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6-82 人情味儿

(2016-04-26 14:52:41) 下一个

我们回国之前,爷爷奶奶去海南小姨的新家。他们知道我们喜欢吃榴莲,特意给我们带了榴莲饼和榴莲糖,还有一个硕大的带皮的椰子。榴莲饼吃了,榴莲糖放在门口随手可够得着的地方。椰子没来得及吃就坏掉了,还被姨夫笑话。

姨夫每次我们回去都请全家去郑州最好的饭店,诺大一个包间,硕大的旋转餐桌上,各种精致的冷食热菜,自带的多年收藏茅台。孩子们叽叽喳喳,饭桌上都是爷爷和姨爷爷俩人的戏份,俩人都想罩着对方,抢着把一瓶好酒喝了个底朝天。好酒下肚,话也越来越稠,仿佛该说的想说的话都在酒里。

哥哥嫂子工作忙,只有等周末或下班之后才能来爷爷奶奶家。每次来都是拿了大包小包的吃的用的,虽然奶奶总是埋怨哥每次都买了太多的菜,好像不要钱似的。哥知道我们喜欢喝茶,每次都给我们买上好的毛尖;又给我们买上好的大枣。嫂子也给买了不少补品。她说:我们是最亲的亲人。

北京的小卢是大学同学,在新加坡念书时又同一个学校。飞机到北京直接接上我们开到天安门不远的饭店吃北京烤鸭,然后开车带我们游北京。晚上住他家里,除了家宴好酒,小朋友们也很喜欢兜兜。等离开北京后,小犇儿和小安还对北京念念不忘,成天念叨:我想回兜兜的家了。等回程时,小卢又邀我们住他家里,非常感激。

克勉是在牛津认识的朋友,每次路过北京都麻烦他。上次是住他家里,这次先是在高铁站接了我们,一起吃了晚饭,又把我们送到酒店,省了我们又要带孩子又要照顾一堆行李的麻烦。张博也一起在北京见面,上次还是生小安的时候他来牛津帮我们的忙,转眼三年多过去了,他在北京有好多工作,也有了安稳的爱情。他给俩个孩子从美国带了两个变形金刚,和晓宁叔叔给的大黄蜂加一块,我们有了三个变形金刚朋友们。拿回家,摆在钢琴上,给孩子们加油鼓劲。

回石家庄的时候,梅英接我们。小犇儿和小安都喜欢梅英阿姨,也喜欢丫丫姐姐。梅英和我从九五年认识到现在,是好多年的朋友。她毕业后回到石家庄工作,以前每次放假或者路过石市总是会找她聊聊。我们互相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回家的时候,和她的家人一起聚餐,感受她们大家庭的和睦融洽,感动于她和家人对父母的爱和坚持。

在家的几天,小犇儿和小安见到好多的亲人,姥爷,姥娘,舅舅,妗妗,大姨,姨夫,姐姐,姐夫,。。。他们最喜欢去大姨家,除了可以和两个漂亮姐姐和姐夫们玩,还有好吃的,好玩的。姐姐和姐夫们给小犇儿和小安买了好多礼物,只有天文望远镜和踏板车拿会来了,其他的只好先放在爷爷奶奶家。回来之后,俩孩子还天天念叨璇姐姐和敏姐姐。

二哥二嫂张罗着,请所有家人凑到一块儿吃了一顿。他们打了一炉烧饼,还有好几个肉菜,新割的头茬小葱,就着啤酒饮料。家里男人一桌,女人一桌。很长时间没看到嫂子们妯娌几个坐一起吃饭聊天了,这也算是孩子们长大之后家庭关系的进步。父母老了,孩子们长大了,很多以前解不开的疙瘩和不能释怀的矛盾慢慢的都化解了。很高兴看到弟兄们各有发展,也都对父母有孝心。我们不在父母身边时,感恩哥哥姐姐们尽心照顾父母。

平家里刚出了事故,可是知道我们回家还是专门来看我们,回郑州的时候又把我们从老家接上送到石家庄。回来之后才敢把当日写的日记发给她,她说:孝敬父母要趁早。要照顾好自己。干女儿跟妈妈一样高了,活泼开朗,我们拿着她的书念叨她的时候她一直笑着站在旁边。这真的是当初那个一头密密的黑发的小孩儿吗?

