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 毛泽东的高参郭化若中将

(2009-09-25 22:17:24) 下一个
zt 毛泽东的高参郭化若中将

毛泽东的高参郭化若中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cb4f50100e5t7.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对朱毛红军充满向往

  郭化若,原名郭可彬,又名郭俊英,1904年8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四五岁时父母教他诗书习字,此后他在家攻读中国古典著作整整七年。小学五年级时郭化若才插班上学,却不仅能“一目成诵”,还写得一手好字,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被老师乡邻叹称为“神童”。由于家境贫寒,9岁时郭化若便开始在一家报馆抄写通讯。直到13岁时,他才在父亲的一再坚持下进入教会办的福州崇实小学读书

  小学期间,郭化若虽然接受的是追求功名的教育思想,但岳家军、细柳营以及投笔从戎、中流击楫的故事给了他极深的印象,令他神往。1920年春,郭化若读完了高小课程,由于父亲的反对,他没能保送到基督教会办的培元中学读高中,转而进入农林学校预科班学习。一年后转入本科。不久,由于家境贫寒,郭化若挥泪离家,开始了流浪生活。
  1923年春,郭化若来到广州,寄住在一个会馆里,靠替人代写书信、抄稿、写碑文谋生。同年6月,他参加了一个叫作新学生社的进步团体。1924年1月,怀着对孙中山先生的无比信仰,郭化若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

  1925年秋,郭化若参加了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入学考试,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黄埔军校炮兵科学习,迈出了他近70年革命征途的第一步。9月,作为黄埔军校学生军的一员,郭化若随东征军讨伐陈炯明叛军。同年冬,郭化若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山舰事件”后,他毅然退出国民党,成为公开的共产党员。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郭化若留校工作,被委任为炮兵第2队代理队长。由于成绩优秀,在教官的推荐下,蒋介石曾两次调郭化若去当秘书,但都被他以“军人应当战死在疆场”为托词予以坚决回绝。1926年春,郭化若参加了北伐战争,曾任北伐军某部炮兵连连长。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11月,郭化若赴苏联留学,进入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当他得知国内朱德、毛泽东井冈山胜利会师,工农革命发展形势如火如荼时,立即找校长要求退学回国。炮兵学校校长对郭化若要求中途辍学感到大惑不解,严厉训斥了他并罚他关禁闭。但郭化若的态度很坚决:“关禁闭也要回国!”无奈,校长只好给他开了张条子“关禁闭一星期后放行”。郭化若拿了条子蹲了7天禁闭后,高高兴兴地起程回国了。
  毛泽东的得力助手和军事高参

  1929年春,郭化若到上海向党中央报到,主动要求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去,参加由朱毛领导的红军,得到批准。郭化若辗转到达福建龙岩参加了由朱毛领导的红4军。这个黄埔高才生深受朱德的赏识,被任命为红4军第2纵队参谋。在漳平战斗中,郭化若的军事才华初步显露出来。战斗结束的当晚,他就被红4军前委又任命为第2纵队参谋长。在转战东江时,第2纵队队长牺牲,红4军前委任命郭化若为第2纵队队长。到2纵不久,郭化若就读到了毛泽东的文章,对部队中还有一些军阀习气等非无产阶级作风进行了批评。文章言之有据,分析深刻。郭化若感到很有道理,很符合部队的实际,深表赞同。

  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在当时并不能为多数人所接受。在1929年6月22日召开的红4军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落选前委书记,不得不到闽西上杭县蛟洋指导闽西特委工作。同时,红4军新任前委书记陈毅去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朱德曾写信请毛泽东回来,郭化若也联合几个干部写信请毛泽东复出。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认为,毛泽东的意见是正确的,支持毛泽东回红4军。9月28日,周恩来代中共中央起草了《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交陈毅带回。朱德获悉后表示拥护。陈毅致信在上杭的毛泽东,请他回前委工作。11月26日,毛泽东回到汀州,重新就任红4军前委书记。

