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慧律法师:第一义谛 第四集之1/2/3

(2016-08-20 10:29:49) 下一个
 
第一义谛(四)1
 
慧律法师主讲
 
福·慧双修
 
(民国)103年(2014年)
 
彰化县供佛斋僧护持功德会主办103.8.3(彰化体育馆)
 
女司仪:大众请起立,请对面站,请合掌。礼请高雄文殊讲堂常住法师入席!
 
女司仪:迎请上慧下律长老升座说法
 
维那师唱:迎~请~和~尚~,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女司仪:大众请面向佛前,向上慧下律长老行三问讯礼。一问讯。一问讯就好。
 
女司仪:阿弥陀佛!请坐下。佛门有句话说:今生一照面,前世多少香火缘,感谢因缘和合,让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聆听法益。听经闻法是佛弟子一生一世最重要的功课,所以,一定要把握殊胜的因缘,常随佛学,让佛法的真理净化自己的身心,内化自己的道念,这样,您的人生、您的生命,将会更有意义,更加地圆满。非常感谢长老慈悲,随顺众生请转法轮的大愿心,于道务繁忙之际,仍特地前来,以法相会,宣讲:第一义谛第四集。
 
慧律法师长老智舌圣口,善说法要,每次都用最好、最受用的微妙法义来供养与会大众。每次都获得广大的共鸣与热烈的回响。因此,四众弟子年年都满心欢喜,期待着长老的法音宣流,现在就祈请长老广开甘露法门,引导我们一起来与佛接心,与道相应。让我们用最热情的掌声,恭请上慧下律长老升座说法。
 
第一义谛(四)
 
台湾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请放掌。
 
好,各位尊敬的大法师,各位尊敬慈悲的大护法居士们,还有我们今天柯副县长也来到现场,我们为副县长鼓励一下。还有,以及各位慈悲的义工、各位领导:
 
大家阿弥陀佛。
 
大众鼓掌:阿弥陀佛。
 
今天是2014.8.3,彰化全国斋僧大会,那么,出家众跟在家众超过上万的人,让人感动,我们了解主办单位是非常地辛苦,一次又一次地开会,一次又一次地协调,一次又一次地沟通,才有我们今天庄严殊胜的斋僧大会,我们百分之百地赞叹主办单位,给他鼓励一下,我们非常地肯定主办单位的辛苦,同时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们彰化斋僧,让我们的彰化斋僧永续经营。
 
那么,第一轮三年我已经讲过了,那么师父去年已经完成了三年的第一义谛,这一转眼间,又到第二轮的三年,我已经有表明过了,佛教是大家的,佛教的人才济济,如果有诸山长老、还有信徒可以推荐,有修有证的,可以上台,大家交换交换,在这个末法时期,大家需要一股热诚,需要一股互动的平台。所以,如果你有好的法师,或者是有能力说法的,有修有证的、有德行的,可以推荐给这个主办单位,当然,由主办单位来裁决。那么,我在这里呢,还要继续三年,那么,内举不避亲,我也推荐我的徒弟法宣法师,还有法无法师,也可以参考一下。这两位是我的徒弟,那么,也善说法要。那么,在家或者是护法居士,如果你有更好的推荐,也可以给主办单位联络、建议一下。佛教要大家尽一点心力,不要说,第一轮三年是我,第二轮三年是我,他们目前看起来,这个主办单位好像没有准备要换人的意思,这个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又那么热诚,拒绝又伤害到人家的自尊;讲下去咧,又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又觉得怪怪的,在这里不晓得应当是谦虚好,还是自信心充满好?大家有因缘跟我建议一下。第二轮是三年,第二轮,今天是新的一年。
 
那么,我们要了解,佛法,它的意义是什么?真实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说,我们要把生命拉得多长、活得更久。生命的真正的意义,是说,我们如何让日子活得更完美、更解脱、更宁静、更安详,彻底地解脱跟宁静,内心充满着智慧,把我们的生命呢?变成一种真实的享受,活得踏实,这样,佛法的意义就显现出来。
 
拥有金钱的人,比不上拥有智慧的人。
 
你拥有金钱,能够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你拥有智慧的话,可以超越一切现实。如果你身上有一个亿,你可以买一栋豪宅,但是你买不到智慧。如果你有一个亿,或者是一百个亿、一千个亿,能算有钱人,不能算是一个解脱的人。佛法不一样,如果你有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坐在这里,是真的为法而来的,那么,你坐在这里,听了一句话(解脱的话),就远远超过几百个亿,所以,金钱可以面对现实来解决问题,但是摩诃般若智慧呢?却可以超越一切的现实。佛法,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把个性改变成佛性。说这个人很有个性,表示这个人很拗,没办法降伏他。而佛法正是降伏其心一帖妙药。所以,我们不单单只是念佛、拜佛。古时候的人讲了一句话,说:念佛念破嘴,拜佛拜断腿,性子不改,也是地狱鬼。你听得懂吗?嗯!掌声继续下去,掌声不要停,今天我才有好心情。继续鼓掌,我们的生命就很精彩。解释一下。念佛念破嘴,每天阿弥陀佛……拜佛拜断腿,这够精进的吧!你们有拜断腿吗?没有啊!只是腿酸酸的啦!吃吃药就好了,没有人拜断腿的。性子不改也是地狱鬼,性子就是个性,这个个性稍微不调整一下,地狱跟饿鬼会跟你连接上的,所以啊,念佛、拜佛,内心要充满着智慧。我们说:我们不知道路,需问过来人。比如说,我们想到很遥远的地方,怎么去呢?那你当然就要问一些去过那个地方的人、有经验的人、去过的人。那你今天你想要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就告诉你一条成佛、解脱之路。所以今天,我们所讲的,完全依佛陀的教法、的经典,如法如律,如佛所说来弘传。
 
那么,去年我们讲到事的七种第一义谛。听下来,许多人的感觉,就是太深了、在艰涩,出家十年、二十年,也不一定有办法去理解,我的目的很明显,今天是斋僧,简单讲:今天的演讲是冲着出家人来的,出家人不能一直停留在讲讲故事、说说因果,讲几个往生的例子来鼓励大家。佛教有究竟的真实义,就是第一义谛,因此,我之所以把法讲到淋漓尽致,毫不保留,就是希望提升整个佛教出家人的素质跟水平,那么,在家人呢?听多少就算多少。
 
那么,我们去年,讲这个事第一义谛,七种事相的第一义谛,那么,今天我们的重点,要讲理第一义谛。
 
在座诸位!理跟事是平等不二的,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离事相,没有理体;离开理体,也没有事相,平等不二。所以,无有理外事,也无有事外的理。今天我们虽然要讲理第一义谛,回归一心、回归真如,但是,必须先复习一下,用少许的几分钟复习一下,去年所讲的七种事相第一义谛。这样,理事才能圆融。今天才有办法发挥到第一义谛理事圆融、究竟平等不二。所以我们先用几分钟简单的时间,复习一下重点。因为第一义谛每一集都是有息息相关的,但是也可以把它独立地来看,独立地来看,但是每一集都有息息相关。我们去年讲七种性自性事第一义谛,今天我们一定要讲理第一义谛。
 
诸佛妙理,不是讲理就是讲事。诸位!诸法三分:体、相、用。生起三由:因、缘、果。法有两端:事法,还有理法。理不离事,事不离理,理事平等不二,这是佛的究竟义。
 
我们先回忆一下,用少许的几分钟,把去年的简单地解释一下。
 
去年讲七种事相的第一义谛:如来依「性自性第一义心」,性自性就是事第一义谛,第一义心就是理第一义谛,建立了七种第一义谛,那么理七种第一义谛,最后回归一心,回归真如。回归一心,回归真如,是说:所有的体相用、因缘果、事跟理,都空无自性,它有共同的性,就是空无自性。所以平等法就是佛法。究竟空无自性就是佛法。能够证理的,唯有心。事既然不离理,理不离事,事跟理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心;离开心就不是佛法,佛法是心法。那么离开这个心,就是外道。所以,佛法是心法、是内典。那么,外道是心外求法,所以回归一心、回归真如,必须达到事第一义谛空无自性,理第一义谛空无自性,究竟平等,回归一心,回归真如。了诸法无性,即入第一义谛,即见如来的法身。
 
什么叫做「了诸法的无性」?无性这个非常难体会。无性叫做空无自性。那么这个空无自性又分:事相空无自性,跟理的空无自性事相的空无自性,叫做空相,就是不生不灭的空相,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讲空相。空相跟空性是不太一样的,空相是破除相的东西,表示相本身是缘起性,是刹那生灭性,是无常性,是空无自性,是无我性,叫做空相。空性不是这个意思,空性是空无自性,求其体性不可得。一个是空相,是站在事相的角度讲的:空无自性,求其体性不可得,讲空性,是站在体性讲的,植物跟矿物空无自性,没有自体性。那么,为什么我们讲心又讲空无自性?万法回归一心,讲心空无自性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回归到一心,回归到真如的时候,讲空无自性,这个时候叫做:不立知、不立见、不立相、不著一法。如果说真如有其自性,是说:真如是存在的。如果说:诸法空无自性,那么如来百千万劫所修来的善根、福德、因缘即成断灭——佛不作如是说。佛所说法,不偏事、不偏理,佛陀说法不会落入常见,也不会落入断见。如果说诸法是有,即落入常见,如果说诸法是有,求其体性不可得;如果说诸法是无,就会落入断见。那么你今天在这里听经闻法,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便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是断灭嘛!所以,诸法不能讲有,也不能讲无——如来不作如是说。何以故?皆有过故。如来说法不落两边,既然没有两边,当然就更没有中道了——中道是对治两边的,有两边才显中道啊!没有两边,哪来的中道呢?没有两边就没有中道。所以,佛陀在心的角度来讲,讲空无自性的时候,动物空无自性,植物空无自性,矿物也是空无自性——显空相不生不灭的时候,是这样讲的。讲空性则不是这样子的。
 
