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语君风

古月当空若黎明, 一土相聚结诸君。
正文

《赋与散文》

(2005-08-21 01:14:53) 下一个

 

老 导 赋

2005-08-21 00:48:38


作者: 明君

老 导 赋

洛城,旅游名都。景观乐园,扬世经传。拥攘游人之中,常影出幻现一老导。著文一见:

外身老而内心盛,气不支而情火旺。 心童而老当益壮,皱增而神迷。意气风发,不见衰老。精神昌盛,岁岁年少。步劲昂首,不惧暮年。

接八方游人,待四海同胞。结伴同游,踏遍鸭图1。腾高空而达万里2,驱崎岖而无昼夜。见雾山而驶大雨,观峡谷而行雪冰。往返于云中,穿行于山峦。驰骋于辽阔大地,飞奔于宿景之间。不问东南西北,傲游方圆3。

访纽约。大厦耸立,接云避日。灯火橱窗,满目琳琅。车来人往,擦肩接踵。一派繁忙商业大都。华盛顿,政治之都。市景庭园,温文尔雅。行事有议,政向布公。礼义疏张,不现强霸。世界帝国,何得其然4?

观大瀑布。天河倾下风烟起,瀑动轰天鸟兽惊。五湖浩瀚入马蹄,一泻川流出美加5。白雾冉冉托彩虹,艳日融融颜绿洲。黑白棕黄会一处6,一桥飞落架两丘。白雾飞腾,直冲青天。绿草森荫,连成一片。近看,泻洪潮水倾落人间;远观,一堵水幕腾升白烟。走迈阿密。艳空万里,海底摸鱼,棕榈齐整,银滩迷恋。别墅古典,优美井然,诚然一处天仙乐园。

拉斯维加斯。霓虹四放,夜明半边。夜城人潮涌,街明车连连。楼中有水城,入夜现白天。乐鸣伴水舞,映像大屏幕。处处见赌博,时时闻欢笑。真一个不夜娱乐大赌城。崎岖千里,终见大峡谷。深若百丈,宽阔万尺。宏旷雄翰,举世壮观。谷底急流,正是科罗拉多河。河畔居土著,乃中华一祖先,今称印地安7。亿年洪泛,冲造出峡8,谷中急风,削造峭壁。壁峭猿无路,水涌艄公愁。两壁朱黄青褚,飞鹰起落其间。衬映日光,色彩斑斓,竟是一幅宏伟自然的大壁画。

洛杉矶。城中寥乱,污气不散,庶民尽充街道,灰尘荡漾其间。不见当年之繁华,红灯绿酒告别人间。没落都市,恰似荒原。游人相往,自有城外景园。圣地雅歌。微风许许,日照融融。市街典雅,海滩洁艳。四季如春,游人不断。养老避暑、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一现春光,谁富青盛?淑女佳人,今又何在?富饶旷野,世界皆家。有卿之诚爱,老导当再拼搏。

无聊之时,阅读消遣。喜读古文,常咏词句。君见古董,感惑老朽?

2005/1/20

---------------------------------------------------------------------------------------------

笼  中  鸟

2005-08-21 01:01:18


作者: 明君 

笼  中  鸟

鸟,牢困于笼中。怒,上蹦下跳,欲冲破禁笼 ,回归自然也 。鸣 ,叽喳嘟咕 ,愤鸣不公,夺其自由也 。

观者, 见其敏捷 、伶俐 、潇洒 ,得其快 。闻者 ,其声悦耳,获其乐 。悲呼,君若笼中鸟 ,感其快,其乐何?

君居其政,皆笼中鸟也,甚于鸟 。所甚,不见君之蹦跳,不闻君之愤鸣 。亦不念自然之广博,忘乎自由之美好?

君,喜于笼中,贪其伺喂 。婀罗多姿 ,靡声乐语,以博人一悦。岂为一抛梗米乎? 或惧其狂风骤雨,其烈日严寒。 或畏其荒野之兽邪。 故乞于温暖,以自由换求其笼中之躯乎?

鸟,甚于鸟者,鸟儿 。人,甚于鸟者,鸟人 。此“鸟”何其多?乃驯化造就也 。悲乎吾民。何不胜于只鸟?

