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成功是人生,失败也是人生。 辉煌是人生,平凡也是人生。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殡葬革命

(2014-01-28 12:49:34) 下一个

    按:本文写出以后,寄给一位朋友。他阅读以后,给以很高评价:
    “可以说是极有价值的走在时代前面的构思,这对于改变人类带有某种愚昧性的丧葬观念有极大的冲击力,属于科学的绿色的革新思想。它的逐渐推广将给人类给地球带来难以估量的好处,对于现实的中国更有意义。”

    生老病死,是人人必须面对的。
    人类应该怎样看待死亡?       
    在中国古代,对殡葬是很重视的。讲究“入土为安”。殡葬时,要看风水,要选墓地,要用好的棺木,要有隆重仪式。在葬礼上,子孙要披麻戴孝,嚎啕大哭 (所谓哭丧)。  守灵,扫墓,祭祖,是中国人的传统孝道的体现。 
    祖坟是神圣的。有的人发达了,说是因为祖坟选了好地方。如果祖坟被掘,那是奇耻大辱,仇恨不共戴天。
    人们相信,人死了,是进了天国。想像那里是与人间相似的地方。所以,陪葬的物品模仿生前的物品。尽量厚葬。逢周年纪念,还要烧纸钱,希望死者在天国有钱化。   
    这种观念和习俗的产生,是可以理解的。亲人去死,当然是悲伤的,难过的。种种仪式,无非是表达这种哀思和怀念。    
    但是这种观念和习俗,是不符合科学的。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死了,肉体不久就会腐烂,消失,所以,对尸体的保存和膜拜没有任何意义。许多帝王千方百计保存尸体,防止腐烂。虽然有一定效果,有的保存千年。其实,对死者没有意义,对生者也没有意义。  
    所以,有的人生前规定,死后捐献器官,以利他人。   
    即使某些宗教认为天国存在,也只是灵魂去了天国,不是指肉体。所以,即使有宗教信仰的地方,有的实行天葬,有的实行海葬。 
    近几十年来,情况已经有改变,现在普遍实行火葬。但还普遍留骨灰,有墓地。其实没有必要。人死了,人们纪念他/她,这可以理解,但主要应该从精神上纪念,而不是对肉体的保存和膜拜。  
    几年前,我读了一本小说。其中提出,人死后,建立灵魂记念馆,对我很有启发。人死了,什么尸体,骨灰,棺材,墓地,安葬,立碑,等等,全无意义。只有精神纪念是有意义的。人死了,但他的精神,思想,学说,可以长存,甚至有巨大影响。也就是信息可以永存。纪念死者需要的是保存信息。
    古今中外,为了料理“后事”,人们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从中国的帝王陵墓,兵马俑,到埃及的金字塔,到印度的泰姬陵。有的皇帝,从登基那一天,就开始修墓,直到死的那一天。现在看来,这些工程的确是奇迹,但只是建筑工程的奇迹,对它们所纪念的人,没有什么意义。人们去参观这些建筑,对这些被纪念者的事迹也许一无所知。除非有另外的文字来描述他们的丰功伟绩,或者奇闻逸事。那还是靠文字记载,不是靠这些陵墓本身。所以,有意义的还是文字,即信息。 
    取消传统的殡葬,不是不要纪念死者。恰恰相反,利用今天的信息和网络技术,我们可以大大加强对死者的纪念。 
    将来,网上墓园将取代传统墓园。
    近年来,社交网站的兴起,也说明问题。几个年轻人,才几年,搞得这样红火。他们本身没有创造新技术,只是利用新技术。就是有一个新概念:网上社交。利用互联网,改变传统社交概念。“网上墓园”也是利用互联网,改变传统“坟墓”的概念。这个变革比网上社交还深刻。这将完全颠覆传统的殡葬概念,也可以说,彻底“埋葬”传统的殡葬活动。 
    追悼会还可以也应该开,但不需要在墓地,或者火葬场,可以在一个礼堂或宾馆。会场也不需要供奉骨灰盒。完全是精神纪念。  
    纪念碑,纪念馆,还可以有,但只是极少数。只是为少数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群体而建。或者是为了纪念特殊事件中死亡的人们。这些纪念碑,纪念馆,也只是精神纪念,不需要包含任何肉体成分。它们的建造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死者的死亡地点,或者火化地点。     
    从全社会讲,坟墓的概念应该取消了,或者改变了:从物质坟墓变精神坟墓;从实体坟墓变“虚拟”坟墓。也就是不要墓地,墓碑,骨灰,用“网葬”替代“天葬”,“地葬(土葬)”,“海葬”。
    也许有人觉得网上墓园是否太虚?人类社会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就用信息体现。人类的知识,过去都是通过书本来传递,书本就是信息,难道书本知识虚吗?假定你是亿万富翁,你的财产除了表现为房产,汽车,大量的就是表现为银行的数字,数字就是信息。难道这些数字虚吗?对死者的纪念文字难道不比一个骨灰盒意义大得多吗? 