  11月28日,毛泽东按照中央9月来信精神,召开了红4军前委扩大会议,正式决定召开中国共产党红军第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解决红军的建军原则问题。郭化若来到会场后,毛泽东和朱德正在谈话。朱德介绍说:“这就是郭化若同志,黄埔军校毕业的,刚从苏联回来。”毛泽东握着郭化若的手说:“好啊,又来了一位秀才。”

  古田会议召开前夕一天,毛泽东曾“考”过郭化若一次,结果他顺利过关,并赢得了毛泽东的表扬。毛泽东交给他一个任务:“目前我们要开九大,全面解决红 4军中存在的问题,你能不能写个材料,分析一下原因,最好能提出点解决办法来。”为完成好毛泽东交给自己的任务,郭化若不敢懈怠,认真准备,熬了几个通宵。他把到红四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写上了,列举了部队中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种种表现和危害,逐条分析了原因,建议军队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加强军事训练,并提出办教导队或随营学校培训班、排以上干部的建议。毛泽东看后十分高兴,连连称赞:“很好,很有见解,能力很强,当个师长不成问题。”这是郭化若第一次执笔为毛泽东写材料,给毛泽东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29年12月28日,古田会议在古田镇开幕。出席大会代表120多人,除各级党代表外,还有一些班、排长和战士代表。郭化若有幸出席了这次大会,聆听了毛泽东关于建党建军理论问题的多次发言,受益匪浅。郭化若曾在一篇文章中满含深情地写道:“毛泽东同志的领导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独创性地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领导艺术。中国革命的胜利,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革命,如果没有以他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们党和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这时,红4军军部缺一个参谋处长。对人选问题,红4军首长十分重视。参谋处长不仅是司令部作战指挥的具体负责人,一些重要作战文书也要由参谋长拟制,参谋处长在军首长身边工作,掌握着大量的核心机密,位置十分重要。毛泽东提议郭化若担任参谋处长,红4军前委经过讨论,同意了毛泽东的建议。此后,郭化若在毛泽东、朱德身边负责司令部的参谋工作和军事文书起草工作。1930年8月,红一方面军成立。1931年5月,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朱云卿因病送后方医院,郭化若被任命为代参谋长和总前委秘书长,成为毛泽东、朱德的得力助手和军事高参。

  1930年11月,蒋介石调集了10万兵力,以鲁涤平为总指挥,兵分八路,由南向北,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略,对我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第一次军事“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11月24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毛泽东签发了红字第9号命令:“决定明日(25)先歼灭来犯小布之敌”。

翌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宁都小布举行了军民歼敌誓师大会。主席台的两侧挂着一副醒目的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这副对联是毛泽东亲自手书的,当时还征求了郭化若意见。郭化若也就此提了润色建议。这幅对联是在一间民房里写成的。郭化若感到这副对联是难得的珍品,就把它保留了下来。但遗憾的是,在不久的转战中把它遗失了。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革命战争实践,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它成为红军节节胜利的军事法宝。 1931年3月,郭化若在起草第二次反“围剿”通令时,提出了游击战的十项法则——“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盲敌”,使十六字诀更加具体化。

  郭化若的军事理论素养很得毛泽东的赞赏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一方面军被迫进行长征。1934年10月18日,郭化若随干部团走上了漫漫长征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1935年 10月,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红大”的前身)成立,郭化若任训练处长。在简陋的条件下,郭化若参与引进、编写教材,制定教育纲要,改革训练方法。1936 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红大”)正式成立并开学。郭化若被组织派到“红大”(“七七事变”后更名“抗大”)二分校(庆阳步校)任教育长。1939年 7月,“抗大”总校迁往华北,在延安组建了“抗大”三分校,许光达和陈奇涵先后任校长。1941年10月,郭化若接任“抗大”三分校校长。同年11月,党中央决定以“抗大”三分校为基础组建八路军军事学院,郭化若任教育长。