是故,吾避观笼中鸟,心痛焉 。赏鸟于自然,不闻其悦鸣 ,但得其坦然 。

2004/12/20

作者说明: “苛政猛如虎”与“捕蛇者说”是借以“躲灾入难”来形容苛政的残暴。“笼中鸟”没有言表苛政的残酷,而是以对比、推论的手法尖锐地指出,甘愿在苛政下度日、逆来顺受的“顺民思想”,以及“驯化” 顺民的苛政。 文中的最后部分,作者表达出了对“顺民”的悲哀。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沉痛心情,和渴望“顺民”能够觉醒、解放自己,获得自由的愿望

------------------------------------------------------------------------------------------------

论坐怀

2005-08-21 00:56:41

By 明君 2005-6-24

论坐怀

北村员外,欲一家丁伴女京城。路遥,女姿,惑。议家管,曰:“路崎岖,女孤。内生非,若何?家管曰:“然,愿一试”。

集家丁,曰:“古,‘柳怀不乱’者,意何?”众曰:“无性”、“无情也”、“故事耳”。唯一人出:“然,真人,君子也”。随遣伴,安然归。

言非者,非君子。言出心,性从欲。非君者,不控,易乱。

明公论曰:柳怀不乱者,匪为无情无性之人,行君子之风。君亦人,人必性。岂君子无欲乎?唯君子之欲从情,而非性焉。无情,则无欲,君子之性也。出家人,亦性,控欲也。

君子生情有道,生于心。不生则以,一生深重矣。小人生情从欲,欲逝,情无。

明公亲身有验。坐怀不乱者,然。

结束语:诗坛多君子之风。其出现的戏逗作,非为“乱”诗。“激情之下出好诗”,难能时时好诗连篇。戏逗作,常用于沟通、交流,蹉措技艺;其中也常用一些“小技巧”,“练工”也。望开怀。
----------------------------------------------------------------------

 

黄石随笔

2005-08-21 00:39:20

明君

黄石随笔

七月流火,艳阳烈。碧空无际,热气袭。几丝悠悠白云,不见一羽飞天。山石赭色,溪流干碣。沙棘无荫,走兽不见。大漠连天,了无炊烟,高速贯穿天地之间。车轮飞转,欢奔黄石向前。

行路常遇阻遏,交通、道路风险。曾经峡谷,仍存惊魂。黑石狰狞欲吞象,谷深恶险绝三军。路如盘蛇缠绕,车似行壁攀岩。驱行两日,景观大变。见绿油油一片,风涌动,恰似大海助波,麦浪滚滚泛波澜。远处山影映衬,白云浮顶,甚是壮观。集智所能,终至黄石。

黄石公园,土著“黄石”得名;世界第一,国家公园。地处美国西北,三州交汇。海拔万呎,平方万哩。气候宜人适爽,空气清鲜悦神。群山峻岭不尽目,万水河湖数热泉。密林激流遍布,走兽游鱼欣欢。山绿峰白,挺拔巍峨。花卉草木,一大天然植物园。飞禽走兽百种,自然保护动物园。藏有火山地貌,峡谷瀑湖不绝,成名活地质公园。

车行山峦,头摇尾晃,上下颠簸,常出险境。见枯干耸立遍野,焦痕狼迹一片;恰似战火刚过,一派酷景,不见黑烟。八八不发。是年大火,一掠群山,凶恶残暴,尽吞森林。十七年已过,幼松郁郁葱葱,茁壮继后,已茂盛成林。但见:一朝老去新生起,再时腐躯育幼枝。自然法则,岂能世人为之?

前方,忽见一股水流,窜出地洞,直冲青天。令人惊愕,疑似水精奔出地笼。水喷成柱,直立不下,持续五分。丈高三十,风鼓白烟似尾,舞动,如旌旗招展,地球奇观。此是定时喷发热泉。来世千年,忠贞守时,定时喷放。人们敬仰,称为:“忠实泉”。又有温泉异彩,瀑壁溢流,金银色彩光闪,耀眼斑斓。因景成名,“七彩瀑布”。

行途,随处屡屡白烟,时而升于山脚,又常隐出丛林,湖边显现不断。热泉井眼,或是泥浆滚动,或是热水满盈,成成片片。

晨入森林,麋鹿水牛成群。棕熊隐树藏匿,站立眺望,探头缩脑,趣观游人。一只灰兔,横窜公路。两只黄狼,舞蹈戏欢。松鼠,树上树下,鼠眉鼠眼。树巢鸣叫,雌幼居鹰,雄鹰临空盘旋。湖中绿鸭浮水,草垫大雁合群。又有几只白鹳,欢忙水中,山下翻滚。鹤步幽雅,长嘴寻觅。

