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个人资料
正文

寻找治霾的精神支点

(2015-03-03 07:03:04) 下一个
以生态为中心、以人类为中心,还是以上帝为中心,这三种取向决定了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与行为。要找到治霾精神支点,在技术性的应对之外,在人心中撬动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变革——与环保有关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变革,而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补丁策略。

恰好在2014年两会前,有媒体报道,中国欲耗资5亿元在北京怀柔建设世界最大的雾霾实验室。2014两会上,雾霾成为意料之中的热点话题,环保部的记者招待会几乎成为了“霾”怨会。

1974年,中国兰州西固地区发生了首次空气污染事件,距今刚好40年。据人民网信息,据国际医学界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的相关报告,40年间,雾霾导致中国人的肺癌死亡率上升了四倍之多,导致120万人早死。当年伦敦花了五十多年时间才摘掉“雾都”的帽子,难怪媒体报道,北京已经有人等不及,一家涉外学校花费500万美元为学生们建了一个防霾帐篷。

更有意思的人,是热衷传播传统文化的于丹。她在2014年的微博言论被网友戏称为“精神除霾法”——“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面对雾霾,不能靠精神胜利法,但确实要找到治霾的精神支点,或称“心灵环保”,在技术性的应对之外,在人心中撬动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变革——与环保有关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变革,而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补丁策略。

“自然至上”的陷阱

若要以传统文化应对现实问题的挑战,不必非得跟随于丹的心灵鸡汤的套路。其实,环保主义者确实曾转向东方寻找思想资源,在道家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里看到了以东方救济西方的理论可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名言,“自然”具有最高价值,是一切的终极根本。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万物是平等的,没有贵贱高下之分。这很接近西方以生态为中心的观念。但是这个“道”,自己不会开口说话,也不是谁都能搞懂的,只有圣人才能琢磨明白。
西方深层生态学者与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认为,人在自然生态面前没有任何优先性,而被保护的自然、生态或动物都无法开口讲话,所以就只好由少数专家、精英代言。这与老子似乎是隔代的知音。
这种理念最大的危险在于,只有少数精英懂得什么行为对自然最好,发出公众无法反驳也无法证伪的权威意见,公众只有服从的份,于是专家治国就取代了民主制度。如果这些成为现实,或许雾霾除掉了,心霾却更浓——人类将不得不痛苦地选择,是否愿意在天高气爽中做一个被剥夺了自由的奴隶。
如果自然被过度高举,将导致人的创造和自由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肯定。因为人生和历史的最高价值不在于自由和创造,而在于模仿自然的和谐和秩序。
这种世界观所追求的乌托邦是 “小国寡民”:即使有机器,也不使用;虽有车船,无处可坐;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这幅图景值得每个以环保为终极追求的人士深思。
另有一些环保人士选择重新拥抱万物有灵的泛神论,以为维持自然在原始巫术信仰中的神圣面纱,就可以阻挡人类破坏环境的步伐。这也无非是想为环保行动获得世界观层面的根基和动力,却误入歧途,因为要让人类重新回到巫术世界,认为每棵树上都附着一个精灵,因此绝对不能滥砍滥伐,实在有点难。

