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梅

这是老年人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让人了解过去也充满信心走向未来。
个人资料
bobby41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悼念国军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

(2014-11-12 14:35:38) 下一个

   凭吊黄百韬将军在南京的 坟墓

     1948年,解放军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实施的作战目标,就是歼灭地处碾庄的黄百韬兵团。11月22日,是黄百韬的大限之日。这天午后,黄百韬兵团十几万人几乎被打光了,黄百韬身边只有二十五军副军长杨廷宴。两人在一片追杀声中,跌跌撞撞跑到一片芦苇滩中。黄百韬见大势已去,遂拔枪自杀。



天寒地冻,杨廷宴借来一把铁锹,挖了一个坑,将黄百韬的尸体埋进坑里,然后在一张烟盒纸上画了方位、地点。他刚想离开时,突然想起一件事,扒开土,从黄百韬的上衣口袋中摸出一个铜牌。据说,国民党军的兵团司令都持有这种铜牌,这是进出总统官邸、面见蒋介石的特别通行证。黄百韬的这个铜牌的一面是来宾证三个字,另一面是17号。随后,杨廷宴又将来宾证放回黄百韬的口袋,以便将来确认身份。

杨廷宴草草掩埋了黄百韬后,换上了士兵服,一瘸一拐地离开了芦苇滩,但没走多远,就被解放军捉住。杨廷宴装出一副可怜相,对押送他的解放军说:“我是刚被抓来半年的新兵,刚学会稍息立正,连枪还不会打,我家人多,全靠我一人干活糊口,我上有80岁老母,下有3岁娃娃,现在我的腿又负伤走不动了,请你们开开恩,放我回家种地去吧。”

押送杨廷宴的解放军战士并不理会他的话,押着他来到一个大村子里。这里俘虏很多,杨廷宴从一名俘虏口中了解到,对于国民党军伤兵,只要愿意回家的,解放军都放走了。于是,杨廷宴又开始缠着一位解放军干部,重复路上的话。

     那位干部经不住杨廷宴的纠缠,就放了他。  杨廷宴趁着天黑,从老百姓那里弄来一套破衣服,换下了士兵服,辗转来到南京,向顾祝同讲述了黄百韬兵团被歼及黄百韬自杀的经过。顾祝同听后,一阵唏嘘。蒋介石知道后,也黯然神伤。

随后,杨廷宴赶到黄百韬家中,又将黄百韬自杀的经过告诉了黄百韬的夫人柳碧云。柳碧云一阵痛哭后,苦苦哀求黄百韬的副官李文正,设法将黄百韬的尸体运回南京李文正答应了柳碧云的请求,又找到了黄百韬早年的朋友张进叶,两人一同前往碾庄。张进叶本是徐州人,对淮北地貌、风情十分熟悉。

两人来到徐州后,又找到杨廷宴的干兄弟陈明远,请他帮忙。陈明远十分爽快地答应下来。他们以每人每天一块银元的代价,雇来了两个农民;又花了50块银元,买了一口棺材,按照烟盒纸上的方位、地点,在芦苇滩里将黄百韬的尸体挖了出来。验明上衣口袋里的来宾证后,慌慌张张地将尸体放进了棺材,抬上备好的独轮车。

三天后,五人来到五河县的一条大河边。河南岸五河县城驻扎的是国民党军的一个团,北岸驻扎的是解放军的一个营,两边驻军的岗楼隔河相望。北岸的解放军坚持要开棺验尸。李文正说,死者是自己的一个外甥,两年前参军,这次是在碾庄牺牲的,他妈妈要见儿子最后一面才可安葬。棺材被打开后,一股尸臭味扑鼻而来。解放军朝里面看了几眼,果然是一具尸体,脸也变了形,无法认出是什么人,便扬扬手让他们过河。

