿穴,埋没神所付托的恩赐。在 他茫然无知的时候,神开了一家基督徒的心和门。这件事使他产生了一个坚强的信心,以致后来许多严重的试炼都不能动摇他向神的信心。现在他的生活方式完全改 变了。他每天安心度日,不用愁食。他的心境十分平和,他的性格非常愉快,他的心胸更加扩大。在这些慈爱光线之下,他一切的才能都活跃起来。他的祷告更恳 切,他的求知欲更广大,他在学问上的进步更迅速。

祂又使天下垂,亲自降临,有黑云在祂脚下(诗十八: 9

   马丁已是十八岁的青年了。他已尝到学问的滋味,渴望能得着大学教育。一五 ○ 一年他进额富德大学堂 (Erfurt) 。当时盛行烦琐的哲学 ( Scholastic Philosophy-- 中世纪盛行之宗教哲学派系,以古教父和亚里斯多德 (Aristoteles), 并他的注释者为根据,推论墨守古法,狭窄非凡。) 他熟读各卷名书,穷究其中哲理,以致『路德在早岁就卓越秀出,全大学都羡慕他的天才。』然而他求学不只为着知识而已,他有更庄重的意念,他的心倾向于天。 他深知自己得完全倚靠神,这种单纯有力的信心使他显出谦卑和毅力。他恳切求神祝福他的劳苦。每晨总以祷告开始一日,先赴礼拜堂,而后才用功读书,光阴从无 荒芜。他常这样说:『好好祷告,是学问的大半成就。』

   这个青年学生尽量利用时间,在大学的图书馆内阅览百书。当时书籍稀有,他能利用大学里丰富的藏书,实是万幸。某日,在大学两年后,他已经是二十岁的青年 了,他在图书馆内翻阅各书,记忆作者的姓名,有一卷特别引起他的注意。直到那时他从未见过这本书,他念那本书名,乃是《圣经》,是一本稀罕少人知道的书。 他大大发生兴趣,尤其惊奇其中除教会从福音书和书信所摘用的断简零墨外,尚有其他记载。从前他满以为教会在每主日所念诵的经文构成全部神的话语。现在他看 见许多页、许多章、许多卷,都是他从未梦想到的。他手拿着这本神所启示的书本,他的心狂跳起来。谁能描写他的情绪,当他急切的翻阅这些从神那里来的信息?

   他所注意的首页,乃是哈拿和撒母耳的故事。他读着,魂间经历何等欣喜。孩子撒母耳被父母献给神,终身归于耶和华;哈拿所唱的歌,宣称神『从灰尘里抬举贫寒 人,从粪堆中提拔穷乏人,使他们与王子同坐。』撒母耳侍立在神面前,以利的儿子放荡不羁,陷神的百姓于罪恶中。这此历史和启示,引起他里面从未有过的情 绪。他回到家里,心里充满了喜乐。他自己思想着:『巴不得神能给我这样的一本书。』当时,他还未研究希腊文及希伯来文。他所阅的是一本拉丁文的圣经。在惊 喜之下,他不断来到图书馆继续阅读这卷宝贝,真理的光芒开始照亮他的心思。

   同年路德得着学士学位。因为劳力过度,他生了一场大病,几临死地。他的心思里充满了庄严的回忆。许多朋友前来探病,内中有一个可敬的神甫,很早就已经注意 路德的才学。路德向他吐露内情,并说:『我已经不久人世。』老人温柔的答说:『我可爱的学士!壮胆吧!你的病不至于死,我们的神要用你来安慰许多人。因神 把十字架搁在祂所爱的人身上,凡忍耐背负的必得大智慧。』这些话深印在路德的心里,使他记起神提拔穷乏人。

   路德的病复原后,在他里面已有大改变。圣经、疾病、和老人的话,都给他一种新的昭示,可是他尚未达到决断的时候。另有一件事增加地里面的思想。大约在一五 ○ 三年复活节,他首途回乡,与家人欢叙一时。照着当时风俗,他也佩带利剑。行路不慎,脚蹴剑鞘,利剑坠出,割断一根大动脉。同伴四出求救,留下他一人。他 仰天卧地,手按伤口,血流不止。路德自感临近死亡,大声喊着:『马利亚救我!』最后医生赶到,包裹伤处。晚间伤口崩裂,他重新昏晕,醒时又呼求马利亚救 助。后来他自己承认说:『当时我倚靠马利亚,实在该死。』不久,他知道仰望一位有力的救主。