    这个精神墓园可以包括死者本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评价,也包括亲属,朋友对他/她的评价和纪念。 
   “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也许有人愿意默默地死去。但我相信多数人不愿意。人们总希望死后留下一点什么,这是普遍的想法。尤其是知识份子,想对家人,后代,社会留下一些东西。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一生总有一些经验,体会,对后人可能有启发。处分遗产是有钱人的事,但留下遗言是任何人可以做的。遗产贡献社会,是有益的。留给子孙,也许有益,也许有害。但留下精神财富,一般总是有益的。即使是罪大恶极的人,恐怕也有话要说。也许他要告诫世人,不要重覆走他的路。也许他要控诉使他走上犯罪道路的环境。更不用说功成名就的人了。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话虽然不是百分之百正确,但有一定道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就是例子。
    网上墓园内容可以比传统墓园丰富得多。传统墓园只有一个墓碑,一般也就是刻上死者的姓名和生死日期。还有子孙的名字。只有极少数智者,在墓碑留下一句或几句富有哲理的文字。而网上墓园可以有大量文章,评论,音乐,照片,录像。  
    网上墓园可以设计许多优美风景胜地,比真实的美丽。也可以复制模仿现实世界的风景名胜。你可以选择颐和园,也可以选择九岱沟。或者是你自己设计的图片。
    传统墓园占了许多土地,影响社会发展。网上墓园就没有这个问题,它有利于环保。
    现在,有些地方房价飞涨,墓地也越来越贵。人们感叹生不起,也死不起。有了网上墓园,没有人会“死无葬身之地”,人人可以“永垂不朽”。网上墓园价格比传统墓园便宜得多。
    为了便于转变观念,网上墓园里也可以有“墓碑”,“灵堂”,“花圈”等。也可以“扫墓”,“献花”,凭吊,包括留言。已经有人这样做了,但我主张的是全面普遍实施。    
    网上墓园还可以和家谱联系起来。现在已经有家谱软件。如果把一个家族的网上墓园联系起来,家谱也有了。以后也没有再追写家谱这种事了。还可以在生前是同事,朋友间的网上墓园建立链接,相互印证。   
    博客,微博流行也是这几年的事。网上墓园也会流行起来。生者有地方讲话,死者也有地方留言。名人可以写自传,写回忆录。一般人也可以写自传,写回忆录。对没有能力自己写作的人,可以有一个新行业,代人写自传,写回忆录(这也已经有人做了,但不普遍。)    
    网上墓园,也为历史学家提供方便。过去的历史,除了正史,地方志,没有个人史。现在可以家家有史,人人有史,这对历史研究是个重要贡献。这里埋葬着许多平凡的人,对许多社会事件,他们没有许多名人的顾忌,或者利害冲突,往往比较客观,可以提供旁证。 
    过去的帝王陵墓对考古有价值,那是因为古代文字或信息的记录和保存不充分,考古可以补充其不足。现代社会可以充分记录和保存信息,我们的后代不需要利用发掘坟墓来研究我们和我们以后时代的历史。何况,帝王陵墓往往不等考古发掘,已经被盗墓者反复光顾。帝王们希望死后继续安富尊荣,绵延不绝,但事实是尸骨狼藉,永无宁日。   
    未来世界将是一个没有坟墓,坟场,坟地的世界。
    这件事有利无弊。没有人会受害(除了传统殡葬业)。不像计划生育,三峡工程,有现实困难,有副作用,有利益集团阻挠。这件事是利国利民的。
    这个观念也不会影响宗教政策。各种宗教认为有灵魂,有天国。人死了,灵魂会上天国。但没有一种宗教说过,人死了,尸体会上天国,或者,灵魂必须依附于尸体。
    有些人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企图保存尸体,有些人化巨资修豪华墓园,许多人化高价买墓地,买骨灰盒,都是毫无意义的,或者说是愚昧的。人们评价一个人的一生,不是根据墓园大小,规模,而是他/她生平的言行,事迹。宏大的墓地并不能给死者带来荣誉和尊敬。子孙如果要用钱来表示孝道,不如用这些钱做慈善事业,人们会感激你,也感激死者。 