讲空性是说:我们今天,诸法空无自性,求其体性不可得,站在理上讲的「空无自性」。但是,你讲空无自性也不对,如果我们的心空无自性,那么就变成断灭了。所以,后面又补上一句,说:诸法回归一心,心有其自体性。这个时候才讲心有其自体性,就是存在的一颗般若、摩诃般若的心,就是佛性、就是如如、就是第一义谛心,它是存在的;但是,没办法说。如果不存在,我们修行做什么?如果我们大家都没有佛性,你今天要修什么行呢?所以讲空无自性,是不立知、不立见、不立相、不著一法;讲有其自体性,是说:我们有佛性,它是存在的。所以必须讲:诸法有其自体性。所以,这个时候就变成,胜义无性。胜义无性就是说:诸法空无自性,但是不离第一义谛。诸法虽然不生不灭,空相、空性;但是,当下就是不离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心就是佛的心,所以,这个第一义谛,就是成佛的临门一脚,说:了诸法无性,即入第一义谛。理不离事,事也不离理,理外无事,理外无理。理如,事就如。如则无相,如则无念,如则无所住,如则毕竟空,如就是平等,法界如,诸佛心如,众生的心还是如。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义,就是证得第一义心。第一义心叫做诸法如义,万法皆如,就是佛。体如、相如、用如、因如、缘如、果如、事如、理如,万法皆如,叫做佛的心。
 
那么,去年我们七种事第一义谛,今年我们讲理七种第一义谛。回忆一下去年讲的事第一义谛:
 
集性自性第一义谛:「集」就是两种同时存在,集合体,也集合相用。简单讲,有相就有用,有用就有相。简单讲,就集体用之性质未分,以此性质为其自性,名:事第一义谛,集性自性第一义谛。简单讲,集体用不分,体用皆如,名为:集性自性第一义谛。再讲一遍。「集」就是集合体跟用,还没有分开来,以此性质为其自性,叫做:集性自性第一义谛。
 
事第一义谛的第二种,叫做:性自性第一义谛。性,前面是体用不分,现在是单讲性,就是单讲体啦!性就是体,体就是性。单讲体的角度来讲,也就是以真如之性为其自性,名之:性自性第一义谛。换句话说,讲体用,叫做:集性自性第一义谛。单讲体的话,叫做:性自性第一义谛。
 
讲相性自性第一义谛,相就是用,用就是相。没有说,离开相而有作用的;有作用,它一定有相。就算是空气,有空气的相。虽然你眼睛看不到,事实上,它还是存在。那么,相相空无自性,相相皆如,用不离体,体不离用。我们说:体用一如,性相不二,就是在告诉我们,性、相皆空无自性,所以性相不二,体跟用是一如,所以,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皆是一如。所以叫做:相性自性第一义谛。相性自性第一义谛就是相相本来就空。所以,因此悟道的人,你随手拈来,你看一朵花,可是圣人的心不一样,他不会随着这一朵花,漂不漂亮,而去动摇,因为相相本空嘛!众生看到缘起的假相,而圣人看到究竟的本体不可得,求其体性不可得。花,只是缘起,因此它的相不能影响到它的本性。换句话说,所有的众生都死在相里面,挣扎,不知道它只是缘起、短暂的、刹那变化的。
 
第四种,叫做:大种性自性第一义谛。大种就是四大——地、水、火、风,地大种、水大种、火大种、风大种。什么讲大种为呢?种就是整个宇宙,整个宇宙,人生、跟整个宇宙,简单地回归到最大的元素是什么呢?就是大种,离不开:地、水、火、风。那么,这一句更用科学的角度,来诠释佛法的伟大的时候,人从哪里来?人从爬虫类来。爬虫类怎么来?从大海里面来。大海里面怎么来?从多细胞来。多细胞怎么来?从单细胞来——也就是说,在几亿年前,是没有所谓人类、动物、植物,统统没有,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地球含有地球CO2,CO2是整个地球都遍满二氧化碳的,那个时候的温度是高达两千度的,二、三十亿年前,我们这个地球温度是两千度的,任何动植物都没办法活。好!再来,单细胞怎么来的?这个地球形成几十亿年以后,由这个流星带着氢氧氮化、动物的蛋白、能够生命的物质,氨基酸划破天空,投入到这个地球,这个地球接受阳光的照射,开始有生命的氨基酸,起这个变化,开始有单细胞,再来有多细胞,再来变化成海中的鱼类,再来有脊椎,再来就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再来就是起立动物,慢慢地矿物、植物、动物、人,演变到这个地方。好!这个地球怎么演变来的呢?这个地球是大爆炸来的,大爆炸,换句话说,在一百亿年前,这个大爆炸爆炸出来,爆炸出来的能量,冷却以后,本来是碎片,经过引力,然后集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地球,而地球一开始是没有任何生命的。好,所以,讲整个宇宙怎么来的,你没有办法离开地水火风,如果加上动物,叫做:空、见、识,所以,遍法界整个宇宙,离不开地水火风所缘起的假相。一座山,你看一座山,也是地水火风,每一个人的貌相不一样,也是地水火风——地就是我们的坚固,骨头啊、肉啊、皮肤;那么,水呢就是液态,就是血液、尿液、唾液;火就是我们的温度;风就是我们的呼吸。看遍全世界,整个宇宙推论下去,没有一法不是地水火风空见识所构成的,那就是缘起,缘起就是如幻,所以,《楞严经》讲: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来讲:相相本空是怎么来的?因此,说实在话,我们这个色身,来自于太阳,宇宙的一种能量,而这个能量冷却了,而我们误认为这个色身是「我」,所以活得这么地痛苦。所以,这个叫做大种性自性第一义谛,也就是以四大种为其性质的自性,方便可以分析、可以讨论,让众生更加地明白,分析这是地水火风:水多一点就是大海;地多一点就是高山;地水火风平均类似人类;地大多一点,比如说:树木,树木因为水,所以水多一点,抽拔,变成树木,火化以后,又变成灰烬,失去水分。岩石看起来是硬的,在高温两千度的时候,岩石融化,又变成液体,这个世间只是地、水、火、风,随着温度的蒸发、冷却所幻化出来的能量,短暂的聚合体,而我们误认为这个是实在的体性,所以,因此我们要了解,大种性自性第一义谛的意思,是以四大种为其性质的自性,方便可以讨论。前面我们讲的四种事第一义谛。
 
那么,接下来,生起三由,我们讲:因、缘、果。什么叫做因性自性第一义谛咧?什么叫做因?前面所建立的一切法,具足有体,前面讲过啦!有相跟用,还有四大:地水火风,这个时候就可以建立一切法,就可以建立亲因缘,亲因生起他法。你这个色身怎么来的?我有体。比如说,我是慧律法师,一种五蕴身这个身体,身体是假体,我佛性是真的体;相,我就长得这么可爱;用的话,我能说几句法,跟大家互相切磋切磋,分享大家。我的亲因缘,是我的八识田中的业力的种子,叫做异熟果报,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最重要的因,就是八识田中有这个因,简单讲,有这个念头,借着父母的因缘,而来到这个世间。所以,我们有体、有相、有用、有四大,便可以为一切法作其亲因,生起他法。所以,在某一个时间跟空间交会点,具足体、相、用、四大种(地水火风),这个时候就可以方便成立,说明为因。要不然,因你怎么建立的呢?你要建立这个因,要体、要相、要用啊!要四大!要不然你怎么建立这个因呢?所有任何能解释的因,不能离开这个:体、相、用、四大种,不能离开这个。比如说,像苹果这个种子,其性本空啊!本来就是不生不灭啊!但是,你要让这个苹果有所分析,建立次第,要怎么样呢?有了种子,就必须借重因缘:水、养分、阳光、除草,最后长成苹果。举这个例子比较好容易了解,因性自性,也就是因性本来就空,以此性质为其自性,称为:因性自性第一义谛,也就是说,建立、生起这个因、缘、果次第,在座诸位!为什么要建立次第法?而佛不说一下子就讲圆顿大教?为什么要建立因、缘、果这个次第?为什么?包括修学圣道,也建立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显教的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跟密教的四加行是完全不同。接下来,十地菩萨、等觉、妙觉。连修学圣道都必须建立次第、因果,为什么?佛不一下子讲到至圆至顿呢?因为,佛在经典里面讲:若不建立次第,众生不了解佛道是环环相扣的,是一步一脚印,才有办法跟随佛陀的足迹,达到成佛的目标。在《楞伽经》讲:佛之所以建立次第,主要是不让佛弟子落入外道的知见,让他一步一步走回到家。所以,建立、生起这个因、缘、果的次第,才有办法建立一切世法,不落入外道断灭见。佛教我们要守住因果,就是守住佛的戒律,守住因果。任何一个佛弟子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因果。违背因果,就是违背佛陀的戒律。因性自性,再简单解释一下,生起三由:因、缘、果,要建立这个「因」,必须有体、有相、有用、有四大种来作为其亲因,才有办法生起他法。简单讲,在某一个时间空间交会点,具足体相用,具足地水火风,这样就有办法建立这个「因」,要不然,你怎么建立呢?例如苹果,苹果虽然其性空相、空性,本空,其体本如,但是为了建立次第,必须正确的因,必须要这样子,有其因,体性虽然本空,但是次第必须由因加缘产生果。
 
