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日本的美国老爸对日本人的评价

(2012-12-25 04:25:41) 下一个

日本的美国老爸对日本人的评价

     日本人的国际感很贫乏;对白种人极端自卑,而对黄种的亚洲人虚张声势:总是缺乏一种非常客观的对外理解;在世界各民族里,日本民族是最排外的民族之一。

政治上,日本特别崇拜美国,把美国当成老祖宗,是穿美国裤衩的猴子;心理上,日本可以说是当今美国的附属国、殖民地。

法国画家比哥(Georges Bigot)(1860—1927)画的素描图尤其著名。一对夫妇模样的人穿着西装站在镜子前,欣赏着自己的容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要数男人傲慢自大的样子了。对此,比哥在男人的头上的部分用汉字“名磨行”对其进行了讽刺。而最令人称奇的是,镜中的男女竟然都是猴子脸。

为什么都到了21世纪,笔者还要再次提起这幅上世纪的稀奇绘画呢?原因就在于,这幅日本人的肖像画中隐藏着日本人的普遍形象之谜。

似乎是为了配合比哥的讽刺图,同为法国人的皮埃尔?洛蒂(Pierre Loti)在其著作《秋天的日本》中的《江户的舞会》一文中,写下了如下辛辣的评论:“太耀眼,太妖艳。这些无数的穿着盛装的日本绅士、大臣、提督和各地官吏们。不知为何,他们总会让我想起某位曾经以追逐潮流而著称的将军。另外,即便是对我们自己来说,燕尾服这种东西也都是俗到极点的,为何他们会穿在身上?况且,他们体型根本就不合适穿这种衣服。我不知道为什么,只是觉得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那么像猴子。”

称“觉得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那么像猴子”的皮埃尔?洛蒂的描述与比哥的绘画相互配套,长期流传直至今日。于是,这种“日本人是像猴子一样的民族”的观念,便在世界范围内随之固定下来。

就像信念信仰拥有强大的力量一样,这种“日本人一猴子”的形象妨碍了人们客观公正地解日本人。不仅如此,从明治到大正再到昭和,直到现在的平成,“日本人一猴子”一直作为日本人的形象而存在。单将日本讽刺讥笑为猴子,是非常不合理和不公平的,这妨碍了人们对日本的理解,其负面效果非常严重。

这种负面形象是由西方人创造出来的,满足了西方人的快感。然而,同时,日本人自身也被这种形象所困。其结果是,自明治维新开始,经过战后,日本人在心底便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我们像猴子一样丑陋”这样的自卑感。

   法国伟大思想家孟德斯鸠评价日本人:"日本人的性格是非常变态的。在欧洲人看来,日本是一个血腥变态嗜杀成性的民族。日本人顽固不化、任性作为、刚愎自用、愚昧无知,对上级奴颜卑膝,对下级凶狠残暴。日本人动不动就杀人,动不动就自杀。不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心上,更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心上。所以,日本充满了混乱和仇杀。"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日本人是一群讨厌的黄色蛮猴,日本明治天皇是一个动作可笑的家伙"。

    被誉为二战救世主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日本人是有史以来我见过的最卑鄙、最无耻的民族。"

    法国总统戴高乐:"日本,这是一个阴险与狡诈的残忍民族,这个民族非常势利,其疯狂嗜血程度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吸血鬼德库拉,你一旦被他看到弱点,喉管立即会被它咬破,毫无生还可能"。

    美国巨富约翰D洛克菲勒:"日本人除了复制别国科技外一事无成,它何曾独立为世界文明作过贡献,充其量只是个工匠型的二流民族而已"。

    德国二战后第一任联邦总统特奥多尔豪斯:"吾人至今还对二战期间发生在巴黎的一件事记忆犹新,当一辆满载德国士兵的军用卡车在巴黎街道翻倒时,有许多巴黎市民纷纷自发上前尽力将被压的德国士兵拖了出来,其中好几名巴黎平民还是法国地下抵抗组织的成员,因为德军在法国几乎没有暴行,德国士兵在占领后并没有摆出战胜者的姿态,而是与巴黎市民和平相处,一起生活得十分融洽。令人震惊的是,在同一时期日本人却在中国肆无忌惮的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妇孺,日本人非要杀完最后一个中国人才甘心"。


1951年4月16日凌晨,统治日本近6年的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乘汽车前往厚木美军机场。他在朝鲜战场指挥失利而被杜鲁门总统解职回国。沿途,成千上万的日本人自发地站在街道两旁为他送行不少人甚至痛哭流涕。日本各大报纷纷发表社论对麦克阿瑟表示谢意。日本政府也表示将考虑授予麦氏“终身国宾待遇”并修建“麦克阿瑟纪念馆”。日本人普遍相信他们的敬畏和顺从将给这位大元帅留下美好的印象。然而二十天后大元帅在美国国会作证时的发言却给日本人迎头浇了一盆冷水:“日本人的精神年龄仅有12岁”。消息传来日本人也马上变了脸。国宾和纪念馆的计划被搁置几家知名企业还在报上联名刊登广告:“我们不是12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