忽见川水急流,直冲入峡。势如破竹,一跃而下,留下一尾白烟。峡深古峭,黄金镶壁;露阳一笑,灿烂辉煌。是名,黄石瀑布,黄石峡。寻流而上,一逢黄石湖。水面平稳,清澈透底,宽广蔓延无边。直入松林,侵渗山脚。水中,肥鱼跃欢,戏游争先。水獭游动,悠闲意得,与游人对望,笑其围观。

8字巡游一圈,马不停蹄,轮转整天。若大林园,岂能几语表全,留以后观。

2005-7-4

-------------------------------------------------------------------------

老 导 别 词

2005-08-21 01:00:09


by 明君

老 导 别 词

这么多天,与大家一起游纽约、访华盛顿、走迈阿密、赏大瀑布、观大峡谷、玩拉斯维加斯;去圣地雅歌、飞夏威夷、回住洛杉矶,深感快乐。今日即别,彼有不舍。

我多年导游,接待过来自祖国东南西北,各类的代表团。上自省部级领导,下至干部科员;见过博士教授,也有教师、科技人员;招待过董事长、企业家,也款待过“大款”、个体户。每次交往,都各有收获。这次与大家在一起,也是感触非常。

我相信,这次美国之行,大家也一定是很有收获。出国考察,这很重要。这使大家能够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不同东西,听到国内所听不到的声音,了解国内所没有的思想。在这些天的经历中,因为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所产生的摩擦,大家也一定是有所感受 。这次考察即将结束。请大家不要只是记得美国:繁华的大都市,兴奋的不夜城。惊艳的楼中天,美妙的喷水舞。壮观的大屏幕,欢快的游乐园。不要记着这“老导”,只存留他迷人的笑声。望大家回国后,不要一快了之。更望在愉快之余,能有所深思。

在过去几天中,对大家所提问过的一些问题,我不便回答。这并不是难于回答。而是,若直言相对,恐会伤害大家;说些假话,投其所悦,这又不是我的本能。那样,也会给大家一个错误的信息而误导大家,而把一个错误的东西当作一个正确的去看待。这样一来,若把它用于工作上,就会把工作搞糟;若用于人事管理,就会害人;用于治国,就会误国。

现在,我可以回答大家的问题:“为什么放弃国内优越的工作而到美国来?”“若是再让你重做选择,你还到美国来么?” 在美国生活,确实是很辛苦、很忙碌,但同时也很轻松、有乐趣、自由;可以随心所欲,无须顾虑。在美国是无法依赖权、势和人情关系的;而是“人人平等,公平竞争”。在这里,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须要实干精神。国内的“能人”到美国来,往往是“无用武之地”;这里有才干的人回到国内,也是“寸步难行”。我想,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权利,每个人又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而做出选择。现在,若让我再做选择的话,借大家的腿,我还是要往美国跑了。

大家对我所说过的一些话,感到惊恐,有些疑惑,这可以理解。可以告诉大家,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实际情况,都是真话,尽管大家还不愿意接受。请不必疑虑,我即不是贪官污吏,也不是“六四”精英,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若不谦虚的话,我是一个有点思想、正义,一个忧国忧民的中国人。
身在他乡思故国,政治不及恨暮年。

愿大家能有所深思,深思,再深思,祝大家一切顺利。


作者说明:
大家一定是都读过课文:“最后一课”。两作者同有爱国心,却有不同的“伤心”,“外伤”与“内伤”。外伤好医,内伤难愈。

2005/2/6

---------------------------------------------------------------------------------------------- 

有关和、改诗(词)的一点想法

2005-08-21 00:31:27


 有关和、改诗(词)的一点想法

近有仁兄行文,盛赞毛泽东先生作诗(词,下同)。从其文章来看,仁兄对毛先生作诗是非常敬仰,感情也很深厚。就其文章本身的艺术运用来说,也是很优秀的,读起来令人感动。但这不能改变我“追根究底”的习惯。从文中,我仍可“清楚”地看到所叙述事件的真实情况。

