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书香

本搏客介绍个人生活领悟和读书心得,愿意和朋友们交流。
正文

李伯伯的心酸史

(2012-03-30 21:58:49) 下一个

     1943年,19岁的李伯伯觉得一个年轻人躲在家里太没有出息了,决定外出闯一闯,象一棵不畏寒风的树苗一样,走自己的路,茁壮成长要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割舍了家里亲人的爱,鼓足勇气,私自离开家跟两个朋友一起去湖北求职或求学,开始了冒险的人生征途。 经过千山万水跋涉,餐风饮露,当从老家湖南走到了湖北漳河地区时,国民党七十七军把他们拦住了,被扣留了三天,一个被留下当兵,而放掉了李伯伯和另一个人。这时他们的路费花光了,没有任何前途,两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轻人都急哭了。但他们没有绝望,继续寻找机会。恰巧黄埔军校七分校在浙江,湖南一带招收了几百学生路过此地。真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们两个人被补充到学生队伍里,多么令人振奋!李伯伯好象生活有了盼望。从此就跟着七分校向校本部-西安王曲进发。 

尝尽了路途的艰辛后,于1944年元旦,他们到了目的地,李伯伯本想好好学习大干一番,但他却患了关节肿痛的重病,瘫痪在北方的炕上,无法学习与训练。黄埔军校十九期的军官学员结业考试上,他榜上无名。离家数千里,不知何去何从?但他又抱定继续学习的想法。后来他被送到陕西凤翔“国立战地失学青年学校” 再一次有了信心。继而又报考了西北大学,虽然获得了入学通知书,但当时正处在日寇侵华高潮,家里已无钱接济李伯伯入学。他又到了山穷水尽了,多难的他选择了军校。 

     19456月他入了军校。为了光明的前途他刻苦学习,刻苦练武,功夫不亏有心人,毕业时李伯伯的成绩优秀。军校毕业时,正是国共两党内战高潮,他被分配到42军。194712月下旬,他到42军办理入队手续,被分到辎重营工作。出入社会本应是快乐的事。可是不久开封大战的枪炮打响了,42军在这次战争中,全军覆灭。分到这个军的28个同学阵亡了26人,只剩下了受了伤的李伯伯和另一个同学。 

     1949年他所在的部队向解放军投诚了。那时李伯伯二十四,五岁,年轻力壮的他不愿再卷入那残酷的征战中,他宁愿解甲归田过个清静的日子。 

他又回到了家乡并决心当一个好老师。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以后遇到的磨难比以前更多,更惨烈。 

1951年土地改革,他家被定为地主,他被要求索赔,可是李伯伯也是一贫如洗,退什么呢?为了度过土改这一关,他只好挨着刺骨的寒冷把仅有的身上值钱的一件皮衣脱下抵赔了,挽回了一点谅解。 

1952年他与一个小他六岁姑娘结婚了。尽管生活艰苦,夫妇二人信心百倍地向往着幸福的未来。 

1953年又开始了整顿和肃反,他被列为重点清查对象。虽经过了心惊胆战的清查与交代,但天无绝人之路,政府有一条统战政策,李伯伯又过了一关。生活又有了盼望。 

但好景不长,到了1958年的整风运动,重点是清理知识分子中异己分子,来势凶猛。当然李伯伯也列在这行列中,他接受审查达四个月之久,在寒冷的小屋子里,穿着漏洞的衣服日日夜夜写着鸣放的材料,忍饥挨冻瘦了好多斤,最后他过了这一关,给放了出来。全家人又团聚了,生活又有了盼望。 

1965年的四清运动,他又一次被列为挨整的重点对象中,那些虚有的罪名,大会小会,批了又批。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竟把李伯伯被赶出了学校遣送到了农村,为了年幼的三个孩子,他开始务农来养家。后来,他又回到了学校,却被造反派捉了起来,批斗,挂牌子,游街。有时无中生有地进行捆绑,吊打,完全失去人身自由。在痛苦之极时候,他也闪过自杀的念头,但想到他的四个孩子,如果没有父亲的照顾将会在那种环境下生活更加可怜,而且他妻子的痛苦也是无法想象的。为了他们,李伯伯定下决心无论如何遭遇多大的磨难也得活下去。 

正是李伯伯对家庭和孩子们的爱心和责任心和他对未来所坚定的信心,使他度过了这一关。也经受住了以后的历次运动对他的折磨。 

   历尽艰辛的李伯伯胜利地熬到了1977年,从那以后,政治环境与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孩子们有上大学的,有工作的,都非常孝顺。真可谓是“夕阳无限好”如今李伯伯已八十六岁了,他虽然历经沧桑,饱经风霜,沉浮起落。但他没有为所处的政治压迫生活艰辛的环境而颓废。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却有一种对未来的美好的盼望,热爱生命,这就是李伯伯寻觅光明的魅力。 

试想人不能决定自己所处的环境,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信念和对环境生活的态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