缘性自性第一义谛,种子为因哦!刚刚讲的,苹果啰!这个苹果如果有水、有阳光这些助缘,水、阳光、养分都空无自性,这个空无自性,就会助长因,如果有其自性,那就没办法助长;因为空无自性,才有办法助长这个种子。在座诸位!这个还得解释一下。众生所住的地方,譬如说,二乘人的经典,《阿含经》的经典,都翻译成:共业所感——共业里面的共业,共业里面的别业,别业里面的共业,别业里面的别业。在究竟义,佛对十地菩萨就不是这样翻译了,不是站在业感缘起的角度啦!如果是站在《楞伽经》对这个十地菩萨,不是翻译成共业、别业,它是翻译成共相跟别相——共相空无自性就是实相,别相空无自性就是实相。简单讲,《楞伽经》是圆顿大教,回归当下,它不是翻译成共业跟别业,它翻译的经典是翻译成共相跟别相。为什么呢?这大菩萨不是业力来的,是愿力来的,所以翻译经典也不一样,针对的经典、针对的众生也不一样。《阿含经》针对凡夫、二乘人,可是这个《楞伽经》针对圆顿大教的时候,它翻译的经典,不用共业跟别业,它用共相跟别相。为什么呢?这些大菩萨成佛临门一脚,就是对第一义谛的体会,因此,佛说:共相即是空无自性,就是第一义谛。别相当下即空,空无自性就是第一义谛谁有办法当下回归到圆顿、一心、真如,谁就是佛。但是,众生呢?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圆顿的根器,所以必须要建立次第,以免走错路,落入外道。在座诸位喔!你不要以为你出家十年、二十年,你认为你懂佛法,说不定你现在所修是外道法,你自己弄不清楚而已!你那么坚持你自己,认为就是我入佛道,那可不一定!如果没有证量的解脱境界,如何证明你是入佛道呢?如果你用生灭意识心修行,你很容易就掉进去外道。如果你用猜的,猜的,就是说,大悟见性是什么境界,我用猜的,那就是很危险的!所以,是不是真正佛的弟子,不见性,如何了悟佛的那颗心?佛的那颗心,你都不认识,你怎么修行呢?所以,要很冷静地面对自己,勇敢地面对自己。所以说呀!非因非缘,是诸佛之本源。为什么这样讲?我们讲因跟讲缘、讲果,是建立在次第。但是回归当下,因,当下空无自性,就是第一义谛;缘,当下空无自性,就是第一义谛;果,当下空无自性,就是第一义谛。换句话说,当我们证量的解脱境界的时候,并没有所谓的开始,也没有所谓的结束,也没有所谓的当下,诸位!讲当下,它就不是当下。何以故?如者,万法一如。如,为什么要讲当下呢?所以,佛说刹那,即非刹那;佛说无常,即非无常;佛说缘起,实无缘起;讲到究竟义,就是这样讲的啰!在二乘人、凡夫,才讲凡夫建立在共业、别业,建立在因、缘、果,可是在究竟义的实相里面,回归到当下的实相里面:佛说缘起,实无缘起;佛说无常,实无无常;佛说刹那,实无刹那……这个时候就看你的功夫能不能体会佛意。所以,佛说:非因非缘,是诸佛之本源。也就是说,你想要体会诸佛的本源,一定要了悟第一义谛——事第一义谛、理第一义谛,方便建立因果(因、缘、果),体、相、用、因、缘、果、事跟理;方便建立,全部打散,回归当下,这个就是诸佛的本源;体会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空间交付点;缘起,当下就是毕竟空,万法唯心现量的境界,哪一个人能够契入大寂灭法,那个就是佛。成佛以后,没有新,也没有旧,它本来就存在在那个地方,只是你体悟不出来。说:啊!我成佛啦!错!你的佛性早就存在那个地方啦!我们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错!新大陆早就在那边了。我们说:修行修行,我修行成佛。错!佛性早就在那边了,成什么佛呢?成佛没有新、没有旧;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更没有中间这个点;时空完全静止,大彻大悟,证量的解脱境界,时空完全静止,时间和空间是妄想的产物,是一念无明、所幻化出来的,是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即五位百法中的24位不相应行法。同异得根灭想速,文句报名时和住,常转定相生第方,心不相应添老数。),也就是时间、空间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有的人说:开悟见性是证得第八意识,这是完全错误的。大悟见性,第八意识是什么?第八意识是微细的生灭法,第八意识是空无自性法,第八意识是有为法,第八意识是染净和合法。我们说:阿赖耶识又名空如来藏。为什么阿赖耶识又名空如来藏呢?因为阿赖耶识有两种执著:根本无明不谈,一念不觉不谈,它有俱生法执、俱生我执、分别法执、分别我执,这第八意识是生死法,千万莫把第八意识当作是真心,把第八意识当作真心来证,就是把生死的根本解读成不生不灭的涅槃,是从根本上的错。第八意识是有为法,第八意识是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第八意识是依他起性,是空无自性法,第八意识是微细的。
----------------
第一义谛(四)2
 
慧律法师主讲
 
第八意识是有为法,第八意识是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第八意识是依他起性,是空无自性法,第八意识是微细的。我看一本书,他竟然写说:佛性从见分显现出来。哦!真是错得离谱!见分是因为相分才有见分,因为见分才有相分,第八意识的识体是生灭的,才有变现见、相二分,见相二分收摄回来,叫做自证分。自证分就是自体分,自体分(第八意识的自体分)是生灭的,它才有三能变啊!初能变,真如一念不觉变第八意识;二能变:第八意识变成染有我、法二执,变成第二能变(第七意识);三能变,就变成前六识。说佛性从见分显现出来,是错得离谱!讲见分是因为相分所引起的觉受,是见闻觉知,生灭的东西,每一识都有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而说:佛性是由见分显露,那是错得离谱。因为有相分才有见分,因为有见分才有相分,就像蜗牛的两支角,收摄回来,就是识所变现出来的,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摄大乘论》里面讲:第八意识是毒药,不是甘露,第八意识是生死根本,是染污法。为什么说:第八意识是空如来藏?为什么?因为第八意识有染法跟净法,这染法是可以去除,可以断除的,所以染法本性是空的,是没有自体性的。染法断尽了以后,剩下净法,就是所谓真如。所以第八意识,有的人说:开悟是证得第八意识,是从根本上的错——就是把生死解读成涅槃,起点就是完全错误的。大悟见性证得的,是本不生本不灭的体性。真如本性是什么?离一切妄想、颠倒、执著的真心本体,它不是第八意识,你要弄清楚!第八意识是生死的根本。「大般涅槃」里面没有任何的污染,所以开悟见性是真的契入佛的大般涅槃,是本不生本不灭、大寂灭的东西。有的人说:师父!经典里面讲的,说:开悟见性就是佛。这个讲起来义理真的很复杂,不是今天很容易去理解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你要注意听!今天这个,你要倾心贯注,看看我这个比喻你能听得懂吗?比如说,我们这个家,这一家人从五里外走到、走向这个家。譬如说:信、住、行、向、地,都向着佛道。诸位!这里是如来家,那么从五里外,十信位往如来家走,信、住、行、向、地,那么在我的角度就是说,朝这个家走的,统统会成佛。所以,为什么说开悟见性,大悟见性即心就是佛?好,十信位在五里外,十住位在四里,十行位在三里,十回向位两里,十地剩下一里,等觉剩下最后一步,诸位!只有一个人真正地回到家,是谁咧?是如来。好,方便说,这方圆五里内,只要朝着这个方向的,统统是一家人。对不对?在座诸位!大家都有佛性,我们将来必定成佛,是不是?是的!都会成佛。好!朝这个方向走的,统统叫做向着佛道,对不对?对!开悟见性的统统向着佛道,对不对?对!但是只有一个人到家,就是佛。因为只有他跨进最后一步,真的到家。所以,你要了解:法,什么是方便说?什么是究竟义?法,什么是方便说,什么是究竟义?因此,我告诉诸位,我们今天作住持和当家的,或者是知客的,一定要小心,那个坏佛正见的书,绝对不能让它进去你的道场,你要有分辨的能力。今天你要弘传如来(正法),每一个要砍掉恶知见、邪知邪见的。那个不能让它进去你的道场,不可以的。一定要把关,这个正知正见,这个知见完全符合佛的正见,让它进来,这一点要特别交代一下。
 
好!什么叫做:缘性自性?譬如说,种子为因,有水、有阳光为缘,但是,水、阳光则是空无自性。缘当下就是空,所以,非因非缘是诸佛的本源。所以,我们要了解,缘性自性就是以方便的缘为其性质,以此为其自性,名:缘性自性第一义谛。
 
最后一个,有因有缘,当然就是果啰!叫做:成性自性。有了因:这个种子,有了缘:水、阳光、养分,终将结果。但其果当下就是空相,本不生本不灭,是名果如。这个成性自性,这个「成」就是成就的成,就是果如。所以我们说:因如、缘如、果如。
 
好,我们现在七种第一义谛,用一分钟回忆一下:集性自性第一义谛,集合体用未分前,以此性质为其自性,名:集性自性第一义谛。第二、性自性第一义谛。单讲体,不讲相用,也就是真如之性,叫做性自性第一义谛。接下来,有体,当然就要讲相用啦!相性自性第一义谛,相就是用啦!相相空无自性,相相皆如,用不离如,性相不二,体相皆如,叫做相性自性第一义谛。接下来,叫做:大种性自性第一义谛,大种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种,相相都必须依四大而显,你的身体由四大而显,那个石头由四大而显,那一座山由四大而显,月球由四大而显,火星由四大而显,土星、木星、金星、水星、太阳,都是由四大而显,但是四大皆如。《楞严经》讲:七大即如来藏,周遍法界,以四大种为其性质之自性,方便可以讨论的。接下来,因性自性第一义谛,一切法有体、有相用、有四大,便可以成为一切法作其亲因,在某一个时空交会点上,具足体相用,具足四大,方便成立亲因,建立起来,叫做:因性自性。缘性自性:种子为因,其他的为缘,名为:缘性自性第一义谛。最后,有了因,有了缘,有了因的种子,有了缘,当然就一定可以结果,佛之所以建立因果,在于破除外道的无因论。法有两端,说法不可以执理废事,也不可以执事废理。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无有理外事,也无有事外理。事如,理就是如;理如,事也是如,名为:十方三世诸佛第一义心。万法皆如,名为如来;无一法不如,名为如来。简单讲,佛看到一个颗粒微尘,空无自性,所以没有东西可以执著,第一义谛就是空相,证得第一义谛心,就无念,证得第一义谛,就无所住。这个世间没有东西会干扰你,入大寂灭,享受真正的生命。所以,别人认不认识你,无所谓;你要认识你自己。学佛就是要认识你自己,降伏其心,就是降伏你自己的心。广钦老和尚讲的那句话,我觉得很认同:你不必去管别人演什么戏,那跟我们的生死无关,你不必去管别人演什么戏。你不必去管别人演什么哪一出戏,他的生死跟我没有关系,我的生死也跟他没关系,稳住自己的心。
 
今天,我们彻底发挥理上的七种第一义谛。事如加上理如,那么,万法空无自性,即入平等不二法门,法界回归到一心,法界就是真如,一心皆如名如来,这是事如、理如、体相用因缘果事理皆如,为诸佛第一、无上、究竟、法界一心、不生不灭、真如之心,名为:第一义心。十方三世一切佛证得第一义心,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第一义心,今天的课程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格外的重要。要用心听,要倾心专注听,要用最谦卑的心,来接受佛陀所教育的正法,要至诚、要恳切,要一句都不放过,不要吵,也不要闹。
 