本不欲是非,但见其文至顶,却让我深思。尚若有不明之士,随而“动情”,岂不生“误”。坐视“鱼肉”,苟且匹夫之责?则明君不明唉。是故,愿简述一点看法,以求与仁兄在事物的认识上做些探讨,以求明智。

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诗与改诗类同。都是在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要写出一首好诗,它的成败,是在于写的是什么,怎样写。一首诗,要能够成为一首好的诗,首先是要有一个好的思想(诗的意境),其次是它的艺术性。若只有一个好的艺术性,而没有一个好的意境,那么这首诗可能是一首浮飘的诗或是“花诗”,而没有生命力。

我曾和过几首诗,以为最好一首是和“月如勾”的那首和诗。我的和诗大多是“和诗不和意”,没有顺意和诗。故没有把原诗的优秀特点表达或和出来,所以我的和诗不是太好。而和“月如勾”的这首诗,却有所不同。这首诗,恐怕也是我唯一“和意”的和诗了。因为是按原诗的意境和诗,所以这首和诗,就好了许多。

有人赞誉说和(写)的好。和的是好,可这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原诗的基础好。原诗已经给出了好的“意境”;已经奠定了所和的诗,应该是一首好诗的基础。我只是游动几下,换了一个表达方式而已。一行五字,我动三个,仅占五分之三。若是论我的“功绩”的话,可并不是应该以数学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而得出,我的功绩应占五分之三的呀。因为诗的“意境”不是我的,诗例(艺术表达形式)不是我的,我没有资格拿这五分之三的功绩。我想,我的功绩有十分之一足以。我的功绩只是在部分字句的酝色上而已。

改诗,可以把一首意境好,但艺术性不高的诗,经过几笔改动,就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顿生成一首好诗。

仁兄所谈毛先生作诗,文章所述,都是毛先生在改诗,改诗的情况也不属于以上的那种。毛先生所改的原诗,不是好诗,就是名人的名诗。原诗的意境,及其艺术性,都已经是上乘的了。经毛先生改过后,也并没有再生成“画龙点睛”的效果。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毛先生改诗,并不是为求“画龙点睛”,提高这首诗的水平而改诗;而只是为“己用”而已。事实上是在借用“名人名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已。与其说毛先生改的好,不如说是用的好。

原诗是好诗,经过修改后仍是好诗。这个功绩是不能算在“改”的人的身上的。改过的诗是不能随之改换作者的。若要如此,其改者不成“窃文”者了吗?

从仁兄介绍的情况看,毛先生所改动的那几下,也并非是难事。对一个稍有一些诗词基础的人来说,是容易做到的。“改动”也没有能令人引起惊异的地方,更何况毛先生改动的还不足五分之三呢。不应该,因为是“圣手”改动,其意义就变了,而可“感情用事”加以夸赞。

在诗词写作上,毛先生一直是很谦虚的,从没有认为他自己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可是在他在世的时候,“伟大的诗人”这块招牌,与其他“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一起被带上来了。这些招牌是不切实际的。毛泽东先生曾是一个“皇帝”、一代雄杰;在诗词方面,也写过一些好诗。尽管如此,他也还只是一个诗词爱好者;在诗词的造诣上,仍然没有达到“诗人”的这个程度。

试问,如若改诗的人不是毛先生,而是我---明君,仁兄还能这样动情,去夸赞我么?若不能,则说明仁兄文章的思想是没有放在“作诗”上,而是放在了“情感”上。这样,感性上的认识就使仁兄思想混淆了。感性代替了理性。

我们不能以“感性”的认识去代替“理性”的思维。我们需要的是,以理性的思维去读文章、写文章、去认识事物,去抓住事实。

------------------------------------------------------------------------

有关诗词上的想法

2005-08-21 00:41:37


By 明君 ----曾与三单谈及,要写点东西。以此为不食其言之作吧。

                                             有关诗词上的想法

一, 现诗词与近代诗

我比较喜欢近体诗、词,通过对近体诗、词的写作和探讨得到了一点感受,故在这里谈一下有关近体诗、词与现代诗上的一点想法(这些想法,都是比较而言)。

我为什么喜欢近体诗呢?因为近体诗、词文浅,意深、浓,不易见。其意“尽在不言之中”,有“诗意”。它给读者以广泛的想象空间---“诗境”,使读者要去“思考”,才能真正地领会“诗气”(诗的精神)、理解作者的思想;从而领悟到“出乎所见”的意境,有“原来竞是如此”的感觉。使读者印象深刻,豁然一新。