  毛泽东刻苦读书的精神,令郭化若十分钦佩。1937年8月洛川会议召开前夕,毛泽东住在延安城内一座石窑洞内。一天,郭化若去看毛泽东,他正在研读联共党史。见郭化若来了,毛泽东热情地招呼他坐下:“化若同志,你瘦多了。怎么搞的?”郭化若说不知什么原因,老一个劲地往下掉肉。

毛泽东说:“累的,累的,你们的工作很辛苦。”郭化若见毛泽东办公桌上摆满了马列主义的书籍,便拿起一本《辩证唯物论教程》翻了翻。只见开头和其它空白处都有毛主席的墨笔小字旁批,内容多是谈中国革命中路线斗争的经验或教训。这些旁批凝聚了毛泽东的真知灼见,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毛泽东的哲学著作。

  毛主席工作那么忙,还在读书上这样下功夫,郭化若不由地发出赞叹。毛泽东笑着说:“不读书不行呀,人家不是说我狭隘经验论吗?再说抗日战争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研究,没有理论武器不行。”郭化若说来延安迟了,没赶上听他在“抗大”讲哲学课。毛泽东说:“别提讲课了,最近我在陕北公学讲了一次,折本了。”郭化若不大理解,毛泽东解释说:

“你看,我花3天4夜时间,准备讲课提纲,讲矛盾统一法则,哪知半天就讲完了,这不折本了吗?”说完后两个人都笑了。郭化若临走时,毛泽东说:“你要好好养病,把身体养好,如果学习哲学有什么体会,也来给我谈谈。”

  毛泽东对“红大”、“抗大”的教学工作非常关心,亲自过问教学计划,也关心着郭化若的身体状况。1937年6月2日,郭化若给毛泽东写信,报告自己身体有病的问题。6月4日,毛泽东即回电,同意郭化若回延安治病,并说:“正在替你买药,不久当可寄来。”
  郭化若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先后担任过防空、参谋业务、炮兵射击等课目的教学,深受学员喜爱。他不仅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军政技术人才,而且作为毛泽东的军事教育顾问,还按照毛泽东给他的“要注意总结军事教育经验”的指示,潜心研究军事教育理论,写出了《关于部队军事教育的一点意见》、《教学法》、《炮兵科军事教育的教授法》等军事教育论文。其中《意见》一文,是1937年7月郭化若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集中体现了郭化若军事教育思想。

在信中,郭化若提出:一是要贯彻好军事教育的基本方针,即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教育与作战的联系,所学的与所用的联系;二是在军事教育的组织上,应确立首长负责制;三是干部必须加强对军事的学习,切实实行干部学习军事的制度。郭化若在军事教育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充实了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
  “七七”事变后,庆阳步校撤销,郭化若回到了延安。9月初,郭化若进入中央党校学习。9月5日,毛泽东给郭化若回信,对他在7月的信中提出的观点表示赞同:
  化若同志:

  你暂一星期内勿去党校,帮助把红大教育工作改进一番。尔后你虽去党校学习,仍请你对军事教育作我的顾问(先生),因为你懂得这些,而我是不懂的。你暂时去党校学习不是“解除军事”,那天我已对你说了,军事需要你的地方是很多的。你的意见我已交红大罗周莫刘杨五人阅看,阅后讨论请你参加。
   毛泽东
   五号早
  1937年12月27日,郭化若在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被毛泽东留在身边工作,担任军委编译处处长。毛泽东亲自安排他的住处,把他安排住在“抗大”校长室,并交代说:“住的宽一些,是为了给你一个好的写作环境。我们要向全国宣传抗日,你要多写一点文章。”当时延安的居住条件很艰苦,毛泽东的关心让郭化若感到不安,于是更加努力地工作,完成毛主席交给的各项任务。

  战略问题是毛泽东思考中国革命的重点问题之一,郭化若奉命进行了战略问题研究。12月28日,即安排郭化若住下的翌日,毛泽东就召集罗瑞卿、肖劲光、刘亚楼、郭化若等人召开了一次战略问题座谈会。会后,毛泽东要郭化若将大家的发言整理一下,就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拟一个写作提纲,并说准备组织力量出抗日战争丛书,由他担任编辑。
  当天夜里,毛泽东托秘书叶子龙给郭化若送来信:

  化若同志:
  你写战略,应找些必要的参考书看看,如黄埔的战略讲义,日本人的论内外线作战在莫主任处,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全体性战争论,蒋百里的国防论,苏联的野战条令等,其他可能找到的战略书,报纸上发表的抗战以来论战争的文章通讯亦须搜集研究,先就延安城有的搜集(商借)来看。

  你不担任别的事,专注于战略问题的研究及编辑部事务,务把军事理论问题弄出个头绪来。

  毛泽东
  十二月二十八日
  此后,郭化若跑遍了延安城内各个学校和图书馆,查找资料。与战略有关的书籍都找来了,但仍感到不足。他抓紧时间写好《抗日战争一般战略问题》的提纲,并写了头几章。在《抗日游击战争一般战略问题》提纲中,郭化若重点论证两个问题:一是游击战争是否有战略问题。郭化若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不只是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更主要的是外线独立作战,因此一举一动牵动着抗战全局,必须放到战略上加以考虑。二是抗日游击战争究竟有哪些战略问题。郭化若认为,政治上依靠群众,军事上主动、灵活与积极;游击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只能从战略上配合正规战;必须自主地、适时地向运动战发展,必须建立根据地,必须有战略防御和反攻;必须解决好各级指挥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1938年1月4日,郭化若把提纲和头几章交给毛泽东,并在信中提出到西安去购买资料。1月5日,毛泽东给郭化若回信:
  化若同志:
  (一) 你不必去西安,用我的名义写两封信,一致伯渠,一致剑英,说明编辑部工作需要买书,各附一书单请其代买。
  (二) 译俄文书,由你组织,报酬可照你拟办法。\'
  (三) 战略问题头几章,阅后付你。

   毛泽东
  一月五日
  为了尽早出版抗日战争丛书,1938年3月22日,毛泽东致信郭化若,要求他先编出《抗日游击战争》和《政治工作》这两本书来,抗日游击战争战略问题的写作提纲可以暂时放一放。1938 年5 月,毛泽东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郭化若提纲中的某些内容。同年7 月,毛泽东、郭化若等人合著了《抗日游击战争的一般问题》,对游击战争进行了论述,作为《抗日战争丛书》之一。

  郭化若不仅初步掌握了马列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且逐步运用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来指导其军事理论研究。抗战初期,郭化若进一步将辩证法引入军事研究领域,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战术的基本方针》、《日本的速胜论为什么必将失败》等军事论文,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1940 年8 月,郭化若在新哲学会第一届年会上作了题为《军事辩证法》的报告,开篇指出:

“把其中若干在军事上哲学观点显然不同的问题,提出来作一初步的研究,用唯物论辩证法来试作评判。”这是继毛泽东之后,对军事辩证法理论所作的进一步阐述。之后,郭化若对报告大纲进行了整理,并于1941 年以《军事辩证法之一斑》为名,发表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

1949 年,上海新群出版社以《军事辩证法》为书名将该文编辑出版。这部论著是自毛泽东提出军事辩证法的概念之后,最早的一部军事辩证法理论专著。郭化若由此被称为是军队里第一个研究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人。《军事辩证法》的出版,是对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毛泽东对此十分赞赏:“用唯物辩证法来说明军事问题,大有文章可做。”

  1938年8月,郭化若调任军委一局局长。军委一局是军委参谋部的作战局,是管理作战指挥的业务部门,下设作战、情报、机要、管理四个科。对一局的工作,毛泽东评价说:“一局的动作还是蛮快的,情况也弄得比较准确,很好。”“一局的文章做得还可以。”

  面对组织体制的不断变化,郭化若到一局后建立了必要的制度,抓了在职干部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参谋工作的质量。郭化若要求机要科要保存好毛泽东起草的文电稿,认为这是宝贵的历史文献,应该永久保存下来才好。这期间,除了准确掌握全国各战略区的情况、起草各种作战文电之外,郭化若还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创办与负责主编《八路军军政杂志》。这是八路军办的第一本杂志,是八路军总政治部的机关刊物。
毛泽东关心郭化若的恢复党籍问题

