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于“道可道,非常道”

(2013-06-22 10:23:52) 下一个

 

《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恒(常)道”。对此句话最流行的解释是:可道之道,乃非恒道。用白话说就是: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听起来非常熟悉,除了‘恒道’的说法有点问题,这个表述与现代的认识论十分吻合,使人不免惊叹二千多年前的先人的超凡智慧。真是这样的吗?

其实这个说法根本禁不起推敲。

 

分析之前,先说一下分析的原则。古文简炼,先人著文又不加解释,这造成了今天我们对《道德经》有许多不同的理解。维特根斯坦说语言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才能被正确理解,这语言环境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的文化环境。

2)作者的思想观点及上下文的意义。

3)具体词句的意义。

 

言归正传

认识论是哲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近代以来它几乎是哲学的全部。但问题是老子真的对认识论有哪怕是最初浅的了解吗?他的那句话是在说‘ 可道之道,乃非恒道’吗?这个说法意味着对人的认识的形成和局限性的理解,意味着对人的认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事实上,《道德经》通篇,老子的其它著作,甚至包括先秦诸子百家的所有著作,都没有认识论的内容。这就好比一个没学过物理的人,突然搞出一个万有引力定律,这根本不可能。

相反的证据倒是有,请看《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出门越远,知道的越少? 大概老子认为行路躭误看书了)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很明显,老子反对任何实践,他认为真理(道)是像他那样的圣人坐在黑屋子里面想出来的,所以很难设想他会提出一个符合现代认识论的经典论点。

再有,老子虽然用字简练,但他对重要的观点是不惜笔墨的,在《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重复的观点和句子,有些甚至重复不止一次,但在这个有关认识论的非常重要的观点上,整篇《道德经》中没有任何其它的论述。

看具体文字,“道可道,非恒道”,理解的关键是第二个‘道’字,这是个动词。通篇《道德经》老子用了七十多个道,除了这里之外没有一个是动词,这就是说我们无法在《道德经》中找到其应用的内证。

这个道是‘说道’或‘言说’的意思吗?全篇中除了此处的的道字有疑似“言说”之意外,其他各处的“道”字都完全可以肯定不含“言说”的成分。‘说’当时通用‘曰’,在《道德经》中也大量使用曰字。把这第二个‘道’字译成‘说道’的道是很难说通的。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本《老子》里这句话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里加了文言虚词‘也’字,意思清楚地表明,前后句的关系不是递进式的,而是平行式的。

最后一点,可能老子怕后人不懂此句,在“道可道,非恒道”之后,紧跟了同样结构的一句话:“名可名,非恒名”,这对理解前一句非常有帮助,因为‘道’的意义较复杂,而‘名’的意义则简单很多,名是指‘命名’,‘名称’之意。如果按照流行的解释,这句就变成‘可名之名,乃非恒名’。有不可名之名吗?什么是永恒的“名”?这根本就说不通!

所以,可以肯定“道可道,非恒道”不是“可道之道,乃非恒道”之义。我认为这句话的意义要简单很多,它是在说:道,是可行的,而且还不止一条可行之路。这第二个道作‘行道’,‘实行’解。

其实通篇《道德经》,除少数地方讲本体论的‘道’外,大部分都是在讲统治者应如何行道,老子讲了许多行道之法,从各种情况,各种角度去讲,如‘上善若水’,如‘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如‘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等等。

同理亦可以合理地解释“ 名可名,非恒名”,意为:(事务的)名称,是可以命名的,而且还不止有一个名称。


说点题外的,前面说过老子是反对认识论的,这就引出了一些问题,

一,老子既不认为人的认识是起源于实践,也没有告诉我们他这位圣人是如何悟出道来的。换句话说,别无选择,老子的《道德经》成了我们了解‘道’的唯一来源,就连庄子的观点都与老子的都有很大不同,在二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就只能祈望《道德经》里的内容依然适用了

二,我们不知道老子的道是如何来的,也就无从去检验它的正确性,但老子的话真那么正确吗?请看《道德经》中的几个例子: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这些荒谬的,赤裸裸地与民众为敌的观点既使在当时也算不上高明,孟子说:民为大,社稷次之,君为轻。于君于民,孟子的观点远比老子的高明许多。

 三,老子对认识论的反对既封死了后人认识‘道’的路,也阻止了后人对他的‘道’的检验和批判,人们只剩下信与不信二条路可选,结果必然造成他的学说向宗教方向发展,道教的形成是必然的,但在伦理道德方面老子又并非强项。。。

 四,老子是中国古代在哲学方面的皎皎者,他对认识论的反对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哲学在认识论方面的空白,后来的知识分子都在学圣人之言,而不知道自己如何去探索真理。古希腊就有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有逻辑学,在对后来科学在欧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