而现代诗则不然。文长(相对近体诗而言),基本上是属于“叙诉、抒情”型。读者只从字面上,就可以了解到诗词的精神和作者的思想。如,润涛阎先生把古诗翻译成的现代诗“依人自缢”,就是一个例子。据阎先生言:“据说此短文被一‘文科博士’翻译完后,该博士‘精神彻底崩溃’了”。这首古诗的原文不足二百字。而阎先生的翻译成的现代诗,粗略估算,也要多于二千字。译文是比较出色。但是,我读起来仍然感受不到原文的深奥之处。读这个翻译的现代诗时,不需要你去琢磨、猜测诗中的含义,不必“动脑”。其“原味”已荡然无存。

这并不是说阎先生译文的现代诗不好,而是我读起这现代诗来有“食之无味”的感觉。我只是用此来设例说明,我喜欢近体诗、词的原因而已,仅此而已。就象大家读“原文Gone With the Wind”与读其译文“飘”有所不同的感觉一样。近体诗、词的译文与外文的译文一样,是很难“原汁原味”再现给读者的(尽管有的译文会优于原文,可这又是个问题,在此就不谈了)。

推理得出:现代诗是很难完全展现近体诗、词的“诗境”的。

1、代诗是“简易”型,不易展现近体诗、词深奥的意境。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若用现代诗写,可能会是:“啊,一注水流从天上飞速而下,就象是银河洒落人间”。

用现代诗的形式,表现出了原意。可是“原味”却变样了,没有了原诗的“奥妙”之气。又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现代诗写,可能会是:“一轮明月挂在窗前,月光照耀在地上,如同冰霜。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着故乡”。看到这,那种愁重思乡之情已到九霄云外去了,你还能再思念故土么?

2、代诗通常是“直叙”型,不易表现出近体诗、词的“隐欲”性(尽在不言之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若用现代诗表达,可能会是:“太阳西斜,挂在山梁上。黄河的水呀,流向大海。若要看得更加遥远,就请再登高一层楼吧”。读到这现代诗时,你还有作者的送友不舍,登高远望,依依留恋的心情么?

看下面的例子:

一,(直叙)                                        二,(隐欲)

红妆引序争声起,   。。。。。。。。。。。。。。。。春诗入坛鹤声啼,

词坛声声了无期。 。。。。。。。。。。。。。。。。。群鸟欢声鸣不熄。

说诗谈词输己见, 。。。。。。。。。。。。。。。。。高低朗咏歌今古,

行竖终归看一齐。(屏幕上文字的行、竖列)。。浑然幽深解迷篱。

两首诗(直叙型和隐欲型),描述的是一件事。若以现代诗去表现(一)直叙,比较容易。再去表现(二)隐欲就比较麻烦一点。即使表现出来,恐怕也是文长失味,而成为“诗释”。

3、代诗表现比较单一,不易表现近体诗的多重性。利用下面这首和梦中女的“伤”词为例,简要说明一下。这首词有双重意思。

《临江仙 春伤》和梦中女 明君

桅帆高扬心别冷,

星空夜月朦胧。

舟踏波涛走西风。

博击心未老,

迷途东方红。

乌云临空风吹恨,

常常呼啸悲同。

迎寒冲舟破雾浓。

意坚擦拭泪,

情痴仍向东。

这首词的精髓部分,也是这首词的最后总结:“意坚擦拭泪,情痴仍向东。”一个含义,“情痴”表现了作者的“私情”。另一“公情”的含义不易察觉,但可分析出来。从“意坚擦拭泪”中,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大男子”汉,所以,他怎么会“情痴”的“没完没了”的“仍向东”呢?这与常理不符。

所以,这个情就是“公情”,也是这首词的另一含义。表现的是作者无奈而“离家出走”的游子之心。如果你能了解作者的话,就很容易地了解这个词的另外一个意思了。这种双重性或多重性的表现形式,在现代诗中就不是太习惯,所以这类的现代诗也不多见。

