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山西阳城老人回忆日军罪行:5岁孩子的脸被撕烂

(2013-11-13 17:04:52) 下一个

山西阳城老人回忆日军罪行:5岁孩子的脸被撕烂

www.anhui.cc 2012-10-16 10:08:03   来源:皖东晨刊 点击:1583次   
 
核心提示:
秋风萧瑟,树叶开始泛黄。9月17日,在阳城县蟒河镇西峪村,83岁的老党员张金和颤颤巍巍地从家中走向村口,遥望着村南的一片坡地。“九一八”事变纪...

秋风萧瑟,树叶开始泛黄。9月17日,在阳城县蟒河镇西峪村,83岁的老党员张金和颤颤巍巍地从家中走向村口,遥望着村南的一片坡地。“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就要到了,这是一个应该被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在村南的坡地上,埋葬着200多名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八路军战士。

张金和的心里百感交集,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60多年前村子被日本人蹂躏的岁月,他鞠了三躬,一滴泪水滑过了他的脸庞……

侵略罪行不可饶恕

西峪村位于阳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离蟒河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247户606口人。1930年,张金和出生在这个小山村。195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都才20多岁,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一个个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提及当年亲眼所见的一幕幕,张金和老人潸然泪下。

全面抗战期间,日寇分批次地来到西峪村扫荡,最多的一次达到了500多人。

“日寇无恶不作,在村里实施了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1942年农历九月初七,那一天,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乌云密布,天空下着小雨。在村西两公里的马野沟山洼,侵略者对村里留守的妇女和孩子痛下杀手,有37人死于日寇的屠刀下,那可都是手无寸铁的农民呀!在那次屠杀中,村里还有5人受伤,5人被日本鬼子抓走了。村里的粮食、财物、牲口都被抢走了。国民妈、跃明妈、小会妈这些人就惨死在这里。有个5岁的娃娃的脸还被日本鬼子撕烂,真是太残忍了。张万年是受伤最重的一个,他的肚子被日本人用刺刀捅出碗口大的伤,肠子都掉了出来,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直到10年前才去世。张万年在世的时候,村里人都见过他身上馒头大的伤疤,遇到阴雨天,他的伤疤就会疼痛。这些,都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作的孽,他们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张金和哽咽了。

为了抵御日寇,救治伤员,八路军在村里建立了临时医院。

踏访遗址重温历史

在西峪村,有五处二层楼建筑,大院里有小院,院子错落有致。全有典型的木质楼梯,木质围栏,当年粉刷过的紫红色油漆依稀可见。有的院落已经破败,有的院落还住着人家,有的院落已被现代的红瓦房代替。

这些院落当时是八路军办公和收治伤员的场所。其中两处院落被当做八路军后方医院所在地,先后收治了1000多名从各战场上转运来的伤员,200多名重伤员因医治无效牺牲,长眠在这里。这所医院当时被称为“二所医院”。

1943年,张金和13岁。他曾跟着一个剧团唱戏跑码头,因战乱便回到村里。当时由于粮食短缺,他常常受寒挨饿,就来到二所医院,向八路军战士要馒头吃。八路军伤员分散在村里七八处院落里,慢慢的,张金和常到医院去帮帮忙,打个下手。

村民路满所今年75岁了,至今他还依稀记得,二所医院院长姓刘,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当年就居住在他家的院子里。老路记得,刘院长每天匆匆地出门,有时候忙到半夜才回来。医院里当时还有两个医生,一个姓马,一个姓秦。医院存在的日子,是抗战最激烈的一段年月。

73岁的张有志老人带领记者参观了当时设在西峪村的指挥所、住院部、伙房等院落。没人住的院落中长满了苔藓,有人住的院落还保存得较为完好。其中一个叫花墙院的院落,当时是《黄河日报》办公的地方。据资料记载,《黄河日报》为抗战时长治牺盟中心区机关报。1939年夏,日军大举进攻晋东南,黄河日报社转移到了太岳山区的沁水、阳城一带。

据张有志回忆,“文革”期间,村里的许多长者都自发悄悄地跑到该村的烈士陵园祭奠英烈。十多年前,村里打水井时,挖出了三具烈士遗骸,村中的老人闻讯后赶到现场,上香、烧纸、磕头,将烈士遗骸小心翼翼地运到别处掩埋。

张有志告诉记者:“西峪村每年都要举办跑旱船、走高跷、二鬼摔跤等节目,这些就是当年的战士们教的,一直流传到现在。”

勿忘国耻永远铭记

张金和老人说:“回想这些,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见证这段历史的老人一个个去世了,我们年龄也都大了,只有把这段历史告诉后人,历史才不会被遗忘。同时,也希望政府能重视起来,保存好村中的遗迹。”

2012年4月4日,清明节,阳城县蟒河镇西峪村组织的“壬辰年公祭抗日英烈”活动在该村村南不足一公里的山坡地里举行。100多名村民站在花圈前肃立默哀,几名老者则跪在地上,一边上香祭拜,一边自语:“英雄们,我们又来看你们来了,虽然不知道你们姓甚名谁,但我们并没有忘记你们。”这是在中断公祭40多年后,西峪村村民再次对长眠于此的200多名烈士进行祭奠。

据张金和回忆,抗战时期,有四五个人专为烈士做棺材,埋葬后,每个烈士都有一个坟堆。200多座坟堆被各种自然生长的植被簇拥着,显得庄严肃穆,经过烈士陵园的人都会静默致哀。此后,每年清明节,村里都要组织村民按照当地习俗敲锣打鼓、抬着祭品到烈士陵园祭奠。“文革”开始后中断。

从1989年到2008年,路文社在村中担任党支部书记,其间,他经常听老辈人讲述这段历史,他都用笔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2009年11月26日,晋城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组、晋城市旅游文物局来到西峪村,对村中的文物进行了普查。发现文物点5处。其中古建筑2处,近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处。文物清点单上记载:太岳四分区第二医疗所旧址一处、1938年《黄河日报》旧址一处、中共阳城县司法所旧址一处、西峪村57号院一处、西峪村115号院一处。但这些文物的保护级别尚未核实。

那么,当时的八路军战士属于哪支部队呢?记者查阅了阳城县志,并未发现有史料记载。据村里的老人介绍,牺牲在此的八路军战士属于当年太岳军区部队。抗战结束后,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太岳军区隶属晋冀鲁豫军区建制。抗战结束后,有8名战士转业到村里,遗憾的是,这8人中的最后一位老战士也于去年去世。 (摘自《周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