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ectionist No.1

品味中美文化,轻奏中年心曲
个人资料
正文

从歌唱比赛节目看到了中国内地音乐发展史的一角

(2015-09-15 06:31:15) 下一个

 

 

        作为“影视人生”坛的忠实粉丝,这几年下来我看了不少内地的歌唱比赛、歌唱选秀、致敬经典翻唱比赛以及歌手访谈,音乐评论一类的电视节目。欣赏歌曲的时候,我通常都要关注一下词曲作者的名字、原唱是谁、歌曲创作的年代等。这样累积下来,对于内地乐坛的发展过程我也就略知一二了。

        经过歌手的翻唱我发现,内地较早期的词曲作家像严肃、王酩、施光南等,大都创作的是民歌或传统美声类型的红歌,自己钦点的演唱者也一律都是民歌或传统美声唱法的歌手。中国的民歌和美声歌曲能受到流行歌手青睐的作品比较有限。王酩的“绒花”和李海鹰的“弯弯的月亮”大概是我听到翻唱最多的两首歌曲,听刘欢介绍说:“绒花”的作曲挺高端的。

        由于内地早年接受过系统音乐教育,有创作歌曲能力的音乐人确实太少,港台歌曲听起来又总觉得像“靡靡之音”,因此创作内地人自己的流行歌曲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不知从那一天开始了。整理一下近年电视上翻唱过的曲目,摇滚先锋崔健和他的“一无所有”应该算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了吧?加上田震,王迪,藏天硕,常宽等一批摇滚唱将的出现,能不能说是摇滚(好像是硬摇滚)最先开创了内地的流行音乐呢?不过现在还能被翻唱的摇滚歌曲就只剩下崔健的“一无所有”,“花房姑娘”和“假行僧”了吧?

        那一拨60后的摇滚音乐都像是愤怒的呐喊,简单粗暴,接下来一批70后为主的校园民谣歌手就显得都市和温柔多了。清华才子高晓松,宋柯,李健和卢庚戌,加上其他高校的老狼,小柯,朴树等人。虽然他们最早写的民谣曲式也大都简单直白,但良好的教育背景,中西文化和音乐的熏陶,让他们的作品到了今天还很耐听,还被广泛翻唱着。而他们自己也不像那些摇滚先锋因为没有与时俱进而被时代留在了原地,他们成名之后的这些年又有了新的生活感悟,现在已经不适合仍然用“民谣”来定位他们每一位的每一首作品了!

        八十年代之后出生的歌手成倍地增多,虽然一哥一姐式的领军人物不多,他们赶上内地歌坛的选秀时代了!在电视节目里唱一首歌或是发布一首原创歌曲,能被亿万观众看到,也能很快被专业的词曲作者,制作人甚至是唱片公司发现,这让内地的音乐创作和发展有机会进入到工业化,系统化的时代了。而且,中国现在是最开放的时期,中国人的足迹遍布世界,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方文化的贯通融合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相应的音乐创作和音乐发展也肯定会今非昔比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