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成功是人生,失败也是人生。 辉煌是人生,平凡也是人生。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再谈,初到美国,求职的苦恼

(2013-12-22 12:13:18) 下一个

---找工作,要自吹---

    中国人讲究内向、含蓄。明明是某一方面专家,人家赞扬你,先生是此中高手,你一定要说,本人才疏学浅,还望高明指教。明明做出很大成绩,上台作报告,开头一定会说,我做得还很差,这里只是抛砖引玉,等等。美国是个商业社会,一切商品化,表面化。找工作一定要自己吹自己。如果你说本人才疏学浅,我做得还很差,没有一家公司会要你。你说我是客气,美国人不懂。中国人明明有十分能力,自己只讲七分,另外三分要对方加上去。如果对方问你会不会,你说,试试看吧,那就表明会。美国人则很单纯。你说不会就是不会,试试看可不行。公司要赚钱,不是供你作试验的。电影演员刘晓庆说自己是 最佳演员,舆论哗然。中国人这一点不容易改过来。从小我们受的教育,都是要谦虚。许多成语都代表中国文化的这一面。“大智若愚”,“真人不露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好酒不怕巷子深”,“满瓶子醋不响,半瓶子醋晃荡”等等。这一套到美国都不适用。美国就要自我宣传。包括总统竞选,候选人都说自己行,自己能。刚开始找工作,人家告诉我,这是“推销”自己,我还以为只是一个比喻,形像化一点。后来才体会,这不是比喻,而是千真万确的。你要人雇你,付你工资,就要推销自己,说自己怎么好,你的能力,经验对雇用你的公司怎么有利,与卖别的东西一样。你的简历就是你的产品说明。只不过,你这件商品不是放在商店柜台卖而已。  
    来美时,我是某个领域专家。可是我不会包装,不会宣传,我的专长也没有地方发挥。找不到工作,心中很苦恼。再看看许多大陆来的专家,教授在打工,这是什么道理?难道美国也不重视人才?刚开始,求职收到拒绝信,好难受,尽管人家话说得很客气。后来,才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美国公司不用我,除了我缺乏美国经验,也由于我不会包装宣传。某种意义上,后者更重要。
    中国人的内向,谦虚心理很难改变。总觉得自吹自擂太庸俗。但美国是个流动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深交,你不介绍自己,别人怎么知道你呢?为了表示谦虚,你用含蓄,模糊的语言,别人没法把握你到底水平如何,能否胜任这个工作。即使有的工作你的确没有经验,但你要使雇主相信,虽然你没有做过同样的工作,但做过类似的工作,从而可以胜任。或者你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不难学会。所以,在美国找工作,永远要有积极态度,正面态度。即使有的工作你不会,不懂,不熟,你不要说,不会,不懂,不熟,而要说,我可以学会,我能够搞懂,我很快熟悉。尽管面试说的与事实不一定一致,但老板就是爱听这样的话,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有的工作的确找不到熟悉的人,或者等不及找到熟悉的人。在都不熟悉的人中,老板自然愿意要一个信心十足,努力进取的人。如果你老老实实说不会,是很诚实,但这是在招聘人才,不是找道德模范,或者在法庭宣誓。这也不意味着弄虚作假,而是一种技巧,一种策略。好比,你在卖一件低级的商品,你就强调它的价格如何贱,比买一件高级的,便宜好几倍。反之,如果你在卖一件高级的商品,你就强调它的质量如何好,比买一件低级的,耐用好几倍。本来,各有利弊,你没有欺骗顾客。  
    所以,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三顾茅庐,伯乐相马,毛遂自荐的故事,在这里是吃不开的。毛遂自荐故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毛遂自我介绍,自我宣传,这在中国是反常的。但在美国,毛遂自荐不是奇怪现象,而是普遍情况。在美国,毛遂自荐的故事要改为“沈默的毛遂”,才能有吸引力。别人都自我宣传,只有毛遂沈默无言。平原君对别人都不满意,所以才试用毛遂。虽然,也许你有特殊才能,有老板主动来找你,或挖墙角,从你原来公司用高薪挖走。但对多数人讲,不是这种情况,要你自己宣传。这里,也不存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问题,而是市场规律起作用。你的知识才能对我有用,能帮我赚钱,我就买下来。如果有别人比你更好,我就买别人的。如果你的专业市场不需要,你就改行,以适应供求关系。不然,你也许只好打工去。反过来,你的专长供不应求,你也可以挑选公司。在中国,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是在广泛缺乏人才时,有专长的人都可以得到安排。现在不是这个情况了。改革开放之初,有人埋怨,“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在美国,如果公司要一个会卖茶叶蛋的,你只会搞导弹,它就不要你。除非你改学卖茶叶蛋,而且卖得比别人好。    
    中国人嘲笑自我宣传的人,半瓶子醋晃荡。意思是,真有才能的人不必自我宣传。而在美国就是要半瓶子醋才能晃荡,才能发出响声,才能引起别人注意,才能有人雇你。如果你的才能很高,你的醋装满了瓶子,发不出声音来,怎么办?倒掉一点醋,或者换个大一点的瓶子。使你的醋还是半瓶,让它发出响声来。来美国时,我装了满瓶子“醋”,中国“醋”。来美后,不适合这里需要。开始舍不得倒掉。后来被迫倒掉,一分,两分,最后倒掉七分,只剩下三分。又好不容易进了一家小公司,有了一点美国经验,算是加了两分美国醋,总共五分。面谈时,吹成八分,还说全是美国醋,才逐步进入美国公司。再拿“好酒不怕巷子深”来说。意思是,只要酒好,即使在深巷,别人也会找来。这话是没有错。但这是士大夫心理,不是商业心理。商业心理是什么?不仅满足于有人来,还希望来的人越多越好。所以,要把生意做大。先开店在深巷,再开到巷口,开到市中心,开到全国,开到全世界。
    曾经也找一些求职的书来看。发现没有多大帮助。因为这是为美国人写的,美国人没有我们的这种心理障碍。而当理解了求职的本质就是自我宣传以后,这些书讲的一些求职技巧你就会灵活运用。如果你不理解这些书上求职技巧背后的本质,照猫画虎可能不灵。  
    现在,中国也搞市场经济了,也有招聘这一套了,年轻一代已经适应了。不过,这只是意味着在求职时要改变心态,而中国人的这种内向,谦虚性格在日常生活中大概不会完全改变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