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钦定曲谱

(2010-03-27 04:10:12) 下一个
钦定曲谱康熙五十四年奉敕撰。盖与《词谱》同时并作,相辅而行也。首载诸家论说及九宫谱定论一卷,次北曲谱四卷,次南曲谱八卷,次以失宫犯调诸曲别为一卷附於末。北曲、南曲各以宫调提纲。其曲文每句注句字,每韵注韵字,每字注四声於旁,於入声字或宜作平、作上、作去者,皆一一详注。於旧谱讹字,亦一一辨证附於後。自古乐亡而乐府兴,後乐府之歌法至唐不传,其所歌者皆绝句也。唐人歌诗之法至宋亦不传,其所歌者皆词也。宋人歌词之法至元又渐不传,而曲调作焉。考《三百篇》以至《诗馀》,大都抒写性灵,缘情绮靡。惟南北曲则依附故实,描摹情状,连篇累牍,其体例稍殊。然《国风》“氓之蚩蚩”一篇,已详叙一事之始末。乐府如《焦仲卿妻诗》、《秋胡行》、《木兰诗》并铺陈点缀,节目分明。是即传奇之滥觞矣。王明清《挥麈录》载曾布所作《冯燕歌》,已渐成套数,与《词律》殊途。沿及金、元,此风渐盛。其初被以弦索,其後遂象以衣冠。其初不过四折,其後乃动至数十出。大旨亦主於叙述善恶,指陈法戒,使妇人孺子皆用以观感而奋兴,於世教实多所裨益。虽迨其末派,矜冶荡而侈风流。辗转波颓,或所不免。譬如《国风》好色,降而为《玉台》、《香奁》。不可因是而罪诗,亦不可因是而废诗也。惟是当时旧诗,今悉无传。陶宗仪《辍耕录》虽具载其目,而不著其词。近代所行《北九宫谱》、《南九宫谱》,亦以意编排,颇多舛谬。乃特命詹事王弈清等,考寻旧调,勒著是编。使倚声者知别宫商,赴节者咸谐律吕。用以铺陈古迹,感动人心。流芳遗臭之踪,聆音者毕解福善祸淫之理,触目者易明。大圣人阐扬风化,开导愚蒙,委曲周详,无往不随事立教者,此亦一端矣。岂徒斤斤於红牙翠管之间哉!(以上曲谱。)- ---出《四库总目提要》 钦定曲谱  清朝康熙皇帝勒令王奕清等人编撰的一种曲谱。书成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文分为十二卷,北曲四卷。收曲牌335个;南曲八卷,收曲牌811个,多因袭朱权《太和正音谱》和沈损《南曲谱》而成。文中按宫调排列,注明句式、四声、韵脚,并举出例曲。北曲部分注明人声派人何种声调。卷首并附有各家曲论。太和正音谱  北曲曲谱。一名《北雅》。明代朱权撰﹐(朱权(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别号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等﹐世称宁献王﹐明初戏曲家。 )二卷。书成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全书共分《乐府体式》 、《古今英贤乐府格势》、《杂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音律宫调》、《词林须知》、《乐府》等8章。前3章为戏曲文学理论。《古今英贤乐府格势》章共评论元、明杂剧、散曲作家187人, 独推马致远为首位。《群英所编杂剧》章和《善歌之士》对元代和明初杂剧作家作品补遗,并列“知音善歌者”36人,有史料价值。《太和正音谱》的主要成就是对音韵格律的论述。《乐府》章为北曲杂剧曲谱,占全书篇幅的4/5,根据北曲黄钟、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中吕、南吕、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等十二宫调分类,逐一记述曲牌的句格谱式,详注四声平仄,标出正字、衬字 ,共收曲牌335支,是现存唯一最早的北杂剧曲谱,甚为珍贵。  《太和正音谱》成书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分上下 2卷。内容可分为戏曲理论和史料﹑北杂剧的曲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有“乐府体式”﹑“古今英贤乐府格式”﹑“杂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音律宫调”﹑“词林须知”七个标目﹐涉及戏曲的体制﹑流派﹑制曲方法﹑杂剧题材分类﹑古剧角色源流和对元代至明初戏曲作家的评价等﹐并有杂剧作品目录。在戏曲声乐理论方面﹐有关於歌唱方法﹑宫调性质的论述﹑歌曲源流以及历代歌唱家的片断史料。“词林须知”部分的内容﹐基本上袭用了燕南芝庵的《唱论》﹐但有所增补和发挥。   《太和正音谱》第二部分的曲谱﹐依据北曲12宫调﹐分类列举每种曲牌的句格谱式。详注四声平仄﹐标明正衬﹐每支曲牌还举出元人或明初杂剧﹑散曲作品为例﹐共收335支曲牌。   《太和正音谱》现存最早版本有清代长洲汪氏所藏影写洪武间原刻本﹑清代山阴沈氏藏别本影写洪武间刻本﹐此外还有明人程明善辑刻《啸馀谱》本﹑崇祯间黛玉轩刻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所收本子﹐系根据涵芬楼秘籍所收现存最早的影钞明初洪武间原刻本重新校印﹐并用明代万历四十七年流云馆刻《啸馀谱》本校勘﹐附有详细校勘记。   