    取消实体墓园,提倡网上墓园,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死观,也符合当前时代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概念。人类应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资源,保护我们子孙后代的家园。也许有人觉得,墓地没有占太多土地。但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一寸也不应该浪费。
    有一个小故事,也许对我们有启发。几年前,几个中国人访问德国。他们去一家餐馆吃饭。结束时,剩了许多没有吃完。当他们要离开时,一位德国老太太叫住老他们,批评他们太浪费。他们不以为然。我们化自己的钱,关你什么事?老太太看他们不接受批评,马上打电话,叫来政府有关机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以后,那位工作人员要他们付50马克罚款,并且对他们说,钱是你们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还有许多人缺乏食品,你们没有理由浪费。德国是富国,但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而且,浪费就是犯法,即使化自己的钱也不行。这难道不是一种新观念吗?
    据此,以后是否可以设想有这样的法规:禁止修建豪华墓地,自己花钱也不行。或者课以重税。
    抛弃陈旧观念,这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五十多年前,马寅初先生提出新的生育观,主张控制人口增长。这是违背传统的“多子多福”生育观的。他的意见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今天,我们提出新的死亡观,抛弃传统的“入土为安”的死亡观。相信能够为人们所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但即使是声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也往往难以免俗。面对死亡,总觉得马上放弃尸体,不保留骨灰,是对死者的不敬或亵渎。其实,有生必有死。人类就是在生生死死中发展。对死亡有清醒透彻看法并且付之实践的人是有的。比方,周恩来总理没有墓地,没有墓碑,骨灰也不保留,撒向中华大地。这丝毫也没有影响他的声誉,没有影响人们对他的评价。反而敬重他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当时人们就说,他的丰碑在人们心中。而那些修建宏伟陵墓的皇帝,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不会因此而提高一丝一毫。既然周总理的骨灰都不需要保留,还有谁的骨灰需要保留呢?  
    也许,人们的观念改变还需要时间,但我们应该看到发展方向。网上墓园绝对不是关于现有殡葬公司如何利用电脑和互联网,也不是对传统殡葬业务的补充,而是彻底颠覆原有的殡葬概念,是一个革命。传统殡葬大概只有“火化”业务可以保留,其它都不需要了。现在已经有某种形式的网上墓园。但还很初步,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提出替代传统殡葬概念的思想。但这一天终究会到来。传统殡葬会消亡,这是不可阻挡的。我并没有主张用行政手段马上取消传统殡葬,现有的法规还要遵守。而是主张宣传引导,政策支持,逐步过渡。希望学术界,社会和政府能够促进这一个过程的发展。其实,许多人的观念已经更新,在与朋友交换我的想法时,许多人表示赞同。有的给以很高的评价。有一位朋友更有意思。她说,她父亲已经交代,他死后,骨灰从厕所冲走就是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