这七种性自性,有的注解,说:是凡夫有七种性自性。有的人说:不对!是圣人才有的一种清净的法。诸位!这七种事相,前面所讲的七种性自性第一义谛,后面的经文写得很清楚,此是三世如来——过去、现在、未来,性自性第一义心。在座诸位!为什么要讲三世如来?因为必须要建立这样方便的次第,其实没有三世,也更没有十方。要不然,三世是什么?说过去,你能把过去拿出什么东西来吗?有的佛法解释:万法只有回归当下,没有所谓过去,也根本没有所谓未来,未来没有到啊!回归当下。那当下又是什么呢?所以,讲:三世如来,性自性第一义心,是为了在语言、文字、在观念里面,一定要这样建立,才有法可说。经文就讲得很清楚了。凡夫没有性自性,所以,这七种第一义谛,是指圣人,而不是凡夫,但是就本经,如来自证的离言第一义谛为依归的话,超越了凡夫,也超越了圣人。如果真的要分别,应当是说:超越凡夫,也超越圣人,才有办法入第一义谛。凡夫与圣人,它只是名相上的不同,它的理体是一的,所以,佛法的伟大,在于超越一切宗教,平等不二的。今天,你在台湾好好修行,你成佛。你在中国大陆好好修行,成佛。你在西藏好好修行,西藏成佛,看方法对不对?理论通不通?理论通才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
 
世间人讲:这个人跟人家很讲道理,这个人很有理性。说:这个人很不可理喻,这个人一点都不讲道理,所以人家都不想跟他在一起。为什么呢?你怎么讲,他怎么对。你讲这样子,讲东讲西,一讲,就是他对。这个没办法沟通,退一步都不肯。说:这个人不跟人家讲道理,没有人想跟他相处。世间人都要跟人家讲道理,那为佛弟子呢?是不是?佛的理论要通啊!要通达啊!如来所建立的言教,要通达。通达有什么好处呢?通达才了解诸法毕竟空啊!六祖讲的:诤与道相违。如来所言,建立的言教,是教你入于大寂灭、无诤。今天,我们披着袈裟,或者在家居士,有很多很多的看法,本来要修学佛道,变成起争执。
 
诸位!一个人一直跟人家起争执,说自己是对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有的人这么说。这样讲通吗?那就表示没超越啊!否定别人,肯定了自己,你的肯定,一样是争执啊!别人一样可以否定你啊!你讲:众人皆醉,唯我独醒。那如果换过来讲:众人皆醒,唯你独醉咧?你的感受是什么呢?讲话不要讲那个争执的话,是真正契入第一义谛的,第一义谛是无念、无相、无所住嘛!所以,真正第一义谛的人,是不会跟世间人有什么争执的。法法平等呗!你要跟我争执,我体悟到空相,我也不晓得要跟你争什么?你想赢就让你赢,我的心也没有所谓输跟赢。这个是真正的赢家啊!心没有输跟赢,这是永远的赢家,没有烦恼的。
 
所以,一个人一步登天,一次成功,这个人生命活得不够精彩,不够精彩。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来的。我告诉诸位!人的一生,要经过多次的失败,你要知道,失败是很精彩的,它让你痛苦,你想办法解决这痛苦;失败,你的生命变五彩缤纷;你有失败,你会增长;你有失败,你会活得更加地理性;你有失败的痛苦的洗礼,你会更懂得珍惜……一个人最大的失败,就是一辈子都成功,这个是最大的失败。在座诸位!失败是精彩的,所有成功的养分,都在失败里面。你知道吗?失败,只是生命转一个弯,但是,你要转对方向哦!失败只是生命转一个弯,弯对了,当你有大成就的时候,回过头来看这一点的失败,你会发现:那个是成功的基石。所以在座诸位,要勇敢、坚定地面对失败,不要怕!要面对它!成功没有办法教育你的。成功,太容易成功的东西,会腐蚀你的清净心;要通过失败、挫折,你慢慢地懂得珍惜、感恩,大家是如此地平等、无诤。
 
所以,我们今天要为南传、北传,就是小乘、大乘,还有藏传的,一律平等的看待,这就是第一义谛。无论你在西藏,无论你在缅甸、泰国,无论你在日本,在中国大陆,或者在台湾,哪里方法对,认真修行,你就能够成佛,千万不要把如来不生不灭的东西,硬要来辩论,那个是愚痴的行为。万法本空,有的人说要跟人家辩论,本不生本不灭,立一个语言就错,立一个文字就错,超越语言、超越文字,为什么要去辩论呢?硬要把不生不灭大般涅槃的境界,变化成一种争执吗?辩论当然就是你想赢嘛!让对方输嘛!有输赢哪里是第一义谛大寂灭法咧?圣人不是这样子的心哦!对不对?圣人的心等如虚空,无所不包容。
 
所以,有一个人,二十年前,有一个在家居士说:我要去跟慧律法师辩论。旁边那个周居士跟他讲说:你去,一定赢慧律法师。他说:为什么?师父就不理你啊!你就一定赢的。
 
所以,输赢是生灭法,知道吗?不生不灭是无诤的东西。如来所立的这个言教,而起争执,就有失顿教忘言之义。六祖之言就这么说: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义。这句很重要的啰!我们悟佛心宗的,不要讲禅宗啦!天台也好,三止三观、华严一真法界啦,对不对?唯识讲:转识成智、大圆镜智。诸位!都讲这颗心。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义。这是六祖讲的,六祖是禅宗的祖师啰!那么,此宗就是圆顿教,顿悟的这个教,就是无诤。诤要加个语言,就是不要在教义、教理上,一直诤论、一直诤论。诸位啊,为什么不能诤论?譬如说,你大悟见性,他还没有大悟,他还没有见性,他就要跟你诤。诸位!你讲,他也听不懂啊!你跟小学一年级的讲微积分,微分、积分,他怎么会听得懂咧?没办法辩论的。所以说,此宗本无诤,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悟到生命的究竟处,至极圆满处,就是无诤。如果大悟见性了,由于一切法都具有此七种性自性,事第一义谛,任何一根、任何一毛、任何一尘、任何一相,统统具足七种第一义谛(事第一义谛),七种事第一义谛,不离体相用、因缘果、事跟理。这七种性自性都一时顿现。为什么叫一时顿现?因为它是唯心,所以,佛法当你体悟到一时顿现,唯心现量的境界的时候,打破了阶位,次第里面就是圆顿,无凡、无圣、无依、无正,没有所谓的凡夫,没有所谓圣人,没有所谓依报,也无所谓正报。每一个凡、圣、依、正,回归当下,统统是第一义谛。以诸佛了悟一切法性,本空无自性,不坏缘起,不坏事相,虽一切法空无自性,不坏体相用,可以讨论;不坏因缘果,可以讨论;不坏事跟理,都可以讨论。所以,以诸佛证得唯心现量的境界,了一切法空无自性,一切法空无自性,不坏次第的缘起,都含这七种。所以,圣人于真谛、于俗谛、于凡、于圣人,迷了就是凡夫,悟了就是圣人,从来没有增减。了悟诸法空无自性,即是第一义谛,亘古常然。换句话说,真理只在你的眼前,真理不能创造,创造得出来的东西就是生灭,真理就是本来、就是存在的。
 
所以,佛有什么伟大咧?佛的了不起是什么?是因为他把存在的东西觉悟了,真理不能创造,真理本来就存在。他把本来存在的——人人皆有佛性,诸法皆空无自性,了悟了,来告诉你。所以说,你今天不学佛,就是一百个亿、一千个亿,永远是迷惑颠倒的凡夫。你今天生活得过得去,也没什么钱,但是你有善根、福德、因缘,听经、闻法、了悟,你也是佛。哎呀!这个喜悦啊!就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所以说我们这七种第一义谛,若佛出世,若佛不出世,诸法实相,不增不减。
 
真理不会因佛悟道,而有所增减。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了,诸法有没有增减?没有。今天凡夫、迷惑颠倒的众生,现在迷惑的颠倒众生,诸法有没有增减?没有。问题是你有没有体悟而已,诸法没有增跟减,完全没有。迷惑的众生颠倒,(意谓)有增跟有减。所以大悟见性没有亲旧,真理不因悟道而有增减,是故诸佛不落于断见,不落于断见,也不落于常见。如果说诸法是有,即落于常见;如果说诸法是无,即落于断见,断见就是断灭见。那么,佛无量亿劫来,修的善根、福德、因缘便落入断灭。所以,释迦牟尼佛悟道以后,只是随顺法性,随顺空、无自性的法性。所以能随种种的因缘,而起无边的大用。所以,用大悲心来度化世间的人,令入究竟佛的智慧,让一切众生离邪知邪见。诸佛!这句话就特别重要啦!诸佛虽然依体起用,来度化一切的世间人,但是,佛湛然常寂,佛的心性从来没有增减,就是《金刚经》里面所讲的: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何以故?相相本自空寂、湛然常寂。这些心外求法的外道,因为不能证知七种性自性,所以,唯执著于某一种角度、世间的假相、一点皮毛。一切外道不是落入常见,就是落入断见,所以,便落入邪执邪见。如来愍彼为邪见所执而不知自出,所以说,出自其所自证之一切法性如此,以破其愚迷,这就是如来说这七种性自性的用意。
 
我们刚讲的,因为七种事第一义谛到这个地方一个段落,才叫做圆满。你就知道这个法多难讲!对不对?我也可以跳着讲,但是不行!我今天真的非常非常地尊敬我们在座的诸位披袈裟的法师、比丘、比丘尼,我非常、无比地崇敬大家,大家将来都可以成佛;我也以无比恭敬的心来赞叹我们这些护法居士大德,没有这些护法居士大德,我们只有出家人是没有办法转大法轮的,所以法师们为大居士们赞叹、鼓励一下。
 
接下来进入今天最精彩的一部分,就是理第一义谛,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我知道你们手中没有资料,所以我现在开始放慢脚步,先简单的把经文念一遍,简单地消文释义。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楞伽经》)
 