  在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中,郭化若是毛泽东、朱德的得力助手,深受器重。以王明为代表的一些没有实际革命斗争经验的教条主义者,在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对顺从者提拔重用,对反对者排挤打击。郭化若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又坚定地执行毛泽东的军事路线,当然在劫难逃。1931 年9月,郭化若的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的职务被免除。1932年7月,郭化若被调到瑞金红军学校当教员。在他到校报到的当天,学校领导在全校干部学员大会上,宣布开除郭化若的党籍。

  尽管遭到沉重的打击,但郭化若并未因此悲观丧气,仍然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在红军学校和后来的“红大”、“抗大”工作时期,郭化若热心教学,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员。长征路上,他在干部团当参谋,协助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做了许多工作。可是党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成为压在郭化若心头的一个沉重包袱。

  1937年8月底的一天,郭化若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先给他看了准备发往前方的电报稿。郭化若想,毛主席把这些绝密电报给自己看,说明是很信任我的。这时毛泽东问:“化若同志,人家说你骄傲,你自己看法如何?”郭化若感到十分委屈,差点掉下眼泪来:“主席,我连个党员都不是,有什么资本骄傲呢?我30 多岁了,想找对象,人家一听我不是党员,就不谈了。”毛泽东望着窑洞外沉思良久,说:“你受了很多委屈了。”

  不久,毛泽东开始亲自过问郭化若的平反问题。有人告诉郭化若,毛主席亲自过问他的历史问题,中央组织部着手调查,从国内查到了国外(苏联)。1938年5月3日,郭化若收到毛泽东的一封亲笔信:

  化若同志:你的问题我同陈云同志说过,他也赞成有一个明确的解决,他答应与你谈一次,并希望你把过去的情形写给他,以便考虑将重新入党改为恢复党籍及在党内发一适当的通知的问题。

  毛泽东
   五月三日
  遵照毛泽东的嘱咐,郭化若将1932年7月自己被错误开除党籍的情况,向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作了汇报。同年7月17日,陈云给郭化若来信。信中说:“我代表中央组织部正式通知你,中央组织部于7月12日正式通过恢复你的党籍,认为1932年在江西红校时托派分子供你为托派是没有根据的,供词(是)不可靠的。”

  7月23日,总政组织部也给郭化若来函说明:“党认为你7年来是坚持了为党的路线奋斗,并且证明当时有人供你为托派中委的供词是不可靠的。请持这一恢复你党籍之决定转告总支委及本支部,并写在党员登记表上,以作根据为盼。”

  在毛泽东的亲自过问下,郭化若的冤案终于平反了。之后,陈云在“抗大”干部大会上,两次宣布恢复郭化若的党籍。至此,郭化若背了7年的沉重的历史包袱卸下来了。许多熟人都向郭化若祝贺,郭化若自己也兴奋得几个晚上没有睡好觉。

  毛泽东、郭化若与延安炮兵学校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在中国战场上,中国军民,特别是八路军、新四军也处于战略反攻的前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预见到八路军、新四军即将开始转入攻占大城市和夺取交通要道的正规战,急切需要加强炮兵力量。因此,加速训练炮兵干部,大力发展炮兵部队,就成了当时人民军队的一项十分迫切而又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

  1944年11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和副司令员徐向前代表中央军委同郭化若谈话,要他担任延安炮兵学校校长,全面负责该校的组建工作。无疑,郭化若是最合适的人选。他1925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入苏联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加上他又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中央派他来担任延安炮校的校长,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炮校政委是邱创成,他也是一名经过长征的老红军,在这之前是总部炮兵团的政委。