过河谈何容易?那摆渡的艄公在江湖上漂泊了几十年,什么人没见过。他从李文正的长相及说话口气中,判断此人是个军人,且是个不小的官。由此,他判断棺材中一定是个团长以上的军官,便有意敲竹杠。于是,艄公对李文正说:“我这个船从来不装运有死人的棺材,碰上这事会倒大霉的,你们还是趁早想想别的办法。”

李文正明白对方的意思,二话没说,给了艄公10块银元和两条香烟后,将棺材抬上船。谁知艄公心太黑,仍旧不肯开船。无奈之下,李文正对艄公说,只要把他们运到对岸,就再送50块银元加10条香烟。条件是一定要运到对岸才给。

艄公暗自窃喜,这才装出很不情愿的样子撑篙开船。船抵南岸,李文正指挥大家把棺材运上岸后,笑着对艄公说:“到了部队,我就叫团长拿50块银元和10条烟给你。”

一行人抬着棺材到了国民党驻军指挥所。李文正与团长嘀咕了几句,团长让一个营长带人把棺材运到营房安置好。接着,营长命人对艄公一阵拳打脚踢,直打得艄公躺在地上无法动弹。营长又派人到船上将李文正给的银元及香烟拿了回来。不久,黄百韬的尸体被运回南京,停放在白下路殡仪馆。

黄百韬的遗体运到南京后,国防部着实忙碌了好一阵,派参谋次长林蔚代表蒋介石公祭黄百韬,并决定追赠他为陆军上将,厚恤遗属将黄百韬的遗体埋在哪里?蒋介石曾设想过,将他葬在紫金山边的紫霞湖山坡上,并在那里建造国民党军将军豪华墓区,从少将到上将,包括蒋介石身后,全部葬在那里。但是,1948年底,局势风云变幻,江河日下,蒋介石忧心忡忡。李宗仁在美国政府的扶持下,大有“以李代蒋”的趋势。蒋介石忙着下野后如何动作,大小官员忙着携家南逃,活人难保命,已顾不上黄百韬棺材的安置。

蒋介石顾不了的事,黄百韬的妻子柳碧云不能不管。她和杨廷宴、李文正等为此伤透了脑筋,究竟将黄百韬埋在哪里最安全,且又便于后代寻墓祭奠呢?思来想去,李文正建议到城外勘察一下再定。柳碧云便与他们一起坐着吉普车,先到中华门外看了一天,没找到合适的地方。第二天到中山门,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

第三天,他们来到了太平门,向栖霞山方向行驶。当行驶到蒋王庙时,柳碧云看到明代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墓地,便要下车看看。三人下车后踏上台阶,经过李文忠墓,站在小山头上一眼望去,只见眼前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一眼看不到头。

这里松柏常青,柳碧云的心头一阵激动,觉得此处正是他们要找的地方。李文正望着东面那巍巍的紫金山,南边碧波清澈的玄武湖,脱口说:太美了,太美了!杨廷宴说:风景此处独好,将焕然的墓址选在李文忠的墓边,一方面黄家的后代容易寻找到,另一方面,多数人会误以为是明代大将的墓,这样也安全了许多。

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决定将黄百韬的墓址定在这里,并在墓碑上刻上“黄焕然之墓”。为了不引起行人的注意,柳碧云又选择在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下葬。本来,解放前这一带就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黄百韬墓悄然出现在这里,除了个别知情者外,几乎无人知晓。