你放心,我所讲的速度,绝对足够你做笔记的。接下来,我就要放慢脚步了,放慢脚步了。
 
复次,大慧,第一义谛,《楞伽经》就是发挥第一义谛啦!复次,大慧!大慧菩萨是十地菩萨啦!有七种理第一义谛:
 
所谓心境界,就是这颗心的心境界。为什么第一个讲心境界第一义谛咧?这个心是指什么呢?就是真如之心相应。在座诸位!如果你想成佛,不跟真如心相应,不可能成佛。你跟生灭的意识心相应,就永远不能成佛,你下手处,就要跟这个不生不灭、涅槃妙性相应,你就一定能够成佛。这一点就告诉你,理第一义谛,第一、心境界,就是你修行,必须跟不生不灭的真如心相应,这是起点。开悟见性,这是成佛起步。在《大般涅槃经》里面讲:若不开悟见性,只名修福,不名修慧。这句话特别的关键!一切众生讲起来,其实都在修福,都在修福。而这个修福:布施金钱、做做劳动……当然我们随喜、也赞叹,可是这个不能了生死,他没有跟真如心相应,没办法了生死,只是下辈子福报大一点而已啊!所以,《大般涅槃经》里面讲的这句话:若不大悟见性、证得真如,不名修慧,名为修福。一针见血啰!所谓心境界,就是与真如心相应的第一义谛。为什么呢?理必须由心去悟嘛!有心才懂得道理。没有心怎么去理解呢?所以,心境界第一义谛就是:修行第一个步骤,要与不生不灭的真如心相应,所以在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理念)。说:宁与智者同哭,不与愚者同笑。亲近大善知识,大悟见性的大善知识,你亲近他,可以跟他同甘共苦、哭泣都没关系。为什么?在大悟见性、了悟即心即佛的圣人的周边,哪一句,有一天他在开示的时候,哪一句你体悟到了,你这辈子命运改变了,值得。你跟那个愚痴的,每天看电影、打牌、喝酒,对不对?大笑!一辈子你讲不出一句法。宁与智者同哭,不与愚者同笑。因此,要死心塌地地亲近大善知识,不管在哪一个时间跟空间,在这个宇宙,在这个地球上,哪里有大悟见性的圣人,应当亲近,不应当远离。
 
敬师如敬佛,此人必得道,事师如事佛,此人必证果。
 
也就是第一个,起步要到深具信心。所以广钦老和尚讲了一句话,说:师父再大的过失,作徒弟的人,不要一直传、一直讲。如果你的上人有百分之九十的优点,不是酒精(优碘),你的上人有百分之九十的,优点,就看你的上人百分之九十的优点,你的上人如果有0.1的缺点,不要一直讲,一直说。这样,整个僧团会失去信心,对佛教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广钦老和尚讲的那一句话很是重要。你的师父再大的过失,都不能去说。如果要理性的沟通,要……诸位!这个佛教要随喜功德,称赞如来,这样法才一直传嘛!今天我看你的过失,师父看徒弟的过失,徒弟看师父的过失,我批评你,你批评我。我请问你:佛教怎么兴盛啊?你没听过吗?若要佛法兴,一定要僧赞僧,在这里要补一句哦!若要佛法兴,居士也赞僧。那么,这样子的话,佛教慢慢就兴盛了。
 
慧境界第一义谛。我们前面说,真如之心相应,这是起步,第一步。第二个,久修则发慧。与真如心相应了,久修则发慧。诸位!这个是建立在次第里面,一步一步,这个就是一步一脚印,要建立在次第,最后再回归圆顿,把次第打破。所以,久修则发慧。第二个叫做:慧境界第一义谛。那么有慧,来自于哪里?来自那颗心,还是唯心啊!
 
第三个叫做:智境界第一义谛。理第一义谛的第三种,叫做智,我们说智慧的智,智境界第一义谛。慧开则智明,诸位!一般慧跟智都搞不清楚,慧可断惑,智可以证真。证,亲证如来的真如;慧,是断惑用的。但是到最后成佛,一定要智,智可证真。慧可断惑,智可证真,所以严格讲起来,智比慧更高一层。我们说成佛有哪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为什么不讲慧?为什么不讲「一切慧、道种慧、一切种慧」?为什么不这样讲?对不对?你就知道,智比慧更高一层。所以,我们要了解,智、慧听起来好像差不多,但是这里还是有所分别的,智的境界更高一层,所以说,慧开则智明。前面讲的,与真如心相应,叫做心境界第一义谛。久修则发慧,叫做慧境界第一义谛,慧开,智慧开,慧开则智明,智慧就明了。智明,不是「春娇与志明」,那个「志明」,不是啊!是智慧之明;不是那种世俗、世间那个,是出世间的那个「智明」——智慧非常的开明。
 
接下来,叫做:见境界第一义谛。这个就更高了,「见」就是看到,比如说,智明则能照见。我们讲:照见五蕴皆空那个见。见境界,照见五蕴皆空那个见,既见真,既见真谛,又见俗谛,发现真即是俗,俗即是真,就是平等不二啦!那么就知道了,虽然我们悟到第一义谛,为人要谦卑。
 
我们二十年前有一个居士,人家去拜访他,他也不请人家去坐,他以为自己很有修行,每次就说:我开悟了,我跟你印证一下你有没有开悟。所以,有人到他家的时候,他也不请人家坐。
 
他(客)说:老师,你为什么不请我坐?
 
(主:)我心诚意就好。
 
(客:)大悟见性,不增不减,对不对?
 
(主)他说:嗯!
 
坐在这个客厅里面,坐了很久,也没一杯茶。
 
(客)说:老师,老师,这里有没有茶喝一口?
 
(主:)我心诚意就好,喝什么茶呢!
 
这个居士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舒服。
 
有一次,他就说:我很有见地,我要去参慧律法师。他的参,不怀好意,这个「来」,要跟我较量较量,较量较量。
 
来到这个讲堂,来到这个地方,我的双手(交叉抱在胸前)这样子,然后看着他,他也看着我。在门口,我就挡住他了。他说:慧律法师!你不请我进去坐吗?我诚意就好了,干嘛坐咧?
 
执理废事,久了以后,他就说:慧律法师!你这里有茶吗?我诚意就好,喝什么茶咧?啊!这个人根器还是很好,他说:哎呀!我错了!我执理废事。
 
所以,在座诸位!真的有修行的人,心证得第一义谛,柔软心、柔软腰、柔软的身体,迎来送去,一切依照礼节,一切依照次第,哪一个环节都不可以遗漏,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叫做:见境界第一义谛。开悟见性,了悟了,照见了真谛跟俗谛平等不二的时候,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真就是俗,俗就是真,所以该有的礼貌,统统不能免,更为谦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什么?乐乎!是不是啊?欸!所以我们虽然证果,不是说证果来傲视别人的,证果,证得第一义谛,反而更加地谦卑,心等如虚空。所以,越谦虚的人,越不狂妄的人,就越容易入道。
 
接下来,叫做:超二见境界超二见:超凡夫的知见,超邪、小——邪见跟小乘,列为一起谈。超越凡夫的知见,超越邪见跟小乘的知见,叫做:超二见——超二见境界。这个超二见,超凡夫见、超邪见、超小乘的二乘人。简单讲,心如如不动,这个是八地菩萨所证的。前面所讲的:心境界第一义谛,大概在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慧境界第一义谛,大约初地、二地、三地。智境界第一义谛,大约四地、五地、六地菩萨。见境界第一义谛,见真也见俗,平等不二,第七地叫做见境界。诸位,这个见境界就非常不得了了,叫做远行地。诸位!很多人对第七地(远行地)弄不清楚,这个远行地到底是怎么来解释呢?就是说:第七地菩萨,就不退转了,阿鞞跋致(即不退转),第七地菩萨见真见俗,叫做远行地,远,就是离佛道还有一点距离,远。行,因为他知见正确,见真又见俗,超然契入佛的萨婆若海,他一定成佛。远,是指离佛道有点距离。行,是契入萨婆若海。因为见真见俗,都是平等嘛!所以,见境界第一义谛是第七地远行地菩萨。接下来,叫做:超二见境界,超凡夫、超邪小,邪见还有小乘。这是第八地(不动地),这个时候叫做证得无生。所以,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统统共证无生。一切法无生,但是,佛不是证得一切法无生,佛证得大寂灭法,不与菩萨共。证一切法无生,无生就是无灭,叫做八地(不动),八地、九地、十地、等觉、佛,都证得无生法忍。但是,唯佛一人证得大寂灭忍,佛不是证得无生法忍,叫做:大寂灭忍,诸法证得毕竟空寂,成就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第五个,叫做:超二见——超凡夫见、超邪见、小乘见,邪、小,这两个一起讲。超凡夫见,超邪小二见境界,八地菩萨。
 
第六种理第一义谛,叫做:超子地境界,子就是佛子,地就是十地。超越佛子十地的境界第一义谛,这当然就是指等觉菩萨了,等觉菩萨。所以,超子,子就是佛子,简单讲,超越佛子十地的境界,叫做:超子地境界。超子地境界,这个就是等觉所修行的,以理相应的第一义谛,当然也是唯心啦!
 