   他继续攻读,一五 ○ 五年得着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额富德是当时全德国最著名的大学,路德觉得应当致力于研究法律,完成他父亲的愿望,但是神另有旨意。 路德虽然忙于研究学问,教授哲学,他的心从不停歇思想着:宗教是唯一必需品,超乎一切之上,他必须得着救恩的把握。他晓得神如何不喜悦罪恶,他记得神的话 如何申斥罪人。他于是自问,究竟能否得着神的悦纳。他的良心答说:不能。他的性格爽直坚强,他决心寻求不朽的福分。两件事连续发生,扰挠他的心思。增进他 的决心。

   在他的知己里,有一位同学名叫『爱兰西』 (Alexis) 。某晨城里满了谣言,说爱兰西被人暗杀。路德立刻加立调杳,发现是事实。陡失密友,使他万分悲伤,不禁战兢自问:『假若我也如此突然逝世,全无警告,我将如之何?』

   当年夏季返乡省亲,回校时,距离额富德不远,突遭暴风雨。电光闪烁,火球落在他的脚前。他受击扑倒,跪在膝盖上,自念死期临到。死亡、审判、永远的严肃, 传唤他,他听见了一个呼召,无法再抗拒。当他被死亡的忧急和恐怖围绕之时,他立誓说,神若拯救他,脱离这个危险,他就撇下世界,专心事奉神。从地上爬起 来,死的恐怖还在心里,知道这日早晚总要临到,他慎重自省,究竟该作甚么。过去的思想又开始回击,而且攻得更加有力。不错,他曾忠心履行一切职务,可是他 灵里的光景如何呢?他能心存不洁,而站立在可怕之神的审判台前么?他必须成为圣洁。但是怎能得着圣洁呢?如何能达到成圣呢?他现在渴慕圣洁,犹如昔日爱慕 知识一般。大学满足了他头一个欲望,然而谁能平息这个焚烧他的心火呢?他应当赴何种圣洁的学校呢?他决意投入修院,修士的生活可以拯救他。他过去时常听见 修士的生活有能力改变人心,成圣罪人,使人完全。他要加入一个修会派系,以致成圣,而得永生。

   路德重入额富德城,但是他的心意已定。要割断一切人间关系岂是易事?多次心如刀割。他起初隐藏他的心意,邀请大学内的朋友来欢叙晚餐,席间有音乐助兴。这 是路德向世界辞别之夜。此后不再与社会高雅之士为友,将与修士结伴;不再谈天说地,将静坐默思;不再高歌时曲,将静听钟声。神在呼召他,他必须弃绝一切。 这是他最后一次享受少年人的欢乐!这顿好餐使朋友们吃得满意,路德尤其是兴高采烈,谈笑风生。然而当他们欢笑达到最高峰之时,路德不能再隐藏内情,于是将 他的意向全盘托出。他们惊讶非凡,竭力摇动他的心意,可是一切努力都归徒然。当夜路德离开寓所,留下一切衣物,只携两本书,一是《浮极儿》 ( Virgil )叙事诗,一是《帕劳脱》( Plautus )的乐剧。当时,他尚无圣经。这两本书可以反映路德当时的心情。他里面存着一篇叙事的诗词,高贵 而美丽,但是他还有余兴来幽默愉快。携看这两本书,他独自在深夜叩奥古斯丁派修院之门。他请求收容,大门开而复闭。看哪!他从此离别父母、离别学友、离别 世界!这件事发生在一五 ○ 五年八月十七日。当时路德年方二十有一。

因祂面前的光辉,祂的厚云行过,便有冰雹火炭(诗十八: 12

   至终与神同在了!路德的灵魂安稳了;他可以追求所切慕的圣洁了。修士看见这位青年博士十分惊奇,他们佩服他的勇气,毅然割断世界一切。然而路德,并不遗忘 他的朋友。他写信向他们道别,翌日把书信、衣衫、和大学的戒指都送回去,表示诀别。他的朋友惊讶之余,包围修院两天,盼望看见路德出来,预备劝他回校。但 是门户禁闭,一月之久未见路德形影。路德也修书禀告父母经过情形。父亲复函表示忿怒轻看,申明从此脱离父子关系。

   路德入修院后,即改名『奥古斯丁』。修士大大欢迎他,引以为荣;然而他们待他苛刻,命他作最卑贱的工作。他们蓄意降卑这位哲学博士,教训他,学问并不使他 高过其他弟兄们。他们不让他专心用功,反而叫他打杂差,开关大门,上钟扫地,整洁房间。杂差作完后,修士们就喊说:『拿着口袋去讨饭!』于是他就提着饭 袋,在额富德城街上逐门逐户乞食,有时必须在往日朋友或下属门前求食。