4、近体诗的回龙、谐音、针顶格…等诗的形式,若用现代诗去表现就更不容易了。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中国诗词的历史发展,是从“繁”向“易”的方向发展。从唐诗宋词,再发展到今天的现代诗。宋词要简易于唐诗;而现代诗又要简易于宋词。但这些“简”的发展又都是以“繁”为基础的。没有“繁”这个基础,“简”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在发展“简”的同时,一定要搞懂、了解好这“繁”。 喜欢近体诗,并不是说就不喜欢现代诗了。两种诗体都是各有优点,不能相互取代。

现代诗是诗意清晰,简捷易懂,易于被决大多数人所理解。激情之下,可一气呵成一首长诗。若要一气呵成一首近体长诗,对一般人而言,就比较不容易了。我也正在学习现代诗,有机会再试作一首。

近体诗、词与现代诗,如同白话文与文言文。老毛一句“八古文”,大陆就只剩下白话文了。一个“文化大革命”,“其他”就没“命”了。这是不对的。白话文可以服务于广大的“工农兵”大众,文言文和近体诗、词也应服务于某一部分人。 近体诗、词与现代诗;白话文与文言文,都各有特点。应相互补充,促进发展。切不可,以单一的“情感”而排斥“异己”。在历史上,我们已经有过惨痛的教训,望这不要再现,千万,千万。 请给近体诗、词和文言文以生存的空间。

以上浅析,窥视一斑。一直想写点东西,总是没有时间,也是静不下心来。笔墨不浓,毛草收砚。对诗词,我是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不当之处再所难免。这只是一些想法,望各位诗友多提意见。 下一步再准备抽时间写点有关写诗、读诗、韵律方面的想法。

-----------------------------------------------------------------------------------------------

作者:明君

 散文:诗坛思考

这几天诗坛争论不休,平静的“坛水”终于泛起了浪花。

浪花虽起,却还伴有浪涌与波动,诗坛为之骚动。适逢周末,争论叠加至顶。你争我论,喋喋不休。荧屏急剧向下滚动。其速之快,条幅之多,坛史不见。其中有一贴,言之“好事”,使我回味思考。

在文学(城)诗坛,曾见两兄(三单与黄衫客)“争斗”。在诗词方面,两兄都很有造诣,潇洒文雅。其争,是当仁不让,各输己意。你来我往,互不相斥。条幅是叠叠跟进,荧屏幅满,不断下滑。其激烈,至使他人无法插足。大有“扭滚一团”,“混尘一物”之势。观者叫绝,饱开一目。

两兄的“争斗”都是在评诗、论诗、讨论诗源、演变等方面的学术探讨,绝无恶语相伤、贬低之意。所谓探讨,既没有“以一己之见强压异己”,也没有以“绝对”之意而“钻尖”。这样的争论,论出了道理,争出了方向。使观者看到了什么是“诗词”,明辨了写诗、读诗。为诗坛的发展开拓了方向。

这样的争论是有意义的,需要不断地出现。 万维诗坛,坛水宁静。诗友们相互“文雅”,是你好,我好,他也好。见错也不“挑剔”,仍是一片和气。水面这样平平,诗坛怎能发展?

故我出七绝《促变》,企望诗坛能出现些浪花。红妆一跃出炮,一花独绣赴蹈。意在,引坛出些好诗。使朋友们能各书己见,百花齐放,突破单一。使诗坛泛起浪花,随浪逐流,获得前进。

不料却出现了为“一语”而“钻尖”,争论不休。这样的争论会使诗坛走向狭窄,是没有意义的。红妆出炮,意义是在于引起诗坛的震动。至于,炮声的响亮与沙哑不是重要。在诗坛,我们都是学习者。来到一起,本来大家就是在探讨、交流。讲出了错话,或是观点不对,似以为正常。何又为争一句的对错而喋喋不休呢?有失大雅。

我见势不妙,紧出几帖。肯定红妆的用意,及提醒诗友们,防止“钻尖”。并告示:切勿“以一己之见诸令异己”。以为缓解。

不成。我又出一文《有关诗词上的想法》,自知其“漏洞”百出,望能引火烧身,为红妆解围,消退那无意义的争论。无人理会。

我诗词理论欠佳,无力评辩是非。对这个争论,我是晕头转向。为把诗坛引上正道,紧急搬兵求援。风兄、黄兄一语,点破到家。黄兄前来一站,紧随现言 ---“好事”。岂知,此次非载驴入黔,乃龙蛟相见。望翻江倒海,浪扩水面,百舸争流,齐步向前。

愿诗坛能一路顺利发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