最后一个,叫做:如来自到境界第一义谛。唯佛(如来)自到,就是如来自觉圣智独到的境界,不与菩萨共。只有佛有,不与菩萨共,叫做:如来自到——如来自到境界第一义谛,如来自己到达,不与菩萨共的境界,叫做自到。
 
好,我们现在把理第一义谛,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在理第一义谛建立的次第里面,简单地诠释一下,再来详细讲。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是如来所说理第一义谛,七种理第一义谛。唯是一心,唯是真如。解释,简单解释一下:
 
复次,大慧!有七种理第一义谛,所谓:心境界第一义谛,大约在十住、十行、十回向;慧境界第一义谛,久修则发慧,大约在初地、二地、三地菩萨;智境界第一义谛,慧开则智明,大约在四地、五地、六地;见真又见俗,叫做见境界第一义谛,是第七地(远行地),所谓远行地,就是虽离佛道很远,但是契入究竟萨婆若海,所以,一定不退转,名第七地,见境界第一义谛。超二见境界第一义谛,这是八地菩萨,超越凡夫、邪见、小乘见,其心如如不动,超二见境界第一义谛。接下来,超子地境界第一义谛,超越一切佛子,超越十地菩萨,简单讲,就是等觉。如来自到境界第一义谛,只有如来自己能够单独到达的境界,不与菩萨共的第一义谛,唯佛证得大寂灭海。
 
以上这七种理第一义谛,统统是用什么修行?统统是用不生不灭的真如心修行,不是用生灭的意识心修行。所以,在座诸位!两本经典你一定要看,《楞严经》,那是舍识用根,舍掉生灭,用不生不灭的根性修行,开慧的楞严,是不是?我们说:成佛的法华,成佛讲授记,《法华经》讲授记,但是,如何成佛?却是《楞伽经》讲得最详细,因此这个《楞伽经》你一定要看。那么,《楞严经》、《楞伽经》,这是自古以来公认为最难的经典。「二楞」诸经最难解,《楞严经》跟《楞伽经》,是所有经典最难解的。那么,我已经把它,我们在文殊讲堂,我把《楞严经》、把《楞伽经》,全部讲完了。现在正在积极地把它做出来,积极地把它做出来,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就是《楞严经》、《楞伽经》,《楞严经》、《楞伽经》。
 
好!那么,接下来,我们慢慢来解释,为什么咧?因为这个法没有那么容易,刚刚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现在呢?稍微详细一点。七种理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诸佛如来,依第一义不生灭的觉心所证的智慧境界,这是第一义谛,是如来用不生不灭的自觉圣智所证得的智慧的境界,共有七种。而且这个如来又与七种第一义谛的智慧,证知前面所说的一切法,共有七种性自性,就是由七种理第一义谛,证得前面七种事第一义谛。为什么今天不厌其烦地再把事第一义谛再讲清楚?因为,这理跟事,今天要彻底地发挥。因此,这七种第一义谛,刚刚讲的: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可以说是理第一义谛。而前面讲的:性自性,可以说是事第一义谛,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事理圆融。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以理涉事,有体有用。这七种第一义谛,智慧的境界,有通还有别,别就是只有佛有,通就是所有的菩萨有这个七种第一义谛。
 
------------
第一义谛(四)3
 
慧律法师主讲
 
这七种第一义谛,智慧的境界,有通还有别,别就是只有佛有,通就是所有的菩萨有这个七种第一义谛。
 
那么,有通有别,前面六种是菩萨与佛共通的,意思就是,佛跟菩萨都有心境界第一义谛,佛跟菩萨都有慧境界第一义谛,
 
佛跟菩萨都有智境界第一义谛,佛跟菩萨都有见第一义谛,佛跟菩萨都有超二见境界第一义谛,佛跟菩萨都有超子地境界第一义谛。但是,最后一个,如来自到境界第一义谛,唯佛有,菩萨没有。前六种是菩萨与佛共通的,而最后一种,是如来自到境界,这是佛所特有的,不与菩萨共。
 
接下来,再简单讲一下。
 
什么叫做心境界第一义谛刚刚我们讲,修行的关键在开悟见性,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与真如心相应的第一义谛,所以叫做心境界。菩萨自初发心以来,由于久远修习第一义谛,所以能证入真如的本心本性,所修恒与真如的本心相应,这个境界称为心境界,这大约三贤位。那么,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也就是十信后的地前菩萨,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信、住、行、向、地嘛!
 
第二种刚刚讲的:慧境界三贤位菩萨,因为证得真如不生不灭之心,依此心一直久修,依此真如不生不灭的心,久远修习故发慧,发佛的智慧,这个境界叫做慧境界第一义谛,这大约菩萨的初地、二地、三地。所以,(初地)菩萨叫做欢喜地,什么叫做欢喜地?因为见到真如,知道成佛有望,所以初地菩萨叫做欢喜地。为什么欢喜呢?证得不生不灭,得大欢喜,知道成佛有望,绝不会落入外道跟凡夫,是慧境界第一义谛。
 
接下来,从粗到细啰!接下来就更高一层的,叫做:智境界第一义谛。慧开了,智就明。所以这个境界称为:智境界第一义谛。笼统来讲,智跟慧是一样,但是细细地分,则智的层次高于慧。所以,我们不称:一切慧、道种慧、一切种慧。为什么?因为智,成佛是智,不是慧啰!所以我们说成佛: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慧是破惑,惑就是无明,慧破无明,智则证真。真就是真如之心,慧可破惑,慧是破无明惑,智是证得真如。所以严格讲,智比慧更高一层。所以,有时候慧是指菩萨的境界,而智是指如来的境界,也就是:菩萨有慧,如来有智。但是在此只表示智比慧的层次要高而已,所以智的境界大概等于四地菩萨、五地菩萨、六地菩萨。
 
接下来,见境界第一义谛,这是第四种理第一义谛,智明了则能见,能见真,也能见俗。真俗等观,平等平等。所以证得第一义谛的人,一定是很有礼貌的,为人谦卑的,哪一个世间人所有的礼节,他都能够面面俱到的,他不会说:我证得圣果了。就起骄傲的心。世间的礼,一点都不会去轻忽,有事就有理,有理就一定不坏事,所以,智明则能见,见是指见真,真谛的真;见俗,俗谛的俗。真是指空,俗是指有,有就是缘起,也是不坏缘起。拥有真的空相,也不坏缘起的假相,所以,以真俗俱见,所以能够真跟俗等观、明见无碍。那你就知道,菩萨是很有修养的,证得第一义谛的菩萨,是绝对很谦卑,也绝对不会出口伤人,也绝对三业是完全清净的。他每讲一句话都是斟酌的,就像无量无边的众生来残害他,他也会方便用慈悲的心对待他。但是有一种没有办法用慈悲心的,就是有的人一直跟佛教作对。譬如说:来占用你的土地,出家人很吃亏,不懂得法令,买了这个土地,又跟人家有纠纷,处理不了。人家看你这「吃素仔」,就意味着好欺负。快凝死了,凝死就是快气死了!人家是拿枪、拿武士刀的,我们是拿香的,又拼不过他。一直……快要气死!我告诉你:像这种情形,就走法律途径。出家人当然要保护常住物啦!对不对?说这个人很恶劣、很恶质,一直偷常住的东西。行!走法律的途径,告!诸位!当然要告啊!出家人什么都原谅,那不可以的呀!软土深掘啊!软土深掘,听不懂?软土深掘啊!不就是软土深掘,对不对?出家人拿香的,人家是持枪拿刀的,我们拼不过他,那就是诉诸法律。对不对?你该有的权利要行使,该有的义务不要忘记,出家人要行使自己的权利,也要行使自己的法律。出家人不是让人欺负着玩的,不是这样的。对不对?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让这些极恶劣的众生,来告诉他:国家是有法令的,不要得寸进尺,该怎么处理就是怎么处理。有的人讲说:师父!不要跟他结恶缘。我何时跟他结恶缘?是他要跟我结恶缘,我何时跟他结恶缘?你也好了!我要告他就是不跟他结恶缘,他老找我麻烦,我还不告他?那有什么办法呢?我也不是故意的。所以说:我们没有什么错,他一直找我们麻烦,走法律途径,就是这样子。有的人讲说:师父!师父!菩萨要讲慈悲、容忍,天下无不可原谅的众生。我说:没错!可以原谅的众生可以原谅,有的众生他不原谅我们哪!要不然外面为什么摆两尊韦陀尊天菩萨,还有伽蓝圣众菩萨?难不成那两尊是摆好玩的?那就是要护我们的法啊!对不对?所以,出家人受到委屈,我建议你:该有的义务,采取法律行动。就是这样子,因为没有办法,众生那个没办法讲道理的,只有用这个方法让他觉醒。
 
接下来,超二见境界第一义谛,以有智能见,见已则能超两边的邪见,是有智则能见,见已则能超两边的邪见,永断邪网,入于圣智不动,证得无生法忍。这个境界称为超二见境界,超越凡夫的境界、超越邪小的境界。邪是指邪见还有外道,那么小就是指小乘。超二见境界大概是第八地(不动地),所以,第八地名如如不动之地。以其不为凡夫烦恼,还有外道、二乘之邪见所动,所以称为不动。是凡夫常常心烦意乱,所以,很正常。在座诸位!要到八地菩萨,才会达到如如不动,因为证得一切法无生,所以有很多女众或者是男众,或者是法师,刚初学、刚出家的法师:慧律法师!您修学佛道四十年了?嗯!是的。我请问您一个问题,我不晓得为什么心中总是纠结郁闷,无缘无故就起烦恼,一直生气,无缘无故就生气,无缘无故就起烦恼?我也找不到什么原因,也找不到源头,要缚住烦恼却找不到源头,要斩断它又找不到其尾,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我就告诉他:正常、正常。为什么讲正常?八地菩萨才没有烦恼,你是几地啊?他说:没有,我只剩下扫地。那扫地就会有烦恼,扫地。心不会烦,八地菩萨心才不会烦,你现在心会烦,那正常。英文讲的:It’s normal.欸!很正常的!非常正常的。
 
接下来,第六点理第一义谛,第六、超子地境界,超子地,「子」就是佛子,「地」就是十地。超越佛子十地的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当然就是等觉的境界啦!子就是佛子啦!菩萨十地都是佛子所行的境界,所以通称为子地。超子地就是超越佛子十地的境界,当然就是等觉后心,因为等觉已经超出十地之外,所以称为超子地。
 
如来自到境界,这是唯佛如来所自证的境界,不与其他十圣共。有的翻译本翻译成:如来自证圣智所行。其他的唐朝的译本,翻译成:如来自证圣智所行,或者是翻译成:如来自到境界。简单讲,你听得懂的,就是:如来自己独到的境界,不与菩萨共。
 
好!那么我们这段经文,把它消文释义一下。
 
复次,大慧!就是:接下来,大慧。
 
我现在直接用白话文把它讲,直接消文释义,你比较容易听得懂。
 
大慧菩萨!有七种诸佛如来依第一义心的真如,不生不灭的真如心,所建立的智慧境界。
 
(第)一、三贤位(十信、十行、十回向)菩萨,以真如不生不灭相应心修行的境界,称为:心境界第一义谛。
 
第二、菩萨的最初初地、二地、三地,因为得到真如之心,因为还存少许的习气,久修就发慧的境界,称为:慧境界第一义谛。
 
第三、四地、五地、六地菩萨,因慧开而智明的境界,称为:智境界第一义谛。
 
第四、第七地菩萨(远行地),由智照了,见真见俗,平等不二,超然远引,远是指离佛道还有一段距离,引,就是他见真见俗平等,决定可以引入萨婆若海,就是一定成佛的境界,叫做:见境界,即见真又见俗,平等不二,叫做:见境界第一义谛。
 