回到《圣经》的环保价值观
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外乎三种取向:以生态为中心、以人类为中心、以上帝为中心,这些取向决定了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与行为。
16世纪以来,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不断强化。康德提出人的目的是绝对的价值,培根认为科学的目标是了解自然的奥秘,从而找到征服自然的途径;洛克认为,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这种极端的人类中心论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主导观念,也是根植于工业文明内部的基本价值观,造成了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和榨取。
第三种以上帝为中心的自然观,由生态神学提出来,意在提醒人们注意古老《圣经》中的环保智慧,纠正以往对《圣经》的误解和偏见,帮助现代人重新调整与自然关系。
它认为自然与人都是上帝的美好创造,人类并非万物的中心,人和上帝有特殊的关系,上帝将管理大地的责任交给人,人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是中介性的,即在上帝面前,人代表一切受造物;在自然万物面前,人代表上帝。人的这一双重角色,決定了他对自然应有的态度,他同时要跟上帝和自然相交共融,并且要为在历史中用罪恶污染了自然而对上帝负责。
《圣经》在旧约中,每六天就有一个安息日,在生态学上的意义主要不在于人类应当在第七天停止工作休息,而是人类不可过度干预环境,至少可以保证自然在每个第七日摆脱人类的干扰。安息年则规定每到第七年就要叫地歇息,不耕不种,保证大地休养生息。似乎中国道家清静无为的智慧,在《圣经》里被犹太人以制度安排带进了实操的层面。
《圣经》中首次记载的环境污染事件,是在第一桩杀人案发生之时,兄弟相残的血渗入大地,使人受到咒诅。首次记载自然的破坏,是上帝因人的罪恶而用洪水灭绝所有受造之物,除了挪亚方舟上的人和动物之外。之后,上帝不仅与人,而且与地上的万物立下生态之约,承诺保存整个受造界。但人却不断伤害大自然。可见人心的罪恶不解决,环境问题也无法根本解决。
美国圣经学者莱特说:当人类选择反叛上帝,其悖逆与堕落就影响了周遭整个物质环境。上帝对亚当说,“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人类既是地球上占有优势的主导物种,其罪恶也注定对整个自然界产生广泛的影响,人将挣扎和暴力带进与自然的关系。
《圣经》在哈巴古书中指责巴比伦人恶贯满盈的恶行时,将战争中受害的人和巨大的环境浩劫并列在一起,越战期间美军大量砍伐破坏森林、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在波斯湾造成的生态浩劫,都让先知所言活现在今日。
反躬自省,我们作为基督徒,也常常忽略了《圣经》中上帝对人类托付的管理环境的责任,被人自私的欲望和功利文化裹挟,一边爱上帝一边却糟蹋他所爱的一切,破坏上帝眼中看为甚好的自然。
管理不是剥削,管理不是利用,《圣经》的管理模式满有恩慈、怜悯和谦卑。我们必须警惕,不要把关怀自然变成服事自己,丢失了上帝让人类“治理这地”的托付。
成为基督徒,就是被呼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生命的目标不是拥有,而是施与;不是控制,而是分享。一旦将自然和人自身视为资源竭力攫取和控制,人类就走上了岔路。
当人为满足自己的贪欲,生产了如此丰富的产品,漫天的雾霾却尖锐地揭露,我们的胜利,已经同时成为我们的挫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灜客 回复 悄悄话 基本认同楼主的精神支点的说法。
中国今天的贫富差别巨大,穷人消耗的能源并不大,主要是有钱人的生活耗费了很多能源,应当是超过了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有钱任性,富人可以住宽敞的高级房子,开大排量的高级车,可以买下许多并不使用的消费品。他们觉得这是自己挣来的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按照宗教的观点,不把人生仅仅理解为今生,认为还有来世。如果今生穷奢极欲,来世就会变成一个穷鬼。日本人也有很多有钱人,但他们相对节俭,以穷奢极欲为可耻。其实中华文化中也有清贫思想,值得今天的人们去崇尚。没有整个民族的文化意识上的崇尚节俭,鄙视奢侈的变化,有再多的环保措施也是杯水车薪。
独上南岛 回复 悄悄话 渔夫和金鱼里的老太婆,只有一只破木盆,不高兴。
老头子救了神仙金鱼,于是得到财富的回报。
财富越来越多,结果老太婆越来越贪婪,天气越来越可怕!金鱼只得一走了之,财富也消失,最终回到开头,阳光蓝天再现,老太婆守着原来的破木盆,一切回归自然。
人人想发财,做官,做人上人。人人要大房子,人人要开汽车,人人要享受奢侈,吃美食,周游世界·····就这样的现实,你一百个柴静,拍一千部电影,能回到原始社会吗?
算了,大家都省点精神,修身养性,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这么污染的地方,百岁老人还不少,这又是什么原因?
springdale 回复 悄悄话 人类贪婪奢侈,崇尚消费主义,使这个地球二百年后不再适合居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