  1944年12月的一天,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延安会见了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派来的观察小组。毛泽东与观察小组的包瑞德上校和伯德中校进行了一天的谈话,他们谈到的一个重要话题,便是美军将进入中国的东北,日本军队很快将全线后撤。伯德中校彬彬有礼地问:“毛先生,如果在不远的将来,日本军队在中国后撤的时候,八路军会不会大举反攻?”毛泽东笑了笑说:“那当然是要反攻的,我们争取的就是这一天!”“那就是说你们将由游击战转为运动战了?”“是要打正规战的,而且很快要打到城里去的!”毛泽东坚定地回答。伯德中校接着问道:“我知道贵军没有炮兵和坦克兵,如何才能攻城呢?”
  毛泽东不再说话了,这也正是他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周恩来笑了笑说:“伯德先生,对于这一点,我们会有办法的。中国有句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车?周先生,我们说的是炮的问题……”显然,伯德没有听明白周恩来的话。众人哈哈大笑起来。
  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决定发展人民军队自己的炮兵力量,办炮兵学校和培养炮兵人才就成为当务之急。不久,中央军委、中央组织部、中央西北局联合发出了延安炮校招生的指示信,提出:“一切适合条件的青年与干部踊跃报考炮校,为建设我们的炮兵而努力!”指示信一发出,各部队、学校、机关报名应考者十分踊跃。经过认真选拔考核,第一批学员很快就入学了。1945年2月,延安炮兵学校开始正式编班,加上总部炮兵团的同志,一共编成了10个炮兵学员队,一个工兵科,一个迫击炮教导队。

  在郭化若的全面组织下,炮校组建工作进展顺利。从领受任务到炮校宣布成立,只用了1个月时间;到完成招生、编队及开课准备工作,只用了3个月。 1945年3月15日,延安炮兵学校正式开课,人民军队的第一所炮兵专业学校在南泥湾宣布成立。炮校组建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凝聚着郭化若的心血。贺龙在听取了炮校组建工作汇报后,赞扬郭化若说:“你是大大的功臣。”4月中旬,郭化若参加党的“七大”,并带领炮校排以上干部到延安晋见毛主席。毛泽东接见了炮校的干部,勉励大家努力学习炮兵专业知识,将来像种子一样到各部队去生根开花结果。由于过度劳累,没有等到“七大”开完,郭化若就病倒了。以后他另有工作安排,再没有回到他一手创办的延安炮兵学校。

  1945年8月1日,延安炮兵学校补办了开学典礼。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参谋长和肖劲光副司令员检阅了学员的阅兵式。郭化若校长因病不能出席,由朱瑞代校长宣布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毛泽东授命郭化若研究《孙子兵法》
  毛泽东军事思想既是马列主义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遗产,尤其是《孙子兵法》的运用和发展,继承和创新。从这部“中国古代第一兵书”里,毛泽东不仅吸取了丰富的军事理论营养,同时也获取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哲学思想的养料。早在学生时代,毛泽东就接触过《孙子兵法》,对它有所了解。在他的读书笔记《讲堂录》里,便有好几处前人记述和发挥《孙子兵法》的内容。在遵义会议上,凯丰曾以“毛泽东迷信《孙子兵法》”为由,贬低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并质问毛泽东:“你懂得什么是马列主义?你顶多是看了些《孙子兵法》。”凯丰硬说毛泽东的军事战略都是从《孙子兵法》学来的,现在用不上了。毛泽东反诘道:“你读过《孙子兵法》没有?你知道《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既然你也没有读过,又怎么知道我是靠《孙子兵法》打仗的呢?”凯丰哑口无言。1936年,“左”倾教条主义者说毛泽东靠《孙子兵法》打仗,激发了他要认真研读《孙子兵法》的想法。为此,他致函当时在西安作统战工作的叶剑英和刘鼎,嘱其购买一批书籍,特别“要买一部《孙子兵法》来”。

  但是毛泽东的工作太忙了,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系统的研究。作为毛泽东军事高参的郭化若,承担起了这个光荣的任务。1938年10月忻口战役的失败,引起了毛泽东的深思。郭化若有一次给毛泽东送电报时,毛泽东边看电报边说:“国民党中的顽固派,花岗岩脑袋,能不打败仗吗?化若同志,你能不能写点古代兵法的文章,宣传点运动战思想。对国民党军的长官,搬古代兵法,他们懂,听得进,讲马列、讲唯物辩证法,他们听不进。”毛泽东还交代说,应深刻研究孙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哲学思想,以及孙子以前的兵学思想,然后对《孙子兵法》本身作研究,才能深刻地理解《孙子兵法》。