第五、第八地菩萨,超越凡夫、邪小二见,而不动的境界,叫做:超二见境界第一义谛。
 
第六、等觉菩萨,因为十地菩萨接着就是等觉嘛!等觉后心,超越子地——就是十地,佛子十地叫做子地,(超越十地)的境界,则称为超子地境界第一义谛。
 
第七、诸佛,唯佛证得的如来自觉圣智,所独到的境界第一义谛,叫做:如来自到之境界第一义谛。
 
好,把笔放下来,看这里。
 
为什么要建立次第?又为什么要回归当下圆顿教?为什么?如来如果没有建立次第,众生无可依靠。没有次第,你叫这些根器不够的人,你怎么修行?所以,要建立次第。修四念处啊、四正行、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在经典里面讲:法,初步一定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修行方式,是为什么?佛陀在《楞伽经》讲得很清楚,有的人听到四谛法:苦集灭道,毛骨悚立,太相应了。他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很受用。你讲圆顿教,他不受用。第一个、要尊重他。佛陀讲:何以故?身身世世(生生世世)熏习故。因为身身世世(生生世世)是修四念处,他这辈子碰到四念处、内观法:哎呀!毘婆奢那(毗婆舍那(Vipasana)意译「观」,《宝云经》:「谓正观察」,正观察,指以佛教所谓的正见观察。),一下子就契入。有的人修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小乘菩萨,成实跟俱舍讲的十二因缘,跟大乘的讲的十二因缘,是不一样。三世双重因缘,有的是一念十二因缘,这讲起来真是复杂,真是复杂。佛教讲的无明跟西洋讲的无明,又不一样。佛教讲的无明叫做一念不觉,叫做无明,一念不觉叫做无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根本无明是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佛教讲的。什么是无明?一念不觉,名为无明。西洋哲学里面,无明不是这样解释的,西洋的哲学对无明的定义,叫做:盲目的意志,叫做无明。盲目的意志,盲目,就是:我虽然很有意志,但是呢?前面不是用般若智慧为前导。说:这个人很有志气,志气得乱七八糟。这个人很有志气,很有意志,可是,是乱搞、胡搞。这个人做事态度很审慎,可是盲目的意志。哦!这个问题很严重哦!盲目的意志叫做无明。就是说:这个人很有骨气,很有志气。西洋人他怎么会有机会来接触佛法?也许有,也许没有接触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中国传到韩国,传到日本。那么,上座部的传到缅甸、泰国。他们所依据的都不一样。西洋盲目的意志是什么?什么叫盲目的意志?每一个人都有骨气,每一个人都有志气,可是他很盲目,为什么这个人这么有志气?为什么做起事情来都不会成功?因为他盲目。解如目,行如足,唯有佛陀。五度是盲,五度是盲目的,般若才是真正的明眼人,有开般若智慧为前导,简单讲,有智慧的意志就是佛的心。西洋人认为:有意志,但是西洋人没有任何的机会。
 
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听。欧洲有一个大哲学家,他有学佛,经典不是认识得很深,他在西洋(欧洲)这个地方很有名,他常写他的哲学名言。有一次,这个哲学家一进去房屋一看。哇!火灾!一直烧起来!火灾,一直烧起来,这个大哲学家一下子紧张,非常地紧张。咦!我到底是要从这个窗户爬上去呢?可是窗户紧闭,欧洲都会下雪,知道吧!还有,或者是我要从这个烟囱,你们看过那个欧洲那个烟囱,一支很长的,有没有?因为冬天都很冷啊!有一支烟囱很长的,或者是我要冲到烟囱里面?爬到烟囱上面去?爬到烟囱,噢!这个烟囱太长了!他非常地紧张,因为火快烧到屁股啦!一下子,烟囱不行,行不通,一下子,想到:我到底要跑到窗户去?窗户又紧密,正在生死的关键,生死的关键,他转一个身,转过来:咦!发现这个大门正面对着他,直直地面对着他。他就冲出去了!冲出去了,冲出去以后,里面爆炸,里面有一些瓦斯怎么样子,爆炸!啊!他讲了一句很直截了当的话:啊!原来解脱这么简单啊!我体悟到了!
 
这个就是说:当一个人心很烦的时候,就是你心中这个家的火烧起来了。诸位!嗔心的火、淫欲心的火,就像森林大火一发不可收拾,广东人讲的:(广东话:)一发不可收拾。一发不可收拾!嗔恨心的火、淫欲心的火,就像森林大火,一发,没有几个控制得住的。
 
这个哲学家体悟到这个:当我们心中的火冒起来的时候,贪火、嗔恨心的火、愚痴的火,一烧起来的时候,一直想要去解脱它,怎么解都解不开,怎么都解不开。这个哲学家告诉你:转一个方向,放下!单刀直入地放下,解脱之门就在你的前面,那个解脱之门就在(前面,)转个弯、放下,直接冲出去,你就不会被火烧到。贪心放下,嗔恨心放下,愚痴的心放下。哦!这个哲学家说:原来解脱这么简单,放下就解脱了。就是这样子。
 
这个故事你听得懂的话,你回去就无烦无恼,回去就没什么好烦恼。原来解脱这么简单!啊!是不是?转个弯、一个方向直接冲出去,放下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就是这么简单。难就难在什么地方?难就是难在习气难断。习气很难断的。
 
我讲一个故事。佛有一次没有水,托钵以后呢,就来到一个地方。听说那个老婆婆,这个村庄一个老婆婆有水。这个佛陀呀!具足威仪,来到这个老婆婆的前面。听说如来要水,这个老婆婆满心欢喜地……出自经典。满心欢喜地拿着水冲出来,冲出来的时候,人家是供养佛,这个婆婆不是,她把佛抱起来,拥抱,要拥抱着佛,没有人敢抱着佛的。这个老婆婆抱住佛,阿难在旁边一直阻挡,他说:不可以啊!这个是三界的导师,无上的圣人,你怎么可以抱着佛!释迦牟尼佛就叫他:阿难!站旁边,等一下再告诉你。这个老婆婆就很高兴,就拥抱着佛、拥抱着佛、抱着佛。这经典还第一次看到佛被拥抱,被老婆婆拥抱,拥抱以后,这老婆婆满心欢喜。这阿难就问佛,说:世尊,何以如此?这个老婆婆看到你,为什么要拥抱呢?佛陀就告诉他:此婆婆身身世世(生生世世)为我母亲,爱子心切,习气犹存,所以看到如来,就像看到自己的儿子。以前的习气一直存在,执著这个儿子。所以,见到如来拥抱,还不能阻挡她哦!在经典里面讲,说:阻挡她,气由顶门而出,此老婆婆七孔流血而死,所以不可以阻挡她。这是佛祖才有这样的智慧,我如果讲完经,外头来十几个:慧律法师!你是我前世的儿子,来!妈妈抱一下。哇!怎么来这么多个?一下子来十几个,怎么这么多?这前世的母亲似乎太多了些。我也没有神通,对不对?所以这个就是。这个习气难断。
 
再第二个故事。有一天,如来跟舍利弗。这也是经典的,依据经典的。如来跟舍利弗出去游行,突然,天空当中老鹰追逐一只鸽子。鸽子,你知道,鸽子哦!鸽子。老鹰,那个爪子很长的老鹰,它在天空要抓,这个老鹰要抓这只鸽子,要吃嘛!这鸽子非常地恐慌,非常地恐慌,结果啊!这鸽子就落地,在这个舍利弗影子的旁边,虽然没有被这个老鹰抓去吃,可是这个鸽子受到惊吓很严重,鸽子就:噜~~站在舍利弗的旁边,影子的旁边,这个鸽子一直颤抖,发出恐惧的声音:噜~~发出恐惧的声音。如来走过来,舍利弗就退了,如来走过来,这个鸽子投影在如来的影子,这只鸽子突然之间心像入定一样,完全没有一点畏惧,得大安稳。舍利弗就问佛:我也是证圣果阿罗汉,如来也是证圣果阿罗汉,何以这只鸽子飞来到我的影子,还颤抖恐惧的声音不断呢?而到如来你的影子的旁边,这只鸽子就不会发抖呢?是为什么呢?如来就开示他:你虽证圣果,微细的习气尚未断除;如来三业最极清净,习气、烦恼、无明烦恼完全断除,所以这只鸽子呢,在如来的影子的旁边得到大庇护、大慈悲心、大加持,所以没有任何的恐惧。
 
所以,师父刚讲经的时候,就告诉大家:宁可与善知识同哭,也不要与大愚痴的人同笑。
 
今天,我们举这个例子,就告诉大家:心如果达到慈悲的境界,天地万物都会自然地依止他。
 
那么,剩下十分钟,我们来讲一个重点,就当作今天我们的结束。
 
今天最后一个,用十分钟来做一个完满的ending,做一个完满的结束。而这个问题是困扰很多人,很多人。出家人也问,在家也问,这个问题是什么呢?
 
出家人能不能顶礼在家居士?能不能?出家人能不能顶礼在家居士?
 
我们佛学院都请了很多的学者来教育我们。在家居士成就的也有,绝对有。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件事情?有没有经典的依据?
 