《太和正音谱》为古典戏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史料﹐特别是曲谱部分﹐是现存最古的北杂剧曲谱﹐後来明清人的曲谱中北曲部分都是以《太和正音谱》为依据的。朱权(1378~1448)   明代戏曲家。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自称大明奇士,别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臞仙。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于大宁,永乐元年(1403),改封南昌,后因事见疑于成祖,乃韬晦于所筑“精庐”之中。卒谥献,世称宁献王。朱权博学多艺,擅长鼓琴,喜爱戏曲,信奉道家思想。自称作杂剧12种,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 2种。《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写吕纯阳、张紫阳超度冲漠子入道事。冲漠子入道后,东华帝君赐道号为丹丘真人。丹丘是朱权别号,这反映了他信奉道家的消极超脱思想。《卓文君私奔相如》写西汉卓文君司马相如的故事,剧作语言尚能追模元人杂剧,较为生动。但由于作者热衷于宣扬天时际遇、夫贵妻荣等封建思想,使该剧的思想意义不高。   朱权的戏剧理论著作有《太和正音谱》、《务头集韵》和《琼林雅韵》3种。后两种已佚。《太和正音谱》2 卷,写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现有影写洪武间刻本。它是一部戏曲文学理论、戏曲音乐理论兼及戏曲史料的著作。全书共分《乐府体式》、《古今英贤乐府格势》、《杂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音律宫调》、《词林须知》、《乐府》等 8章。前 3章是戏曲文学理论。《乐府体式》章,分戏曲文学体式为“丹丘体”、“宗匠体”、“黄冠体”、“俳优体”等15家,题为“予今新定乐府体”,表明这样分类是他首创。但此种分类,缺少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古今英贤乐府格势》章专评艺术风格,共评论元代和明初杂剧、散曲作家 187人,以马致远列首位,盛赞他的作品如朝阳鸣凤,典雅清丽,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而对大戏曲家关汉卿,则以为是“可上可下之才”,只因他“初为杂剧之始”,才勉强放在前面。有的评论则较为公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对于读者欣赏王词文字工丽,形象生动而又摇曳多姿、诗意盎然的风格特征颇有启发。但有不少评语空泛。《杂剧十二科》,多因循前人之说,并不能准确地概括元杂剧的丰富题材。《群英所编杂剧》章与《录鬼簿》相对照, 对元代和明初杂剧作家作品多有补充。《善歌之士》章,列“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的片段事迹。这两章都有史料价值。书中在前 5章中他屡次提到戏曲艺术是“太平盛世”的产物,多处表露了对戏曲艺人的鄙视,反映了朱权的阶级偏见。《太和正音谱》主要成就在音韵格律方面。《音律宫调》章解释宫商角徵羽5音的性质。《词林须知》章内容丰富,涉及戏曲声乐理论、歌唱方法、古剧脚色源流等许多方面,虽然大部分直接取自元人燕南芝庵的《唱论》,但其中也有朱权的见解和新增的史料。第 8章《乐府》是北曲杂剧曲谱,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四,根据北曲黄钟、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中吕、南吕、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等12宫调分类,逐一记述各个曲牌的句格谱式,以元人或明初的杂剧、散曲作品为例,详细注明四声平仄,用大小字体标清正字、衬字,共收曲牌335支。这是现存唯一最早的北杂剧曲谱,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明人范文若的《博山堂北曲谱》,清人李玉的《北词广正谱》,以及《钦定曲谱》、《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中的北曲部分,都是以本书为基础,重新编制而成的。 以上史料来源于百度, 但找不到钦定曲谱的详细内容如曲牌名及格律, 如有朋友愿意分享钦定曲谱内容将不胜感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