   乞食归来,他或者紧闭自己在一间窄小的房内,只能望见数方尺的花园,或者重作苦工。他生性专一,所以一心作修士。他怎可顾恤身体,体贴肉体?这个可怜的修 土,工余尽量设法读书。他故意避免成群结侣,宁可用功研究。但是修土们立刻找到他,抢去书本,喊着说:『来,来罢!一个修士要使修院得益,不在乎用功,而 在乎乞食求缘。』路德存心顺服,放下书本,提起饭袋出去求乞。他并不后悔自讨之轭,反而甘心忍受一切。神实在在那里预备他,要拯救当时的世代脱离迷信,他 自己就得先感觉它的重压。然而这种严厉的学徒生活,并不长久。修院的院长,因着大学的请求,释放他脱离这些杂差。年轻的修士重新得以用功读书。古教父的著 作,尤其是奥古斯丁 (Auguestine) 的著作,吸引了他。他非常喜欢奥古斯丁的《诗篇注解》、《字句与精义》这两本书。他惊奇奥古斯丁对于人意败 坏,和神恩丰富的见解。他觉得在自己的经历里,证实了败坏的真相,和恩典的需要。奥古斯丁的话,引起他里面的共鸣。他也研究其他的神学书籍,充分显出他的 了解和辩才。

   可是他进入修院,并非寻求人间的荣誉,乃是寻求属灵的粮食。因此他认为这些工作,都是舍本求末。他盼望能从神的话语里,直接吸收智慧。在修院内找到了一本 用链锁着的圣经,他不断查考这本圣经,虽然他懂得不多,却最喜欢读它。有时他整天默想一节圣经,有时他把先知的话切记在心里。他尤其盼望从先知和使徒的书 信内,得以明白神那全备的旨意,使他更加敬畏神,信心因着神话的见证得以增长。那时他开始读原文圣经,奠定后来翻译圣经的基础。

   这个年轻的修士发愤读书,时常三四周之久,忘记背诵祷文。每念及此,不禁惊恐,觉得自己违反了院规。于是把自己关在室内,竭力念诵祷文,甚至寝食俱废。

   某次,有七周未曾合眼睡觉。他进修院的目的,为要寻求圣洁,因此他过着严肃的苦行生活。他希图用禁食、抑欲、守夜,来克制肉体。如囚犯一般,关在房内,不 断与里面的邪情恶欲争战。他平时的食物,常是少量的面包,和一条小鲱鱼。这时,他认为只要成圣得着天堂,任何的牺牲都是无所谓。罗马教内很难得看见一个这 样虔敬的修士,修院里从未看见这样努力购买永生福乐的人。

   当路德起来改革之时,他宣称天堂决不是用这方法买来的,他知道所说的是什么话。他写信给萨克森的乔治公爵( Duke George of Saxony )说:『我的确是一个虔诚的修士,严格的遵守院中的规则,超过我所能形容的。假如一个修士,可用修行取得天堂,我定规有这资格。这种苦行就如 长夜不眠、祷告、阅读等,如果再延长下去,他必定苦修至死。』然而修院安静的环境中,在修士苦修的超极内,路德尚未找到所期望的里面安息。他切望得着救恩 的保证;这是他里面的愿望。没有这个,就没有安宁。

   当他流浪在尘世间,这些恐惧驱使他避入修院,但在斗室内恐惧只有加增。里面的哀叹,震荡修院的长廊,引出更响亮的回声。神引导他来此,叫他学习认识自己, 并向自己的力量和德行放手。他的良心受到圣经的光照,告诉他如何圣洁!可是他充满恐惧,因他的心中和生活上找不到这个圣洁的模样。何等可怜的发现,这是每 个诚实人所发觉的!里面外面都没有公义!一切都是亏欠、罪恶!路德愈求圣洁,天然生命反抗的力量也愈强,直到他完全失望。  

   当时的修士和神学家,鼓励他用善行来满足神的公义。但他自己思想:『有什么工作,能从我这种心里发出呢?我怎能带着出自污秽源头的行为,站在我审判主的圣 洁前呢?』他后来写着:『我看见自己在神眼中是一个大罪人,我想我用自己的德行来止息神的怒气,是绝对不可能的。』

   实行『修院的圣洁』,哄慰了许多良心入眠。路德在急难中也曾尝试过,可是不久就觉这是一个骗局,毫无拯救在内。『当我作修士时,每感试探来攻袭,就喊叫我 灭亡了。我立刻采取千百种方法,来抑止良心的呼喊。我每天去认罪,但是这个全无功效。于是就充满忧郁、万念俱灰、十分痛苦 -- 我喊着,看哪!你仍旧嫉妒、 没有忍耐、满了血气。可怜的人哪!你进修院实是徒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