好!我们出家人,除了出家众(教授师)来教育我们,有时候我们会请在家居士,因为他经教比较通,久修的居士来教育我们出家人。现在就讲:什么是理第一义谛跟事第一义谛,什么叫做圆融?出家人能亲近在家居士,那能顶礼居士所谓的老师吗?台湾曾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去亲近一个所谓的老师,而出家众到那边,竟然跟他顶礼!这个出家众一定没有看过戒律,他绝对没有看过《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祇律》、《十诵律》,不知道出家人该有的礼节到哪里为一个适可而止得宜的礼节。在座诸位!我们先讲:佛在世的时候,有两尊佛示现,一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第二尊佛是维摩诘居士,示现居士。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在经典《维摩诘经》里就看得很清楚,出家佛是释迦牟尼佛,在家佛是维摩诘居士。在座诸位!维摩诘居士见到佛照样顶礼,这个不可以执理废事,说大家都是证悟了圣果,平起平坐,这样会坏了事相。开悟以后,就三纲五常伦理就没有事相啰?很严重的。示现的事相,必须要建立在次第,我们今天就讲:体、相、用,因、缘、果,事跟理,一定要建立在次第,没有次第就没有伦理。经典非常清楚:释迦佛现出家众,他绝不顶礼维摩诘居士,而维摩诘居士看到佛一定顶礼。现在台湾有些在家居士,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他每次讲这个《维摩诘经》,就非常地自负,因为这些居士,都自己认为自己是维摩诘居士。然后,你看,《维摩诘经》里面讲的:什么舍利弗、目犍连啊!都不堪来探望维摩诘居士这个病,因为被维摩诘居士问到无话可说,他们就自己(这个在家居士)就认为自己:我是维摩诘居士。所以,在这出家接近四十年里面,我看到了一些,当然是少数的在家居士,真的那个狂妄到你不晓得该怎么去形容他。你讲:我们学习维摩诘居士。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他就是维摩诘居士。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了解:事相来讲,必须建立在次第,我们不是说在家居士不能有所成就,在家居士成就的也很多。也有,不在少数。那出家人应当怎么样来礼敬、教育我们的在家居士呢?出家人对在家居士,如果他是我们的老师,有恩于我们,仅止于合掌、低头、问讯,内心无比的恭敬、感恩。如果说今天出家众披着袈裟,袈裟是出家人叫做福田衣,在家居士叫做白衣。今天你不看佛陀的戒律,菩萨戒你看一下,怎么可以披如来的袈裟(福田衣),去顶礼白衣?你根据什么经典?我们说在家居士要修福、修福。你现在颠倒了,披福田衣去顶礼白衣!在座诸位!法要灭的时候,白衣上座,白衣说法,出家人在台下。法要灭的时候,就是白衣上座。这里就要好好地勉励出家人,现在的在家居士经教越来越强了。我们出家人也不能说单方面地要求:你要敬佛、敬法、敬僧,你要供养我,你要给我多少钱,你要礼拜、要恭敬。出家人不能这样讲的,人家对你的德行、对你的弘法、对你的修持认同,自然就跟你顶礼。所以,不可以只论理、不论事相。事相必须建立在次第,维摩诘居士示现,他也是顶礼释迦牟尼佛啊!所以,居士修得好,我们随喜、赞叹,如果在家居士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最多合掌、弯腰,满心地感恩,这个就是到此为止。
 
接下来,慧律法师,你说法有依据吗?有。我现在就是要把依据讲出来。
 
出家披福田衣,不可以顶礼白衣居士,我现在就要把这一段念出来给你听。不可以违反佛陀的戒律。出家人要有骨气,不要觉得说:我很谦卑哦!学无老少,达者为师。用自己的角度解读,坏了佛的正见,坏了佛陀的戒律,你有罪!出家人也不能狂妄,还是要谦卑,但是佛制订的戒律,你必须遵守。
 
接下来,我们在「菩萨戒」里面有讲,我这一段是在剃度的时候有所依据的。我把这一段简单念一下,剩下五分钟。说:
 
善男子,汝今剃发出家,要发广大心,就是发广大的菩提心,剃度出家以后,要上求佛道,要下化众生,若能如是,诸佛必定降临加持,以法的甘露流入汝心,永为道种。因为开摩诃般若智慧,初出家,要精勤、要修习,修习三藏,要洗脱尘劳,不要太接近在家居士,出家众跟在家居士有一定的距离,不即也不离,以礼诵之善,刚出家要多多地诵经,要多多地礼拜,要回向父母,因为有父母,我们才有今天因缘来出家,以行道之福来报国恩,所以说,出家人是真正的报恩,因此这个报恩,一定要报佛的恩,一定要报父母的恩,报师长的恩,还要报众生的恩。一切出家、在家都必须报佛恩,所以,这就根据了,所以,《度人经》这么说:流转三界当中,恩爱不能脱。脱就是解脱。你流转三界,这个男女或者是父母,或者是父子,兄弟姊妹这个恩爱,很难去摆脱,弃恩入无畏,真是报恩者。弃恩入无畏,无畏就是佛陀所讲的法,让一切出家众令心无畏,无畏也可以另外一种解释:让众生没有恐惧感。就是出家众具有慈悲心,让众生没有畏惧,也叫做无畏。所以,弃恩,放弃父母对你的恩,来进入出家众这个团体,出家众叫做无畏真人。真是报恩者,这才是真正的报恩。简单讲,出家人才是真正的报佛恩、报父母恩。
 
当知出家之人高超俗情,应当知道,出家人高超俗情,俗情就是生灭,世间的世俗之情,这出家人高出超越一切世间生灭之情,为世福田,这是世间人的福田,所以,我劝导在家居士说:这个出家人有修没修,你暂时搁下,你就顶礼那一件福田衣,你就有福报了。顶礼他身上那件袈裟,那是佛制订的。当知出家之人高超俗情,为世福田。
 
接下来就更重要了。国王不得而臣,父母不得而子,国王不可以称出家人为大臣,因为他只可以拜出家人为国师。父母不得而子,父母不可以再把他当作是儿子。因为他已经是释迦牟尼佛佛子,是佛弟子啦!反过来,父母要顶礼出家的儿子,反过来哦!自古以来,只有国王拜国师,国王要顶礼国师,没有那个国师(出家人)去顶礼国王的。国王是世间人,国王不可以说:你是我的大臣。君臣,君高,臣子位置比较低。现在要反过来,国王要拜出家人为国师。父母不得而子,父母比较高,儿子低的,现在出家不一样,超越一切俗情,现在是佛陀的弟子,所以父母反过来,要顶礼儿子啦!堪受人天恭敬供养,但是在这里哦!要勉励出家众这个念头。我们说:你要供养我,你要恭敬我,不跟他顶礼。出家人不能有这个念头。这个是指在家居士,事师如事佛,要求大福田,是告诉你:出家众是堪受人天恭敬供养的。
 
是故出家着袈裟已,注意听哦!是故出家着袈裟已,不可以再向国王、父母作礼,不可以向在家白衣顶礼,不可以向父母顶礼,何况其他人!应当,最后应当出家众,要念父母生你,生你、养育的恩很重。现在要最后,辞亲脱俗,要报父母恩,出家众剃度到最后,一定要带去礼拜父母最后,还没有剃度前,要先带去辞亲脱俗,报父母恩,顶礼三拜,最后再来剃度,剃度以后就不可以再拜父母,国王不可以,何况白衣?所以在座诸位!我所讲的都有根据的,那些披着袈裟出家人,向所谓的白衣老师顶礼,这个比丘或者比丘尼,绝对没有看过的佛陀的戒律,我敢百分之百这样讲,他违反佛陀的戒律,而且自己解读:学无老少,达者为师。那就常常讲:常不轻菩萨,看到每一个人都顶礼。诸位!如果你是常不轻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不要举一个例子、两个例子,少许的例子,就搪塞佛陀整部的戒律,不可以的!很多的出家众或者是在家居士……在家居士说自己:我是维摩诘居士。在座诸位啊!你有维摩诘居士的神通吗?你有维摩诘居士的能耐吗?不可以说,经典这样写,你就把维摩诘自居,让在家居士高高在上,出家人去顶礼他。还有的人,三宝在世,自己白衣为其他的人自己办皈依,自己还传菩萨戒。在座诸位!僧宝还住世啊!敢这样做!他自己还自己说:自己是唯一的大乘孤子,说自己的体会,孤子就是单独啰!没有人境界比他高,唯我一个人啦。唉呀!大乘的究竟义,只有我体悟,我太孤独了!这个就是没有看过戒律。出家众要有骨气,在家居士越来越强了,经教越来越强。所以我就告诉大家。剩下一分钟。
 
我就告诉这些在家或出家:出家众一定自己要有骨气,要听经、要闻法,不要用自己猜的,要依据佛讲的戒律、经典,不要自己想像的,不可以的。
 
所以,最后,告诉你,有人问:出家众能不能顶礼白衣?不可以!违反佛陀的戒律。
 
好,因为是主办单位叫我讲到五点,是不是?他们说,第二次的三年,三年,你们主办单位赶快去吧!我三年讲完了,我也老了,左三年,右三年,我哪有那么多年!我再讲两年,再讲两年。(师父合掌)
 
可以请诸山长老上台,或者是请我的徒弟,法宣师父,他政治大学毕业的,程度也很好。请我的这个法无师父,我这个法无师啊!是实修,非常了不得,孝顺,百依百顺,很能吃苦,法宣师、法无师,那么我内举不避亲。诸山长老如果你有能力,也可以上台。
 
好啦!对不起。好!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回向道海律师,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回向此次义工,出钱出力的义工,无尽的感恩。一起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下课。
 
司仪:谢谢,非常感谢长老精辟的演说,让大众领受到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法喜,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来感谢长老。佛学讲座功德圆满
 
司仪:大众请起立。礼谢上慧下律长老慈悲说法,行三问讯礼,一问讯,再问讯,三问讯。恭送慧律长老暨高雄文殊讲堂常住法师。
 
司仪:请对面站,让我们用法喜的笑容,加上持续不断的掌声,表达我们心中的感恩与赞叹。慧律长老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要将深奥的佛理,向成千上万的信众宣讲,这实在是很辛苦又很不容易,两次用掌声来赞叹长老,谢谢长老。
 
司仪:今天这套演讲光碟,将会散播到全世界各地,长老以分身无数亿,法音广宣流之姿,任运示现,无远弗届,二六时中都在为众生说法,利益众生,感恩长老为佛教、为众生,尽形寿、献身命。
 
司仪:敬祝我们尊敬的慧律长老,福寿广增延,住世利人天。祝福各位未来佛,业尽情空,早登佛果。阿弥陀佛!
 
司仪:大众请面向佛前,礼佛三问讯。一问讯,再问讯,三问讯。请依序出班。
 
法会开示圆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