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在叙

古人云:大丈夫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俺有啥说啥,不求立功,立德,在此立个搏客是不是大丈夫不要紧。
正文

原创直叙:中日杂学点滴

(2010-02-14 20:07:26) 下一个

今年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恰巧和洋人的“情人节”同一天,
中与洋的节日发生冲突后,中国人还是取传统节日而舍弃洋人节日。
据说国内大多数年轻人在“鱼”和“熊掌”之间选择了“鱼”----
和家人一起团聚而不勉强和“情人”一起。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过年(春节)至今没有变化,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
不久就“崇洋媚外”地摒弃所有“唐风唐俗”而接受当时世界最先
进的文明和文化,置身于欧美习俗。在洋和唐的取舍上十分清楚,
“正月”(过年)的习惯改成了新历公元。

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无暇顾及历史悠久的
传统和人们内心的情节依托,要的是今天比昨天过得舒适,明天比今
天更加富裕,后天可能比明天更有期盼,人们的眼光是往前看的。
象历史上的司马懿一样长有“狼顾”(眼睛旋转270)的人,在日本是
绝无,而在中国是仅有一样的。普天下的劳苦大众们都是往前看,希望
未来更轻松适意点。
日本人的过年习惯变了,但他们的生活习惯没有
改变,年月日变了可大自然的变迁、日月阴晴时令季节却没有变、
他们的决算粘度变了可人们的经商习惯没有变。对日本人来说似乎都
能适应,因为古往今来的自己使用文字是借来的,古来对时令季节变
化对应的智慧是引进的。再次改变文字和习惯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
就像今天中国一些“先富裕起来”的人一样,日子过得比从前滋润了,
想到的是寻求新鲜的刺激,于是乎214日这个个西方本并不起眼的节
日就成了往年人气火旺的中国人 “情人节”。
凡是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如韩国、越南等都以春节为正月,
受儒教文化影响的新、马、泰、印尼亚国家也有春节民俗,日本人对
春节也不是隔岸观火、 “事不关己”的日子,在传媒报道华人过
春节是日本人还是关注和留意这个日子的。因为他们的生意对手们都
放假休息、而且比日本正月的日子还长,除了羡慕之外还有很多的
“无奈”情绪参杂心头。许多日本人便故意将此日期咬牙切齿地称为
“支那正月”
(支那是对中国的蔑视,就象咱们说小日本鬼子一样),字里行间、牙齿
缝里都表露出了很多不屑与不满,瞧不起又惹不起,自我清高又有怕被
“边缘化”的病态心理。
世界上的事情很多都是“一分为二”的,很多
事情是“有利必有弊”的,日本当年将正月改成公历,确实适应了西方文
,与此而来的是加速了历史,文学的精华与现实生活的“割裂”。
如在日本的文学精华中,他们十分重视 “季语”(表示时令季节的动、
植物和一般事物)与现实生活就格格不入了。
如过旧历年后就“开春”了
的历来潜意识,在日本的过年之时候却是“隆冬季节”,
历来的
“阳春三月”,花盛开,对于现在的日本季节来说应该是初夏了。
日本除了国歌外最著名的一支歌“樱花(Sakura),歌词都是与事实相比
成了
“荒唐不稽”的现象了。因为歌词中“弥月(Yayoi)晴空樱花盛开”,
而实际上按照日本挂厉是“卯月(Uduki)晴空樱花开啦”。唱这只歌曲的
人一个个都在“撒谎”,你说这样一个民族和国家还有什么文化传统的
延续可谈?
更可笑的是按照传统“牛郎织女”的约会明明是在秋天的“七月初七日”
夜晚,
而日本人却附庸风雅又为我所用地安排在盛夏夜晚(公历7月一般
在农历的5,6),而真正到了历史传说的夜晚日本人却不闻不问了。

所以日本人写的诗词,川柳,短歌,长歌都是一些与时令不符的“嘘”
(谎言)一样的东西。你还能期望日本人的诗歌除了无病呻吟,自视风流外,
还能有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意,风情并茂的诗歌杰作出现?
日本人丢掉了“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却失去了历史文化精髓的一部分,
诗歌的优雅,和日本人真实的情趣!
这还不说,要日本人的命的是他们的祖先
的灵魂得不到超脱,今天的日本人虽然虔诚,在七月十五(关东)、八月十五
(关西)在“御盆”日子里给祖先“还魂”,然而要知道他们祖先的习惯千百
年来都是在农历8月15日啊!
他们的祖先一定在叹息:这些不屑子孙们一百多年来都没有在真正的在清明
节给祖先上过坟,也没有在八月十五日的于兰盆节这个适当的日子,给逝去的
祖先“还魂”。
因为他们将日子搞错了,一错就是上百年。
哪怕他们每年当做神圣事情的靖国神社参拜,除了自我精神满足外,没有任
何实际效果。因为季节不对!如果按照日本人的习惯那中秋节就应该在六,
七月的漆黑
夜里,那岂非咄咄怪事!日本人祖先的灵魂得不到安抚,自然作祟,
阴盛阳衰,日本人开始走下坡路了,日本人口减少了,据说在2050,日本人将
断子绝孙,人口老化,在到人口灭绝!莫非就是他们的祖先在发难?莫非这就是
日本人被惩治的原因所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