  为了落实毛泽东的指示,郭化若相继写出了《赤壁之战及其对民族抗战的启示》和《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两篇重要论文,发表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宣传了团结抗战,转败为胜,争取抗战胜利的思想。许多国民党将领看了郭化若的文章后无不感慨,有的将领直接给杂志编辑部写信说:《赤壁之战》、《即墨之战》等论文读后“令吾深省”,文章可谓“切中时弊矣”。在此之后,郭化若开始潜心研究《孙子》并准备撰写论文。

  毛泽东对郭化若的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要精虑《孙子》中优美卓越的战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对战争指导的法则,以新的内容去充实。”根据毛泽东这一精辟指示,郭化若潜心研究,撰写了长达4万余字的论文《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这篇论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孙武出生和活动的年代,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哲学思想,以及孙子以前的战争和战略思想给予孙子的影响,作了系统的探讨,对孙子的军事思想和哲学思想作了全面的介绍和科学的评价。郭化若的这篇文章得到了毛主席的充分肯定,并让他在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讲演。后来这篇文章分三期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被称为“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评价《孙子兵法》的理论专著”。有一次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在毛泽东所住的窑洞中对郭化若说:“你写的孙子的文章蛮好的嘛!有些国民党军官向我打听郭化若是何许人,和郭沫若是不是兄弟,我说郭化若是我们共产党的秀才,是专家学者。”

  1973年12月,郭化若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毛泽东亲笔指示,要郭化若对他所著的《孙子今译》写一个“批判吸收性的序言”,重新出版。毛泽东的批示让郭化若欣喜若狂,当即赋诗一首:“星槎疑梦抵幽燕,一曲歌吟动九天。许邑夺旗成枉事,大梁脱卮纂新篇。长江浪送千帆过,大地春回万木鲜。鼎沸五洲昏欲两,翱翔海鸟掠云烟。”郭化若以孙膑自比,豪情壮志,跃然纸上。1978年,郭化若又对《孙子今译》进行了改版,在1980年又出版了《孙子译注》。郭化若在我国开创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孙子兵法》的先河,他被人们誉为研究《孙子兵法》的泰斗。由于郭化若既有丰富的战争实践,又有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再加上他有较高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水平,因此他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郭化若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是对军事理论的一个巨大贡献,被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孙子兵法》研究专家。

  郭化若将军受到人们的尊祟,还由于他真诚正直的人格,温文儒雅的风范。在军事科学院工作时期,有一次,助手吴如嵩帮他写一个材料。但郭化若看后几乎全文作了修改,稿面上只剩下几个字。吴如嵩说:“郭副院长,稿子您几乎全都改写了,何必勾来划去留这几个宇,您老多费事啊!”郭化若笑着说:“我这是从毛主席那里学来的,这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有一次,我看到毛主席修改别人一篇文章,有一页改得只剩—个‘的’字还保留着。”

  郭化若不但是毛泽东的“军事高参”,也是战场上的一员虎将。解放战争时期,郭化若任鲁南军区、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副司令员,第4纵队政治委员,第9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化若任淞沪警备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第8兵团政治委员。 1955年,郭化若被授予中将军衔,同年担任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1973年12月郭化若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后,更是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的工作中,指导编写了《新四军抗日战争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等著作,为我国的军史研究开创了先河。

  1988年,郭化若曾写了一首题为《人民武装斗争回顾》的七律。它的最后两句是:“六十年来多少事,但留点墨在人间。”一位无论在军事实践上还是在军事理论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把毕生精力和智慧都奉献给人民的革命家、我军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教育家唯一的心愿,只是想留点墨迹在人间,反映了郭化若高尚的情操和谦逊的美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