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个人资料
正文

一生分作两回人(汪精卫,1883~1944)

(2014-11-30 10:12:04) 下一个

一生分作两回人(汪精卫,1883~1944)

丹枫不是寻常色,半是啼痕半血痕。”               汪精卫

 

汪兆铭字季新,号精卫。朱执信(1885~1920),浙江人,生于广东番禺。汪精卫是朱执信一位堂姐的儿子,两人从小一起生活,亲如兄弟。汪精卫,朱执信赴日留学,遇上孙中山,成立同盟会。朱执信任广州大元帅府军事联络,并掌管机要文书,成为孙中山的主要助手,并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一书。朱执信,三十五岁时,在调停桂军与东莞民军冲突中,死于乱枪之中。            

        汪兆铭在日本东京法政速成科就读时,胡汉民亦是同学。                                              百日维新失败后,康梁流亡海外,在日本宣传保皇思想。同盟会成立之后,以《民报》为其机关报。革命党与保皇派的立宪主张展开了论战。汪精卫担任评议部部长,他开始使用《山海经》中的「精卫」为笔名,成为孙中山革命理论的阐述者。

19104月,汪精卫、黄复生等谋刺清朝摄政王载沣事败被逮。汪精卫在狱中写成《被逮口占四绝》: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传诵一时 清帝退位,民国成立,汪精卫履行其革命成功后,一不做官,二不做议员,功成身退的诺言,与陈璧君结婚后,一同前往法国。

 

抗战之前的国民政府,蒋介石、汪精卫长期分掌军政相抗衡。193511月,汪精卫因受枪击,辞职出国修养,至西安西变发生,才又回国,蒋介石则接任行政院长。一九三八年三月国民党在武昌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建立总裁制。事先,汪精卫向蒋介石明言,不愿为副。三月二十九日在蒋介石避席,汪精卫主持会议的状况下,吴稚晖提出“蒋、汪分任正副总裁 并呈的一案,全场代表起立鼓掌,汪精卫也不得不配合演出起立,心中却难堪至极。

 

主和人士以为,若抗战持续下去,中国必愈战愈弱,共产党将乘机得势崛起。《周佛海日记》1937106日有:“咸以为如此打下去,非为中国打,实为俄打;非为国民党打,实为共产党打也。”193810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汪精卫相信,战败必亡,只有与日本议和才是救国之途,双方代表在上海签订密约。19381218日,汪精卫从重庆率陈璧君、曾仲鸣、周佛海等人乘机出走,经由昆明,见了云南省主席龙云。1219日转到越南河内。

  日本政府得知汪精卫出逃后,提出了所谓的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1229日,汪精卫在香港发表艳电今后中国固应以善邻友好为教育方针,日本尤应令其国民放弃其侵华侮华之传统思想,而在教育上确立亲华之方针,以奠定两国永久和平之基础,此为吾人对于东亚幸福应有之努力。希望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与日和谈。

  19381231日,蒋介石日记:“此后政府内部纯一,精神团结,倭敌对我内部分裂与其利诱屈服之企图,根本消除,吾知倭寇不久必将对我屈服矣。”。1939年元旦,蒋介石召集紧急会议,决定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撤销一切职务,

   193914日,日本近卫内阁辞职,继任的首相平沼骐一郎对和平运动不感兴趣,。蒋介石透过各方活动,欲劝阻汪精卫的活动未果。又因日本内阁改组,汪精卫滞留河内,等不到日本的正面响应,军统局局长戴笠派人暗杀,结果却杀死了曾仲鸣。蒋介石隔日在日记说:“汪未刺中,不幸中之幸也。” 此种语气,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猜想,汪从出走到成立伪政权,或许都在蒋介石的算计之中,以坐实其汉奸叛国之名。

  327日,汪精卫发表了《举一个例》的文章,披露了1937126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记录。蒋介石同意以日本的条件为基础进行和谈。汪精卫以此说明,与日本谋和的主张非他所独有。

  19394月,汪精卫从越南,登上小货轮驶往上海。同月,汪精卫赴东京,与日本首相平沼骐一郎会谈。年底,汪精卫和日本秘密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据《审讯汪伪汉奸笔录》陈公博自白书,汪精卫对陈公博说过:“中国要复兴起码要二十年,不要说我汪精卫看不见,连你陈公博也看不见,目前能够替国家保存一分元气以为将来复兴地步,多一分是一分。”

    高宗武、陶希圣都追随汪精卫出逃河内,在和日本人的谈判过程中,高、陶二人认识到日本人最终灭亡中国的企图。19391230日,汪精卫和日本签订密约,高宗武和陶希圣未出席签字仪式。在杜月笙方面的援助下,高陶两人秘密离沪到了香港。高陶二人在香港《大公报》揭露了汪日密约《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及其附件,是为高陶事件。

1940330日,汪精卫正式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从此一步步走向绝路。1941年,汪精卫作《题画诗,方君璧作任重致远图》: “负山于背重千钧,足趾沾泥衣着尘。跋涉艰难君莫叹,独行踽踽又何人。” 流露出心中的孤独悲凉。

1944年汪精卫赴日就医,119日,死于名古屋,口授遗书说“对日交涉,铭尝称之为与虎谈谋皮,然仍以为不能不忍痛交涉。”后归葬于南京中山陵一侧之梅花山。抗战胜利后,其坟墓被炸毁。陈寅恪有诗〈阜昌.甲申冬作时卧病成都存仁医院〉:「阜昌天子颇能诗,集选中州未肯遗。阮瑀多才原不忝,禇渊迟死更堪悲。千秋读史心难问,一局收枰胜属谁。事变无穷东海涸,冤禽公案总传疑。」南宋时,金人攻下济南策封刘豫为齐帝,阜昌是其年号。陈寅恪以此典故指汪精卫的南京政府亦是敌人羽翼下的伪政权,但推许汪精卫的诗才是政治人物中少见的,悲叹抗战结束,却未知胜利究竟属谁?而汪精卫何以走上不归之路,也成了难问的历史疑案。

汪精卫早年作《革命之决心》说:现在四亿人民正如饥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饭。但烧熟米饭所需要的一是薪,二是釜。薪燃烧自己化为灰烬,釜则默默地忍受水煎火烤。 表明: “为薪的人需要奉献的毅力,甘当作柴薪,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汪精卫在入京谋炸摄政王前,也曾致书胡汉民,有弟今为薪,兄当为釜之语。1931年又有诗:我生失学无所能,不望为釜望为薪。曾将炊饭作浅譬,所恨未得饱斯民。此种以薪自期,甘作灰烬的思想,贯彻汪精卫的一生。

叶嘉莹在《汪精卫诗词中的精卫情结 》的演讲中,引述胡适的话:“精卫一生吃亏在他以烈士出名,终身不免有烈士complex,他总觉得,我性命尚不顾,你们还不能相信我吗?叶嘉莹也从汪精卫早年诗作:“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推论他早年确实有志士仁人之心。后来,却在日方的压力下,一步步妥协,偏离了和谈的初愿。傅斯年在〈汪贼与倭寇:一个心理的分解〉,则评论个性强悍的陈璧君对汪之走向亲日反蒋所发生的作用:

  “汉光武的时代,彭宠造反,史家说是「其妻刚戾,不堪其夫之为人下」,陈璧君何其酷似!”

 

香港天地出版的汪精卫《双照楼诗词槁》,汪梦川注释。叶嘉莹审订并作序,且录旧诗志感,表达对汪精卫人生之悲怜:

“曾将薪釜喻初襟,举世凭谁证此心。
  未择高原桑枉植,怜他千古作冤禽。”

(作者:陈健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