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溪笔谈

原是寂寞中的陈情,如鸟儿啼鸣,以求友声。
正文

外遇斯坦福(二十八)游走在斯坦福的边缘人

(2013-06-26 09:33:15) 下一个
游走在斯坦福的边缘人

斯坦福无疑是地球上最好的大学之一:世界第一流的教授、第一流的学生,和第一流的校园。但它也有被这个光环所吸引的、却永远被挡在这光环之外的边缘人,今天就说说几个边缘人的故事。

访问学者无疑是边缘人中的一群,他们并不属于斯坦福,却象灯蛾扑火一般从世界各地飞来,我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也有幸结识了一批这样的访问学者。访问学者也分三、六、九等,我敢担保十个访问学者有十个不一样的故事,因为各人与斯坦福联系人的关系不同。高级一点的多是欧美各国名校的名人,比如曾经是我的办公室室友的李夫,自己就是挪威首都大学的心理学系主任,还有教育系的一位访问学者,是德国Max Plack Institute的教育系主任,而社会学系的一位访问学者则是荷兰Free University的社会学系系主任,以及一个国际社会学杂志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象他们这样的访问学者多与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因学术交流结识在先,而自己也有雄厚合作实力,自然遭青眼相看,有些得以获得暂时离职教授的办公室,就象后来搬出与我合用的办公室的李夫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种荣誉”。他们大多是趁自己的学术假带老婆孩子在斯坦福住上一年半年,而自己也能暂时告别系里日常繁忙的事务,做一些项目。他们是欢乐而充实的一群,尽管带有欧洲人对美国人批评的天性,但加洲温和的天气和斯担福第一流的学术环境还是把他们给征服了,比如李夫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了!说他们是边缘人也许不太确切,但据我观察他们大多只是借助这儿的学术环境,但仍然做自己带来的项目。

还有一批访问学者是由各国公司或大学派出的。比如日本的许多公司如三菱、索尼、东芝等等都出大本钱派出自己公司的青年精英来斯坦福学习,他们的住房、用车、甚至吃饭都由公司供给,所以许多日本太太随行而来。这些日本的访问学者往往有自己的任务在身,随斯坦福教授学习,所以非常繁忙,而他们的太太们往往成为国际学生学者服务中心各种课程和活动中的一道风景,比如英语课、烹饪课、绘画课、跳舞课等等。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相对而言就没有如此风光了,他们往往拿着国内大学或教育部的基金,迫于湾区高昂的生活费,手头剩不下几个钱来住大房子、买新车,只好在校外相对便宜一点的街区或出租的大房子里找到一间栖身之地。加之他们的英文往往不过关,虽有联系的导师,但大多太忙无法重新培训他们,只好听其自由发展。我曾听过一位国内西安交大的教授给的一个关于中国城乡移民和老人照顾的报告,虽然有很多人感兴趣,但大多坐不终席。为什么?英文太难懂而幻灯又看不清,斯坦福的教授和学生是不会因为顾全你的面子而浪费他们的时间的!

美国本地的访问学者和学生之间的差别也很大,大多是与斯坦福教授单线联系,象我一样还能侥幸得到一个与人合用的办公室,而有些博士给人白做实验室的自愿者,却连一席之地都没有。比如从德国来的访问学者韩国人金教授在社会学系就没有立锥之地,每天要拎着笔记本电脑来回跑。对比起来有些还是在校学生,比如凯蒂是哈佛的研究生,到斯坦福交流一年,却可以共享一间办公室,并且还能和联系教授合教一门课!由此可见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你自己的实力、与教授的关系、以及教授地位如何都直接影响到访问学者的待遇。而斯坦福教授都特别忙,我曾约一位生物系的教授吃午饭,从一开学一直等到学期将尽。还没拿到终身教职的教授尤其辛苦,给他们发信息等于发给外星球,从来就是不回的。我认识的一位访问学者为了约次见面,几经周折,并在一位副教授的门外等了一个小时,才被告知没有时间会见她,再约吧!我不知道这位访问学者是怎样忍受这些Shit的,斯坦福真得好得连尊重人的起码礼貌都可以丢弃了吗?

博士后其实不能算是边缘人,因为教授们付他们钱,而他们的工作是斯坦福之所以成为斯坦福的重要原因。但也许斯坦福教授做得太大了,而钱又来得太容易,他们根本不在乎你这个人。教育系的一位女博士后告诉我她的老板虽然很有名,平时忙得几星期都没时间见她一面。医学院的教授更是招了大批手下干活,一位从中国来的女医生现在只能在工厂厂房般巨大的实验室是摆弄试管。而从法国里昂大学来的李博士更是郁闷,他在法国被称为“金手指”,现在的犹太老板很有钱,“金手指”却干不出东西了。他虽然怀疑同实验室的另一中国人在他的蛋白质样本中捣鬼,但苦于无证据,而犹太老板只相信能给他出成果的人。李博士于是求去,申请哈佛医学院以及其他教授的实验室,无奈这些实验室在刚接到申请履历时都很热情,但收到犹太老板的推荐信时就哑了,由此可见与斯坦福教授不合的后果了!他们有钱,不愁雇不到人取代你;他们又有影响力,得罪了他们,在同样的学术领域就很难混下去了!加洲的房子贵,但还是要住,老婆要养,孩子要上好学校,你怎么办呢?接着找博士后吧!

你要是以为我说的只代表斯坦福的教授,那你又错了。斯坦福的学生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有的学生,给他发信息几天不回是常事,做起项目来也很排外。他们忙呀,他们要成功,自然顾不得理睬对他们没什么用的人!在这儿的中国留学生们有一些很自私,我并不是说他们小气,但他们的时间是不愿意浪费给不相干的人的,如果用得着你时,甜言蜜语自然不会伤这帮高材生的脑筋,用不着时,约会迟到是家常便饭,甚至会忘得一干二净!他们倒不会过河拆桥,他们忙得根本就忘了还有你这座桥了!

加洲灿烂的阳光有时是照不到斯坦福实验室阴暗的角落的。斯坦福的气候是温暖的,而这儿人却有些冷,好在我这个边缘人终于到了谢幕的时刻。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不如归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狼溪笔谈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我是一元党的评论:
你好,一元党!完全没有否认斯坦福学者“个人能力与成就”的意思,可是龙有九子,各有不同,一个人的性格和能力基本不相关。狼溪笔谈无非记录些个人经历而已,可惜当时没有结识一元党啊!
狼溪笔谈 回复 悄悄话 回复gam的评论:
有感而发而已。老年人的研究在国内更为迫切,“父母在,不远游”,有些海龟就是为了父母的养老问题。
我是一元党 回复 悄悄话 更别提访问学者了
我是一元党 回复 悄悄话 不能这样说吧。我觉得凡是能进斯坦福的,都是一种对个人能力及成就的肯定。即使是维修工也是一样。斯坦福的维修人员的文化和层次明显比之前我在Rutgers的人要高得多。
gam 回复 悄悄话 多谢你的系列介绍。老年人的研究在国内也是时兴的课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