到了上海进了酒店还没收拾利索就接到佘老师的电话了,唐老师已经在酒店门口等着我们了。佘老师和唐老师教过我们两个,他们见证了我们在交大几年的起起伏伏。在老师家的一小会儿时光里,他们在我的包包里塞满了好茶好糖好果,我们像他们的孩子一样。他们请我们去山间堂吃饭,唐老师仔仔细细的看了菜谱,点了一桌子都是我们喜欢吃的。离开上海的早上,佘老师来酒店小坐。看我忙前忙后,佘老师说:子皿,你真的比以前坚强了。佘老师,我已经长大了。

三哥挤时间来上海见我们一家。我们弟兄俩带着两个孩子在街边就着夜色吃了两碗拉面,然后慢慢的沿着宜山路广元西路散步到徐汇交大。我们一起逛逛校园,跟碰到的人聊一聊,陪着小犇儿和小安在校园里玩。想起以前在老家的时光,想起以前看到的三哥日记里写到的关于妹妹的片段。如今在上海,我们能见一面,随便聊聊工作和生活,知道各自都有挑战也都在努力,这样的感觉真好。

和老孔上学的时候像哥们似的,大一大二在闵行我们一起消磨过许多好时光,等她搬到本部我又常常挤在她的宿舍里。去上海,她接接送送又给孩子们买衣服又是请我们吃饭,点了好多菜,忙的好多话都没来得及说。去机场的出租车上她电话里嘱咐我东嘱咐我西,真的像姑姑一样的。干闺女一家也热情的邀请我们去她家里住,又接又送还给孩子们买礼物,很贴心。要是孩子们能多一些时间在户外跑跑就更好了。希望以后大川和萱萱都可以来牛津小住,小朋友们一起过一个凉爽的夏天。

爸爸在上海的朋友中有三个Tao, 一个弢,一个洪涛,一个乘涛。前两个是大学同学,在闵行见到像兄弟一样,告别的时候都红了眼眶;乘涛是高中同学,又是帮我们订机票又是帮我们订旅店。弢一见面就抱着小安像亲叔叔一样,乘涛和爸爸吃完晚饭再抱着小安把他们送回酒店。

校庆的时候回闵行,见到好多的朋友,倒不像是很久未见,你未变我也未变。小犇儿和小安一分钟就变成了熹兮阿姨的小粉丝,和几个小朋友跑得满身大汗。见到十几年未见的老师,心里突然难过起来,岁月将我们变成了他们,又将他们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青春不散场的演唱会,几个五十多岁的校友们歌唱着青春,楼下坐着的观众从二十岁到七八十岁都有,好几次听着唱着都止不住泪水。这次校庆回到上海,回到我们俩求学及恋爱成家的地方,多少的点滴都还像昨天。我们看到不同的人,仿佛看到了一生。我们曾经像那些刚入学的大学生一样充满了好奇和干劲;也曾像学有所成的老师和师兄们一样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后的路在哪里,我们会像谁那样老去?离开上海前一晚,和同学们去吃火锅,聊的还是一些旧事。我们就在十字路口告别,犇犇和格格依依不舍的告别。

从上海回郑州:飞机着陆后爸爸说:我没告诉岚岚我们的航班号,待会儿我们直接坐地铁回去。不想马上就接到岚岚的电话,她自己查了航班号估计我们中午到,已经在机场等着我们了。岚岚把我们送回家,一口水没喝就走了。晚上惠军和佳佳都一起来,大家聊聊这些年的过往。上次回来,小犇儿和佳佳才一岁左右,转眼六年过去了,三个小朋友玩的好开心,佳佳和小犇儿坐一起,都知道照顾用筷子不熟练的小犇儿了。

爸爸在郑州跟同学朋友聚了几次,每次都很多的朋友,很多的感触。老同桌,老朋友,老师,浓浓的情意。一个同学聚会后第二天赶大早给送来了一瓶冬虫夏草还有两本书,拿到手的时候爸爸说:上学的时候我都没怎么跟她说过话。

去看了大姨一次。大姨已经八十多岁了,眼睛不好,耳朵也听不清楚。爸爸小时候在大姨家也住过几年。大姨拉着爸爸的手说话,俩人都掉着眼泪。大姨夫和爸爸一样的病,他因为疝气的影响情绪很低落,他说:我现在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多么形象的比喻啊,泻了气的皮球还得继续滚动。这是多少人的真实写照啊!文达哥带着二姨来郑州探亲,他对我们而言亦师亦友又是好兄长,是莫言笔下的我们的祥云。大姨和二姨都练气功,都能坚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回登封老家,见到老奶奶,二爷爷一家,三爷爷一家,四爷爷一家,六爷爷一家,姑奶一家。孩子们只管吃和玩,倒是其他人好多的心事。爸爸小时候跟老奶奶一起生活过几年,听老奶奶讲爸爸小时候的事会突然的觉得心疼了。爸爸说:不管多辛苦也要自己把孩子们拉扯大,一定要让孩子们在爸爸妈妈身边。回家的一个月里回登封两次,第一次回去奶奶还在老家过90岁生日,第二次回去她已经因为保姆离开而搬到了城里三叔的家里。我们到的时候,她抽噎着说:家没有了,没有家了。人老了像小孩子,每个人都知道搬到城里和孩子们住一起时最好的选择,可是老的家才是自己的家。重新开始吧,90岁开始新生活也不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