2004年,黄百韬的儿子率子女从美国来到南京,很容易便找到了父亲的墓,并在此举行了祭奠仪式。

如今,为了方便游客在观瞻李文忠墓时也能看到黄百韬的墓,在李文忠墓的后面插了一块牌子,牌子上简要介绍了黄百韬的身份及生卒年月。





驳斥加在黄百韬将军身上的罪状


罪状一:白等两天
      (实际情况是;黄百韬是最早看出共军的目标是对着自己而不是徐州的,他要行动,刘、杜不允许他移动)
粟裕筹划的淮海战役,本子小得多,他开始只想打回两淮地区,再占领海州、连云港,把山东和江苏解放区连成一片。报毛泽东后,毛泽东又来个大手笔明确指示,战役第一阶段应该以消灭黄百韬为目的。不过按照毛泽东的设想,战役规模也没后来那么大,因为他和粟裕都没想到,黄百韬已经主动放弃防区,开始向徐州撤退了,和李弥、邱清泉靠得更近,追上和抓住他都不是容易的事了。  而在这个时候刘峙总司令告诉黄百韬扩充他的七兵团,把100军和44军拨给他指挥,还有李延年的第九绥靖区司令部。这是对黄的多大信任啊,可黄当时做了什么那?他竟然命令部队原地待命,但现在是什么时候?大军行动,兵贵神速,而黄居然命令部队原地等了两天。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是第一要务。全部轻装奔向徐州是唯一的选择。就是在黄百韬耽误2天的情况下,共产党也基本算赶不上了,只抓住个尾巴,还有配属7兵团的63军、64军的一些零碎,黄百韬七兵团主力,尤其是25军,基本算是全身而退了。要是当初能够再快一点,粟裕基本就得另打主意了。还是那句话,这种时候,快比什么都重要。后来华野追击杜聿明,还有东野在辽西围歼廖耀湘,各级指挥员基本都下达了这样的命令:不要怕打乱建制,快追快打,抓住敌人就是胜利。相比之下,黄真像3岁孩子,国军第一罪人实至名归。

白白牺牲了100军
      (实际情况是100军是临时加入,拖拉在后失去联络)
解放军逼近海州时,才发现已经人去城空,国民党军队大撤退了。粟裕听报后可就急了,立即下令各部队全速前进,抓住黄百韬。于是各部队撒开脚丫子这通追呀,都追疯了。四纵一个排在运河边上追上了100军一个殿后的营,二话不说冲上去就打,打得这个营焦头烂额,说不行了,遭到共军主力攻击,结果又从已过河的部队调回两个团来防御。四纵这个排后来基本全军覆没,可他抓住了七兵团的尾巴,为后续部队赶到争取了时间,后来华野对这个排的果敢行动给予高度评价。

其实黄百韬主力已经撤过运河了,尤其是黄百韬让100军掩护25军先撤,他的家底是保全了。25军过去后,工兵就要炸桥,100军军长周志道轮着手枪喊说老子的一个师还没过来呢,谁敢炸桥我毙了谁!25军的工兵老实了一会,待会周志道走了,正好又有一辆弹药车爆炸,黄百韬以为解放军赶到了,立马把桥炸了,结果100军还是有两个多团没过来,被共产党赶上歼灭了。



罪状三:第二次命令部队原地待命
       (真实情况应该是,李弥主力在杜指挥下已经向徐州靠拢,黄无法突围)
另一方面,华野部队直接南下,插到了贾汪和台儿庄,徐州的大门已对共产党洞开。态势上直接威胁徐州。

实际上徐州当时守备部队虽不算多,但工事坚固,邱清泉、李弥、黄百韬距徐州已经不太远。稳住阵脚,判明解放军下一步动作是最佳选择。如果不放心光把邱清泉兵团调来徐州也足够了。共产党当时压根也没想打城防坚固的徐州,周围国军那么多兵团呢,粟裕会把部队困于坚城之下?那边黄百韬已经和李弥靠拢,无论是守是走,这两个兵团万不可再拆开了。邱、李、黄三个兵团聚集一起,再加上徐州剿总其余的部队,和黄维遥相呼应,国军优势非常大。

李弥当时去见黄百韬要求黄跟他一起走,黄说我的部队刚刚苦战跑出来,乱七八糟的,还有个63军不知下落——其实这个63军已经被共产党包围,快要灭了,黄百韬还不知道——需要整顿一下,还有伤员要处理安置,我不能走。李弥说不行啊,我的军令如山,我接到命令是立即开拔,我明天一早就得动身的。李弥走了,解放军南下部队插过来了,把整个兵团退路截住了。过运河的解放军也抢修好了铁桥,追过来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